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思想史
⑴ 關於行政法的一些問題200分
有些題目你說的有些不全,所以無法完整回答,請諒解。
簡答第二題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行政規章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審計署和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
⑵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編 西方古代法律思想
第一章 古希臘法律思想
第二章 柏拉圖和亞專里士多德的法屬律思想
第三章 古羅馬的法律思想
第四章 中世紀的法律思想
第二編 近現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從格老秀斯的自然法到霍布斯的《利維坦》
第三章 從洛克的《政府論》到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
第四章 盧梭的平等理論和社會契約論
第五章 古典自然法學的歷史意義
第三編 19世紀的法學流派
第一章 19世紀法哲學概述
第二章 哲理法學
第三章 分析法學
第四章 歷史法學
第五章 19世紀的其他法學
第四編 現代西方法律思想
第一章 新自然法學
第二章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第三章 社會法學
第四章 綜合性法學
第五章 經濟分析法學
第六章 新自由主義法學與現代哲理法學
第七章 「左派」法學
主要參考文獻
⑶ 司法考試考環境法學、電子商務法、立法法、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外國行政法嗎
電子商務法不會考,立法法是比較重要的,環境法大概也就是幾分,其他的三項會涉及,但是統共也就考個三四分,可以放棄。
⑷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 分權的理論來源
分權,既是一種政治學說,又是一種政治體制。
作為一種政治學說,分權思想由來已久,是許多政治思想家反復論述的重點話題之一。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亞里士多德就在他的《政治學》一書中提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即「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1]。此可謂分權學說的萌芽。羅馬征服希臘後,波里比阿在被拘押羅馬期間,對羅馬的政治進行了深入研究,寫出了40卷《羅馬史》。他在第6卷中指出,羅馬強盛的原因在於遵循了政治循環、混合政體和制約均衡三大原則。他所謂混合政體,涉及了奴隸主和自由民在一定程度上的階級分權問題;而他所講的制約均衡,也有分權制衡思想的含義。後來,羅馬統治者正式將這些原則寫進了羅馬法。
近代,西方思想家馬基雅弗利、洛克、孟德斯鳩和美國制憲者先後提出並逐步完善了分權理論。16世紀初,義大利早期資產階級政治學家馬基雅弗利在其《君主論》一書中,提出統一義大利的政治方案——混合政體,即平民代表(資產階級)、貴族代表和選任的國家元首共同掌權的主張。這一主張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分權」一詞,但包含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躋身統治階級行列的階級分權思想。17世紀,英國理論家洛克在其《政府論》中,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和外交(聯盟)權。他主張,立法權應是首位重要的權力,應由國會行使,執行權和外交權是次要的從屬權力,由君主行使。洛克把主要由資產階級代表組成的國會的權力放在首位,首次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階級分權的問題,為當時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為隨後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奠定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集分權學說之大成的是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他的《論法的精神》一書繼承和發展了洛克的分權學說,系統闡明了分權和制衡思想:一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議會行使立法權,君主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二是三權之間不僅分立,而且要互相制衡。三是在統治者內部,「要防止濫用權力,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2]。孟德斯鳩超過前人之處,在於對國家權力的劃分更為明確與科學,他首次提出了司法權在國家權力系統中的獨立地位,使分權理論趨於完備。同時,他不僅闡發了階級分權,而且還強調了階級內部的分權與制衡問題。
美國是把分權制衡理論徹底完善為雙重分權說並運用於政治實踐的典型。美國獨立戰爭後,資產階級完全掌握了國家政權。漢彌爾頓等人在所制定的1787年美國憲法中,根據孟德斯鳩等人的理論,將三權分立思想作了最充分的運用,使之具體化為美國的政府體制。另一位美國政治家傑弗遜則提出,美國領土廣大人口眾多,如何管理好這樣的大國,應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實行三權分立的基礎上,同時實行中央與州兩個層次之間的分權。這種縱橫分權的結合,即為雙重分權體制。雙重分權的出現,標志著分權理論的完善。
