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救濟

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救濟

發布時間: 2021-03-08 04:21:41

⑴ 保障公務員權利救濟中有哪些障礙

一、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概述
(一)公務員
公務員是組成國家機關的的基本要素,也是行政權的直接行使者。我國《公務員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公務員是指,依法旅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責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其范圍既包括了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又包括了黨的機關、各司法機關、各立法機關等除內勤人員以外的和在公共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由國家委託執行公務的所有工作人員。
(二)公務員權利
公務員權利就是法律賦予公務員在履行公職的過程中可以做出的某種行為或是要求他人做出某種行為、禁止他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權利,這是法律賦予其行使公職時的特殊權利,也是其履行公職的義務權利。我國《公務員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務員享有以下八項權利:1.獲得履行職責應當具有的工作條件;2.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3.獲得工資報酬,享受福利、保險待遇;4.參加培訓;5.對機關工作和領導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6.提出申訴和控告;7.申請辭職;8.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三)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
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是指公務員不服行政機關依職權做出的人事處理決定或認為該決定侵害其權益,以法定程序尋求救濟的制度。這是公務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公務員權利,促進民主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手段。

二、我國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現狀
在法治行政的今天,當各地區行政發展的進程中體現出大幅度保障公務員基本權利時,我國行政法理論和實務視野中,更多的是偏重於行政相對人的救濟和公務員義務的強調,而對公務員權利救濟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充分說明,在注重對於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救濟的同時,如何有效地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利,在制度研究和制度設計領域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一)我國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現有途徑
1、復核
我國《公務員法》第九十條和《行政監察法》第三十七條都規定了公務員權利救濟的復核制度,按照這兩部法典中的規定,復核主要包括了三種:作出公務員處理決定的原處理機關的自我復核;行政監察機關對作出公務員處理決定的行政機關的復核;上級行政監察機關對下級行政監察機關的監察決定的復核。
2、申訴
根據《公務員法》第九十條的規定可知,所謂申訴,是指公務員對國家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本人權益的人事處理決定不服,請求有關機關對此人事處理決定進行重新審查和處理的制度。此處的「有關機關」主要是指做出人事處理決定的原行政機關的上一級機關、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和行政監察機關。
3、控告
我國《公務員法》第九十三條規定:公務員認為機關及其領導人員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級機關或者有關的部門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機關應當按照規定及時處理。這一規定是針對人事行政侵權行為的一種救濟途徑,彌補了人事處理決定救濟規定的不足。
4、仲裁
對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以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合同發生的人事爭議,《人事爭議處理決定規定》第十六條規定:當事人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內,以書面形式向有管轄權的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二)我國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缺陷
1、制度規定缺乏統一性
我國對公務員救濟制度缺乏一部系統化的法律,現有的救濟制度散見於各行政法規,且各相關制度位階不一,沒有一個全面、具體的規定,也不能體現對公務員救濟制度的重視。
2、救濟主體地位不高,缺乏獨立性
因為救濟機關為原作出懲罰的機關、同級政府的公務員主管部門或監察機關、上級機關,絕沒有獨立性和權威性,自然不能保證救濟的有效性,救濟途徑的設計也就很容易流於形式。
3、程序缺乏嚴格性
因為界定為內部行政救濟,相關法律法規上只是做了籠統的規定,缺乏具體的操作程序和運行機制的嚴謹規定,缺乏明確的時限規定和責任規定,不僅會延誤救濟進程,更為各級部門推卸責任打開方便之門。
4、缺乏公正性
因為局限於內部行政救濟,缺乏透明度和參與性,無法接受外部監督,極易滋生腐敗,更難實現對公務員合法權利的有效救濟和保障。
5、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
司法救濟是權利保障的最後一道屏障。我國業已建立的行政救濟制度諸如行政復議制度、行政訴訟制度基本都是針對所謂的「外部行政行為」的。而行政機關對工作人員採取扣取工資、福利待遇、強制措施等「內部行政行為」卻只能通過內部行政救濟的渠道加以解決,而無法得到司法的保障。

三、我國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完善
對我國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進行改進,需要通過立法、司法、行政內部機制等幾個方面改善與整合來共同完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到良性的互動,最終實現把公務員權利救濟徹底納入法制軌道,使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得以完善。
1、加強立法保障
國家公務員法的出台使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立法層次得到提高、權威性得到加強。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僅僅依靠一部公務員法是無法解決公務員權利保障的全部問題。所以,應當通過立法對公務員權利義務及其權利救濟的種類、方式等內容進行統一確認,彌補目前保護公務員權利的有關法律規定過於原則,缺少細致剛性准則的缺陷。
2、轉變立法理念
隨著法治原則、人權保障原則在行政法理論中的確立,我們應當改變傳統的行政理念,明確公務員與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法律關系和一般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在本質上相同,當公務員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而不應公務員的身份受到影響。公務員是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主體資格的,應當賦予他們獲得一定范圍的司法救濟權利,這樣才符合公平的法治理念。

