秦朝行政法治的內涵和特點
㈠ 秦朝行政的基本特點及歷史影響
樓主好~
行政系統:1.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
2.在地方廢專除分封制,實行屬郡縣制。
歷史影響:中央集權制度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封建君主制度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
========================
剛好我也做到這道題。
㈡ 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
創皇帝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秦王嬴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廢除謚號。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秦朝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由內史直接管理。
中央制度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
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警衛事務)、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廷尉(掌管司法訴訟)、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掌管財政稅收)。
㈢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回官職有明確答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3)秦朝行政法治的內涵和特點擴展閱讀:
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㈣ 秦朝法律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特點: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最高主宰。據史籍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自稱為始皇帝,改"命"為"制",改"令"為詔,使之成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同時,他"晝斷獄","夜理書",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則。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運行,皆有法式
為實行"法治",秦始皇朝統治者極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圍不斷擴大,法律規范也越來越細密。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等各大類,內容涉及軍事、外交、皇室警衛、社會治安、商業、金融、手工業、農田水利、司法訴訟等各個方面。事無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統,民以吏為師
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得到貫徹和施行,秦朝鼓勵並要求全體臣民學法、知法,規定為官者必須通曉法律,民眾學習法律則應"以吏為師"。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
簡介:
秦朝各項制度很大程度上淵源於秦國發展過程中創立的體制,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也都來源於商鞅變法以後確立的制度。因此,秦朝法律制度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商鞅變法至統一以前。在這一階段,秦朝法律制度的總體風格和主要框架均已形成;第二階段自秦統一至滅亡。秦始皇統一以後,把秦國原有的法律、法令推行到全國各地,使全國的法制統一到秦國法制上來。同時又頒布一系列新的法律、法令,如關於皇帝尊號的法令,關於廢除謚號的法令,關於實行郡縣制的法令,關於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的法令以及關於焚詩書的法令等等。
㈤ 秦朝法律的特點與實質…
