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林業行政訴訟法

林業行政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1-12-12 03:57:01

『壹』 林業行政處罰案件中,經調查,發現違法行為人在當事人報案後已經死亡,案件應該怎麼樣處理,法律依據是什麼

這里既牽涉到刑事訴訟,又牽涉到行政訴訟,按照法律規定,刑事訴訟優先於行政訴訟,版應先審理刑權事訴訟;在行政訴訟中,行政相對人雖然已經死亡,但根據行政訴訟法,他的繼承人可以成為原告;而之前刑事訴訟中搜集到的證據,可以在後面的行政訴訟中加以運用。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偵查機關(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特徵:1.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主持進行。2.是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活動。3.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4.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進行。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是訴訟的一種有效方法。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活動和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規定人民法院、訴訟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及其在訴訟活動中形成的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行政訴訟是一種訴訟程序法,主要是確定訴訟參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的法律規范

『貳』 行政訴訟法的行政訴訟的起訴條件和行政賠償訴訟的起訴條件有哪些區別

您好,1,行政賠償訴訟首先要求確定的是行政行為違法,才能得到國家賠償,而行政訴訟僅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撤銷具體行政行為,不涉及賠償問題。
2,行政賠償訴訟可以進行調解,但是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
3,行政賠償訴訟強調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各自提供證據,但是行政訴訟強調行政機關自證其行為合法。
4,依據的法律不一樣。前者主要依據國家賠償法(新的),後者主要依據行政訴訟法。
5,行政訴訟的監督對象是行政主體。司法機關只能監督行政機關而不是公務員個人。行政賠償訴訟的規范對象是公務員個人。這是因為,國家雖然可以以其財產承擔金錢責任,但國家作為抽象的主體卻不可能「具體」地犯錯,侵權行為終歸只能是由具有意志能力的具體的公務員做出的,所以只有以公務員為監督對象,對其進行規范才可能促其踐行法治,實現其職務行為的理性化、法理化。
6,行政訴訟的審查對象是行政行為。行政賠償訴訟的審查對象是公務員的公職行為。 7,行政訴訟奉行合法性原則,以公法規范為主要法律淵源。行政賠償訴訟奉行違法性(過錯)審查原則
8,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非常廣泛。行政訴訟是客觀合法性監督之訴,所以在原則上一切法律主體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訴訟的原告資格相對狹窄,當事人只有在主觀權利受損時才能提起賠償訴訟,但在行政訴訟中,只要利益受損就可以起訴。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叄』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內:1、如容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肆』 請問行政訴訟案件的案由有哪些

行政管理范圍

1.公安行政管理

(1)治安管理(治安)

(2)消防管理(消防)

(3)道路交通管理(道路)

(4)其他(公安)

2.資源行政管理

(1)土地行政管理(土地)

(2)林業行政管理(林業)

(3)草原行政管理(草原)

(4)地質礦產行政管理(地礦)

(5)能源行政管理(能源管理)

(6)其他(資源)

(4)林業行政訴訟法擴展閱讀:

中國廣義上的行政訴訟法的淵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憲法中有關行政訴訟的規定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是進行行政訴訟立法和司法時起指導作用的法律規范。憲法的規定尤其是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關於人民法院審判制度及訴訟活動原則的規定等都對行政訴訟法具有指導和規范意義。是廣義行政訴訟法的重要淵源。

(2)行政訴訟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比較完整、集中地對行政訴訟的各項具體制度作了規定,是廣義行政訴訟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淵源。

(3)《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的有關規定

《人民法院組織法》中關於審判組織,審判程序的規定;《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關於審判監督的有關規定都是廣義行政訴訟法的淵源。

(4)單行法律、法規

有些單行的法律、法規也規定了某一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具有可訴性及有關起訴期限等問題,這些規定也是廣義行政訴訟法的淵源。

『伍』 林業有哪些法律

您好。有關林業的法律法規大體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專共和國野屬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森林防火條例
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退耕還林條例
林業工作站管理辦法
佔用徵用林地審核審批管理辦法
造林質量管理暫行辦法
退耕還林工程現金補助資金管理辦法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管理辦法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

『陸』 林業有哪些法律

  • 有關林業的法律法規大體有;

  •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 森林防火條例;

  • 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 退耕還林條例;

  • 林業工作站管理辦法;

  • 佔用徵用林地審核審批管理辦法;

  • 造林質量管理暫行辦法;

  • 退耕還林工程現金補助資金管理辦法;

  •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管理辦法。

『柒』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的案例分析

1.縣林業局的上一級關市林業局和縣政府有行政復議權.2.縣林業局為本案被告.3.縣基層法院有本案管轄權.4.本案有第三人,既某村委會.既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它應當是本案的第三人.

