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證明能力與證明力

刑事訴訟法證明能力與證明力

發布時間: 2021-03-06 22:40:31

1. 證據的證明能力和證明力的區別與聯系

(一)證據是否原件、原物

2. 證據三性對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影響

證據三性即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

一、合法性判斷
證據合法性,側重於形式,主要解決證據資格也就是證明能力的問題。
1、證據形式應當符合訴訟法的法定分類。
2、取證主體要適格,取證方法和程序要合法。

二、真實性判斷
證據真實性,即證據所表達的事實或內容是真實的,不是臆想或虛構的。
1、利害關系規則。如果證據與結果或當事人存在利害關系,通常會影響到言辭的真實性。
2、生活邏輯規則。若言辭證據存在因果時序邏輯錯誤,則內容真實性存在疑問。
3、相互印證法則。若證據之間內容吻合、細節一致,則稱能夠相互印證,其真實性顯著增強。比如傳來證據最好由原始證據來印證。
4、僅就言辭證據而言,距發案時間越近,其真實性越強。

三、關聯性判斷
證據關聯性,是指證據與待證事實必須密切相關,具備證明待證事實的屬性。
關聯性證據包括定罪證據和免罪證據兩種。定罪證據與事實之間是內在的直接的關系,而免罪證據與事實之間則是外在的間接的關系。例如死刑案證明標准更嚴格,要求「排除一切合理懷疑」。
1、先前類型行為,如「前科行為」,不得作為定罪證據,但可以作為量刑證據。
2、品行證據,不得作為定罪證據,但可以作為量刑證據。
3、表情證據,既不得作為定罪證據,也不得作為量刑證據。

3. 刑事案件中傳言證詞的證明力和證明能力

  1. 證明力,復是指在許可機關制或其他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中,許可證持有人可持許可證來證明自己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證據法學中的證據的證明力,證據的證明力又稱證據力,是指證據對待證事實證明上的強弱程度,即證據在多大程度上對待證事實有證明作用。

  2. 證明能力,又稱證據資格、證據的適格性,是指一定的事實材料作為訴訟證據的法律上的資格。

4. 如何區分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根據相關資料可知,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區分是:前者是指是否具有證明案件事版實的資格,後者指證據在多大程度權上對案件事實起到證明作用。

5. 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有關的司法解釋中有關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證據規則分別有哪些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對公訴人出示的證據可采性的判斷,不僅對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對控訴證據的衡量與判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偵查機關的偵查、取證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如果違反了證據可采性的判斷要求,偵查取證活動和公訴人的公訴活動就無法達到最終追訴犯罪、懲罰犯罪的目的。可見,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擬從證據能力和證據證明力兩個層面對此問題作粗淺探究。

一、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概念

刑事訴訟證據與其他證據一樣有其自身固有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能力是大陸法系證據理論的概念,相當於英美法系證據理論的"可采性",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某一材料是否在嚴格的證明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需要由事實的裁判者加以判斷的事實,完全由充當證據的證據能力來決定。司法實踐中,一般要求證據能力具有證據的合法性:一是證據必須具有合法的形式;二是證據必須經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收集和提取;三是證據的內容和來源必須合法。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就是對證據能力的判斷,對證據合法性的判斷。

證據的證明力則是與證據能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表現證據的價值,是證據在認定事實上發揮作用的力量,是證據對於待證事實有無證明作用以及證明作用有多大的表現。證明力包含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可信性是撇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來判斷證據本身是否值得相信;狹義證明力則是指證據在同待證事實的關繫上,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

二、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相互關系

包含於證據本身之內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有其必然的聯系和區別。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一個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最終都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明顯沒有證明力的證據,在訴訟中不會產生證據能力的問題;同樣,依法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也必然沒有證明力。證據能力從形式上解決證據資格問題,證明力則從實質上解決證據有無價值以及有多大價值的問題。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一定有證明力,如出於被告人自由意志的虛假口供;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可能具有證明力,如運用刑訊方法獲得的真實口供。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既有證據能力,又有證明力。司法人員在審查判斷證據時,應當首先審查證據有無證據能力,然後再對確認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判斷,否則,不必考慮有無證明力。

證據能力解決的是證據能否在法庭上提出,讓事實的審理者(法官)看見和聽見。而證據的證明力則是對在庭審中提出的證據的可信度和關聯性進行的判斷,要在評議中、形成判決的時候根據全案的證據予以確定。證據能力是英美法系證據法的核心問題,由職業法官裁定;在大陸法系及我國的參審制度之下,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我國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沒有採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當論及這一問題時一般表述為"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不具有證據效力"等。有學者主張在立法上使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目的在於當事人雙方在庭審開始前以及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向法庭提出申請的動議,要求法庭予以排除,並說明其申請所依據的法律規定。這樣可以提高庭審質量和訴訟效率。

三、 證據能力的判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刑事訴訟證據(表現為證據能力)