特點:輕復罪重刑....繼承秦國商鞅變法制的改革成果,堅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則,確立了一套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特色的法制體系。實質:是秦國、秦朝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組成部分,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作用:從法律上維護新興的封建生產關系,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具有歷史進步性;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備奠定了基礎。秦律過於嚴苛,又會破壞社會生產力,激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成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㈥ 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和影響
秦國統一了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期主要呈專現以下特點:屬
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積極作用和影響:
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中國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
②秦統一後,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和影響:
皇帝權威的加強,大大加強了統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處境日益惡劣,嚴酷的刑法使階級矛盾激化。
㈦ 秦朝法律的特點和地位
商鞅變法改革的巨大成就,使秦國國力迅速強盛起來。秦王嬴政即位後,開始著手進行兼並統一戰爭。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的短短十年間,秦國先後滅掉韓、魏、楚、趙、燕、齊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秦朝。它繼承秦國商鞅變法的改革成果,堅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則,確立了一套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特色的法制體系。由於秦朝的暴政峻法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僅僅十餘年後即被農民戰爭推翻。但它所確立的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法制體系,卻對漢朝以後的法制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要法律形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是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律即秦律,是國家制定頒布的成文法,屬於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從秦簡所見近三十種律名來看,秦律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也相當廣泛,遠遠超出李悝《法經》的六篇范圍。
命、令、制、詔是皇帝代表國家發布的詔令聖旨或法令文告。據東漢蔡邕解釋:「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詔,詔書;詔,告也。」由於它們是由皇帝直接頒布的,因而法律效力一般高於其他法律形式,甚至凌駕於成文法典之上。
程是規章、章程的簡稱。《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顏師古註:「程,法式也。」秦簡的《工人程》即程的一種,是關於官營手工業生產定額制度的規定。「人程」亦稱「員程」,是關於人員、時間、定額的規定或章程。秦簡《為吏之道》中即有「員程」的記述。
式是程式、格式的簡稱,是關於審理案件程序的司法規則或文書程式,供司法官員審理案件時參考使用。秦簡《封診式》即屬此類法律形式。其中兼有案件的調查、檢驗、偵破筆錄即「爰書」。
課屬檢驗、考核及督課性質的專門法規。秦簡有《牛羊課》,即考核、督課畜牧人員飼養管理牛羊的專門法規。
秦朝規定,法律的解釋權屬於官府或官吏,法律解釋與法律條文具有同等效力。秦簡《法律答問》即屬法律解釋。它以問答的形式,對秦律內容以及訴訟程序等作出解釋甚至是補充。
判例是司法機關對案件進行審理判決的先例。秦簡稱為「廷行事」。廷指官廷、法廷等各級官府,如朝廷、郡廷、縣廷之類;行事即已決、已行的事例與案例,它也可以作為審理判決案件的法律依據。
法律內容及其特點
