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學和民法學與行政法學
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法和商法也是民法的一種,其共同點都是調節平等的民事主體之版間的經濟、婚姻等法律關系權,只是經濟法側重於調整民事主體特別是法人之間的合同、債權債務等關系。而行政法則是調整行政主體(行政管理者)與客體(行政被管理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與民法最大的不同是,法律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② 經濟法是從民法和行政法分離出來的嗎
經濟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有著更長歷史的民商法、行政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既有交叉牽連,又有特定獨立的區別。
1、利益本位的區別。
這一區別是它們的本質區別,以下各種區別其實都是本質區別的體現。民商法的利益本位是個體利益。個體包括公民、法人、其他各種組織。在市場經濟中,個體利益受保護,合同自由、人格平等、公平交易、誠實信用等民商法基本原則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民商法主要就是用來規范個體合理合法參與民商活動,充分保護自身的民商權利。行政法的利益本位是國家利益,是國家用來規范行政權的行使之法律。在市場經濟中,行政法在維護國家管理秩序的基礎上,兼顧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一方面授予行政權對市場經濟進行適當合理的干預,一方面又要規范行政權的行使,對行政權進行控制、監督。而經濟法的利益本位是社會利益。
對於法律的本位,由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顯得日益重要。社會利益的提升給整個法律體系帶來不小的沖擊。於是,有的民法學者提出了「民法的現代模式」,認為其集中表現為:其一 ,具體的人格;其二,私的所有權的社會制約;其三,受規制的競爭;其四,社會責任。 這確實是很正確的,這表明了「社會利益」的提升對民商法的重大影響。然而還提出了民法的「社會本位」之觀點,認為其集中表現是:其一,契約自由的限制;其二,所有權絕對原則的限制;其三,無過錯責任原則之採用。但是,筆者認為,民法畢竟是民法,私法畢竟是私法,這里有個主次問題,本位是立場,是中心,現代民法對傳統民法基本原則的限制正是體現了民法的個體利益本位之本質。民法還是以維護個體利益為中心任務的,只不過為了兼顧其他個體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而作出某些限制而已。本位依然不變。也有的行政法學者提出了行政法的「公共利益本位論」 ,認為行政法是以公共利益為本位的法。 同樣的道理,本位是立場,是中心,行政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社會利益」,但行政的目的與行政法的目的是不能混淆的。行政法雖然要求兼顧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須依法行政,行政行為要自律,行政權要受控制、監督。不過這一切顯然是為了行政權的規范行使,是以國家利益為本位的。
2、調整對象的區別
(1)經濟法與民商法在調整對象上的區別與聯系。
民法的調整對象在傳統上的表述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商法則是作為民法的特別法的,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商務關系。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必要進一步作準確的理解。由於市場關系的出現,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開始細化,可細分成對等的確定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即確定的甲與乙之間的關系)與非對等的非確定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即確定的甲與非確定的乙或丙或丁之間的關系)兩大類。民商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主體特定性、對等性、關系封閉性、個體本位性等特點。 實際上,民商法所調整的就是這種對等的確定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而非全部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而非對等的非確定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的相互依存的、相互交叉的「網路」狀的具有開放性、非對等性、非確定性、社會本位性等特點的關系。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有一部分就是這種非對等的非確定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例如,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應由經濟法來調整的。
(2)經濟法與行政法在調整對象上的區別與聯系。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調控是政府的經濟職能。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將「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有機地協調起來發揮作用,促使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總目標是: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大體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的健康的發展。其基本目標是: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等。很顯然,要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必然地需要政府的參與,必然地需要行政權的介入。而行政法是規范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的法律;經濟法是主要地是國家代表社會利益對市場主體進行規制與對社會經濟進行調控的法律。這兩者在調整對象上要發生交叉現象已是必然的了。這也是筆者認為調整對象不足以把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從本質上加以區別的一個重要原因。
3、經濟法的訴訟程序與民商法、行政法的訴訟程序不同。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調節)經濟之法只能說明我國經濟法的現狀,這種現狀正是經濟法不發達的表現。經濟法不發達,自然要藉助於民商法、行政法手段。「社會利益」缺少代言人,故只好藉助「行政權」,由「國家」代表「社會利益主體」對市場主體進行規制與對社會經濟進行調控。因此,正是與經濟法配套的相關訴訟程序規定造成可經濟法理論過分強調國家干預的重要性。 作為社會利益本位法的經濟法、社會法,由於利益本位的不同,必然地導致其相應的訴訟程序法不同於民商法、行政法的訴訟程序法,這種訴訟程序法有其自身的特性,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特殊:
(1)社會訴訟的原告特殊。「社會利益主體」作為一種整體性、全局性利益的主體本身是抽象的,它總是需要通過具體的社會個體來體現,故而,作為社會利益本位法的經濟法,除了「國家」之外,代表社會利益主體的還可以是其他有某種最低限度聯系的任何社會成員。而這種經濟法理念的貫徹就需要「社會訴訟法」。在社會訴訟法中,原告可以是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某種最低限度聯系的能夠代表社會利益主體的任何社會成員。
