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實習協議
A. 實習協議在法律上是什麼性質
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大學生與用人單位建立的是民事法律關系,所以簽訂的實習協議原則上是屬於合同,而不是勞動關系。
《勞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2.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勞動關系的特徵
(1)勞動關系主體之間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觀上的隸屬性。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權利,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或服務,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建立勞動關系。同時,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理所當然地應當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服從用人單位的管理,雙方形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
(2)勞動關系產生於勞動過程之中。勞動者只有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在實現勞動過程中才能與用人單位產生勞動關系,沒有勞動過程便不可能形成勞動關系。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勞動法所涉及的范圍只限於勞動過程之中,不應包括未形成勞動關系之前的就業過程。但是,由於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國,就業問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都關繫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同時就業與勞動關系又有特別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國的《勞動法》將就業納入自己的調整范圍,是出於我國實際的考慮,不能因此將就業也歸於勞動關系的范疇。
(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間的勞動關系具有排他性。勞動關系只能產生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者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不能稱之為勞動關系。同時,作為自然人的勞動者,在同一時間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任何勞動者都不能與二個用人單位同時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任何二個用人單位也不得同時與一個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具有排他性。至於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靈活就業者,比如作家、自由撰稿人、小時工等,他們可以和不同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筆者認為靈活就業者在本質上並沒有違背勞動關系排他性,因為靈活就業者在工作時間上是相互錯開的,依然符合勞動者在同一時間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規范,只不過這「同一時間」更為靈活、更為具體而已。
(4)勞動關系的存在以勞動為目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是為了實現勞動過程,為社會生產或社會產品提供服務。勞動者的勞動成果歸屬於用人單位,也就是說,勞動者是在用人單位組織指揮下,為了最終實現用人單位的利益而勞動的。相應的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實施勞動行為提供有利條件和物質保障,並向勞動者支付合理的報酬。
B. 「實習協議」和勞動合同的區別是什麼
1、你是應屆畢業生,單位可以為你設定為期一年的見習期,並視工作適應情況予以轉正,或延長見習期(最多可以再延長1年)。單位可以辭退處於見習期的大學生,而不需要補償(類似於辭退試用期員工)。這是人事制度的規定,與勞動制度略有沖突,但是合法。因此,你簽訂的「上崗協議」單位可以解釋為見習期協議,這一點對你是不利的。應該盡量爭取與單位簽訂帶有勞動合同字樣的地協議。
2、一般情況下,上崗協議與勞動合同沒有本質區別,但由於上述原因,對於你來說差異巨大!
3、不正規企業也要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但是這一點對你來說不是關鍵問題。因為單位有權與你簽訂見習期協議。
4、簽訂此上崗協議,意味著你在這段時間內處於類似試用期的狀態,雖然也受到保護,但是保護有限。簽不簽在於你自己是否非常在意這份工作。
5、如果可以找到其他的就業機會,建議你另找一份。由於你現在已經有了工作經驗,不再是應屆畢業生,新的企業無權再設定見習期。
C. 勞動合同法有關實習生的規定
目前出現此抄類糾紛或爭議時,襲你可以主動要求跟酒店簽訂勞動保障協議,如果酒店不簽訂你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訴,要求酒店跟你簽訂勞動保障協議。
