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惡意訴訟
『壹』 惡意訴訟的案件如何處理
故意惡意訴訟的法律後果:人民法院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虛假訴訟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三條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貳』 民事惡意訴訟在審判實踐中的常見手段有哪些
您好,
一、惡意訴訟的定義及特徵
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對惡意訴訟尚無明確的定義,司法理論和實踐中也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濫用民事起訴權,為追求不法、不當利益或達到其他非法的目的而提起民事訴訟的違法行為或現象。
(二)惡意訴訟是當事人出於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沒有合理和合法的訴訟依據,違反訴訟目的,把訴訟作為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權益的手段,謀求非法利益或意圖使他人受到財產和精神上的損害,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三)惡意訴訟是指故意以他人受到損害為目的,無事實根據和正當理由而提起民事訴訟,致使相對人在訴訟中遭受損失。
筆者認為,惡意訴訟是指一方或雙方當事人出於為自己謀求不正當利益或者侵害國家、集體、他人合法權益的非法目的,在訴訟或者執行程序中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虛假陳述、偽造證據、濫用訴權、拖延訴訟、逃避執行的行為。
惡意訴訟具有如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一)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惡意,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謀求非法利益、非法佔有他人財產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二)行為人通過法院的審判權或者執行權達到其非法目的。
(三)行為人在訴訟過程當中存在虛假陳述、隱瞞事實、偽造證據、濫用訴權、逃避執行等行為。
(四)惡意訴訟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實質上卻背離了誠實信用和善良風俗的基本原則。
(五)惡意訴訟不僅浪費司法資源擾亂司法秩序,還會侵犯相對方或第三方的合法權益,造成公權利與私權利的雙重損害。
二、惡意訴訟的類型
在司法理論和實踐中,最常見的是將惡意訴訟分為單方欺詐型、原被告相互串通型、非法利用程序型和惡意代理獲利型四種。筆者認為,根據惡意訴訟的主體不同,可以將惡意訴訟分為原告惡意型、被告惡意型和原被告雙方串通型三種。
(一)原告惡意型
原告惡意型主要包括惡意起訴與訴訟欺詐。
惡意起訴是指原告沒有實體意義上的合法訴權,在缺乏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的基礎上對被告提起訴訟,以給被告造成訴訟煩累或給被告帶來名譽上的損傷的訴訟行為,在學理上被稱之為「騷擾型訴訟」。騷擾型訴訟的法律特徵是行為人在心理狀態上並不以追求勝訴的後果為目的,其目的主要在於給被告帶來訴訟中的麻煩,使被告被無謂地捲入訴訟之中,身陷訴累,為應訴答辯、舉證質證疲於奔命,空耗時間、精力與金錢,或者使被告因為訴訟而受到名譽上或商譽上的巨大損害。
訴訟欺詐是原告在捏造事實、偽造證據的基礎上提起的訴訟,其目的是藉助訴訟技能獲得法院的信賴,從而作出滿足其訴訟請求的勝訴判決。訴訟欺詐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無中生有」型,即原告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偽造證據,如借條、還款協議等,並以此作為依據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履行「債務」;二是「死灰復燃」型,即原告以被告已經履行完畢但沒有索回或銷毀的債務文書為憑據,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再次履行;三是「借題發揮」型,即原告偽造有關證據,使債權的標的擴大,如篡改借據上的借款金額、傷殘鑒定書的傷殘等級結論等。
(二)被告惡意型
與原告主動起訴不同的是,被告惡意訴訟主要表現為濫用訴權拖延訴訟。
1、濫用管轄異議權。即使根據案件的性質管轄許可權非常明確或者當事人在合同中對管轄有明確約定,被告也要提出管轄異議申請,且待異議申請被法院駁回後又提起上訴。
2、濫用反訴權及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權。被告故意提起與本訴無關的訴訟作為反訴,並在反訴的舉證期限內反復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以獲得舉證期限,拖延本訴的訴訟時間。
3、濫用鑒定申請權。被告明知原告提交的證據是出己方,比如明知合同或者對賬單系真實的簽字或蓋章,仍提出質疑,申請鑒定,在鑒定過程中借故將鑒定申請撤回或待法院將卷宗材料移交鑒定機構後不交鑒定費用。
4、濫用上訴權。被告明知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准確,二審改判無望,仍提起上訴。在二審程序之中又通過濫用訴權阻卻判決生效或以種種理由不交納二審訴訟費用,妨礙原告合法權益及時實現。
5、濫用調查取證申請權。被告明知某證據已經滅失或者並不存在,卻聲稱某機關或某單位存有該證據,以己方無法調取為由申請法院調查取證。