3、完善行政救濟
行政救濟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包括一系列使救濟得以實現的程序。程序越嚴格、規范越明確,救濟就越有效;反之,救濟的效果就不免大打折扣,甚至有落空的危險。有必要進一步嚴格非訴訟申訴控告的程序,從受理、審理、重新做出裁決直至將結果送達申請人,都應當建立更為規范的程序,規定更為嚴格的時限要求,使得申訴控告這個一特別針對公務員權利救濟而設立的制度真正發揮作用。
4、確立公正公開原則
在公務員權利救濟過程中,確立公正公開原則。改變過去秘密調查不公開、書面審理不對質的做法,賦予公務員聽證、質證的機會,陽光下的公正必定會抹去個別行政領導人獨斷專裁的陰影,還公務員一個真正申辯的機會,公開公正才能公平。
5、強化司法救濟
公務員權利保障的司法救濟是指公務員的權利被侵害時,依法定的方法和程序向特定的司法機關尋求幫助,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制度。因此,在完善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時候,可以引入司法救濟制度,規定公務員啟動司法救濟的條件,以保障公務員權利得以救濟。

四、結束語
鑒於我國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現狀和缺陷,我們說,只有以法治原則為核心,改變公務員的權利救濟由內部行政救濟的單一權利保障機制為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相結合的雙重權利保障機制,並規定一定的權利救濟原則、強化一定的行政救濟程序,才能使我國公務員權利保障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

⑵ 內部行政行為能否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機關內部由相關組織法進行調整。
內部行政行為不對外發生效力。
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是行政機關與對外的行政相對人。
所以,內部行政行為不會對外發生行政關系。

⑶ 內部行政法律關系與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有何區別

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指的是: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所屬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

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特定行政職權的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

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指的是:公共行政關系,主要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作為管理和被管理關系。

(3)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救濟擴展閱讀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與民訴不同之處)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內部行政關系

包括

一、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

二、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

三、行政機關與所屬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

四、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

五、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特定行政職權的組織之間的關系

六、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

⑷ 請問行政違法行為的法律救濟途徑有那些

1.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2.行政復議。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3.行政賠償。
第二條 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四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
(二)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
(三)違反國家規定徵收財物、攤派費用的;
(四)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五條 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以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因違法具體行政行為侵害其合法利益可以採取的法律救濟途徑;針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法律救濟途徑還有規范性文件審查等。

⑸ 以下案例中存在的具體行政法律關系

這兩個案例距離比較大。
高校不是行政機關,根據校規所作出的處罰好像回亦不能答叫做行政處罰。
工商機關對流通領域的奶粉質量進行抽檢,是其法定職責。但是在公共媒體公布抽檢結果,應該在告知被檢測奶粉的銷售方和生產企業可以復檢,並且復檢亦不合格的情況下。現在有關案例很多,工商部門公布不合格商品,若干日後又公布復檢合格。其實只要程序合法,公布合格或者不合格商品都不是問題。問題是,《產品質量法》第十七條規定:「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監督抽查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由實施監督抽查的產品質量監督部門責令其生產者、銷售者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產品質量監督部門予以公告;公告後經復查仍不合格的,責令停業,限期整頓;整頓期滿後經復查產品質量仍不合格的,吊銷營業執照。」就是說,產品是有一定的合格率的,某一批次的某件產品不合格並不代表產品全部不合格。只要改正了,那麼相關行政部門就不能很輕易的在媒體曝光銷售和生產企業的名稱。
這兩個案例其實說的都是亂作為。
作為管理機關,無論是高校管理或者行政管理,不缺位、不越位,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⑹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所調整和規定得的,具有行政法上的什麼和什麼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所調整和規定得的,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和義務回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答。

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6)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救濟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關系不同於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

行政關系構成了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管理關系;第二類是行政法制監督關系;第三類是行政救濟關系;第四類是內部行政關系。