經過秦國到秦朝的一系列立法活動,逐步形成了一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一法律體系。它內容豐富龐雜,富有時代特徵,廣泛涉及刑事、民事、經濟、行政等各方面的法律關系。
一、刑事法律內容
秦政權以先秦法家重刑主義原則為指導,以商鞅變法以來確立的法律制度為基礎,建立了一套嚴酷殘暴的刑事法律規范。
(一)刑罰體系
秦政權在沿襲先秦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發展和改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刑的適用范圍開始縮小,勞役刑和財產刑的使用有所增多。
生命刑即剝奪罪犯生命的死刑。其執行方式還很不規范,約有一二十種之多,且相當殘酷,較典型的如:(1)具五刑,即先施加黥面、劓鼻、斬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後梟首示眾,並將屍骨剁成肉醬;有誹謗謾罵行為者,還要割去舌頭。(2)車裂,即用五匹馬將頭顱、四肢與身體撕裂。(3)鑿顛,即鑿擊頭頂的處決方式。(4)抽脅,即抽取肋骨的處決方式。(5)鑊烹,即用大鍋將人煮死。
身體刑即殘害犯罪者肢體器官的肉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秦政權基本保留了先秦時期的黥、劓、斬左右趾、宮等肉刑,並常與勞役刑復合使用,如黥劓以為城旦、斬左趾又黥為城旦等。
勞役刑即限制罪犯自由並強制從事勞役的徒刑。秦朝勞役刑的使用相當廣泛,在修築長城、建造宮殿和陵墓等許多土木工程建設中,都有大批勞役刑徒。當時的勞役刑名目繁多,基本形成了一套由重到輕的勞役刑體系:(1)城旦、舂。男犯為城旦,主要服築城等苦役;女犯為舂,主要服舂米等雜役。《漢書》卷二《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2)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主要為宗廟砍柴供祭祀等使用;女犯為白粲,主要為宗廟擇米供祭祀等使用。《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坐擇米使正白為白粲。」(3)隸臣、隸妾,即罰作官府奴婢。「男子為隸臣,女子為隸妾。」(4)司寇、候,即強制犯人在邊地伺察寇盜,警戒敵情。
恥辱刑是帶有羞辱性質的刑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故損害身體及鬢發胡須均屬不孝行為,而強制剃除鬢發胡須則是對罪犯的羞辱性處罰。秦政權的恥辱刑主要有:(1)髡刑,即強制剃除鬢發胡須。《說文解字·髟部》:「髡,剃發也。」(2)耐刑,即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故輕於髡刑。耐字本作耏。《說文解字·而部》:「耏,罪不至髡也。」
身份刑即剝奪違法者官職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刑罰,主要刑名有:(1)廢刑,即廢除官籍,開除公職,終身不得重新敘用。(2)奪爵,即削奪爵位,剝奪其特權地位。
財產刑即罰沒財產之類的處罰,主要刑名有:(1)貲刑,是繳納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說文解字·貝部》稱:「貲,小罰以財自贖也。」貲刑種類很多,分為貲布、貲盾、貲甲、貲徭、貲戍等。布是一種貨幣,盾是盾牌,甲是鎧甲,徭指徭役,戍指戍邊,故貲刑有罰金、罰物、罰役之別。(2)贖刑,即以銅、盾、甲等財物或力役贖抵原定刑罰,包括贖耐、贖遷、贖黥、贖宮、贖死等多種名目。(3)沒刑,即沒收財產充入官府。
流放刑是強制被流放者遷徙到指定地區,不準擅自遷返原處的刑罰,包括遷、徙、謫等不同刑名。按流放原因和被流放者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1)有罪流放,即對罪犯直接處以流放刑。如當時有「秦法,有罪遷徙之於蜀漢」的規定。(2)赦罪流放,即對死刑犯減死後的處置。如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赦罪人遷之穰」;二十七年,「赦罪人遷之南陽」等,即屬此類。(3)無罪流放,即對威脅統治或危害社會者實施的處罰。如「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二)刑法適用制度
為了使各級官吏有效地運用刑法手段,更好地發揮其打擊犯罪的職能,鞏固專制集權統治,秦政權確立了一些定罪量刑制度。
1.刑事責任年齡與時效的規定
刑事責任年齡與時效,是指刑法規定的對刑事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與時間效力。秦律規定,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免予追究或依法減輕刑事責任;成年人犯罪後死亡或受到赦免,也不再追究刑事責任。例如:有人在赦令頒布前盜竊千錢,並全部花費,赦令頒布後案發,便不再追究刑事責任。[16] 秦簡是以身高標准確定成年與未成年的,即男高六尺五寸以上、女高六尺二寸以上為成年,大體相當十六七歲。
