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行政法制監督體系
① 行政系統的內部外部監督怎麼區分吶
1、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主要是審計署監察局或是紀委.職工代表大會之類的,
內部監督有:監察部門監督、法制部門監督、上級政府監督、審計部門監督等。
2、外部監督主要是全國人大,群眾輿論監督。
外部監督有:中國共產黨的監督、社會與公民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等。
(1)外部行政法制監督體系擴展閱讀:
一、內部監督
內部監督又分為一般監督和專門監督:
1、一般監督主要指層級監督。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上、下級行政隸屬關繫上產生的一種相互監督的關系和活動。一般監督是行政機關內部監督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為廣泛的一種監督,具有直接性、經常性和廣泛性等特點。
2、專門監督分為行政監察和審計機關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審計監督。
二、外部監督
1、權力機關的監督,即各級人大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
2、政黨的監督,包括執政黨和其他民主黨派(政協)。
3、司法監督,主要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監督。
4、社會公民的監督,比如媒體監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外部監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部行政監督體系
② 簡述我國行政系統外部監督體系的構成
所謂財政監督,從狹義來說,是指財政機關依法對財政管理中財政資金運行的規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的監督;其廣義,是指包括各級權力機關、財政機關在內的財政監督主體依法對財政分配活動全過程進行的監管和督察。廣義的財政監督是一個多環節、多渠道的監督體系,不僅包括權力機關的監督,而且還包括財政機關的監督、審計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等,內容上包括了預算監督、收入征管的監督、財務監督和財政信用監督等諸多方面,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財政監督的統一體。因此,強化財政監督,健全財政監督體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加強或強化財政監督機構,而應當將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設計與規范。
[編輯]財政監督體系的基本構成要素
簡單地講,財政監督體系就是財政監督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載體,包括自動監督和自主監督兩大體系。一個完整的監督體系應當是封閉型的。或者說,整個監督體系是由一個完整的監督「鏈條」所組成。在這一「鏈條」中,既包括監督者對被監督者的監督,也包括對監督者的監督,從而形成了一個「循環」監督體系。如果一個監督體系不是封閉型的,或者說,監督體系存在「缺口」,不能做到監督者同時也是被監督者,這樣的監督體系就無法實現有效監督。
根據財政監督的內涵與外延,一個封閉型的監督體系由自動監督體系和自主監督體系組成。
由於自動監督體系在財政活動過程中是白發地發揮監督作用的,因而,自動監督體系內含於由參與財政活動的各主體所組成的系統之中,且與政府財政職能的配置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基本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履行財政職能的機構、其他參與財政活動的單位和個人。而科學、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是「自動監督器」能否有效發揮作用的首要條件,它決定於一個國家的立法或法制建設水平。履行財政職能的機構是執行法律法規制度的單位,是「自動監督器」能否有效發揮作用的核心要素,其決定於職能配置是否科學合理,或者說是否達到了既「分工」又「制衡」的目的。此外,這些機構履行財政職能的能力,也是影響自動監督體系運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他參與財政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是「自動監督器」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決定於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意願和維護其合法利益的能力與環境。一個有效的自動監督體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監督成本,提高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監督困難。
自主監督體系由行政監督與外部監督兩大部分構成。行政監督是通過財政部門的財政監督機構和稅務稽查機構來實現監督的,其基本構成要素主要包括行使監督權的法律規章制度、監督機構的設置。這種制度安排的關鍵是監督權的相對獨立和擁有充分的行政監督權的法律保障,即監督有法律保障、職責獨立、許可權獨立、機構合理及具備行使監督職責所需素質的人員。行政監督機構的設立是從制度上解決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根本措施,但也存在監督方面的缺陷。這主要是無法解決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因為行政監督機構是同處於一個權力「金字塔」內的組織力量和政治力量,故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在利益、價值觀、工作作風及思維方式上都有一致性,從而很難形成有效的監督和被監督機制。此外,如何更全面地行使行政監督職能及如何降低監督成本等也是行政監督的一個重要問題。經過反復的探索實踐,根據社會要素的系統相關性,設置一個外部監督網是解決和克服行政監督不足的有效辦法。由於財政活動過程的外部監督通常來自政府行政系統之外,其內容包括立法機關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審計機關的監督、社會團體和公眾監督、新聞監督等。比較而言,行政監督機構是作為財政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內設的職能機構,行政監督能較好地解決外部監督網的經濟成本趨大和信息不對稱難題。
[編輯]財政監督體系的基本架構
按照上述財政監督體系的基本要素,有效的封閉型的財政監督體系在制度設計上應當是一個分工明確、職責分立的多層次的相互配合的監督體系。