6、申請延期舉證、延期開庭審理。被告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在舉證期限內申請延期舉證,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申請延期開庭審理。
7、被告逃避傳喚,致使法院的傳票不能直接送達本人或者同住成年家屬而不得不採用公告方式進行送達;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和婚姻案件的被告以及其他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仍拒不到庭參加訴訟。
8、捏造案件事實,虛構法律關系,提起另一訴訟,造成本案必須以另一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的假象,致使本案中止審理。
9、虛假調解、和解。被告以調解為名惡意與原告磋商,造成案件久調不決,或者在達成一致意見後又故意不簽調解書,致使調解功虧一簣;而在執行案件中,被執行人假借和解之名拖延執行時間,以轉移或者隱匿財產,達到逃避執行的目的。
(三)原被告雙方惡意串通型
原被告雙方惡意串通型是指原被告雙方惡意串通,虛構民事法律關系或者法律事實,通過符合程序的訴訟形式,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從而達到損害他人利益、謀取非法利益的目的的違法行為,故有學者把這種類型形象地稱之為「手牽手」型。這類訴訟的原被告之間一般具有關聯性,如雙方為親朋好友,母子公司,業務往來較多、關系較好的公司,或公司與其員工等。雙方通過不正當的磋商而相互配合,偽造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證據,故意作出背離事實或歪曲事實的陳述。雙方沒有激烈的對抗或者對抗「走過場」,被告方對原告方提交的證據不提異議,對原告方主張的事實予以自認,對原告方的訴訟請求輕易認可。一方的調解願望非常強烈,甚至雙方都主動要求法院出具調解書,或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請求法院直接確認。雙方配合默契,從而騙取法院作出錯誤的法律事實認定,並做出對其有利的司法文書。
三、惡意訴訟的危害
首先,惡意訴訟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惡意訴訟影響了他人訴權的正當行使,妨礙法律的正確適用,惡意一方非法利益的實現,必然損害對方的合法權益,雙方惡意串通,必然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因法院裁判具有權威性和強制力,惡意一方或雙方所主張的事實或者法律關系一旦被生效裁判所確認,受害方對於自己所遭受的物質和精神損害難以尋求救濟途徑。
其次,惡意訴訟浪費司法資源,損害司法權威。司法資源是有限的,而社會糾紛是無限的。而惡意訴訟的惡意方,因出於主觀惡意之心理,在審理中常濫用申請迴避權、申請延期舉證權等權利,從而拖延開庭時間,阻撓審理程序的正常進展,其佔用的審判資源往往比正常訴訟還多,而本身訴訟卻無任何價值。惡意訴訟案件的存在和增多,浪費了本已十分緊張的訴訟資源,干擾了正常的訴訟秩序,使人們失去了平等地尋求司法救濟途徑的機會,法院的精力被人為分散,加劇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同時,當法治建設致力於確立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時,惡意訴訟的行為人卻把審判庭變成了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競技場,無時無處不在挑戰司法公信力,挑戰司法權威,使人們對訴訟制度的合理性產生信任危機,對訴訟程序產生懷疑。
再次,惡意訴訟異化訴訟功能,激化社會矛盾。惡意訴訟使訴訟成為一種當事人可利用的謀取非法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人們所依賴的解決糾紛的有效制度,同時會使無辜的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遭受不應有的損害,極大降低訴訟制度的性能和效用。惡意訴訟導致不公判決的產生,捲入惡意訴訟的訴訟主體無法在訴訟中解決糾紛,也難以使自身在糾紛中受非法侵害的利益得到回復,更不能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得到承認和保護,人們只能通過其他訴求渠道解決,甚至以暴力的方式解決糾紛,從而引發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四、惡意訴訟的規制現狀
惡意訴訟的規制可分為程序法規制和實體法規制。程序法規制符合訴訟經濟的要求,可以通過程序規制有效避免惡意訴訟的出現,將惡意訴訟消化在程序當中;而實體法規制能夠以具體明確的懲戒,對行為人產生威懾力,並能夠給受害人帶來直接的補償。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程序法規制基本已成體系
1、《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倡導誠信訴訟;
2、《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和第一百一十三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也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對於惡意訴訟已經結束,法院已無機會駁回訴訟請求或採取強制措施的,受侵害人可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二)實體法規制有待完善
