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對新行政訴訟法的建議

對新行政訴訟法的建議

發布時間: 2021-03-16 19:06:37

❶ 請概括並說明新《行政訴訟法》加強監督行政權力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監督公權力,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原行政訴訟法規定:「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導致公民權利得不到法律救濟。而新法將「具體行政行為」均改成了「行政行為」,這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障礙。新法第十二條將受案范圍由原來的8項擴大到12項,以列舉的形式將涉及土地等自然資源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不依法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以及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等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官民糾紛等12類情況納入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2.保障公民訴訟權利,解決民告官「立案難」問題。在原則要求上,新法增加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在具體程序規定上:一是明確可以口頭起訴。新法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二是實行登記立案制度。新法規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三是明確人民法院的相應責任。新法規定: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四是指出救濟途徑。新法規定: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3.延長訴訟期間,保護當事人合法訴權。原行政訴訟法規定起訴期限為三個月,當事人很容易因超過起訴期限而失去請求人民法院救濟的權利。新法將起訴期限延長至六個月,同時規定: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新法增加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科學設定訴訟程序,保障原告訴訟權利。為保障民眾訴權,新法在方便原告訴訟方面新增了行政附帶民事和使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等規定,以保護訴訟參加人的合法權益。
新法規定:一是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二是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民事爭議所作裁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依申請可以對民事爭議一並審理。三是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該行政案件審理須以民事訴訟裁判為依據的,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新法增加簡易程序,有利於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新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具體范圍為:一是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二是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三是屬於政府信息公開案件的;四是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為了更好地解決爭議,新法還增加了調解制度。新法第六十一條規定: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5.法院審查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侵權要擔責。新法增加了對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的內容。新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新法第六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上述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這一規定將有效防止規范性文件侵權越位,否則,因文件制定出錯侵權,制定機關將承擔法律責任
6.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破除「告官難見官」現象。在行政訴訟實踐中,「告官難見官」已成為一種常見現象。新法第三條增加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同時,為確保這項規定落到實處,新法第六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7.設定懲戒措施,約束行政機關依法履職。為保證法院判決得到落實,新法規定: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下列措施:一是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款額,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賬戶內劃撥;二是在規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負責人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三是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情況予以公告;四是向監察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五是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為解決「執行難」問題提出了「空前嚴格、空前嚴厲的措施」。
8.復議機關成共同被告,督促復議機關依法履職。新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這一修改有利於加強、促進復議機關履行法定職責、依法主動糾錯,對該撤銷的予以撤銷,該變更的予以變更,真正發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的監督作用。
9.干擾法院判案,罰款判刑追責。為了增強行政訴訟審判的「抗干擾力」,新法在總則第三條增加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新法第五十九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存在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調查、執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相關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為防止地方干擾法院審判,還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同時增加規定,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10.完善證據制度,明確舉證責任。新法規定:一是明確被告逾期不舉證的後果。新法增加規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調取證據的除外。二是完善被告的舉證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為了查明事實,新法增加規定:在兩種情形下,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一是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二是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三是明確原告的舉證責任。原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原告的舉證責任。但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原告不舉證,就難以查清事實,作出正確的裁判。因此,新法增加規定:在起訴被告未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在行政賠償和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四是完善人民法院調取證據制度。新法增加規定: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五是明確證據的適用規則。新法增加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❷ 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對依法行政提出了哪些要求

新行政訴訟法的新制度新規定新要求較多,該司法解釋從九個方面做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定。

一、是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邊界,既要解決「立案難」痼疾,又要防止濫訴現象。解釋用排除法進一步明確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規定: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過程性行為、協助執行行為、內部層級監督行為和信訪辦理行為等五種行為不在可訴之列。

二、是總結行政訴訟管轄改革成果,既要解決「訴訟主客場」的問題,又要遵循「兩便」原則。司法解釋就跨行政區劃法院管轄改革以及需要履行的程序作了進一步明確,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執行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

此外,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利用管轄權異議制度干擾行政訴訟的問題,解釋明確規定了管轄異議處理程序制度。

三、是明確界定當事人資格,既要暢通救濟渠道,又要確保有限司法資源的效益最大化。為了確保有限司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解釋對原告訴訟主體資格作了明確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在行政訴訟被告方面,明確了開發區管理機構及其職能部門、村委會和居委會、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的被告資格。

四、是完善行政訴訟證據規則,既要力求恢復客觀真實,又要堅持程序公正的導向。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處於取證優勢地位,為確保「官」民在訴訟程序中處於實質平等地位,解釋細化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明確了當事人的到庭義務和因被告原因導致損害的舉證規則。