2.區分故意與過失的規定
秦律依據犯罪主體的主觀動機,將犯罪區分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前者從重處罰,後者從輕處置,有時還構成不同罪名。例如:甲告乙盜牛或傷人,乙並未盜牛傷人,故意誣告者構成誣告罪,反之為控告不實。司法官量刑不當,故意者構成「不直」罪,過失者僅為「失刑」罪。
3.加重刑罰的規定
秦律對累犯、五人以上的共犯及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加重處罰。例如:教唆成年人盜竊殺人,依法處一般死刑;教唆身高不滿六尺的未成年人盜竊殺人,則處殘酷的磔刑。 五人以下盜竊,贓值超過660錢,僅黥劓為城旦;660錢以下,則黥為城旦或處遷刑;而五人以上共同盜竊一錢以上,即斬左趾並黥為城旦。
4.減免刑罰的規定
秦律對犯罪後主動自首或消除犯罪後果者酌情減免刑罰。例如:司寇刑徒盜竊110錢後主動自首,從輕耐為隸臣,或罰繳兩付鎧甲。被監押罪犯逃亡,監押者主動抓獲或由親友代為抓獲,也可免責。
5.誣告反坐的規定
秦律對故意誣告他人者,以所誣陷的罪刑進行處罰。例如:應處耐司寇刑者,以耐隸臣罪誣告他人,誣告者反坐耐隸臣刑;應完城旦者,以黥城旦罪誣告人,誣告者反坐黥城旦刑。
6.犯罪連坐的規定
犯罪連坐即一人犯罪,其他有關聯的人一同株連受罰。秦律規定的犯罪連坐的適用范圍有三種。一是親屬連坐。如秦法規定:「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不積極從事農耕生產而致貧窮者,其妻子兒女籍沒為官府奴婢。二是鄰里連坐。如秦法規定:「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據司馬貞《索隱》解釋:「牧司謂相糾發也。一家有罪,而九家連舉發。若不糾舉,則十家連坐。」三是職務連坐。如「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被任用者違法犯罪,任用該人者承擔連帶責任。
(三)主要罪名
在重刑主義原則指導下,秦律規定了許多罪名。其中最主要的罪名,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七類。
1.危害專制皇權罪
這是最嚴重的犯罪,主要有:(1)誹謗。秦律規定:「誹謗者族。」(2)妖言。秦始皇坑殺460餘名諸生方士,罪名就是「誹謗」和「為妖言以亂黔首」。(3)妄言。秦律規定:「妄言者無類。」「無類」即處族刑。(4)以古非今。秦始皇《焚書令》有「以古非今者族」的規定。(5)非所宜言。秦二世曾下令御史,以「非所宜言」罪逮捕發表言論的諸生。(6)廢令;犯令。違反令的規定,應為而不為者為廢令,不應為而為者為犯令。
2.妨害社會秩序罪
這類犯罪主要有:(1)挾書;偶語詩書。《焚書令》規定:挾書罪即私藏違禁書籍,黥為城旦;「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2)投書。投遞匿名信者,依法拘捕,審訊定罪。(3)誣告。秦律實行誣告反坐制度。(4)詐偽。包括偽造文書、官印、封泥等。
3.破壞經濟秩序罪
秦簡關於這方面罪名主要有:(1)逋事;乏徭。前者是拒絕報到應征,逃避服役;後者是報到後逃亡避役。(2)匿戶。隱匿戶口,不征發徭役,不繳納戶賦。(3)盜徙封。私自移動田界,處贖耐刑。
4.人身傷害罪
秦簡《法律答問》有大量人身傷害罪的刑律規定,主要有賊殺(故意殺人);賊傷(故意傷害);斗殺(斗毆殺人);斗傷(斗毆傷人);強奸;和姦(通姦)等罪名。
5.侵犯官私財產罪
秦簡《法律答問》有許多這方面規定,主要是盜及群盜等罪名,《封診式》也有相關案例。
6.破壞婚姻家庭罪
秦簡此類罪名主要有:(1)不孝。父母或祖父母有權控告不孝子孫,並要求官府對其嚴刑處罰。(2)棄妻不書。休妻不申報登記者,處刑貲二甲。(3)去夫亡。妻子擅自逃亡,黥為城旦舂。(3)娶人亡妻。娶他人「去夫亡」妻,黥城旦舂。(4)擅殺子。擅自殺死子女,黥為城旦舂;擅殺養子,棄市。
7.官吏失職瀆職罪
官吏失職瀆職罪的表現很多,往往構成不同罪名。如司法官員徇私枉法,故意重罪輕判或輕罪重判,構成不直罪;故意有罪不判或減輕罪責,構成縱囚罪;而過失造成量刑不當,則構成失刑罪。
民事法律內容
秦朝的民事立法,主要涉及財產所有權及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內容。
(一)所有權
秦朝所有權的客體,是土地等生產生活資料之類的各種官私財產。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為田開阡陌封疆」,開始建立新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它以國君集權控制下的國有制為主,同時存在一部分私有土地。隨著國家普遍授田制和軍功賜爵制下的等級授田制的推行,土地所有權處於由國有向私有轉化的過渡之中。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正式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鼓勵百姓自行占墾荒地,國家不再限制面積,也不再實行授田。這實際是以法律的形式終止了戰國時期各國普遍盛行的國家授田制,明確承認了以先佔原則取得土地私有權的合法化。此後,秦朝的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起來。其各種土地所有權,也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和保護,任何違法侵權行為都受到嚴厲制裁。如前引秦律即明確規定:「盜徙封,贖耐。」對土地以外其他官私財產的所有權,秦律也明令予以保護。如秦簡《法律答問》規定:「或盜采人桑葉,臧(贓)不盈一錢」,就要受到「貲徭三旬」的處罰。