1、惡意訴訟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但《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對惡意訴訟侵權及其損害賠償並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當然,受害人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和《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的規定要求行為人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2、除了惡意訴訟中逃避執行行為可以適用《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外,我國《刑法》對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造證據、濫用訴權、拖延訴訟等惡意訴訟行為缺乏相應的懲罰罪名。目前,僅有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對偽造證據的行為進行了規定。《答復》指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做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而民事惡意訴訟大多是當事人自己作偽證,並且往往不採用暴力、威脅、賄買等手段,因而很少能夠適用妨害作證罪。
五、結語
總之,惡意訴訟的識別與遏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我們要建立誠信的社會機制,增強人們的道德修養,要提升法官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法官識別惡意訴訟的能力,要加大對惡意訴訟的懲處力度,明文規定惡意訴訟為犯罪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惡意訴訟無處藏身。
『叄』 惡意訴訟的相關法律規定有哪些
惡意訴訟的法律依據是惡意訴訟者捏造事實,虛構法律關系,篡改情節,偽造證據,回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答
濫用訴訟權利而進行惡意訴訟,對於相對方的當事人而言,不僅是程序權益的受損,使其不堪其擾,而很多時候,同樣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妨害了其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如僅依據訴訟標的而進行的財產保全。所以,在不輕易限制當事人起訴權的同時,對其訴訟中的程序性權利,要基於誠實信用原則,預防其訴權濫用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惡意訴訟的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肆』 惡意訴訟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惡意訴訟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處理
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六條人民法院依法維護登記立案秩序,推進訴訟誠信建設。對干擾立案秩序、虛假訴訟的,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惡意訴訟即此類。
『伍』 民事起訴書上是兩原告,兩人簽名是一人所簽,按《新民事訴訟法》第112條規定,是否屬於惡意訴訟或虛假起訴
是否構成,有法院認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版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權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陸』 惡意訴訟侵權怎麼辦,惡意訴訟的具體情形有哪些
目前,我國實復體法上尚未對制惡意訴訟侵權進行規定。從大的范圍來說,惡意訴訟侵權屬於一般侵權,但又與一般侵權在構成要件有所區別,它不僅要求侵權人主觀上具有過錯,而且要求侵權人的動機是惡意的,即其提起訴訟的動機不正當。故,成立惡意訴訟侵權的構成要件為:第一,主觀上明知自己提起的訴訟沒有事實根據或法律根據;第二,提起訴訟的目的在於獲得非法利益;第三,實施了偽造事實或提出毫無根據的訴訟的行為;第四,惡意訴訟給被侵權人造成了物質損害。惡意訴訟分為兩種情形,單方惡意訴訟和雙方惡意訴訟,單方惡意訴訟是一方為了獲得非法利益而惡意針對被告方實施的不當訴訟行為;雙方惡意訴訟是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規避法律或虛構事實、法律關系損害他人利益的訴訟行為,因此雙方惡意訴訟又被稱為虛假訴訟。惡意訴訟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一般是損害賠償和恢復原狀,如果惡意訴訟獲得了法院不公正裁判,需要通過再審程序撤銷裁判後才能提起惡意訴訟侵權訴訟。
『柒』 什麼是惡意民事訴訟
惡意訴訟是當事人出於非法動機,通過合法形式提起訴訟,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某種損害後果的行為。
惡意訴訟的構成要件及表現形式
惡意訴訟可以從構成要件方面進行界定:
1.主觀要件: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誠信原則是公民和法人從事民事活動和民事訴訟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訴訟主體起訴的動因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還是惡意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是認定訴訟行為是否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標准,也是鑒別該訴訟行為是否為惡意訴訟的標准。
