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簡述失業的認定條件
⑴ 勞動法第幾條規定失業賠償
第五條 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
第六條 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發給不低於六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症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五十,患絕症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百。
第七條 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
第八條 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九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十條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全額發給經濟補償金外,還須按該經濟補償金數額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額外經濟補償金。
⑵ 享受失業保險的條件是什麼
享受失業保險的條件,首先需要公民在原單位有購買失業保險滿1年或以上,而且是非本人意願解除勞動合同,有辦理相關失業登記和求職要求的才可以申請享受失業保險。
勞動者中斷就業之後,申請失業保險金的期限一般在60日之內,持原單位為其出具的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證明和身份證明,到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金申領手續。
一、失業保險的定義
失業保險(1)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的制度。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之一。
二、用人單位應該給公民參加失業保險
用人單位跟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勞動法規定就應該給職工購買社會保險;職工參加失業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失業保險費,滿足失業保險要求而且非個人意願解除勞動合同的公民,可以申請當地失業保險補貼。
⑶ 確認失業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失業的確認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失業人員並非因為本人意願而中斷就業,也就是說主動離職並不能被認定為失業人員。其次,失業人員需要辦理失業登記,確認自己仍有求職要求。
⑷ 勞動法對於失業金有什麼規定嗎
沒什麼規定,只規定要參加社保,包括失業保險
領取失業金的規定
1.參加失業保險滿1年或者以上
2.個人非自願失業,主動辭職不算
3.在60日內辦理失業手續
⑸ 請簡述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條件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失業保險條例》第三章失業保險待遇
第十四條具備下列條件的失業人員,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
(一)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
(三)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
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按照規定同時享受其他失業保險待遇。
⑹ 勞動法「失業金」具備什麼條件可以拿
《失業保險條例》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人員,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
1.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履行繳費義務已滿1年的;
2.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
3.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按照規定同時享受其他失業保險待遇。
參加失業保險的城鎮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失業後要領取失業保險金,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這是最主要的條件。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是指失業人員原來在城鎮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並非新生勞動力,如不是剛畢業的學生。參加失業保險,必須按規定履行繳費義務,即按規定的繳費基數、費率和繳費時間繳納失業保險費。
2.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一般來講,中斷就業的原因分為兩種:非自願中斷就業,即失業人員不願意中斷就業,但因本人無法控制的原因而被迫中斷就業;自願中斷就業,即失業人員因自願離職而導致失業。國際通行做法是將自願中斷就業的人員排除在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范圍之外。《失業保險條例》借鑒國際經驗,將自願離職而失業的人員排除在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范圍之外。
3.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辦理失業登記是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必經程序,目的是為了掌握失業人員的基本情況,確認其資格,失業登記是失業人員進入申領失業保險待遇程序的重要標志。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待遇,還須有求職要求。這是考慮到失業保險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實現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加快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發展和完善就業服務事業,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要求失業人員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就業機會和就業服務設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競爭就業的能力。可以說,這是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一個前提,也是失業人員應盡的義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就業權是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否就業應由勞動者根據自己的意願作出選擇。失業人員作為勞動者的一部分,享有同樣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失業人員有選擇就業或不就業的自由。要求申領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積極尋找工作,可以使其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獲得必要的就業服務,爭取盡快實現再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在認定失業人員是否有求職要求時,應以其是否在職業介紹機構登記求職,並參加再就業活動為衡量的標准。
失業人員必須同時滿足上述條件,才能申請領取失業保險金及其他待遇。對不符合條件的,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應當拒絕其申請,並告知其拒絕的理由。
⑺ 簡述享受失業保險的資格條件
繳納過社保,非本人原因離職,社保轉為失業,辦理失業求職,就可以了
⑻ 我國怎樣規定失業
關於失業的界定
失業與就業相對應。所謂失業是指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需求在總量或結構上的失衡所形成,具有勞動能力並有就業要求的勞動者處於沒有就業崗位的狀態。國際勞工組織對失業給予的定義是: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就業的勞動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種社會現象,其實質是勞動者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社會財富的創造,是一種經濟資源的浪費。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把失業看成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特例。根據社會主義國家無失業論的固定思維模式,我國於1958年宣布已經徹底消滅了失業人口。在農村實行適齡勞動力自然就業,在城鎮以待業表示勞動者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就業而未能就業的現象。1982年人口普查時做出了如下規定:在勞動年齡之內,有勞動能力的人要求就業而沒有任何職業的人為待業。主要包括城鎮待業青年和社會閑散勞動力這兩部分。待業的實質就是失業,不但與國際慣例不符,更包含了眾多的消極因素,一方面助長了待業者的就業依賴性,另一方面給國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9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會會決定,第一次把待業正名為失業。1994年來,我國勞動部會同國家統計局對失業作了重新定義,提出失業人員是指在規定的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在調查期內無業並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的人員。
失業定義具體包括以下五個層次:1、規定了勞動年齡,其下限即為《勞動法》所規定的16周歲,其上限為按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2、勞動年齡內的人員是否具有「勞動能力」,在有爭議的情況下,以勞動保障部門指定的醫療鑒定機構的鑒定為准;3、調查期是指每季末最後一日之前的兩個完整周;4、「無業」是指沒有從事任何社會經濟活動,也沒有獲得工資收入或其他勞動報酬、經營收入;5、「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指的是有求職願望,並且採取刊登求職廣告,在職業介紹機構登記,到勞動市場求職、托親友介紹、為自謀職業做准備等各種有實際行動的方式求職。
1998年國家勞動部和統計局重新界定了「失業定義」,是指在規定的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在調查期內無業並以某種方式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員。具體包括下面5種人:1、16歲以上各類學校畢業或肆業的學生中,初次尋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2、企業宣告破產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員;3、被企業終止、解除勞動合同或辭退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員;4、辭去原單位工作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員;5、符合失業人員定義的其他人員。
由此可見,下列人員不包括在失業人員中:正在就讀的學生和轉學人員;在調查期內種種經濟類型單位中從事臨時性工作並獲得勞動報酬人員;已達到國家規定退休年齡而無業的人員;個體勞動者及幫工;家務勞動者;尚有勞動能力但需要特殊安置的殘疾人;自願失業人員及其他不符合失業定義的人員。
我國的失業統計與發達國家的失業統計存在著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統計的口徑、失業數據的來源、失業年齡的規定、從業時間等方面。國外的失業人數是包括城鎮和農村的全部失業人數,而我國的失業統計口徑只限於城鎮居民;國外失業數據的主要是來源是通過對住戶的抽樣調查獲得的,而我國失業數據主要通過在勞動管理部門登記的失業人匯總而來的;國外對失業者只規定年齡下限(如16歲),並無年齡上限界定,退休後繼續尋找 工作仍算失業者;我國對失業者的年齡下限有規定(16歲),而且也規定了年齡的上限(法定退休年齡)。
根據國外的慣例,一些國家通常對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的工作做出了規定,凡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勞動時間累加不足規定標準的人,被視為失業者,列入失業統計范圍,如美國規定在調查國內工作15小時,法國規定每周工作20個小時,低於這些標准時間屬於失業,高於這些標准時間屬於就業。而我國的勞動統計中,則缺乏以勞動時間來界定失業的明確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