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勞動法
Ⅰ 新中國第一部勞動法是不是1994年制訂的在這以前的勞動法是那年制訂的
中國的勞動立法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是:①充分體現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②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規定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④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這一指導思想保證了《勞動法》的制定工作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
Ⅱ 新中國勞動法的發展概況
一、目前在中國存在著大量的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
1、用人單位不與勞回動者簽訂書面的答勞動合同
2、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
3、用人單位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
4、 用人單位拒絕支付、賠償勞動者的工傷待遇
二、目前在中國存在著大量的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現象的原因,在於勞動法立法存在缺陷,勞動法律制度的設計缺陷,這些缺陷主要有
1、 勞動法立法對於勞動者的概念沒有給予明確界定
2、勞動法立法沒有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
3、勞動仲裁程序設置的不合理
4、勞動立法對勞動部門的行政不作為行為應當承擔什麼樣的具體的法律責任未作明確而具體地規定
Ⅲ 解放後曾經為人民公社趕過馬車的人現在有什麼補助嗎
這個時間太久遠了,而且當時還沒有勞動法或勞動合同法來支撐,這個事就不要自尋煩惱了,放棄是最明智選擇。當然,要是出現困難了可以申請社會救助,但不是以趕過大車來說事。
Ⅳ 女的50或者55退休,這到底是哪一部法律規定的勞動法里沒有啊! 誰能幫我找到出處
男性:有無檔案均60周歲退休;
女性:有檔案50周歲退休,無檔案55周歲退休。
有檔案的,如果是特殊工種並被相關部門認定,在上述基礎上可提前5年退休。
下面是法律依據,比較全面喲。可以考慮採納。
關於退休年齡,我國實行男女退休年齡不同的政策:男職工60歲,女職員55歲,女工人50歲。這一規定從1958年起定型,一直沿用至今。建國初期,我國男性工人職員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工人和職員退休年齡都是50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1年2月23日政務院第73次政務會議通過)]。1956年起,「女職員」與「女工人」的退休年齡開始有差別。1955年底,國家機關女性工作人員退休年齡提高到55歲[《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國務院1955年12月29日)],1958年,全體「女職員」的退休年齡從50歲提高到55歲[《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1958年2月9日公布)]。「女工人」退休年齡還是50歲。從此,我國男女退休年齡一直為男60歲,女55/50歲,至今沒有改變。1993年10月1日起實行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1993年8月14日 國務院令125號)在退休年齡上依然維持1955年機關工作人員男60周歲、女55周歲的規定
國務院國發〔1978〕104 文件規定(至今仍使用該文件):凡是在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和全民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幹部和工人(含1971年11月30日以前的國家計劃內長期臨時工),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享受退休待遇:
1、男年滿6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幹部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10年,工人連續工齡滿10年的。
2、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以及常年在高山高原地區工作,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幹部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10年,工人連續工齡滿10年的。
3、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幹部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10年,工人連續工齡滿10年,經過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工人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
4、因公致殘,經過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工人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
5、患二、三期矽肺病離職修養的職工和患一期矽肺合並活動性肺結核符合上述第(3)項規定年齡的職工,如果本人自願,也可以退休。
6、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以及常年在高山高原地區工作,都需要具備下列條件之一(此條的執行,不需要管年齡多大,只需要符合下列條件即可),才能辦理退休手續:
一是從事高空和特別繁重體力勞動工作累計滿10年的;
二是從事井下、高溫工作累計九年的(從事高溫工作是指經常在攝氏三十八度和熱輻射強度三卡以上場所工作);
三是從事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累計滿八年的。
上述年限是指現在從事這類工作或者曾經從事過這類工作的實際年限。但是,在連續計算工作年限時,凡在井下、高溫工作的時間,每年按一年零三個月計算;從事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時間,每年按一年零六個月計算。
另外,經常在攝氏零度以下低溫場所工作和常年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山高原地區工作的人員,可以參照從事井下、高溫工作的人員辦理退休手續;常年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區工作的人員,可以參照從事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人員辦理退休手續。
Ⅳ 中國建國後有那些關於法律法制司法方面是仿製蘇聯法律系統的,詳細闡述
前蘇聯法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影響是全面和深刻的。我國1954年憲法的制定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以前蘇聯1936年憲法為藍本制定的。在起草討論憲法時,毛澤東給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開具的參考書就包括前蘇聯的歷部憲法,並強調每個憲法起草委員會成員都要熟讀前蘇聯憲法。劉少奇在1954年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我們所走過的道路就是蘇聯走過的道路。憲法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規定就是根據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經驗,並參照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經驗規定的。比較我國1954年憲法和前蘇聯1936年憲法,就會清楚地看到兩個憲法和從憲法體制到憲法規定的政權體系是多麼的相同。憲法都有序言性的宣告,規定社會制度的原則作為總綱的內容。(註:前蘇聯憲法為「社會結構」。)有類似的關於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規定全國人民代表機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它產生最高行政機關,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但要對它負責,向它報告工作。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設立與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相似。行政機關有廣泛的管理社會職能,設有眾多的部委。最高權力機關產生法院和檢察院,它們都不是象西方國家那樣的司法獨立機構,而要對權力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可見,國家政權體制和法律機構的設立,完全是根據蘇聯模式建立的。在立法中,大量的前蘇聯法律制度被引進。重視土地法、婚姻法、刑事法律方面的立法。經濟法的概念被接受。在司法方面,關於法院的設置和上下級法院的關系,人民陪審員制度,審判的組織、刑事審判原則、審判程序也都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設立獨立的檢察機關並賦予法律監督職權,就完全是照搬前蘇聯的檢察制度。前蘇聯法制被運用到中國法制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的各個方面,不勝枚舉。如果說50年代中國法制建設,特別是法學理論被「蘇聯化」了,是毫不誇張的。