五、是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度,既要保障當事人合法訴權,又要保證起訴符合法律規定。實施立案登記制後,一些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因為沒有進行必要的審查進入到訴訟程序,導致案件激增。

為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解釋在幾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起訴人提交必要起訴材料的義務、人民法院的審查權力和釋明義務、復議維持情形下的起訴期限和行政機關未履行教示義務情形下的起訴期限。

六、是規范審理判決程序,既要確保案件得到公正審理,又要注意提高訴訟實效。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審理和判決程序,不僅要求審理的實體和程序公正,也要求行政訴訟的實際效果。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的行為損害了訴訟程序的嚴肅性,還有的案件判決標准和規則不統一,影響了司法的權威性。

據此,解釋明確了濫用迴避申請權的法律後果、拒絕陳述的法律後果、確認無效的判決規則、共同過錯的賠償責任和不作為的賠償責任。

七、是規范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既要體現行政訴訟的嚴肅性,又要確保行政糾紛實質化解。

為了進一步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確保行政糾紛獲得實質化解,解釋適度擴大了行政機關負責人的范圍,明確了應當出庭應訴的情形和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的說明義務,明確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含義、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均不出庭應訴的不利後果。

八、是落實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制度,既要強化行政復議監督職能,又要聚焦真正爭議的解決。新行政訴訟法為了強化行政復議監督職能,明確規定行政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

為了在強化行政復議機關監督職能前提下,保證爭議真正得到解決,解釋明確了復議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概念,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的法定性、舉證責任和裁判規則。

九、是細化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既要依法維護合法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效力,又要防止不合法條款進入實施過程。司法機關在行政訴訟中有權對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是新行政訴訟法的制度創新。

對於合法的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行政行為的執法依據;對於不合法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作為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依據。為此,解釋明確了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的權利、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具體方式、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處理方式,以及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審判監督程序。

(2)對新行政訴訟法的建議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十大亮點:

一、立法目的作變化,刪去維護行政機關行使職權。

二、明確行政首長出庭制度,告別「告官不見官」的歷史。

三、破除地方行政干預司法審判,實行跨區域審判。

四、復議維持共同告,督促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

五、起訴期限延長至六個月,更好地保護原告訴權。

六、訴訟審查范圍擴大,可附帶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七、部分行政案件可調解,服務社會穩定大局。

八、明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徹底做到定紛止爭。

九、建立公告制度,促使行政機關履行相關職責。

十、建立簡易審判程序,高效便民解決爭議。

❸ 談談新行政訴訟法的實施後,如何做好行政復議工作

一是創來新宣傳方式,拓展復自議案源。積極宣傳行政復議相關知識;製作行政復議流程圖,進行公示公開;在人流較多的地點投放宣傳資料並現場答疑,切實提高公眾知曉度。
二是創新培訓內容,提升業務能力。堅持集中培訓與個人學習相結合,定期邀請法律專家、律師講課指導;堅持周末學法制度,系統學習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對修訂後受案范圍擴大、復議機關作為共同被告等重點內容進行詳細全面的解讀,全面提升辦案人員的業務能力。
三是創新聯系方式,發揮聯絡員作用。各鄉鎮(區、辦)和縣直單位至少有1名行政復議聯絡員在職在崗,負責轄區內普法宣傳工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政復議申請給予指導,使不熟悉行政復議程序的申請人「申訴有門」,對符合行政復議受理條件的行政糾紛,引導當事人通過行政復議途徑解決。
四是創新調解手段,健全審理機制。注重運用和解、調解手段解決行政爭議;積極吸收外部力量參與行政復議案件聽證和審理;通過聽證審理,專家參與、法律顧問評議,提高行政復議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❹ 新的行政訴訟法第64條

2014年11月1日,十復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新法於2015年5月1日施行。
第六十四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

❺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訴訟實務的影響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訴訟實務的影響主要有十個方面:
看點一: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點評】經過20多年的實踐,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權利范圍在單行法中不斷擴大。「這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趨勢,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
看點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點評】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龍非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宣示性的條款,但把這個要求寫進來,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保障。這是四中全會精神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具體化。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看點三: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點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認為,這一規定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更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操作性較強。但不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起訴都要符合條件,如有明確被告、基本事實等。」沈巋說。
看點四:應當登記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點評】「這樣做減少了對原告起訴的阻礙。」龍非說,以前立案很大程度上是實體審查,以後法院立案主要是對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進行判斷。新規定同時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釋明,給予指導。雖然會給法院增加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保護。
看點五: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點評】「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延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由現行的行政訴訟法當中的三個月延長到了六個月,並且對一些特殊情況,都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這樣就可以給原告更多的時間來提起訴訟。」王敬波說。
看點六: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點評】「修改後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王敬波說,雖然由誰到法院去應訴,並不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但是通過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案件的解決。
看點七: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點評】龍非說,行政審判面臨的症結性問題就是行政的干預。一些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這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看點八:不執行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點評】「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王敬波說。
看點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點評】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說。
看點十: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點評】「行政訴訟本來有三大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姜明安指出,過去僅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而忽視了它的解紛功能。
「把解決爭議納入行政訴訟目的是對行政訴訟性質、功能正確認識的結果,為擴大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提供了立法目的依據。」姜明安說。