⑺ 行政救濟包括哪些司法救濟包括哪些

行政救濟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直接侵害其合法權益,請求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行為實施糾正,並追究其行政責任,以保護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合法權益。
其途徑主要有二種:
一、行政機關救濟
行政管理相對方依法向有權的國家行政機關請求對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行為或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糾正或追求起行責任的一種救濟途徑。(行政復議)
二、司法機關救濟
——行政訴訟
一、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1999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人 就已經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爭議,根據相對人的申請,由該行政主體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查並作出決定的一種法律制度。
(二)特點
1、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2、以行政爭議為處理對象的行為
3、行政復議是由行政相對方提起的一種依申請而產生的行為。
4、行政復議是一種行政司法行為。
(三)行政復議的范圍
1、具體行政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部分)
條件: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3、排除:
(1)不服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的,不能附帶申請行政復議。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2)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的內部行政行為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3)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4)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不服的。
4、行政復議程序
(1)申請:
期限:60天、3日、5日、3個月
(2)受理
(3)審理:
方式:書面復議
(4)決定:
期限:60日。最多延長30天。
(5)執行:
二、行政賠償
(《國家賠償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因其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所依法應當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
(二)特徵
1、行政賠償實質是一種國家賠償
2、起因是行政侵權損害行為
3、行政賠償的義務主體只能是侵權行政機關
4、賠償的范圍以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為限
5、行政賠償的責任形式是損害賠償
6、行政賠償的法律責任主體是行政主體。
(三)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和規則原則
1、構成要件
(1) 行政侵權行為
實施行政侵權行為的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員或其他被授權或委託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人員。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執行行政職務的行為。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
(2)損害事實
(3)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2、行政賠償責任的規則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2)危險責任原則
(3)違法責任原則
(四)行政賠償的范圍
1、侵犯人身權的行為
2、侵犯財產權的行為
(五)行政賠償程序
行政程序(非訴訟程序)
司法程序(訴訟程序)
我國:現行政後訴訟
三、行政訴訟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以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二)構成要件
1、 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3、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行政爭議,以及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4、元該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定期限之內。
5、法律、法規必須經過行政復議的,已經經過行政復議的;自行選擇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已作出復議決定或者逾期未做出復議決定的。
(三)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復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三)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 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2款具體規定。
不予受理:
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
內部行政行為
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四)行政訴訟的管轄
1、級別管轄
2、地域管轄
3、裁定管轄
移送管轄,指定管轄、管轄權的轉移
(五)行政訴訟參加人
1、概念:
指因與行政爭議存在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或主要階段的人及與他們的訴訟地位相類似的人。
包括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
當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訴訟參與人:指除審判人員、書記員、執行人員以外的參與行政訴訟的人。
包括參加人、證人、鑒定任何翻譯人員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組織
3、被告
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4、第三人
與提起訴訟的的具體行政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5、訴訟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

⑻ 行政法律關系為什麼不屬於行政法調整的對象請稍微詳細些或舉例說明。謝謝!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行政救濟關系、版內部行政關系。權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的差別在於,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關系,但由此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是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

⑼ 什麼是行政救濟的法律關系

行政救濟抄是指行政相對人認為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造成自己合法權益的損害,請求行政主體審查,有權的行政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審查後對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給予補救的法律制度。行政救濟是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是基於行政監督理論而產生的一種監督制度,其任務和目的是通過這種監督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彌補行政相對人的損失,它是現代法治社會國家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不可或缺的一種制度。

《行政復議法》第28條第2款第3項規定:"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特徵:
(1)行政救濟以行政管理相對方的請求為前提;

(2)行政救濟以行政爭議為基礎;

(3)行政救濟的最終目的是保護相對方的合法權益。

⑽ 當事人不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救濟的法律途徑有哪些

我國行政救濟的途徑主要是兩種,就是行政機關救濟和司法機關救濟
(1)行政機關救濟
是指行政管理相對方依法向有權的國家行政機關請求對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或者行政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糾正或者追究其行政責任的一種救濟途徑。在我國,這里主要是通過行政復議的方式來實現。
例如:某人對於某區公安局的處罰不認可,認為其行為是一個違法的行政行為,可以向其上一級的機關提出復議,由其來審查相關的決定的是否合法。
(2)司法機關的救濟
也就是行政訴訟,是指作為審判機關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對方的訴訟請求,依照法定的審判職權和訴訟程序,通過處理和裁決行政爭議,糾正行政違法,維護相對方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作為法院主要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不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進行審查,也就是說作為行政主體的行為,審查過程中只是審查涉及到行政違法行為的部分,作為法院可以要求對方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當然,這里也有例外,就是對於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的行政行為,這里就可以進行合理性審查。最後可以直接判決變更。
例如:現在比較常見的民告官的官司,如你對於區公安局這樣的官,他們具體的處罰行政行為不服從,就可以依法提出行政訴訟,尋求區法院法院的幫助,讓其對於進行救濟,保護你的合法權益,從而維護機關依法行政。
(3)行政賠償也是行政救濟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過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且造成損害時,受害者有權依照《國家賠償法》取得國家賠償。
例如:被公安局違法拘留,被拘留者可以要求實施該行為的公安局予以國家賠償
所以說,當公民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侵害,作為當事人如何尋求行政救濟,主要兩種手段,一種就是向法院打官司,就是司法機關救濟,另一種手段稱之為行政機關救濟,主要是向該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為主。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關於病假產假工傷車禍 發布:2025-09-22 12:24:07 瀏覽:292
理解法治建設與中國發展 發布:2025-09-22 11:50:38 瀏覽:73
領導幹部善法治思維 發布:2025-09-22 11:47:02 瀏覽:798
建設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制定 發布:2025-09-22 11:43:20 瀏覽:401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對 發布:2025-09-22 11:40:23 瀏覽:891
吸入法治肺 發布:2025-09-22 11:36:10 瀏覽:955
五鳳司法所 發布:2025-09-22 11:34:19 瀏覽:669
民族區域自治立法 發布:2025-09-22 11:24:31 瀏覽:79
法院壁紙 發布:2025-09-22 11:24:21 瀏覽:190
下列不屬於行政法規的制度程序的是 發布:2025-09-22 11:12:50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