2.行為要件:缺乏正當訴由。判斷惡意訴訟的實質性標準是其缺乏合法合理的實體法或程序法的訴由。如(1)無訴權而偽造或變造證據以達到符合法定起訴條件而訴訟;(2)不符合起訴要件或雙方並無實質爭議但為達到非法目的而故意提起訴訟;(3)採取不符合法律也沒有合理理由的訴訟行為,以達到拖延履行債務的目的而提起的訴訟。
3.結果要件:構成對權力、權利雙重侵權和實體、程序雙重違法。惡意訴訟通過欺騙享有公權力的法院和法官來實現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一方面,既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又浪費了司法資源,損害了司法權威,還擾亂了正常的訴訟秩序。另一方面,惡意訴訟為實現實體法上的非法利益,又通過濫用訴訟程序來實現其非法目的,不僅具有實體上賠償的司法可訴性和違法懲罰性,還具有程序上的司法防範性和違法懲罰性。也就是說,行為人必須是惡意地和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地實施了起訴、抗辯或其他訴訟行為才能構成惡意訴訟。
根據啟動惡意訴訟程序的當事人是否享有訴權,惡意訴訟可以分為沒有訴權的惡意訴訟和有訴權的惡意訴訟。前者是指無訴權而起訴民事案件企圖追究對方民事責任的行為,主要是虛假訴訟;後者是指有一個正當的訴權,但是起訴後為追求正當訴權以外的非法目的的不當訴訟行為,屬於濫用訴權。
1.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出於不合法的動機和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採取虛假的訴訟主體、事實及證據的方式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是民事惡意訴訟最常見的形式。虛假訴訟多發於財產糾紛案件中,主要有:通過虛假民間借貸轉移離婚財產;通過虛假民間借貸轉移企業財產規避破產風險;通過虛假民間借貸轉移即將被法院執行的財產;通過虛假訴訟認定馳名商標;通過虛假訴訟打擊競爭對手商業信譽。
2.濫用訴權,是指有正當的訴權,但是為追求正當訴權以外的非法目的而進行不當訴訟行為,違背了「權利不得濫用」的自然法則。通常表現為以下五種形式:(1)濫用反訴權;(2)出於損害他人商業信譽或其他非法目的而濫用財產保全和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3)為了拖延訴訟、拖延債務履行時間或其他不正當目的而濫用上訴權;(4)以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或實現其他非法目的濫用知識產權訴權行為;(5)濫用申請先予執行權、迴避權、申訴權等程序性權利的行為。
我國涉及惡意訴訟的民事及刑事法律適用
1.我國涉及惡意訴訟的民事法律適用
雖然我國現行民事法律規范中沒有提到惡意訴訟這個概念,也沒有關於惡意訴訟的實質性的、具體性的規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民事惡意訴訟不受我國現行民事法律的規制。恰恰相反,根據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性規定,以及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我們有充足的依據對民事惡意訴訟行為進行侵權懲戒。
一般侵權行為理論要求行為主體實施了違法行為,並且這一違法行為給行為相對方造成了損害後果。依據民事侵權行為法理論及前述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的規定,民事惡意訴訟侵權應該具備以下要件:(1)惡意訴訟行為。認定惡意訴訟應當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惡意訴訟行為主體主觀上具有惡意,客觀上因其惡意而實施了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2)損害後果。惡意訴訟侵權行為的成立,仍需以實際損害結果的發生為必要。但應該注意,這種損害不應該僅包括直接的財產損害,還應該包括依據現在證據足以認定的名譽、精神等其他利益損害,這些損害的認定仍應依據現有民事法律規范。(3)因果關系。即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是由行為人所提起的惡意訴訟造成的。因此,在因果關系認定上,只要依照一般社會見解,按照當時社會所達到的知識和經驗,一般人認為在同樣的情況下會發生同樣的預期結果即可,而不要求有因必有果的必然因果關系。
2.我國涉及惡意訴訟的刑事法律適用
我國現行刑法沒有直接規定訴訟欺詐罪,但涉及對虛假訴訟進行懲處的罪名較多,包括刑法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詐騙罪,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的保險詐騙罪,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的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的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和偽造、變造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第二百八十條規定的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和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以及