(2)社會訴訟的成立條件特殊。其他訴訟往往是以原告業已存在現實的損害為必要條件的,而社會訴訟則未必。由於經濟法的違法損害范圍的特殊性,即它包括「顯露性損害」和「潛在性損害」兩部分,故而提起社會訴訟可以不以存在現實的損害為必要。例如,一個虛假的廣告,即使未造成任何人現實之損害,由於它所侵害的是社會利益主體,任何一個看到虛假廣告的人都可以向法院提起社會訴訟,只要有證據證明那廣告確實是虛假的。
(3)社會訴訟的訴訟目的特殊。原告提起社會訴訟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社會訴訟的真正目的在於維護不特定個體的抽象的整體性的「社會利益」,制止侵害「社會利益主體」的行為。在社會訴訟中,作為原告的特定個體只是形式,他在實質上是代表「社會利益主體」,故勝訴時未必從敗訴方得到利益,卻可以從國家或社會獲得一定的獎勵,敗訴要自己承擔後果,國家或社會不予補償。
③ 經濟法和民法,行政法的區別.ppt
區別 1調整對象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內的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容系 民法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參加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屬於私法的范圍。 行政法--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2。主體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和有關人員、農戶和農民 民法主體是法人和自然人 行政法主體不包括企業內部組織 3。作用 經濟法維護國家利益和維護公共利益為主 民法維護自然人和法人利益為主 行政法對於引導、推進和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經濟法比行政法的直接和明顯 4。調整方法 經濟法採取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調整方法 就懲罰而言,經濟法採取了追究經濟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相結合的制裁方式 民法採取民事制裁的形式 行政法除了實行獎勵以外,採取了行政制裁的方式 商法嗎。。。中國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商法典,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還有爭議。雖然我覺得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但是好多專家不這么想,我苦惱阿,苦惱也沒有用 很多人要求把商法歸到經濟法裡面去,呵呵,一歸進去,就沒有區別啦哈哈
④ 經濟法學屬於法學還是經濟學
經濟法來學是一門法學學源科。它與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等同屬於法學體系的其他學科,也是有共性,有個性。
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是各自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法學是研究法及其發展規律的社會科學。所謂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學科。法學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是社會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學科。它與政治經濟學、經濟學、軍事學、社會學、文學、史學等同屬於社會科學體系的其他學科,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是各自研究的社會現象不同。法學是以法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
(4)經濟法學和民法學與行政法學擴展閱讀
經濟法學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學在法學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所謂法學體系,是由多層次的、門類齊全的法學分支學科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一般認為,可以根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學分別劃分為:國內法學和國際法學、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獨立學科和邊緣學科、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等等。
在第一次劃分結束以後,根據實踐的需要,還可以繼續進行劃分。例如,可以將國內法學劃分為經濟法學、民法學、行政法學等;將國際法學劃分為國際公關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等。
⑤ 民商法學、經濟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有什麼不同
民商法的主要范圍包括民法(包括物權法、合同法、侵權法、親屬法等等)和商法(包括票據法、破產法、公司法、證券法)等等。從公司企業的生產經營到個人的日常生活,民商法無處不在。從工作適應性的角度講,民商法專業的適應性范圍是最廣的,從它涉及的法律部門就能一目瞭然。
經濟法學是一個幾乎說不清它的專業范圍的專業。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講,經濟法的范圍應該是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等。如果從這個范圍來考察,經濟法專業的工作適應性其實非常狹窄。但目前大多數經濟法專業的學生其實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本屬於民商法的商法領域,比如證券法、公司法、票據法等等,經濟法幾乎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專業。而許多公司企業又望文生義,覺得「經濟法」聽上去似乎更符合企業需要,所以雖然大部分民商法專業的學生對經濟法專業多有不屑,但經濟法專業的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其實比民商法專業的學生有過之而無不及。
憲法與行政法學的主要研究范圍是國家的憲政制度(包括人大制度、地方制度、政黨制度等等)和行政法律制度(包括行政組織、行政執法、行政訴訟、國家賠償等等)。雖然憲法與行政法是一個專業,但通常學生們都會非常明顯地偏向於某一個方向,比如憲法方向或行政法方向。憲法方向的學生通常可能會去一些研究機構或人大常委會。行政法方向的學生多會去行政機關擔任公務員,也有一部分會進入法院從事行政審判。當然,目前行政機關對行政法方向的學生的需求遠多於憲法方向的學生。
如果你想去公司企業或從事律師工作,當然民商法或經濟法是首選;如果想當公務員,行政法專業也不失為一個選擇,畢竟目前行政機關對這個專業的需要還不少,而且競爭壓力較之於民商經濟法也會小很多。
⑥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1、兩者調整范圍不同。經濟法是以生產經營管理為中心的,縱向的與一定范圍的橫向的經濟內關系,民法調整平容等主體之間以交換為中心的財產關系。2、主體構成也不同,經濟法主體體系有很多,包括法人,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內部組織,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民法主體自然人與法人兩類,只講平等性。3、思想也不同經濟法採取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手段綜合調整,民法主要採取民事手段。其它我就不知道了。。。
