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加油站勞動法新安全法新環保法基本

加油站勞動法新安全法新環保法基本

發布時間: 2021-12-12 11:01:20

A. 《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環境保護法》《消防法》等法律與健康、安全、環境(HSE)管理的關系

HSE管理的三個目的:
1、不出事;2、不違法;3、持續改進
要做到不違法,必須內先知道在生產經營容活動過程中HSE管理涉及到哪些法律行為,所有就要去搜集,譬如勞動法有明確勞動防護用品配備的條款,安全生產法有明確事故上報的條款,環境保護有三同時,消防法有消防設施檢測等。如果不去收集、辨識、摘錄,你就不曉得什麼時候違法違規了,一旦發生事故的時候,可能在責任追究方面會更加的嚴格。

B. 新勞動法具體內容

勞動合同法八大亮點
亮點一:新《勞動合同法》也適用事業單位
《勞動合同法》第二條: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與勞動法相比擴大了,尤其是將事業單位也納入了新法的適用范圍。未來我國可能除了國家公務員、比照公務員管理的其他人員、農民、軍人等,都將納入勞動合同法的規范范圍。
亮點二:勞動關系從用工之日起建立
《勞動合同法》第七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
《勞動合同法》還鼓勵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根據《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還要要承擔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不利後果。
亮點三:同一勞動者只能被「試用」一次
《勞動合同法》對試用期主要限定了:試用期的期限,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試用期次數,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試用期中,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
以往一些企業不斷任用試用期員工,勞動合同法堵住了這一漏洞。
亮點四:簽合同前用人單位須履行告知義務
為了充分保證勞動者知情權,《勞動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亮點五: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突破原有規定
相較於《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對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訂立擴大了適用情形。第十四條規定,除了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外,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以及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亮點六:何種情況支付違約金有了約定
《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違約金條款只適用於兩者情況:一是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約定服務期和違約金。二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的,可以約定違約金。在適用違約金條款時,立法還作了特別限制,如規定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亮點七:合同到期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勞動合同法》第四章規定勞動合同期滿,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支付經濟補償。
在經濟補償金的計發辦法上,也做出了一些新規定。比如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其中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亮點八:勞務派遣行為將受到更嚴格的規范
從此次立法可以看出,國際對於勞務派遣並不是積極推薦,但現實是某些企業把勞務派遣作為用工的主要形式,《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進行了規范。首先是在勞務派遣公司的資格上進行了嚴格的限定:設立上要求採取公司的組織形式,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二是明確了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對派遣勞動者負有的義務,如果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此外還規定要與勞動者訂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要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向勞動者按月支付報酬。另外,勞務派遣單位要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這樣將有利於避免以往派遣公司剋扣被派遣勞動者工資的做法。

C. 環境資源與能源法與安全法和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哪個前景好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

D. 企業除了質量法、消防法、環保法、安全法、合同法、還有什麼法

還包括會計法、公司法、道路運輸法、勞動法等

E. 有關環保最新法律法規

序號 國家法律法規 標准編號 頒布時間 實施時間 頒布部門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1982-12-4 1982-12-4 全國人大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摘錄) … … … 全國人大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 1989-12-26 1989-12-26 全國人大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 1996-5-15 1996-5-15 全國人大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 1995-10-30 1996-4-11 全國人大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 1988-1-21 1988-7-1 全國人大
7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 1997-11-1 1998-1-1 全國人大
8 中華人民共的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 1996-10-29 1997-3-1 全國人大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 2000-4-29 2000-9-1 全國人大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 1998-4-29 1998-9-1 全國人大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GB16297-96 1996-4-12 1997-1-1 國家環保部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2000-3-20 2000-3-20 國務院
13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2002-1-9 2002-3-15 國務院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 GB12348-90 1990 1990 國家環保部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2000-7-20 2000-7-20 國家環保局
16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管理規定 1994-12-31 1994-12-31 國家環保局
17 工業污染源監測管理辦法(暫行) 1991-2-22 1991-2-22 國家環保局
18 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 1992-10-1 1992-10-1 國家環保局
19 環境雜訊超標排污費徵收標准 2002 國家環保局
20 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 GB8978-1996 1996 1998-1-1 國家環保局
21 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 國家環保總局令 第5號 1999-6-1 1999-10-2 國家環保局
22 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國務院令 第408號 2004-5-19 2004-7-1 國務院
23 常用化學危險品儲存通則 GB15603-95 1995-7-26 1996-2-1 國家技監局
24 城市綠化條例 … 1992-6-22 1992-8-1 國務院
25 關於在非必要場所停止再配置哈龍滅火器的通知 … 1994-11-11 1994-11-11 公安部
26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 1998-1-4 1998-7-1 國家環保局
27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 2001-10-19 公安部
28 京都議定 1992-5-9 1997-12-11 柏林授權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2000年修正) 2000-09-01 全國人大
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995.1.1 全國人大
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992.4.3/2005.8.28修改 全國人大
32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2002.5.1 全國人大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992.4.3/2001.10.2修改 全國人大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005.10.27修訂 全國人大
35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1988.4.1 全國人大
36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1986.7.1 全國人大
37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999.10.1 全國人大
38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主席令77號 2008-04-01 全國人大
39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11 1994-01-01 全國人大
40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主席令九屆第77號 2003-09-01 全國人大
41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主席令第8號 2004-05-01 全國人大