『捌』 湖南省林業條例的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盜伐、濫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按照《森林法》第三十四條和《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七條偽造、買賣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木材運輸證的,按照《森林法》第三十六條和《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第(二)項的規定處罰。
轉讓或者擅自塗改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木材運輸證的,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處以50元至100元的罰款;對已獲利的,沒收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無木材經營許可證從事木材經營或者經營無證木材的,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沒收木材和違法所得,可並處沒收木材價款和違法所得2倍以下的罰款;無木材營業執照從事木材經營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偽造、出租、轉讓或者擅自塗改木材經營許可證的,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處以200元至1000元的罰款;對已獲利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並處違法所得2倍以下的罰款。偽造、出租、轉讓或者擅自塗改營業執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九條無證運輸木材或者運輸無證木材的,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沒收木材和違法所得,可並處沒收木材價款和違法所得2倍以下的罰款。
運輸的木材樹種、材種、數量、規格與木材運輸證不符的,不符的部分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沒收。
第四十條鐵路、公路、航運及其他運輸單位和個人無木材運輸證件承運木材的,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處以其所承運木材價款10%至30%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偷漏、拒交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規定應繳納的林業費用的,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繳,並按日加收0.1%至0.3%的滯納金;逾期拒不繳納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賠償損失,補種毀林株數1至3倍的樹木。
第四十三條採伐林木的單位或者個人,沒有按照規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的部門停止發給林木採伐許可證,直到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為止;對拒不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由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的部門組織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為其完成,所需費用由採伐林木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並可處以相當於所需要造林費的罰款;對直接責任人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四條超過年採伐限額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超越職權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按照《森林法》第三十五條規定處理。
超越職權非法批准採伐林木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森林遭受嚴重破壞,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規定,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准、擴大收費范圍的,依照《湖南省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條例》的規定處理。以各種形式向林農亂集資、亂攤派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代扣代收費用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清退代扣代收款項。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剋扣集體經濟組織和林農銷售木材款項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清退剋扣款項;對主管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壓級壓價收購木材的,由物價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清查違法所得,並退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林農;情節嚴重的,物價行政主管部門可以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下的罰款,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吊銷木材經營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第四十九條拒絕、阻礙木材檢查人員或者其他林業行政執法人員以及護林員依法執行職務,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以權謀私或者貪污、挪用林業經費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本條例規定的罰款200元以下、沒收木材2立方米以下的行政處罰,可以由基層林業工作站或者木材檢查站作出決定。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申請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逾期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玖』 我想請問你一下一般的林業民事糾紛是要向人民政府起訴還是要向人民法院起訴,林業局的來解決有法律效嗎

僅供參考:
根據《森林法》第十七條「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院起訴。
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的規定,你們對林業局的發證行為有爭議,你們應當要求林業局重新復議林業局的發證決定是否正確,如果你們對林業局復議後的決定仍然存在異議的,你們還可以在接到林業局的復議決定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院起訴。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你村村民撥掉樹苗的行為是不對的。
另外,根據《憲法》
第一百二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和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的規定,
1981年市中級法院對此林地權屬的判決至今是仍然有效的,除了本級人民法院或上級人民法院才有權對此林地原判決可以依法撤消或修改外,其它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人民法院的判決進行撤消、變更的行為都是無效的,所以,2005年縣林業局向另外一個村發放的山林證是無效的,是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現在你們應當請求林業局收回他們發放給另一村的林地權屬證書。如果林業局置之不理,你們應當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以人民法院的原判決為法律依據,要求人民法院依法撤消林業局違法發放的山林證。並要求林業局承擔因此所造成的全部損失賠償責任。

『拾』 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 案例:分析某縣公安局林業派出所和某縣公路養路費徵收辦公室在本案中的法律地位

林業派出所在本案中,是行政相對人,是以機關法人的身份充當行政訴訟中的原告,徵收辦公室是行政主體,是以行政機關的身份作為被告。

請採納!!!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搜題app 發布:2025-09-16 04:04:24 瀏覽:920
2017法律碩士新增院校 發布:2025-09-16 03:50:52 瀏覽:237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概論 發布:2025-09-16 03:48:34 瀏覽:134
勞動法繳納社會保險的規定 發布:2025-09-16 03:42:25 瀏覽:53
社會生活環境雜訊排放法 發布:2025-09-16 03:41:30 瀏覽:81
法院退款委託書 發布:2025-09-16 03:40:57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五條 發布:2025-09-16 03:18:35 瀏覽:931
無准生證的女職工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9-16 03:10:13 瀏覽:454
山西省關於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6 03:10:13 瀏覽:942
關於社會道德的新聞 發布:2025-09-16 03:10:06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