(二)婚姻制度
秦朝婚姻制度受法家「法治」思想影響較大,受儒家「禮治」思想影響較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秦律規定,婚姻關系的成立或解除,須經官府登記備案;否則不受法律保護,而且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如前引秦簡規定:妻子私自逃亡,其婚姻關系若經官府登記認可,該妻即構成「去夫亡」罪,將受到黥為舂的懲處;若未經登記認可,其婚姻關系不受法律保護,故不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丈夫私自休棄妻子,不向官府登記備案,則構成「棄妻不書」罪,夫妻雙方都要受到「貲二甲」的制裁。
秦朝婚姻制度仍堅持男尊女卑原則,夫妻關系處於不平等地位,秦律就規定了一些維護夫權支配地位的罪名。如前引「去夫亡」和「娶人亡妻」罪的規定,立法宗旨即在於維護夫權;當時把「夫死有子,棄之而嫁」斥之為「倍死不貞」,要求寡婦從一而終,剝奪其再嫁權,也體現了夫權的支配地位。但是,秦朝的夫權並非至高無上,其支配地位也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例如:秦律明確規定,丈夫不得任意傷害妻子;即使妻子兇悍,也不準將其毆打致傷,否則丈夫將受耐刑的處罰。另一方面,妻子有控告丈夫犯罪的權利。如秦律規定,「夫有罪,妻先告」,可以不被籍沒為官府奴婢,其陪嫁奴婢、衣物也可不被沒收。這種情況是漢朝以後歷代法律所禁止的。如隋唐以後的刑律規定,妻子告發丈夫的一般性犯罪,屬「十惡」不赦的「不睦」重罪,告者處刑徒二年。此外,秦朝還注重維護夫妻關系的穩定,強調「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嚴厲規定:「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禁止有婦之夫亂搞兩性關系。
(三)家庭關系
秦朝家庭關系也受到法家「法治」思想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首先,秦律仍維護父權家長制,嚴懲不孝罪。如前引秦律規定,父母或祖父母等家長有權控告不孝子孫,並要求官府對其嚴刑處治,官府不得拒絕受理。秦簡《封診式》收錄有多起此類案例。但是,秦律對父權家長制的維護有一定條件和限制。如前引秦律規定,父母尊長不得隨意殺害子女卑幼,否則將構成「擅殺子」罪,要受到黥為城旦舂的處罰;倘若殺害養子,則處棄市極刑。其次,秦律對子女卑幼毆打尊長的行為,處罰較漢朝以後各代要輕。如秦律規定,毆打祖父母或曾祖父母,處黥為城旦舂刑。而在隋唐以後的各代刑律規定中,這種行為屬「十惡」不赦的「惡逆」重罪,一律處以斬刑。
三、經濟法律內容
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直到秦朝建立以後,非常重視加強經濟立法。秦簡中就有大量經濟法規,集中於《秦律十八種》,主要有《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效律》等十餘種,內容涉及農、牧、工、商等各個領域。
(一)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
自然資源是未經人類加工創造而天然存在的、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繁衍並增殖財富的自然孳生物,包括土地、山林、川澤、礦藏、野生動植物等各個種類。秦政權繼承商周以來的歷史傳統,非常重視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並運用法律對其加以保護。如《田律》規定,自春二月至夏七月的動植物成長季節,嚴禁砍伐山林、取草燒灰、堵塞河湖渠道、採摘發芽期植物、捕捉幼獸幼鳥、獲取鳥卵、毒殺魚鱉、設置陷井網罟捕捉鳥獸,不準獵狗追咬幼畜幼獸。
(二)農業生產的督課管理
秦政權以農立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以法律手段鼓勵和保障農業生產。例如:為了督課農耕生產,《田律》規定,農民不論耕作與否,均按占田面積徵收賦稅;降雨、穀物抽穗或旱澇、蟲情災害,須立刻書面報告雨量大小、受益或抽穗面積、受災損失狀況等,以便官府掌握農情。為了保證不誤農時,《戍律》規定,一戶不得征調兩人以上同時服役,違者「貲二甲」。《司空律》規定,播種和耘苗季節,以勞役贖抵貲刑債務者,可以分別回家務農二十天。《倉律》則規定,每年二至九月的農忙時節,從事農田耕作的隸臣每月增加半石口糧。此外,《倉律》還詳細規定了種籽的入倉、存放、保管、檢驗、出倉等嚴格手續及每畝地的播種量。