不過我感覺意義不是很大,個體在強大你也強大不過集體啊,好好考慮一下吧。現在這社會就是這樣。
下面這些是我在別的地方看到了你自己看一下吧。
肖律師指出,出台詳細、嚴格的法律或行政規章制度,這對在校學生、學校和實習單位都是一種保護。而目前的情況下,實習期間遭受權益侵犯的,一般只能通過協商解決。
在法律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實習生自我保護最有效和可行的辦法,是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保障協議。也就是說,實習生要到實習單位時,主動要求和實習單位簽訂勞動保障協議,約定有關在工作中受傷是否享受工傷待遇、如何賠償,以及勞動報酬等問題。雙方一旦就合同達成一致,就會發生法律效力。
推出社會實踐保險
廣東鑫一華律師事務所的唐紅炬律師則建議,應由保險公司推出一種「大學生社會實踐險」,然後由學校統一為外出實習的學生購買。這樣,一旦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生人身意外傷害,就可以由保險公司保障學生的權益。
D. 實習協議受勞動法保護嗎
實習協議屬民事合同范疇
可參照合同法解決相應問題,幾乎不受勞動法保護
如校方推薦建議找校方反應,校方不作為直接找教育部門
各地大致都有出台實習生相關規范,建議學習
E. 實習合同算勞動合同嗎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企業這樣做也是違法的。
畢業前,學生有意實習,單位接納實習,雙方可簽訂實習協議,進入實習階段,而實習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實踐學習,僅是發揮自身才能,供雙方加深了解的機會,並不代表未來會建立勞動關系。如果雙方有意建立勞動關系,則簽署就業協議,除非一方毀約,否則就業協議的歸宿就是勞動合同。學生畢業後到單位報到,簽署勞動合同,就業協議失效。 實習協議的本質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合同關系,雙方發生糾紛應直接訴請到法院,法院處理的依據是合同法及其他民事法律,不適用勞動法,不受勞動法的特別保護;而勞動合同的簽訂即意味著勞動關系的建立,如發生糾紛,則應先訴至勞動仲裁,勞動仲裁及法院處理的依據是勞動法。 在實習期間學生並不能享受到工資、最低工資、工傷、社會保險等勞動法法定的保障,雙方權利義務基本靠實習協議來自行約定,受教育法規及民事法規的保護。
一旦公司將一份實習協議放在學生面前時,條款往往難以有所變化。因為公司有自己的風險控制流程,特別對於大公司來說,如果要修改協議,需要通過法務等流程才行。如果遇見這樣的情況,主要對那些可以填寫的項目好好與單位做好協商。對於那些固定的條款,自己要認真讀懂,一旦發現對自己太過不利的,做好拒絕公司的心理准備。 對於一般的小公司來說,實習協議上可以協商的餘地比較大,所以他們的協議內容也比較容易出問題。這個時候,實習生可以多注意重要條款是否具備,缺少的盡量要求單位補上。
F. 實習生勞動合同算正式勞動合同嗎
不算。
實習合同不能算勞動合同。實習是學校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要求,不能套用於勞動關繫上,勞動法律沒有實習合同的規定,於法無據,不屬《勞動法》調整的范圍,不受法律保護。用人單位不簽勞動合同屬違法,即使設置試用期,也是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實習合同是不合法的。
《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不包括實習生。即,實習生沒有訂立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
與此類似的還有公務員,他們也不能訂立勞動合同,他們只是「參照勞動合同法」而已。
首先要明確的是「實習期」的概念。從本意上理解,它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自己或者學校安排的勤工儉學活動,與有關用工單位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期限。純粹意義上的大學生實習期間發生的糾紛,根據原勞動部[1995]309號文件(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由於不屬於勞動法概念上的勞動者范疇,屬於勞動爭議,在法律性質上屬於民事爭議,只能通過人民法院解決。
不過需要提醒大學生的是,在實習期期間,雖然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但是最好與單位簽訂一份約定雙發權利義務的協議,比如說勞動報酬如何支付、一旦遭受工傷該如何處理等等。這樣能夠讓大學生實習期間的一些權利受到保護。一旦發生爭議,可以通過法院來解決。
G. 勞動法關於實習期限的規定
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
1、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版試用期權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2、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4、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7)勞動法實習協議擴展閱讀
在我國勞動合同法中,只有試用期而沒有實習期的規定,日常所稱的職工在用人單位的實習期實際上就是勞動合同法中所規定的試用期,只是日常稱謂不同而已。
另外,在校學生在尚未畢業的情況下,到單位實習,這種情況下的學生實習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並不等於就業,實習生與實習單位間不於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