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第三百七十五條規定的偽造、變造、買賣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罪,第三百零七條規定的妨害作證罪和幫助毀滅、變造證據罪,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作出的《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指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或者指示他人作偽證,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二款、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答復》主張以虛假訴訟方法行為的偽造性來認定虛假訴訟整體行為的性質,排除了其他偽造性行為(如偽造公民個人簽名)進行虛假訴訟構成犯罪的可能性。盡管《答復》不等同於法律,但是檢察院作為公訴機關,就虛假訴訟行為形成的公訴口徑,對整個公訴案件進入審判程序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目前我國刑事審判中,虛假訴訟行為仍很少被定性為詐騙及相關犯罪,而更多的是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等定罪處罰的。當然,如果涉及虛假訴訟的行完全符合詐騙罪的基本特徵,司法實踐中也將其作為詐騙罪定罪處罰。
我國惡意訴訟的現行程序法律適用
古羅馬法就非常重視對訴訟程序中發現的惡意訴訟進行懲戒。根據皇帝憲法令,在訴訟過程中,任何一方可以要求他方作「誣告宣誓」,如果原告不肯宣誓,其訴權即行作廢;如果被告不肯宣誓,則等於自認。被告也可以對原告提起「誣告訴」,原告如果敗訴,就處以其請求權的1/10作為罰金;如果其起訴是由於受賄,則一經查實,就被判處4倍的罰金。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32條規定,以拖延訴訟方式,或者以濫訴方式進行訴訟者,得科以100法郎至1萬法郎的民事罰款,且不影響可能對其要求的損害賠償。日本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從信義,誠實地進行民事訴訟」,第384條第2款又規定:「在根據前條第1款規定駁回控訴的情況下,認為控訴人提起控訴,僅以拖延訴訟的終結為目的時,告訴法院可命其交納作為提起控訴手續費而交納金額的10倍以下的現金。」可見,各國訴訟法都不同程度地對訴訟過程中發現的惡意訴訟行為進行了立法懲戒。
1.我國現行程序立法對惡意訴訟的懲戒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有許多條文對惡意訴訟仍有明顯的懲戒作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3條規定:在訴訟中發現與本案有關的違法行為需要給予制裁的,可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或者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由於當事人不正當的訴訟行為所支出的費用,由該當事人負擔。
2.有關惡意訴訟的程序法律適用
有人主張把惡意訴訟放在立案時進行處理,這是不現實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要起訴符合案件受理條件的,法院就應該立案。並且,在起訴時絕大多數原告還是從維護自己的權益出發的,並不是惡意訴訟。法院沒有必要在受理案件時進行過於嚴格的審查而延長訴訟期間,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對案件進行嚴格的把握。因此,應當對撤訴進行嚴格審查和限制。
當事人發動惡意訴訟後,發現其不正當的訴訟目的不能實現或已經實現,往往提出撤訴申請,以規避可能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因此,對濫訴者撤訴申請的審查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撤訴權是民事訴訟法賦予原告的一項訴訟權利,但是否准許,應由人民法院審查後決定。在對方當事人針對惡意訴訟行為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情況下,鑒於在先的起訴能否成立對在後的賠償請求有事實上的關聯,如果經審理能夠認定在先訴訟構成權利濫用,法院應當直接判決駁回濫訴人的訴訟請求;如果經審理不能認定在先訴訟構成權利濫用,則應當允許在先起訴人撤回起訴,同時駁回請求人的賠償請求。當然,出於對處分權利的尊重,經法院釋明,對方當事人針對惡意訴訟行為仍僅作抗辯而不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時,法院應該准許撤訴,而不應該依職權繼續審理。
此外,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存在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以及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等惡意訴訟行為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相關人員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罰款、拘留等。發現惡意訴訟行為可能構成犯罪的,還應將相關材料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註:本文作者浙江省寧海縣人民法院法官辛元剛、陳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