在法律思想和法學教育方面,前蘇聯的影響更為強烈。法學教育的空白從一開始就由蘇聯模式全面填補並相襲不變。以維辛斯基為代表的前蘇聯法學家關於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特別是他關於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是法律最基本特徵的觀點得到極為推崇,被中國法學家奉為最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法的解釋。全面照搬移植前蘇聯法學,在法學教育建立之初就明確地提出了這一方針,1953年教育部推出統一法學課程規定法學院(系)開設的課程是:蘇聯國家與法權史、蘇聯國家法、蘇聯刑法、土地法與集體農庄法、人民民主國家法、中國與蘇聯法院組織法、中國與蘇聯民事訴訟法、中國與蘇聯勞動法、中國與蘇聯行政法、中國與蘇聯財政法。(註:(湯能松等著:《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律教育發展史略》,第485~486頁。)從這套教學課程看出,完全是以蘇聯法律作為中國法學教學的內容,根本沒有中國法的內容。整個50、60年代,大學法學教科書基本是前蘇聯教科書的版本,課程設置是按前蘇聯的模式,課堂上講授的是前蘇聯法學理論,不僅在教材和課程的設計上照搬前蘇聯模式,就是大學、研究所、教研室的設置和教學計劃,授課方式,也無不以前蘇聯為楷模。為了移植引進前蘇聯的法學教學經驗,中國領導人請前蘇聯專家按前蘇聯模式建立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全套模擬模擬的前蘇聯法學教學在中國起著示範作用
Ⅵ 新中國成立後勞動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
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Ⅶ 我國新中國成立後的法定節日有哪些
樓主你好,新中國剛剛成立,政務院於1949年12月23日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形成了目前我國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即將元旦、春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規定為全民法定假日 ,除公用事業外,大部分職業勞動者都在上述節日放假。
1994年7月5日頒布的《勞動法》第40條規定:「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安排勞動者休息休假:(一)元旦;(二)春節;(三)國際勞動節;(四)國慶節;(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這一規定是針對適用《勞動法》的用人單位而言的,大多數情況下針對的是企業,也包括雇傭工勤勞動者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勞動法》規定的法定假日完全與建國初期的法定假日相同,而且該法迴避了法定假日放假時間長短的問題,一方面說明了該法規定的不夠嚴謹;另一方面,它沒有為1999年國務院修正《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設置障礙,如果《勞動法》規定了法定節假日的具體期限,如國慶節放假兩天,那麼,《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修正就可能有一些麻煩。修正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建國50年來「五一」勞動節放假一天的舊例延長為放假三天,將國慶節放假兩天延長為三天。由於1995年《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使我國公休假日延長至兩天,也就是每周五天工作後休息兩天,「五一」、「十一」放假三天與前後的兩個法定公休假日合並,即演繹為近年來的「七天長假」。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除上述全民性法定假日外,將「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規定為針對婦女、青年、兒童、軍人的法定假日,這些法定假日有的為半天,有的為一天。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的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其他節日,如二七紀念日、五卅紀念日、七七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教師節、護士節、記者節、植樹節等其他節日均不放假。從上述年節及紀念日與法定假日的相關規定可以得出,紀念日、節日與法定假日不完全一致,紀念日、節日既可以成為法定假日,也沒有必要都設定為法定假日。
Ⅷ 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改革開放之前有多少部法律
只有憲法和刑法2部大法
其它都是單獨的條例或者規定
Ⅸ 社保中什麼叫固定工
固定工,是指長期固定在一個單位,從事工作或生產勞動的職工。
固定工:是指2000年以前國家包分配單位的大、中專畢業生由人事局直接安排分配到國營企業、集體單位工作的正式職工。
是指長期固定在一個單位,從事工作或生產勞動的職工。中國的固定工制度形成於建國初期,已成為職工人數最多的一種用工形式。特點是國家對勞動者的就業實行統分統配。職工工作長期固定不變,一般不能離職。
中國的固定工制度形成於建國初期,已成為職工人數最多的一種用工形式。國家對勞動者的就業實行統分統配,職工工作長期固定不變,一般不能離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開始對固定工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了三結合的就業方針,推行勞動合同制。這樣一來形成了固定工制度和勞動合同制的「雙軌制」,從而進一步搞活固定工制度。
(9)建國初期勞動法擴展閱讀:
固定工的社保明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規定如下:
1、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2、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3、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4、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5、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社會保險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6、國家對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嚴格監管。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保障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有效運行。
7、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社會保險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社會保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