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關聯性,即相關性。就是指作為證據內容的證據材料與待證事實之間存在某種客觀的聯系。如因果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偶然聯系和必然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肯定聯系和否定聯系等。這些聯系必須都是確定存在的,能夠反映與案件有關的一定事實,能夠為人們所認識。在具體案件中,對某一特定證據能力上否具有關聯性的判斷,取決於待證事實的內容和控、辯雙方爭議的性質以及證據能力本身的特點,必要時可以採用相應的技術鑒定方法加以確定。在偵查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案情就與之相關的問題調查取證,以防止證據調查范圍的無限擴大,而影響證據能力。

2、實體公正性原則。實事求是,忠於事實,還案件的本來面目,是收集證據的關鍵。收集證據的過程同時也是判斷證據能力的過程。檢察機關在審查證據能力時,應排除諸如那些可能引起不可靠以及不能經過主詢問和反詢問來檢查其真實性的傳聞證據,以防止可能不真實的證據進入法庭。同樣,法官應對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的證據能力是否具有實體公正性進行全面衡量與審查,並且必須經過法庭調查、質證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和認定。

3、程序公正性原則。證據的收集過程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排除非法證據規則,不採信偵查機關用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方法提取的證據,以防止偵查權的濫用導致公民基本權利的被侵犯,這也是判斷證據能力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四、 證據證明力的判斷主體

刑事案件的全部證據最終必須進入庭審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因此,法官是證據證明力的判斷主體。

法律應對證據能力進行詳盡的規定,不應對證據證明力進行過多的規定。否則,就會走回法定製度的老路上去。法定製度曾試圖對證據證明力的大小以及對證據的取捨由法律預先加以規定,並且要求法官按照法定的規則機械地作出判斷,以期限製法官的自由裁量,結果往往窒息了法官的理性,使法官很難作出符合事實的裁判。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中應當確立"自由心證"原則。將對證據證明力的判斷完全交給法官自由判斷,由法官(事實的審理者)根據自己的理性思維和良心自由判斷,以避免機械、僵化的判斷束縛事實審理者對事實的認定。因為,證據證明力具有復雜性和具體性,審判人員理性判斷就有必要性。允許審判人員本著邏輯規則和經驗法則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而不要受法定規則的限制。為了保證在訴訟過程中審判人員對於證據證明力的判斷更加符合科學原理,更有利於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和實現司法公正,根據司法實踐經驗增加一些審查證據證明力的程序性規定和判斷證明力的必要規則也是必要的。如法律對證據證明力的干涉僅僅限開"僅憑口供不能定案"、"孤證不能定案"等。

由於證據能力是解決一項證據是否能被法庭採納的問題,對證據能力有爭議的證據,應由控辯雙方提出申請動議,經由法官進行聽、審,最後決定是否具有可采性。因此,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應根據證據可采性(證據能力)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控訴證據,以決定哪些證據在法庭上提出,哪些證據不向法庭提出,以保證起訴的質量,最終實現追訴犯罪和懲罰犯罪的目的。

6.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關系如何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是證據法學中緊密聯系而又有著明顯區別的兩個概念,二者的關系則是證據法學的基本問題。

1、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二者的聯系

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必須既具有證據能力,又具有證明力。不具有證明力就沒有必要有證據能力,具有證明力但不具有證據能力也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2、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二者的區別

證明力是證據的自然屬性,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證據能力是法律屬性,取決於證據是否被法律許可用來作為待證事實的依據。

因而證據能力由法律事先規定;證明力主要由法官在訴訟中判斷。證據能力是「質」,是法定的門檻;證明力是「量」,是法官裁量的刻度表。

(6)刑事訴訟法證明能力與證明力擴展閱讀:

證據法學中的證據的證明力,證據的證明力又稱證據力,是指證據對待證事實證明上的強弱程度,即證據在多大程度上對待證事實有證明作用。

證據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實材料作為訴訟證據的法律上的資格,故又稱作證據資格。是否具有證據能力,要由法律作出規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判例來確定。

證據能力是在訴訟中有關人員所提出的證據材料能否被採用所依據的標准,是某一材料能夠用於嚴格的證明的能力或者資格。證據能力的規則如下:

1、證人資格規則。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對案件事實所做的「證言」,不具有證據能力。

2、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3、證據須經質證的規則。除了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案的情況外,所有證據材料都應當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沒有經過質證,就不具有證據能力。

4、限期舉證規則。當事人如果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交證據,切不屬於「新證據」的范圍,則該證據材料不具有證據能力。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除外。