通觀分權學說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分權主張最初的提出,都是為了反對專制、爭取政治民主權利,即為了達到階級分權的目的。從亞里士多德到洛克、孟德斯鳩,分權學說都是作為爭取分享統治權的武器而提出的。所不同的是,古希臘、羅馬時代是平民、自由民與奴隸主階級分權,近代西方則是新興資產階級要與封建階級分權。所以馬克思指出:「在某一個國家裡,某個時期王權、貴族和資產階級爭奪統治,因而,在那裡統治是分享的,那裡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就會是關於分權的學說。」[3]顯然,就近代西方來看,分權學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二,在革命勝利、一個階級完全取得統治權之後,分權學說的實際含義,便由階級分權轉變為階級內部分權,即通過政治體制上的分工與制衡,來防止本階級內部產生新的專制。分權學說在美國憲法中的體現及美國政治實踐中的運用尤其說明了這一點。由此看來,革命成功後的分權實質上並不是階級分權,因為「事實上這種分權只不過是為了簡化和監督國家機構而實行的日常事務的分工罷了」[4]。那麼,從加強權力部門的分工與協調、防止個人或某個權力機構的專制這方面來說,階級內部分權理論(即分工與制衡原則)也頗具進步意義。
第三,不論古代還是近代,不論作為革命思想武器的階級分權說還是作為階級內部分權的分工與制衡原則,都發揮了爭取更多人的權利、反對專制獨裁的進步作用。所以,分權學說是各國歷代政治經驗的總結,是人類政治文化發展的成果。分權學說不應被視為某個國家某個階級在某個特定時期所專有的東西。
⑸ 中國法律思想史
吉林大學即便是本科教育也不固定教材,但是任課老師會推薦或指定。
本科生學的是中國法律史,我畢業前還一直用的是張晉藩教授主編的那本21世紀紅皮教材。
中國法律思想史是在研究生期間才會系統開始的課程,從來沒有教材,史料、文獻加教授研究課題,還有就是推薦書目。
你要是有興趣的話你給我發消息或者是留qq。
⑹ 曾祥華的論文著作
論文
1.《行政立法的正當性初探》,《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中文核心,cssci,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憲法學、行政法學》2005年第6期全文轉載。) 2.《論公眾參與及其行政立法的正當性》,《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權威中文核心,cssci) 3.《法律優先與法律保留》,《政治與法律》2005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4.《論行政立法權來源的正當性》,《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5.《行政立法的社會正當性》,《理論與改革》2005年第1期。(中文核心,cssci) 6.《公眾參與是行政立法正當性的基礎》,《理論與改革》2004年第5期。(中文核心,cssci) 7.《論對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8.《人權:行政法的邏輯起點》,《政法論叢》2004年第4期。 9.《對遷徙自由的憲法學思考》,《政法論叢》200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復印中心《法學文摘卡》2004年第1期摘登)。 10.《行政立法原則:生態化的新內涵》,《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1.《行政立法與人權保障——兼以勞動教養為例分析》,《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2.《拆遷不能僅由行政法規調整》,《人大研究》2004年第8期。 13.《職權立法權應當取消》,《人大研究》2005年第9期。 14.《論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質》,《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5.《行政立法的成本與效益分析》,《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北京市法制辦主辦的內部刊物《法制建設》全文轉載)。 16. 《試論授權立法的法律沖突及其解決途徑》,《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7. 《行政立法的經濟正當性》,《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18. 《行政立法的生態化初探》,《立法研究》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9. 《行政過程的社會正當性——利益平衡》,《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第5卷第1期。 20. 《人權兩公約與我國憲法》,《常州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21. 《論法律教育中的感性和理性》,《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2. 《立法對行政監督效果的發展歷程和趨勢》《理論與改革》2006年第3期(中文核心)。 23. 《行政立法與無為而治》,《政法論叢》2006年第3期。 24. 《近年來各國行政監察制度的發展及其借鑒意義》,《行政與法》,2006年第7期。 25. 《法學研究的範式與模式》,《河北法學》2006年第11期(中文核心,cssci)。 26. 《關於收容制度的再討論——與鍾南山院士等商榷》,《探索》2006年第5期(中文核心)。 27. 《試論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常州工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28.《<人權宣言>中的行政法思想》,《行政法學研究》2007年第3期(csssci)。 29.《論我國外貿聽證制度的完善》,《行政與法》2007年第7期。 30.《和諧社會與立法》,《求實》2007年第8期(中文核心)。 31.《行政程序法典化的法治條件比較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中文核心,cssci)。 32.《關於太湖管理立法的思考》,《人民長江》2008年第13期(中文核心) 33.《<監督法>的創新與缺憾》,《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5期(中文核心,csssci) 34.《從「三國」看中國古代統治的合法性》,《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35.《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的模式轉換與法治化》,《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36.