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第248條
Ⅰ 附條件不起訴的發展
從國外的立法看,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適用范圍是不斷擴大的。例如在美國,附條件不起訴一般稱為審前分流(Pre-trial diversion),它最早適用於未成年人,以後逐漸擴大到其他特殊人群。根據1975年《美國問罪前程序模範法典》及《檢察官指南》的規定,附條件不起訴主要適用於非暴力犯罪,具體包括欺詐罪(佔26%)、盜竊罪(佔25%)、聯邦成文法犯罪(如涉及國家公園和娛樂設施的犯罪、妨礙郵政罪等,佔11%)、挪用罪(佔10%)等,這四種犯罪占審前分流適用案件的72%。
[4]在德國,其《刑事訴訟法典》第153a條規定,經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檢察院可以對輕罪暫時不予提起公訴。可見,德國法律規定的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適用范圍為輕罪案件。但是,在德國司法實踐中,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范圍遠遠超越法律規定的范圍,尤其是在針對經濟、稅收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刑事訴訟中,附條件不起訴的情形已經超出了「輕罪」的條件限制,而擴大到中等嚴重程度的犯罪案件。
在日本,其《刑事訴訟法》第248條只是對起訴猶豫籠統地規定為:「根據犯人的性格、年齡、境遇、犯罪的輕重及情節和犯罪後的情況,沒有必要追究犯罪時,可以不提起公訴。」日本起訴猶豫的范圍就是檢察官的自由裁量范圍,根據現行法律,其范圍是一切刑事案件。由此可見,國外的立法經驗表明,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適用范圍可以根據本國的國情來確定,由小到大。筆者認為,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我國在開始確定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時,為了穩妥起見,應當確定較小的案件適用范圍,待取得豐富經驗後,再擴大到較廣的范圍。從目前我國各地的試點情況看,各地檢察機關一般都將附條件不起訴適用於未成年人的輕微犯罪案件,經過多年的試點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國在確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時,可以適當擴大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適用范圍。 在中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改革走了一條「從地方到中央」的改革道路。具體來說,中國實踐關於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改革探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初步探索階段。即在中央將附條件不起訴作為正式改革項目之前檢察機關進行改革探索的階段。這一階段從1992年到2008年,主要是對未成年嫌疑人進行暫緩不起訴處理,設立一定的考驗期。
第二,發展推廣階段。即在中央將附條件不起訴作為正式改革項目後各地檢察機關進行改革探索的階段。這一階段從2009年至2012年,案件適用范圍也從未成年人犯罪擴大到未成年人、老年人、在校大學生等特殊人群的輕微犯罪案件,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不再作暫緩不起訴決定,而是作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並設立一定的考驗期限。該階段的特點是在上一階段個別地方檢察院探索的基礎上,各地檢察機關紛紛制定相應的規定,並進行大規模的探索試點工作。
2011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擬定了中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方案,並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正式將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寫入法律。
Ⅱ 高院二審維持死緩判決,由誰復核
高院二審維持死緩判決,應當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級人民法院不同意判處死刑的,可以提審或者發回重新審判。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和判處死刑的第二審案件,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高級人民法院對於報請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1、同意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應當裁定予以核准;
2、認為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應當裁定發回重新審判;
3、認為原判量刑過重的,應當依法改判。對於重新審判的判決,可以上訴、抗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十八條 【死刑、死緩的適用對象及核准程序】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准。第四十九條 【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第五十條 【死緩變更】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後執行死刑;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Ⅲ 2012刑事訴訟法
法律主觀:
刑事訴訟法第248條規定: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據此,執行的依據是顫猛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下列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1.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判決、裁定。2.終審的判決和裁定。包括第二審的判決、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2004年7月26日發布、2004年7月29日起施行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問題的批復》(法釋[2004]7號)指出,終審的判決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3.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判決、裁定。這就是刑事訴訟法執行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條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茄坦橋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信搜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Ⅳ 打架致人輕傷二級,對方不諒解法院會判什麼刑
打架致使受害人受傷,經鑒定達到輕傷以上的,行凶者構成故意傷害罪,依法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量刑。如果雙方未能達成諒解協調,法院會依法判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4)刑事訴訟法第248條擴展閱讀:
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的方式,既可以表現為積極的作為,亦可以表現為消極的不作為。前者如拳打腳踢、刀砍槍擊、棒打石砸、火燒水燙等;後者則如負有保護幼兒責任的保姆不負責任,見幼兒拿刀往身上亂戳仍然不管,結果幼兒將自己眼睛刺瞎的行為,就可構成本罪。
既可以由自己實施,又可以利用他人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還可以利用馴養的動物如毒蛇、狼犬等實施。既可以針對人身的外表,造成外部組織的殘缺或容貌的毀壞,又可以針對人體的內部,造成內部組織、器官的破壞,妨礙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總之,無論是直接由本人實施還是間接實施,亦無論是針對何種部位,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只要出於故意,能造成他人的人身健康傷害,即可構成故意傷害罪。
如果某種致傷行為為法律所允許,就不能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正當防衛造成傷害而未過當的,醫生對病人截肢治病等。經被害人同意的傷害,是否合法,要做具體分析。如果被害人的同意是為了達到危害社會的目的,這種同意不能排除傷害行為的非法性;
如果這種同意是為了有益於社會的目的、則可以排除他人傷害行為的非法性。對於具有激烈對抗性體育運動項目中發生的傷害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應作具體分析。如果這種致傷動作本身為該項運動項目的規則所允許,這種傷害一般不能認為具有刑法上的非法性。
如在足球比賽時,依據「合理沖撞規則」所實施而引起傷害的動作,一般不認為是傷害罪:如果比賽中動作粗魯,明顯違反規則要求,具有傷害他人身體故意的,也應按故意傷害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