❻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一、突出行政訴訟的解決糾紛功能更加強調行政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分析: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行政訴訟有3個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以往,我國比較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忽視了它的解決糾紛功能。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增加了「解決行政爭議」6個字,刪去了「維護」2個字。這一增一減,凸顯我國對加大行政爭議解決力度,加強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態度和決心。
二、受案范圍擴大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關於訴權的規定,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到行政侵權時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此次修改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可訴的行政行為類型增加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只有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這大大限制了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導致一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救濟。
新《行政訴訟法》將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一律修改為「行政行為」,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上的障礙。在此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以列舉的形式增加了對行政機關作出關於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不服、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多種新型案件。
2.行政侵權的主體范圍擴大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款,明確了行政侵權主體的范圍。
近年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組織依法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踐中,這類組織實施的行為同樣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實際影響,將這類社會組織納入可訴對象,有利於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明確規定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第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
新增加的《行政訴訟法》第三條充分彰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在實踐中,相對於行政相對人而言,行政機關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後,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也不受理。取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不僅使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也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新《行政訴訟法》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依法受理案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這是一個宣示性條款,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訴權和法院獨立審判權的保障。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推動案件的順利解決。
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共列舉8類可訴具體行政行為: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新《行政訴訟法》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❼ 新行政訴訟法後如何做好行政復議工作

一是創來新宣傳方式,拓源展復議案源。加大宣傳行政復議相關知識;製作行政復議流程圖,進行公示公開;在人流較多的地點投放宣傳資料並現場答疑,切實提高公眾知曉度。
二是創新培訓內容,提升業務能力。堅持集中培訓與個人學習相結合,定期邀請法律專家、律師講課指導;堅持周末學法制度,系統學習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對修訂後受案范圍擴大、復議機關作為共同被告等重點內容進行詳細全面的解讀,全面提升辦案人員的業務能力。
三是創新聯系方式,發揮聯絡員作用。各鄉鎮(區、辦)和縣直單位至少有1名行政復議聯絡員在職在崗,負責轄區內普法宣傳工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政復議申請給予指導,使不熟悉行政復議程序的申請人「申訴有門」,對符合行政復議受理條件的行政糾紛,引導當事人通過行政復議途徑解決。
四是創新調解手段,健全審理機制。注重運用和解、調解手段解決行政爭議;積極吸收外部力量參與行政復議案件聽證和審理;通過聽證審理,專家參與、法律顧問評議,提高行政復議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❽ 新《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要求如下:
1、抽象行為納入司法審查范圍
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十三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第六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

2、行政機關首長出庭應訴制度
第三條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本條規定主要注意對聘請律師數量的影響,因為本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這意味著:負責人出庭的,可以委託最多兩名律師,不出庭的最多隻能是一名,因為必須要有一名工作人員出庭,不允許單位不派人,只找兩名律師。

3、行政處罰涉及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第六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七十條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六)明顯不當的。」第七十七條:「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4、關於調查取證的要求
第三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5、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可能面臨追責
第五十九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調查決定、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調查、執行的;(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五)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的;(六)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以哄鬧、沖擊法庭等方法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七)對人民法院審判人員或者其他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調查和執行的人員恐嚇、侮辱、誹謗、誣陷、毆打、圍攻或者打擊報復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❾ 新《行政訴訟法》帶來什麼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版提起的訴訟,權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

熱點內容
十堰法院盧鳴 發布:2024-04-28 07:10:41 瀏覽:527
勞動法對獎金規定 發布:2024-04-28 06:35:04 瀏覽:973
黨必須保證國家的立法司法 發布:2024-04-28 05:30:01 瀏覽:834
瀏陽市勞動法 發布:2024-04-28 02:06:39 瀏覽:542
老闆把欠薪的欠條寫成借條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4-28 02:05:39 瀏覽:666
法律追究和法律責任的區別 發布:2024-04-27 23:19:35 瀏覽:327
法律講堂美女律師 發布:2024-04-27 23:14:16 瀏覽:717
最高法院王策法官 發布:2024-04-27 22:05:35 瀏覽:488
法律碩士的日語考什麼 發布:2024-04-27 20:10:09 瀏覽:481
代理職務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04-27 20:01:30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