《利益法律與權利》,《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第1期 37.《必要、困難與前提:也談公共利益的界定》,《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38.《食品安全中的人權初探》,(合著,第一作者),《科學 經濟 社會》2009年第1期(中文核心,cssci)。 39.《誠信政府於信息公開》,《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40.《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研究》,《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41.《中國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現實條件分析》,《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1期。 42.《中國人才何時才能不流失?》,《廉政瞭望》2010年第7期。(第一作者) 43.《中美養犬管理立法的比較》,《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44.《黨政幹部問責制的調查與分析》,《行政法學研究》2010年第4期。 45.《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探討》,《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中文核心) 46.《盧梭和哈耶克的自由觀之異同》,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二作者),2011年第05 期。 47.《再論交通事故認定行為的可訴性》, 《交通企業管理》(第二作者)2011年第10期。 48.《淺析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干預》,《山東行政學院學報》(第二作者)2011年第01 期。 50.《論我國行政徵收補償程序的不足及完善》,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二作者)2012第01期。
著作
1.《行政立法的正當性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獨著)。 2.《立法過程中的利益平衡》,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主撰) 3.《憲法基本權利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參撰)。 4.《行政法制史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參編)。 5.《行政法思想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參編)。
⑺ 法學與哲學的關系(西方法律思想史)
理論法學也叫法理學、法哲學,不細區分的話基本是一回事;應用法學可就太龐大了回,刑法、民法、行答政法、訴訟法、商法、財稅法、甚至軍事法,基本上有一個職業門類,都能捏出一個相應的應用法學來。
兩者的關系是:任何一個應用法學的問題的深入研究往往都會上升為一個理論問題,甚至是哲學問題;任何一種哲學都是為了給實踐生活以指引,理論法學也都是為了給法律的實際應有提供指導。
法學和哲學同為文科,但哲學是純理論的,法學是理論與實踐性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個人認為其實踐性是根本屬性。
⑻ 黃輝的取得成績
一、發表論文
1、《法律意識形態的釋義》,載於《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缺失與建構:法律意識形態主體性反思》,載於《比較法研究》2010年2期。
3、《法律意識形態外延探析》,載於《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4、《法律意識形態范疇化的理路及其實現》,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5、《論災民行政救助法律控制研究》,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核心期刊。
6、《行政壟斷法律對策研究》,載於《中國法學(海外版)》2008年第1期,
7、《行政許可法在反行政壟斷中的地位研究》,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2007年第2期。
8、《台灣行政執行法的立法特點研究》,載於《宜春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9、《拓荒與拾薪:行政法於比較法學視域的展開》,載於《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3期,核心期刊。
10、《公務員職位分類的探究》,載於《行政法史論叢(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1、《論刑律與行律的分離—從<唐六典>的制定看中國行政法獨立》,載於《行政法史論叢(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二、專著:
1、《行政壟斷之行政法規制》,(第二作者),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撰寫第三、四、五、六、七章研究任務,總計十餘萬字。
2、《法律意識形態論》,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三、參編參著:
1、《行政法認識史》,撰寫第五章,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版。
2、《行政法思想史》,撰寫第十章,《十九世紀行政法思想》計六萬余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行政法制度史教程》,任副主編,撰寫第三、七、十五章,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⑼ 中國法律思想史單選題
CAAA AAD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