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刑事優先
A. 抵押權債權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受償順序
刑事案件中的受償問題主要涉及兩類。一類是涉案的財物,如系受害者的專,按原物返還,屬沒有受償順序。 二類是因為刑事案件造成他人損害需要賠償的,按附帶民事訴訟中確認的賠償金額進行受償。只有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多個受償者,可享有優先受償權。或者刑事中有財產罰時,先承擔民事賠償。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三十九條 被告人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的,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追繳、退賠的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第四百四十一條 被判處財產刑,同時又承擔附帶民事賠償責任的被執行人,應當先履行民事賠償責任。
第四百四十七條 財產刑和附帶民事裁判的執行,本解釋沒有規定的,參照適用民事執行的有關規定。
優先受償可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節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同法院通過特別程序進行認定受償。
B. 急需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關系詳細點,謝謝!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均屬於程序法的范疇,都是為了保障實體法律關系的實現而規定訴訟程序的法律,二者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某些證據規則的通用性。但由於調整對象的不同,二者存在重大區別:⑴目的、任務不同。民事訴訟法是為了解決民事糾紛,保護民事合法權益。而刑事訴訟法則是為了查明犯罪事實,懲罰犯罪。⑵提起訴訟的主體不同。民事訴訟由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而刑事訴訟則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公訴,除了法律規定的自訴案件之外,被害人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⑶某些基本原則不同。民事訴訟涉及私權,採取處分權原則、辯論原則、法院調解原則等,而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是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⑷具體程序制度不同。如民事訴訟法規定有特別程序、破產程序等,而刑事訴訟法規定有公訴程序、自訴程序以及死刑復核程序。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除了上述聯系外,還存在著交叉現象,即所謂的刑民交叉。刑民交叉是指同一當事人的同一行為或者同一法律事實,即需承擔民事責任,又應承擔刑事責任。如何處理這種交叉現象,世界各國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平行式,追究刑事責任的訴訟與民事責任訴訟互不影響,分別進行,不允許在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英美法系採取這種模式。二是選擇附帶式,也是大陸法系的通常做法。即允許當事人選擇在刑事訴訟當中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獨立提起民事訴訟。不管採取哪種模式,原則上刑事判決與獨立民事訴訟所作出的判決二者所認定的事實互不影響,僅得相互為證據資料而已。其例外情形是具有對世效力的民事形成判決,刑事法院應當受其拘束。我國處理民刑交叉的做法是與大陸法系基本一致的,如《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我國處理刑民交叉具有一些獨特之處:⑴我國過於強調刑事優先原則,一般採取先刑事後民事或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做法。⑵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受害人不得就精神損失要求賠償,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後,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⑶民事判決與刑事判決的相互之間發生何種效力未有明確規定。我國司法實踐一般認為生效判決具有預決的效力,但允許當事人以相反的證據推翻,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
C. 「先刑事,後民事」的原則是否有相關的法律規定或者司法解釋
先刑後民指在民事復訴訟活動中,發制現涉嫌刑事犯罪時,應當在偵查機關對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實查清後,由法院先對刑事犯罪進行審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責任進行審理,或者由法院在審理刑事犯罪的同時,附帶審理民事責任部分。在此之前不應當單獨就其中的民事責任進行審理判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十九條
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後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提起。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沒有提起的,不得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可以在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第九十條
在偵查、預審、審查起訴階段,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提出賠償要求,已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記錄在案的,刑事案件起訴後,人民法院應當按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受理;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調解,當事人雙方達成協議並已給付,被害人又堅持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也可以受理。
第九十一條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一般應當提交附帶民事訴狀。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審判人員應當對原告人的口頭訴訟請求詳細詢問,並製作筆錄,向原告人宣讀;原告人確認無誤後,應當簽名或者蓋章。
D. 刑事案件執行也優先嗎
先刑事後民事這是辦理案件的一項原則,待刑事部分結束之後,將進入民事程序,根據法律規定,決定民事賠償的順序
E. 有明確法律現定刑事和民事的起訴順序沒
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有一定的關聯,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根據《中回華人民共答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的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的第五項
「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可以看出,
如果刑事案件的結果是民事案件的依據,民事案件是需要終止的。
F. 同一執行標的民事查封在先另一刑事案件可以優先執行嗎
執行異議的提出有時效的限制。 1、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應當在執行程序終內結前提出; 2、對容執行標的提出異議的,應當在該執行標的執行完畢前提出。《最高法院關於執行異議、復議的司法解釋》第六條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提出異議的,應當在執行程序終結之前提出,但對終結執行措施提出異議的除外。案外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提出異議的,應當在異議指向的執行標的執行終結之前提出;執行標的由當事人受讓的,應當在執行程序終結之前提出。
G.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中證人不具有優先性刑事訴訟法中證人具有優先性
律師解答: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優先性沒有明確規定,但理論上證人有版優先性和不可替代性,權前者是指若某人了解案情,其是需要優先作為證人的,法律條文規定了了解案情的人有義務作為證人。後者是指應由了解案情的本人來作證,不能找人代替作證,這是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
刑事訴訟法中如果你是證人又是法官或者鑒定人,需要優先作為證人,其他角色需要放棄這是為了更大限度的保護受害人的緣故。
H.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關系是怎麼樣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同屬於程序法,都是法院行使審判權應當內遵容守的原則、制度和程序的規定。訴訟活動的共同規律和特點,決定了三者有不少相同或相近的規定。但由於三者的具體任務和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因而三者在不少方面又存在差異。
海事糾紛亦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但又具有許多不同於一般民事糾紛的特點。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是針對海事案件的特點和法院審理海事案件需要適用的特殊程序作出的規定。民事訴訟法與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的關系是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法院在審理海事案件時,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特別法未作規定的,才適用民事訴訟法。
I. 民事賠償和刑事罰金哪個先執行
被判處罰金同時又承擔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責任的被執行人,應當先履行對版被害人權的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六條被判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同時又承擔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責任的被執行人,應當先履行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判處財產刑之前被執行人所負正當債務,應當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先行予以償還。
(9)民事訴訟法刑事優先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三條對罰金的執行,被執行人在判決、裁定確定的期限內未足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期滿後強制繳納。對沒收財產的執行,人民法院應當立即執行。
第四條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對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發現有可供執行的財產,需要查封、扣押、凍結的,應當及時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執行措施。
第五條執行財產刑時,案外人對被執行財產提出權屬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並參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