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聘協議是否適合勞動法
Ⅰ 事業單位聘用合同適用於勞動法嗎
合同擬訂就是依據勞動法的,違反了勞動法就是無效合同,法律上不承認。所以單位聘用合同適用勞動法。
Ⅱ 事業單位簽訂的聘用合同是否適用勞動法 要明確答復 謝謝
絕對適用勞動法,除公務員外適用公務員法。其他包括事業編,合同工,全部適用勞動法。
Ⅲ 學校里教師簽的合同是否適用勞動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回人單位)和答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學校里教師如果不屬事業單位編制,而是聘用制的話適用勞動合同法。提出辭職要提前三十日書面通知,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另外根據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如果由此條規定的情形勞動者可以即時辭職而無需提前辭職。
Ⅳ 外聘人員 適用勞動法嗎,屬於職工嗎,供電局的
外聘人員當然適用《勞動法》另外還有《勞動合同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專、個體經屬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勞動法》。
在那個單位工作就屬於哪個單位的職工,包括外聘和臨時工。
Ⅳ 聘用協議是否等同於勞動合同 根據
聘用協議不等於勞動合同。
聘用協議一般適用於招聘有技術業務專長的特定勞動者。例如,企業、事業組織聘請專家、技術顧問、法律顧問等。
而勞動合同除了可以包括聘用協議所適用的勞動者外,還包括其他一切能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人。
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勞動合同是一種廣義的,用工機構和就業人員之間按勞動法要求簽署的、強制性的法律文書,以明確用人機構和就業人員之間的用人關系,和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而單位聘用協議則是用人單位和應聘人員之間通過雙方協商,就勞務崗位、薪金、福利待遇、聘任期限等等內容達成一致後簽署的文件。
Ⅵ 與事業單位簽訂聘用合同的勞動者是否受到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保護
受勞動抄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保護。
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Ⅶ 口頭協議是否適用勞動法
如果認定為勞動關系,那麼存在一個仲裁前置程序,也就是說在你去法院起訴之前需要到勞動仲裁部門進行勞動仲裁,而我國法律規定,勞動仲裁的時效是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
因此,如果認定為勞動關系的話是由一定不利因素的。
當然,如果只是一般的僱傭關系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訴訟時效是2年。
Ⅷ 聘用協議受勞動法保護么
勞動合同法第復二條規定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所以說:事業單位不適用勞動法,是合同法和民法所調整,勞動合同法是調解糾紛的參考和補充.
Ⅸ 聘用協議是否算勞動合同 如何判斷勞動合同合法
聘用協議不算勞動合同,聘用協議屬於勞務合同。聘用協議和勞動合同的區別:一、主體資格的不同。勞動合同的主體包括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用人單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及個體經濟組織。在勞動合同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從而實現勞動的社會化,而且勞動者已經成為該經濟組織中的一員,他與用人單位具有身份上的從屬性和依附性,這也是其與聘用協議最大區別之所在。在聘用協議中,其主體並不具有上述的限制,聘用協議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相互獨立,不具有身份上的隸屬性和依附性。二、國家干預的力度不同。勞動合同的建立雖然也體現了當事人的合意性,但它更強調國家意志的主體地位。為了規范勞動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的干預貫穿於勞動合同履行的始終。而在僱傭合同中,主體雙方是完全平等的,在合同的簽訂、變更、解除的過程中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主,國家基本不做干預。三、爭議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爭議的處理受《勞動法》的調整,而且其處理的程序是仲裁前置,即對於勞動爭議須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對仲裁不服的當事人方可起訴。而在僱傭關系中發生的爭議則主要由《民法通則》進行調整,發生糾紛後當事人可直接訴諸於法院,而勿需受仲裁前置之限。四、合同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同。在勞動合同中,勞動法律關系的存在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用人單位負有為勞動者交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的義務;而在聘用協議中,其穩定性較差,僱主也沒有為受僱人繳納社會保險的義務。五、從適用的法律規范來看 1.勞動合同由勞動法律規范來調整,而勞務合同由民事法律規范來調整規范。 2.勞務合同在訂立和履行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民事主體地位平等的原則,而勞動合同中的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雙方的法律地位平等。在勞動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勞動者必須參加到用人單位的勞動組織中去,擔任一定的職務或工種,服從用人單位的行政領導和指揮,遵守勞動紀律,雙方存在隸屬關系。六、法律責任後果不同 1.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可能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比如用人單位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處以15日以下拘留、罰款或者警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違反勞務合同一般只承擔民事賠償服務,而不涉及行政和刑事責任。
Ⅹ 簽訂退休返聘合同不受勞動法保護,對嗎
1、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書面協議,明確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權利和義務。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7條規定:
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3、《勞動部辦公廳對《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若干問題的請示》的復函》:
關於離退休人員的再次聘用問題。各地應採取適當的調控措施,優先解決適齡勞動者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對被再次聘用的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根據勞動部《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第13條的規定,其聘用協議可以明確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動保護待遇等權利、義務。
離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聘用協議的約定履行義務,聘用協議約定提前解除書面協議的,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未約定的,應當協商解決。
離退休人員聘用協議的解除不能依據《勞動法》第28條執行。離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如果屬於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案范圍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予受理。
雙方自行協議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動保護待遇等權利、義務。對於社保、住房公積金等,可以補貼也可以不補貼,根據企業情況自己決定,返聘人員貢獻大,企業離不開就協商補貼一些,返聘人員可有可無,當初返聘協議沒有這些補貼內容的,也可以拒絕補貼。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人事部、科技部、勞動保障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科協關於進一步發揮離退休作業技術人員作用的意見〉的通知》第四條規定:
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受聘工作期間,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的,應由聘用單位參照工傷保險的相關待遇標准妥善處理;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與聘用單位發生爭議的,可通過民事訴訟處理。
(10)外聘協議是否適合勞動法擴展閱讀:
1、退休返聘人員的工作能力較強,工作經驗較豐富。很多退休人員還可以再繼續上班的,一般都是原來單位里的技術骨幹,或是管理幹部,特長往往比較突出。 他們的經驗豐富,可以作為公司的培訓人員,向新進員工介紹自己的經歷,傳授經驗。為公司文化的傳承和公司知識體系的傳承都有很大好處。
2、退休返聘人員對於所工作的單位來說,其成本要大大低於普通員工。因為退休返聘人員往往都是在原單位享有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金等,因此無須再為其支付這些社會福利。另外,退休返聘人員由於在原單位享有一份退休金,因此經濟上的壓力不大,對薪金收入也沒有過分要求,心理期望值不高,工資也偏低。
3、退休返聘人員的工作態度比較認真,多年的磨練使他們養成了認真的工作態度。
4、退休返聘的人可以發揮余熱,更多的為社會產生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