(三)畜牧生產的管理考核
秦政權很重視畜牧業的發展,秦簡中就有大量畜牧生產管理考核的法律內容。例如:在飼草的徵收管理方面,《田律》要求農民,每頃耕地繳納飼草三石、禾稈二石。《倉律》規定,飼草的入倉,要登記簿籍上報內史;其存貯、增垛、檢驗、出倉等,也要按規定履行手續。在牛羊的飼養考核方面,《廄苑律》規定,每年農歷正、四、七、十月,定期檢查評估耕牛的飼養和使用情況,對有關人員及其主管官員進行考核獎懲;官府用牛一年死亡率超過三分之一者,將追究飼養員及主管官吏的刑事責任。《牛羊課》則規定了牛羊的繁殖率,凡達不到規定指標者,嗇夫和佐等負責人各貲一盾。
(四)官營手工業的嚴密控制
秦政權的冶鐵、煮鹽、農具與兵器製造等重要手工業部門基本都實行官營生產方式,並制訂了許多加強官營手工業管理控制的法律法規。例如:《工律》規定,同類產品必須規格相同,不同規格的產品不得列入同類。《工人程》規定了不同年齡、性別、體力、工種、技術熟練程度者的不同勞動定額及折算方法;《均工律》規定了學徒工勞動定額的計算及培訓指導要求和獎懲標准。此外,《秦律雜抄》還收錄各種手工業生產考核與處罰方面的法律法規,內容極為豐富。
(五)市場貿易的監督管理
秦政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市場貿易的監督管理尤為嚴格。例如:《金布律》規定,市場出售的商品,價值一錢以上,必須用木簽明碼標價。《關市律》規定,官府工商業者收取貨款後,必須當眾放入盛錢的密封容器中,使買主等親眼目睹,「不從令者貲一甲」。《效律》和《工律》則規定了度量衡的誤差標准和定期檢查校正制度,超出法定誤差限度或違反檢查校正制度,要受到貲盾或貲甲等處罰。
(六)貨幣的保管使用
秦始皇統一貨幣以前,國家通行貨幣有銅錢、黃金、布帛三種,《金布律》嚴格規定了它們的統一規格和兌換比價,嚴禁對錢或布隨意選擇使用,否則將追究當事人及知情不報的商賈伍長和有關官吏的法律責任。官府收入錢幣,要按規定封存,並以主管令、丞印章封緘;取用時須查驗印封無誤,方可啟封。
四、行政法律內容
秦朝統一全國後,建立了一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管理體制,並制定了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
(一)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統一全國,「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秦王的稱號已不足以「稱成功,傳後世」,遂更名號為皇帝,創制了一系列保障皇帝制度的政治法律制度。如皇帝之「命為制,令為詔」;皇帝自稱「朕」,臣民稱其「陛下」,上書或言事稱「上」;皇帝駕臨稱「幸」,死亡稱「崩」;皇帝名字須避諱,如秦始皇名政,里正改稱里典,正月改稱端月等;文書奏章有指代皇帝的字辭,須另行抬頭頂格書寫;等等。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權力,「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所有臣民都是皇帝的奴僕;並以朝賀、符璽、宗廟祭祀、宮殿陵寢、皇位繼承、宗室外戚、後宮嬪妃、內侍宦官等相關制度,維護皇帝的專制地位和集權統治。任何違反或觸犯皇帝制度的思想言行都是最嚴重的犯罪,都要受到最嚴厲的制裁。
(二)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
為了有效地管理統一國家,秦朝開始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制。
中央設三公列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軍事、監察等職。御史大夫除監察文武百官外,還兼任副丞相職務,協助皇帝和丞相處理日常政事。御史大夫下設御史若幹人,或掌管朝廷圖書秘籍,處理文書奏章,存校法律政令;或作為皇帝耳目,察舉違法官吏;或奉命參與司法審判活動。列卿主要包括: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廷警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僕,掌宮廷車馬;廷尉,掌司法刑獄;典客,掌異族往來事務;宗正,掌宗室皇族事務;少府,掌皇家財政;中尉,掌京師衛戍治安;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將作少府,掌宮室興繕;主爵中尉,掌列侯封爵;典屬國,掌邊疆屬國;詹事,掌皇後太子家事;等等。
地方設郡縣制。各郡分置守、丞、尉、監,負責行政、司法、軍事、監察等事務。郡下置縣,縣設令(長)、丞、尉,分管行政、司法、軍事等事務。縣下轄鄉,鄉置三老、嗇夫、游徼,分掌教化、賦役、辭訟、治安等。鄉下置里,里有里典(正);里下為伍,伍有伍老,百姓互相連保。
(三)行政法律規范的頒行