制度設計是保證財政監督體系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解決這一問題所採取的通常作法,是將財政監督的職能配置於多個職責不同的職能機構,從而建立一個包括檢查、制止和糾正偏差與處理問題在內的監督控制體系。實踐證明,這一作法在確保財政監督效果,防止因權力過分集中而帶來的腐敗問題上,是有效的。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國現行的財政監督體系在機構設置上是符合「現代監督機制設置應當是多層次的」這一原則要求的,問題之關鍵是要解決好其中的職責劃分與分工協作問題。
要做到分工明確,各職能機構問有效運作,關鍵是要根據財政活動規律設計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財政監督工作流程,然後按照這一工作流程來設計財政監督基本架構。對財政活動的監督工作流程可用右圖表示:從上述財政監督工作流程來看,我們就可以構建一個既包括對財政活動參與者的監督,也包括對監督者的監督在內的封閉型財政監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自動監督體系和自主監督體系各自都有明確的作用空間與范圍及實現監督的手段或路徑。首先是自動監督體系自發性地對財政活動進行監督,這種監督的作用,表現為參與財政活動的各職能機構間,在其各自行使財政權力的過程中的相互制約,在作用范圍上既包括財政監督,也包括監督財政;自主監督體系中的行政監督體系由財政部門的職能機構如財政監督撬構和稅務部門韻稅務稽查機構等組成,其作用的范圍是自主地對財政活動進行監督,屬於財政監督的范圍;自主監督之外部監督體系由立法機關、審計機關、司法機關和社會團體、新聞監督等組成,它自主地對財政主體行使財政權力的過程進行監督,在范圍上屬於監督財政。
③ 行政法制監督
行政法制監督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是否遵紀守法所進行的監督。
④ 行政法制外部監督是指什麼
行政法制外部監督是指行政系統以外的國家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監督。我國行政內部監督體系包括一般監督和專門監督。其中一般監督主要包括層級行政監督、主管監督和職能監督;專門監督主要包括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行政外部監督有兩大類,一類是法制監督,第二類是社會監督。法制監督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檢查監督、黨的監督;社會監督包括:社會輿論、公民批評、公民投票、壓力集團等。
⑤ 行政法制外部監督是指_____。
行政法制外部監督是指行政系統以外的國家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監督。
⑥ 談談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
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
摘要: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行政法制監督體系,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不足:監督機構之間尚未形成有序的關聯結構,監督主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在監督范圍上過窄、監督對象上缺乏制衡性,在監督手段和監督方式上效果差,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應有的透明度,未能充分保障社會的知情權。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探索性地提出了改革和建設我國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行政法制 監督 健全 完善
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已經寫入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成為全國人民為之奮斗和追求的目標。要實現以法治國這一宏偉目標,關鍵在依法行政,重點在依法行政,難點也在依法行政。這是因為:一方面,行政機關擔負著依法管理國家事物、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物的繁重任務,是國家權利中最活躍、最普遍的權利。另一方面,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擁有很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難以控制的權利。因此,要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就必須加強對行政機關的法制監督,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行政法制監督制度。
一、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第一、監督機構之間尚未形成有序的關聯結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的權力配置整體安排不合理,相互之間缺乏應有的配合溝通和有機協調,或推諉謙讓或重復監督,使監督工作難以真正落實,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權利機關監督、內部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力量對比不合理,不協調一致,未能真正形成監督合力,在體制設計上有所欠缺。無論是人大監督、政黨監督,還是監察、審計監督等,由於分散的監督,主體在隸屬關繫上自然是受多重領導的制約。權力機關監督停留在形式上,沒有切實可行的配套監督制,難以發揮相應的監督作用。
第二,監督主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權力機關的監督表面看獨立性
雖然很強,但實際上還是被一些因素所左右,未能真正的獨立行使監督權力,僅能靠人大會議及人大常委會的事後監督。對行政機關的真正的彈劾,罷免、質詢等權力行使不夠,由於實行的集體領導制,因而監督工作不能落實到人而切實可行。司法監督還需完善,雖然憲法和訴訟法都規定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機,不受任何干涉。但實際上司法獨立未真正實現,司法機關的人、財、物沒有獨立於政府,造成了司法的附性,作為社會最後的救濟權力和公平正義象徵的司法權也未得到人們的充分信任。