5、調解或和解中對事實的認可不得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的規則。

6、證據能力受限制的規則。某些證據須符合一定條件才具有證據能力。

7. 什麼是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它們的關系如何

證據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實材料作為訴訟證據的法律上的資格,或者說是指證據材料能夠被法院採信,作為認定案件事實依據所應具備的法律上的資格。
證據能力規則:
第一,證人資格規則。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對案件事實所做的「證言」,不具有證據能力。
第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非法證據情形主要有:1)不符合法定證據形式;2)不符合法定來源;3)取證的程序和手段違法。
第三,證據須經質證的規則。除了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案的情況外,所有證據材料都應當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沒有經過質證,就不具有證據能力。
第四,限期舉證規則。當事人如果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交證據,切不屬於「新證據」的范圍,則該證據材料不具有證據能力。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除外。
第五,調解或和解中對事實的認可不得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的規則。
第六,證據能力受限制的規則。某些證據須符合一定條件才具有證據能力。
證明力,是指證據對於案件事實的證明作用的大小(強弱)。證據之間證明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有證據各自的特性及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不同決定的。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是相互聯系又區別的兩個概念。前者是指是否具有證明案件事實的資格,後者指證據在多大程度上對案件事實起到證明作用。
二者聯系: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必須既具有證據能力,又具有證明力。不具有證明力就沒有必要有證據能力,具有證明力但不具有證據能力也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二者區別:證明力是證據的自然屬性,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證據能力是法律屬性,取決於證據是否被法律許可用來作為待證事實的依據。因而證據能力由法律事先規定;證明力主要由法官在訴訟中判斷。證據能力是「質」,是法定的門檻;證明力是「量」,是法官裁量的刻度表。

8. 刑事訴訟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是如何規定的

你有證據可以證明你沒罪、能採納就說明你沒罪的可能性大,換言之就是證明你有罪的證據,證據講究的是時間地點常理與邏輯性、你說半夜去老王家借東西就直接定性你半夜去了人家、還不如什麼都不證明

9. 訴訟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區別

證據能力是指能否在審判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必須由審判人員加以判斷的事實,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在英美證據法上,又稱為證據的可采性。
明確證據能力的意義在於:(1)沒有證據能力的材料,不得在法庭審理的證據調查階段提出來進行調查,不僅控辯雙方不能請求進行調查,法官也不得依職權主動進行調查;(2)控方或辯方對於相對方請求在法庭上調查的某一材料的證據能力存有異議的,原則上應當在法庭審理以前申請排除,由法官作出是否排除的決定;(3)經過法庭調查後判明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法庭應當依職權或者應當事人的異議聲明予以排除;(4)審判人員不得把沒有證據能為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如有違反,因此受到損害的一方可以上訴。
證據能力屬於法律問題,可以由法律加以限制,如規定違法方法獲得的口供不得作為證據使用等。一般來說,英美法系國家基於陪審團審判和當事人舉證原則,對於證據能力限制較嚴,大陸法系國家基於實體真實主義和職積調查原則,對於證據能力的限制較少。當然,法律上的限制主要是涉及到當事人利益的一些證據,並不是說法律上沒有限制的材料,就一定都有證據能力。某些材料由於其本身的性質或者由於違反程序禁止的規定,也不應該有證據能力,比如反映製作人主張的有關訴訟文書(起訴書、辯護詞等)推測、明顯缺乏關聯性的材料以及調查程序無效的證據(未經鑒定人簽名的鑒定結論等)。
證明力又被稱為證據價值,它是指證據在認定事實上發生作用的力量,即證據對於事實的裁判者形成心證的影響力,包括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前者指撇開證據與待證事實的關系而言,證據本身是否值得相信;後者指同待證事實的關繫上,證據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證據有無證明力以及證明力的大小,不同證據各不相同,如果法律預先規定,不利於發現實體真實,因此在現代刑事訴訟中,證明力原則上由審判人員自由判斷。
證據能力與證明力的區別在於:證據能力是從形式上解決證據資格問題,證明力則是從實質上解決證據有無價值以及有多大價值的問題。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一定有證明力,如被告人的口供雖然出於本人的自願,但卻是虛假的;而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可能具有證明力,如運用刑訊的方法獲得的真實口供。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既有證據能力,又有證明力。審判人員在審查判斷證據時,應當先審查證據有無證據能力,然後再對確認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判斷,對於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必考慮其有無證明力。在英美法系陪審團參加的審判程序中,關於證據能力的問題,由職業法官裁定;證明力則由陪審團本著理性和經驗自由判斷。在大陸法系及我國的參審制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都由法官與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

熱點內容
法院審監會 發布:2025-09-22 16:30:51 瀏覽:931
勞動法婚假是幾天 發布:2025-09-22 16:26:37 瀏覽:762
海運渣土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2 16:19:47 瀏覽:531
婚姻法調整的是夫妻父母子女 發布:2025-09-22 16:12:01 瀏覽:301
社區文明建設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22 16:07:01 瀏覽:520
道德的理性主義 發布:2025-09-22 16:03:37 瀏覽:862
法律講堂法律援助在行動生 發布:2025-09-22 15:59:36 瀏覽:114
行業聯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2 15:59:01 瀏覽:430
股票立法後 發布:2025-09-22 15:48:40 瀏覽:890
來法院的人 發布:2025-09-22 15:48:05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