自秦國至秦朝,先後制定頒布了一系列行政法律規范。以秦簡為例,即有《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尉雜律》、《內史雜》、《行書律》、《傳食律》、《軍爵律》、《中勞律》、《公車司馬獵律》、《敦表律》、《捕盜律》、《效律》、《藏律》、《為吏之道》等近二十種之多,涉及經濟、軍事、外交、司法、獄政、交通、社會治安、宮廷警衛等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官吏的選拔、任免、監察、考核、獎懲等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內容。
五、秦律的主要特點
秦律產生於戰國後期至秦朝統一的社會轉型時代,受到傳統與變革的雙重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第一,革除舊法,殘存舊制。在春秋戰國時期新舊制度的交替過程中,秦律作為一部維護新生制度的成文法,明確規定了一些限制奴隸制的法律內容。如秦律嚴禁掠取人質抵償債務,違者「皆貲二甲」,以限制債務奴隸的擴大。《軍爵律》規定,奴隸立有軍功,可以免除奴隸身份,並取得相應爵位,也可以用爵位贖免其親屬的奴隸身份。《司空律》規定,百姓在應征服役期外自願戍邊五年,也可贖免一名親屬的奴隸身份。
另一方面,秦律作為一部社會轉型時期的法律,不可避免地仍會保留一些過渡性的舊制度殘余。例如:俘虜身份為奴隸;某些犯罪者或有關人員籍沒為奴婢;奴婢子女世襲為奴;奴隸可以買賣賞賜;主人刑殺奴隸,奴隸無控告權,官府亦不準受理,堅持控告者有罪;這些規定顯然有保護和擴大奴隸制殘余的傾向。
第二,重法輕禮,厲行「法治」。在先秦法家「法治」原則的指導下,秦政權放棄「禮治」思想,堅持「明法度,定律令」,通過焚書坑儒、統一思想、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等手段,確立了君主專制集權的法律制度與獨裁統治,使秦律具有重法輕禮、厲行「法治」的鮮明特徵。
第三,重刑輕罪,刑罰嚴酷。秦律繼承先秦法家「重刑輕罪」的定罪量刑原則,制定了一套嚴酷殘暴的刑罰制度。如前引秦律規定,「盜采人桑葉,臧(贓)不盈一錢」,就要「貲徭三旬」;五人以上共盜贓值一錢,則斬左趾並黥為城旦;甚至「誹謗者族」;「敢有挾書者族」;「妄言者無類」;「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從而使 「劓鼻盈累,斷足盈車,舉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罪犯刑徒數量激增。
第四,內容豐富,體系繁雜。如前所述,秦律內容非常豐富,調整范圍相當廣泛。它以李悝《法經》確立的「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的立法原則為宗旨,以維護官私財產所有權和人身安全,鞏固君主專制集權國家的社會秩序為基本內容,涉及社會關系的諸多方面。但是,由於早期立法技術的局限,秦律未進行系統全面的整理,因而導致其內容瑣碎,條目繁縟,體系繁雜,缺乏條理,有的法律概念不確切,某些條文互相重復或自相矛盾。
㈧ 秦朝法制的秦朝法制的主要特色
自商鞅變法以來,法家學說一直在秦國實際政治和法制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長期政治實踐中,秦統治者不斷把法家理論運用到法制建設之中,秦律有著律仍保護奴隸制剝削制度、繼續實行輕罪重罰、注意運用法律調整經濟關系。形成了秦朝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鮮明特色。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最高主宰。據史籍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自稱為始皇帝,改「命」為「制」,改「令」為詔,使之成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同時,他「晝斷獄」,「夜理書」,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則。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運行,皆有法式
為實行「法治」,秦始皇朝統治者極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圍不斷擴大,法律規范也越來越細密。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等各大類,內容涉及軍事、外交、皇室警衛、社會治安、商業、金融、手工業、農田水利、司法訴訟等各個方面。事無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統,民以吏為師
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得到貫徹和施行,秦朝鼓勵並要求全體臣民學法、知法,規定為官者必須通曉法律,民眾學習法律則應「以吏為師」。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