第三、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應有的透明度,未能充分保障社會的知情權。監督部門對行政的監督在立法上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程序,未能形成制度化、具體化。一是一些重要的規范如《國家公務員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行為監督法》、《人民監督法》等未能推出,使一些重大的監督活動缺乏法律依據,無所適從;二是既有的一些監督規則措辭籠統,缺乏清晰明確的標准和可供操作的細則,使監督主體難以准確裁量和及時查糾被監督對象的越軌、違法行為。而且公開的程度也不夠,往往採用「暗箱操作」。
二、健全和完善我國現代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
(一)構建和完善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
法制化原則。它是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權力的確立及行使,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這也是行政法制監督走向法制化程序化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二,
公開性原則。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監督是可笑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沒有公開性或者公開性不強,只能給專制政治和干擾監督活動者有隙可乘。盡快完善國家公務員財產申報和稽核制度,強制規定公職人員定期將財產向指定的國家機關申報,如有不申報或申報不實者,給予相應的制裁;強化對政府重點部門、重點行業的監督,實行招標公開、項目公開、決策公開、審批公開、程序公開;採取切實措施,大力推進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公開化進程等等。
第三,
科學高效原則。行政法制監督的機制設施應體現科學原則,具體表現在機制合理,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統一協調,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動態連貫,機制精簡節約。同時,行政法制監督也應體現高效原則,既是說監督主體要根據得到的有關信息,及時組織調查研究,發現並查明可能導致或已經導致違法失職行為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不失時機地實施監督,迅速消除其原因和條件,避免和糾正因此而產生的違法失職行為。
(二) 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現代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
首先,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需要從體制上重新進行調整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在監督體制中的領頭羊作用,根據我國憲法,權力機關對行政的監督是根本的監督,應該在人大內部設立一個專門行使監督職能的監督委員會,統一領導和協調社會各監督主體的工作。鑒於我國目前權力機關的監督缺乏具體操作手段,而且權力機關監督的力量不是十分明顯,借鑒國外成功的監察專員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議設立人大監察專員制度。
第二,實行司法獨立。司法獨立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在美國還獨立於立法機關)而存在,並自主地開展工作;二是司法機關極其司法官員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活動中所發表的言論及其所作出的行為不受追究,以便有效地保障司法權的行使。司法獨立是一項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確立的基本法侓准則。可以說,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司法機關在行使監督制約行政機關的權力時,更需要司法的獨立。當然,這有待於我國的司法制度改革。使司法監督主體在人、財、物等方面相對獨立於行政系統。
第三,擴大監督范圍。有必要將所有的抽象行政行為處於全方位的監督之下,將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范圍擴及全部抽象行政行為。在加強對羈束裁量行政行為的監督時,還要多加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的監督,這也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理論在行政法制監督中的具體體現。同時,要著重創制對行政工作機關、中高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第一把手」、對失職行政、下級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對上級行政機關及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同級不相隸屬行政機關公務員互相監督制度,對監督機制進行調整,盡可能達到監督均衡。當然這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不可能有絕對的均衡,在不同的時期也應突出監督重點,不能平均用力,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非重點對象的日常監督。
第四、建立廣泛而普遍的一般行政監督。為了加強上級政府的監督,應加強一般行政監督,即上下級政府的法制監督。政府的法制監督是一種對全部行政行為進行事前、事中、事後監督而且有行政強制性的監督,可以通過首長監督、上下級政府監督、政府各部門監督而實現。事中、事後監督而且有行政強制性和權威性,通過首長監督、上下級政府監督、政府各部門監督而實現。為增強監督責任心,可設立行政失察責任制,在監督中有過錯的,應予行政處理。
第五、完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我國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在立法上已逐步向法制化制度化發展,但其監督地位還有待於提高。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在實踐中需要相對獨立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監督。把這兩個部門置於政府內部,其人、財、物、權歸同級政府控制,故很難有效的對本地區和本部門的案件作出強有力的監督,對於所屬地區的首長更是無法實施監督,無法真正處於監督的地位。鑒於我國的情況,可以將審計機關移交人大設立,只對人大負責,才能真正做到審計獨立,充分發揮審計在防止官員為腐敗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同時,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應明確監督權責,建立監督責任制。這是監督主體內部自我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對監督主體,我們在賦予其權力時,應明確其應有的職責,使權責統一。而且也應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監督的程序。監督工作的實施應依法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不得越權監督,越出職權范圍監督。監督的程序化要求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在監督過程中依法進行,但並非一味要求一定要找到一套步驟相連的做法。
