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的傾斜保護原則
㈠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A,促進就業的原則B
以下僅供參考:
(一)平等原則
(二)合同自由原則
(三)傾斜保護原則. 傾斜保護原則在於彌補平等原則的不足,並通過矯正勞動關系事實上的不平等而實現法律的公平價值。
(四)工資續付原則.勞動者即使未提供勞務給付,但在一定條件下其對僱主的工資請求權仍存在,此時對僱主而言,即存在工資續付義務。
(五)勞動義務不得強制原則
(六)危險責任僱主承擔原則
或者:
相關法律依據: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對合同關系的本質和規律進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貫穿於合同法始終的根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平等原則)
第四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自願原則)
第五條: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
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
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序良俗原則和合同原則)
平等原則: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決定了民法的根本原則是平等原則。
含義:(1)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主體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3)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受法律的平等保護;(4)民事主體的民事責任平等。
自願原則是指:自願原則又稱為意思自治原則,是指民事主體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斷,自主參與民事活動,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務,不受國家權力和其他民事主體的非法干預。
公平原則:公平原則包含了等價有償的意思,即在民事活動中,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外,當事人取得他人財產利益應向他方給付相應的對價。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可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
保護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
合同自由原則 合同爭議原則 鼓勵交易原則為合同法的原則
㈡ 我國《勞動合同法》在哪些方面對勞動者進行了傾斜性保護
首先,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承擔責任的條件不同,即適用經濟補償金、違約金和賠償金的條件回不同。用人單位依答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解除勞動合同,即使為合法行為而無須承擔違約責任,仍需向勞動者支付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金。對於勞動者,只有在其違法或者違約解除勞動合同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時候,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即採用的是「過錯原則」,且勞動者只須承擔與造成的損失相當的補償性賠償金,而用人單位違法或者違約解除勞動合同時常常還需要支付一定的額外金額,即帶有懲罰性的賠償金。
其次,禁止或限制違約金條款的適用。國外大多對勞動合同違約金條款立法明令禁止。我國勞動法中未規定違約金問題,實踐中違約金條款泛濫,但是一些地方法規也開始對違約金條款進行限制。
第三,對勞動者承擔責任的數額進行限制。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是勞動者維持自己與家庭成員生活的基本保障,在解除勞動合同後要求勞動者支付高昂的違約金或者賠償金是極為不公平的。因此,各國對勞動者承擔的經濟性責任的數額進行限制。
㈢ 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案例
網上搜搜吧,都是在雙方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以保護勞動者等立法原則裁決的。
㈣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體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是經濟補償金與違約金的規定。
㈤ 如何理解勞動法是保護勞動力的傾斜法
傾斜保護原則,是指勞動法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第1條都明確規定「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正是傾斜保護原則的體現。傾斜保護原則屬於勞動法基本原則之一,彰顯了勞動法的價值取向。作為勞動法制度構建基礎,為人們理解和適用勞動法律規范提供了價值引導。
《勞動法》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這表明勞動合同在形式上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然而,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實質上是處於不平等地位的,勞動合同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實質上的不平等性,因為勞動者受雇於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處於極端弱勢的地位,而用人單位佔有生產資料,擁有強大的資本。勞動者在訂立合同時也並沒有多少自由,為了獲得寶貴的就業機會,對用人單位提出的苛刻的、侵犯勞動者權益的合同條款,有時也只能勉為其難地接受。因此,傾斜保護實質上是對於現實中當事人地位的對比的衡平,是符合「弱勢公平」價值的。其中特殊勞動者的談判能力相對於一般勞動者更弱,則傾斜保護的強度更大。
傾斜保護僅僅是國家通過法律制度的干預來調整勞動關系,適度的傾斜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勞動關系調整模式,除了國家法律的適度干預外,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還可以基於意思自治對各自的權利、義務進行分配,而用人單位實質的強勢地位,使得其在協商中佔得優勢。國家的干預只是基準性的,傾斜保護不可能消除合同雙方的利益和實力差別。
傾斜保護只是在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合法利益保護的基礎上,對勞動者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保護。並不是忽視對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導致勞動合同雙方主體的權利失衡。
㈥ 為什麼要對勞動者實行傾斜保護,而不是實行平等保護
因為在用工關系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法律上傾斜保護,才有可能獲得實質上的平等!
㈦ 社會法的傾斜保護原則是什麼
傾斜保護主要是指保護弱者,就保護弱者而言,社會法是以一種特殊的標准衡量當事人的地位及分配利益。這種特殊的標准源於社會「弱者」身份的認定,是以特殊身份來決定利益的分配,使這種分配結果有利於具有「弱勢身份」的一方。公法與私法作為相對立的兩大法域存在已久,然而,隨著新型社會問題的產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已不限於簡單的公法上的管理關系及私法中的平等關系,出現了不同於兩者的新型社會關系,這類社會關系的產生促使了新法域的產生-社會法。市民法實現了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社會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這點在法的價值上體現為:市民法實現了以意思自治為基礎的起點的形式公平,而社會法則要求實現結果的實質公平。 傳統的自由主義的國家觀是權利政治,它主張國家對個人的私生活干預越少越好,政府越小越好,國家只是一個「守夜人」的角色,負責維護社會和平和自由競爭。然而,這種過分強調國家的消極無為的作法,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其中就包括環境惡化和環境保護運動。在這種情形下,各國逐漸認識到了這種弊端,並在觀念上從夜警國家轉變成福利國家,國家職能也從權利政治轉向公益政治。這種轉變的目的在於積極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實質公平,這也是我國近年來公法私法化的原因所在。
㈧ 如何理解勞動法是一部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法律 論述題 求解 謝謝!!
你好,就你描述的問題,律師答復如下:
首先,你們要確認和單位內之間的勞動關系的事實容,如 工資單,考勤記錄,工作過程中的文件記錄。
其次,確認勞動關系後,可以要求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補發工資。
第三,單位應當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提前一個月通知勞動者,否則應當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金作為代通金。
第四,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支付雙倍工資,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第五,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可以要求經濟賠償金,為經濟補償金的兩倍。
第六,如果協商不成,帶好相關資料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者直接到單位所在地的勞動仲裁委提出勞動仲裁。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