⑦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區別是什麼
經濟法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內對具容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的概念是經濟法學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經濟法立法,司法等活動的基礎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經濟法現象在世界各國大量出現,經濟法概念問題也成為經濟法學界爭執最多的問題。 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應該說,這二者都是從自由主義文化出發的。
⑧ 民商法學和經濟法學哪個更有前途
各有來優勢,側重不同。
1、從就業源上來看,民商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以及經濟法學的就業情況比較好。
2、從實用來看,刑法學和民商法學實用性最強。
3、從考研錄取難度上看,民商法學,經濟法學以及國際經濟法學錄取難度最高。
其中民商法是目前法學中社會地位、職業聲望和收入最高的一個專業。絕大部分民事和經濟糾紛需要用民商法知識解決。
(8)經濟法學和民法學與行政法學擴展閱讀:
國家一流的法學高校有:
1、中國人民大學
人大法學院是在作為「五院四系」之一的人大法律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老牌的法學強校,擁有憲法和行政法、刑法、民商法三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中民商法實力最強。
人大開設碩士點專業有: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知識產權法。
2、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法學院是中國法學教育與研究的重點基地之一。無論是「大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還是「小法學」其實力與研究底蘊在全國范圍內都相當不錯。國際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都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⑨ 行政法與經濟法和民法的區別
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經濟法則是關於市場與國家結合的法律。
我們強調三法的互動關系,其主要理由在於三者之間的特殊聯系:
第一,文化與精神的互補性。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應該說,這二者都是從自由主義文化出發的。經濟法在價值功能上具有雙重性,它主張自由與統治的協調,即它一方面以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為己任,但它又要超越個人的私權,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另一方面,它既賦予國家適當的干預權,它又要防止國家公權的濫用。所以,三法的互動是自由主義、國家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融合與互補的產物。
第二,法功能的相互矯正性。這種相互矯正性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三者的功能表現為對權利的調控功能互補。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到對立的統一。當然,二者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假如沒有個人本位主義與私權,就不可能有自由與平等的追求,從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解放與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假如沒有國家本位主義與統治權,就不可能形成統治與秩序。但是,社會是在努力克服不斷出現的各種對立與矛盾中而發展的,單靠行政法與民法自身的力量是不能兼顧這一目標的。而經濟法是以社會為本位的法,它既要限制私權的濫用,又要限制國家權力的擴張,因此,三法的協調必然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方式。其次,三法功能的互補主要表現為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互補。民法與行政法均強凋形式正義,而形式正義有時會忽視結果的合理性。經濟法則是以維護實質正義為目標,矯正民法與行政法因追求形式正義而產生的不公平後果,然而,經濟法所追求的實質正義可能由於缺少程序正義的保障而最終導致不公平,所以又需要民法、行政法的矯正。在三法的互動關系中,行政法通過行政權的行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私權的泛濫;民法通過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和責任制度可以阻止行政權的對私權的無端侵擾;經濟法通過維護公平競爭、社會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平衡可以為社會各群體的利益營造一個公平的社會制度環境,同時也為國家權力界定了基本的范圍及介入市場的方式和途徑。從這一角度講,經濟法實際上是協調個人、集體、國家三者利益的制度通道。對於經濟權利的行使,我們不僅要追求程序公正,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實質公正。以合同為例,就存在一個因合同自由的極端發展,而導致的需要通過競爭法對壟斷行為進行矯正的問題。
第三,調整對象的交叉性。三法調整對象的交叉,淵源於以下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由於三法都處在市場關系之中,而某種市場關系的形成又往往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情況,這就必然要導致三法在調整對象上的部分重疊與交叉。調整對象的交叉又需要三法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層面上共同去維系社會關系的存在。例如合同關系,民商法從合同平等與自由角度保護合同關系,行政法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對行政性合同進行規范,經濟法則從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等角度維護市場秩序。又如,對公司的法律調控,民商法著重規范公司的民事行為;行政法則著重規范公司的注冊與登記;經濟法則從市場運行的角度控制其市場行為的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因此,對於這些交叉調整的關系,只有三法的互動,才能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消除各個部門法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二是,由於某個具體的法律關系,單靠一個法律部門的作用是難以形成的,如所有關系、經營管理關系、競爭關系、消費者權益保護關系、產品質量關系、知識產權關系、價格關系等皆屬此種情形。這就決定了諸如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租賃權以及工業產權的取得和行使在不少的情況下,需要三法的配合才能發揮作用。以專利權為例,它的取得以及某些情況下的轉讓,需要取得國家行政機關的批准或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