第六,新聞監督的立法應提上議程,社會對新聞立法早有提議,新聞監督作為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種權力,具有廣泛性、公開性、權威性、及時性、後果嚴厲性、渠道暢通等優點,是一種有極大影響力而靈活的監督力量。當然,對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公正性應作監控,以保證新聞的有法可依,大膽的客觀公正的監督。
第七,建立渠道暢通的公民監督方式,在行政公開、行政聽證的條件下,公民的信訪、舉報、檢舉等制度應及時完善,使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監督權、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檢舉權難以切實行使。與以上監督機制相配套,在具體運作上,我們針對監督機制,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督人員遴選機制和激勵機制。監督人員應具備嚴格的條件,具有專門的知識、經驗和品德,並經選舉推薦產生,專職地實施監督,不得實行其它職務。同時,在監督人員的工資、獎金、退休金及家庭安全方面應予以切實保障。
總之,健全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還要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監督工作極為重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已出台了《黨內監督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正在制定實行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的監督法以及行政監督法規。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必將進一步完善,人民期盼建立的民主、法制、高效和廉潔的政府也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 孔祥林著《對完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思考》,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版。
(2) 應松年著《行政法學教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版。
(3) 石東坡著《論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完善》、《行政與法》,2001年版。
⑦ 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監督包括哪些內容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 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是指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是否遵紀守法進行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以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 其次,弄清行政法制監督的內容。行政法制監督包括對各級政府制定各種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對各級政府及公務員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對國家公務員是否守法、廉潔奉公進行監督。 第三,就可以分析行政法制監督的方式了。(一)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國家權力機關對行政主體的監督是全面的,具有最高權威性的。其監督方式主要有: 1.法律監督; 2.工作監督; 3.人事監督。 (二)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
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審判機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 檢察機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查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案件的方式進行。 (三)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是指行政監察機關、審計機關和上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屬於內部監督,有較大的監督范圍。 行政監察機關主要是對國家公務員遵紀守法情況進行監督。 國家審計機關主要是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財政收支行為進行監督。 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負有領導和監督職責,主要是通過檢查工作、受理復議申請等方式進行監督。 (四)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的監督
公民、組織的監督主要是通過批評、建議、檢舉、揭發或申訴、申請等方式進行。
⑧ 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監督包括哪些內容
(1)行政監察機關:行復政監制察機關主要是對國家公務員遵紀守法情況進行監督。
(2)、國家審計機關:國家審計機關主要是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財政收支行為進行監督。
(3)、上級行政機關: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活動負有領導和監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