F. 修訂後的《安全生產法》及《環境保護法》中心是什麼

1. 以「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為基本理念的新修訂《安全生產法》正式實施。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於8月31日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做出修訂,其中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安全生產工作定位、安全生產違法行為法律責任追究、政府監管職能等方面做出系列調整。這對防範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保護員工生命安全健康將起到更強大的「保護傘」作用。

新《安全生產法》大幅提高了對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力度,被稱為「史上最嚴」安全生產法。新法按照兩個責任主體、四個事故等級,設立了對生產經營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的八項罰款處罰規定。對事故責任單位的罰款「起步價」從原來10萬元提高至20萬元,「封頂價」從原來5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這在我國所有法律直接規定的罰款數額中最高。

新法將實行「黑名單」制度,規定監管部門應建立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信息庫,對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向社會公示,並通報行業主管部門及投資、國土等相關部門和機構。這意味著安全環保工作的輿論環境和監管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集團公司上下形成了深入學習貫徹新法的良好氛圍,各企事業單位紛紛表示將嚴格落實安全環保責任,努力提高依法治企、合規經營能力,為集團公司發展營造安全平穩和諧的環境。

中國石油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閆倫江認為,新法對企業的安全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安全生產執法將更嚴格,企業違法成本更高,公眾關注度日益增加,這些都要求包括石油石化企業在內的所有高風險企業增強安全生產責任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加快完善自身安全生產制度體系,扎實開展安全管理。

2.新環境保護法是: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新法已經於2015年1月1日施行。中國環境領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
受限於原有的法律規定,長期以來,中國環保部門的處罰力度、執法手段都相當有限,相對於公安甚至稅務和工商部門來說,環保部門一直都是一個「軟衙門」,難以震懾日益猖獗的環境違法行為。新《環境保護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變現狀、有針對性的執法利器——
一是新增「按日計罰」的制度,即對持續性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按日、連續的罰款。這意味著,非法偷排、超標排放、逃避檢測等行為,違反的時間越久,罰款越多。之前法律規定的針對環境違法的罰款,是一個定數,數額並不大,導致違法成本較低,不少企業因而怠於治污。新法施行「按日計罰」之後,罰款數額上不封頂,將倒逼違法企業迅速糾正污染行為。
二是新的《環境保護法》作為一部行政法律,罕見地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措施,對污染違法者將動用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手段。新法規定:對情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適用行政拘留;對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機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三是個別地方企業的污染行為之所以肆無忌憚,背後是當地官員基於畸形政績觀的默許縱容,對此新《環境保護法》將拿「保護傘」開刀。其具體規定是:領導幹部虛報、謊報、瞞報污染情況,將會引咎辭職;面對重大的環境違法事件,地方政府分管領導、環保部門等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將「引咎辭職」。
新《環境保護法》還是一部開放的立法,將民間力量有序地納入環境治理的機制中,設立了環保公益訴訟制度。在修訂草案二審時,曾將環保公益訴訟的主體限定為一家「國字型大小」環保組織;在之後的幾次修訂中,法律訴訟主體得到進一步擴大,最終被規定為:「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同時,新法還規定:「符合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G. 學習新安全生產法、新環境保護法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學習新安全生產法、新環境保護法感觸最深的是:強化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生命至上,不容忽視。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新《安全生產法》和新《環境保護法》分別將於2014年12月1日和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安全生產法》牢固樹立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堅守發展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紅線」,對安全生產工作的定位更加明確,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更加突出,安全生產領域部分行政審批更加簡化,安全生產違法行為法律責任更加嚴厲。新《環境保護法》法律條文從原來47條增加到70條,被稱為「史上最嚴」。兩部法律是我國安全和環保領域綜合性基本大法,新法的出台標志著我國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工作向科學化、法制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也意味著國家從上到下對安全環保工作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安全環保工作的輿論環境和監管環境也將發生深刻變化。

H. 請列舉出一些所知道的安全環保法律,法規,規章,國家標准新安全生產法的施行時間及十大亮點

關於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有很多種類型,具體如下:

  • 《安全生產法》回《消防法》《職業病防治答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水污染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 《食品安全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傳染病防治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節約能源法》

  •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2009版)》《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

  • 《工傷保險條例》《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

  • (8)加油站勞動法新安全法新環保法基本擴展閱讀: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為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健康提供法律保障,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責任的法制化管理,指導和推動安全生產工作的發展,促進企業安全生產,同時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保證企業效益的實現和國家經濟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

I. 新環保法的法律基本原則是什麼

01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為環保法所遵循、確認和體現並貫穿於整個環保法之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環境保護基本方針、政策,是對環境保護實行法律調整的基本准則,是環保法本質的集中體現。 根據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條的規定,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是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 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具體表現在: (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是指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必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保護好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又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必要的條件。反之,環境污染了,資源破壞了,人體健康損害了,經濟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地制約。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 確立這樣的原則,是由環境污染與危害的特性決定的:環境污染一旦發生,一般在短期內難以消除,不少環境要素遭到破壞後,要恢復正常極為困難,有的甚至是不可恢復的,所以要以預防為主;環境污染引起的某些疾病,潛伏期長,不易被發現,發病以後難以根治;環境受污染和破壞後,治理和恢復的代價很高;要將環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光著眼於對新污染的“防”尚不夠,還要對已有的污染與破壞採取綜合性的措施進行積極治理。

(3)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 上個世紀60年代末,人們認識到,控制環境污染與破壞,必須從全局和整體上加以考慮,治本的首要辦法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很多環境污染問題,是由於缺乏整體規劃、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布局一旦錯了,鑄成了事實,要想糾正就很不容易。現有還有一種現象,工業布局中搞地方保護,損人利己,如各地將污染工業安排在自己的下游或者主導風之外,只管自己的發展,不管別人、別的地區的死活(市交接邊界、省邊界),釀成跨地區污染糾紛,逃避監管,增加了處理難度。《環境保護法》第十二條關於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和綜合平衡的規定、第十三條關於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第十七條、第十八條關於自然保護區等的管理、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關於城市規劃和城鄉建設的規定等條款的內容,都體現了這一原則。 (4)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第二十八條關於排污單位要“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的規定,第二十九條“對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的規定,都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第十九條關於“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等規定。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充分體現了生產者、經營者、開發者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一致性。實行這樣的原則,有利於推動污染者治理污染,有利於籌措污染治理資金,有利於保護資源的合理開采和永續利用。現在,我們面臨的大量問題是污染者不治理、開發者不保護、破壞者不恢復。根據江西農業大學森林多種效益計量評價課題組對井岡山森林研究表明:在森林資源總效益中森林直接生產生物產品的效益僅佔9. 8 % ,而間接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卻佔90. 2 %。人們為了取得9. 8 %的資源直接生物產品效益,以犧牲90.2 %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代價。 (5) 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 《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西方發達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經濟靠市場,環保靠政府。”這里有一個政府如何負責、怎麼負責、負什麼責的問題?還有一個環保部門如何定位的問題,到底應當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6)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這也是我黨的群眾路線在環境保護工作上的具體體現。環境質量的好壞,關繫到所有人的生活和健康。保護環境是公民基本權利的一部分,也是人人應盡的義務。要搞好環境保護工作,光靠政府和政府的環保部門的人力和精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泛發動群眾,將保護環境變成人民自覺的行動,大家齊關心、共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堅決與形形色色的環境違法行為作斗爭,我們的環境保護工作才大有前途、大有希望。

J. 關於新《勞動法》的有關問題,急!

用人單位可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
(1)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需支付經濟補償金。
(2)過失性辭退,無需支付經濟補償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3)非過失辭退,需提前30天或支付代通知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4)裁員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故,根據你所述情況,不要主動辭職,如果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賠償金,賠償金的標准為經濟補償金的2倍。
補充:只拿賠償金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搜題app 發布:2025-09-16 04:04:24 瀏覽:920
2017法律碩士新增院校 發布:2025-09-16 03:50:52 瀏覽:237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概論 發布:2025-09-16 03:48:34 瀏覽:134
勞動法繳納社會保險的規定 發布:2025-09-16 03:42:25 瀏覽:53
社會生活環境雜訊排放法 發布:2025-09-16 03:41:30 瀏覽:81
法院退款委託書 發布:2025-09-16 03:40:57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五條 發布:2025-09-16 03:18:35 瀏覽:931
無准生證的女職工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9-16 03:10:13 瀏覽:454
山西省關於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6 03:10:13 瀏覽:942
關於社會道德的新聞 發布:2025-09-16 03:10:06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