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新涉外勞動法
Ⅰ 派遣至國外工作,受傷了,適用我國勞動法嗎
如果就業單位是國內的企業,有工傷就適合我國的勞動法。反之則不適用我國的勞動法。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Ⅱ 2018勞動法如何規定異地支援
工傷事故申報工傷這方面
Ⅲ 伊朗與伊拉克誰專制
是不是指的是現在的伊拉克和伊朗;誰更專制,我只是普通網友了解很少,但我想提一提考慮的方法:專制有不同的內容:某人專制、某黨專制、某思想專制、某利益團體專制。舉個例子說:我們國家曾經提:無產階級專制等等。
專制的不同內容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組合起來;這要綜合的考慮以上因素。專制的程度應該有不同的衡量方法:財富的攝取程度,權利的集中程度、言論的自由程度等等,但是歸根結底,要看社會生產、物質、技術資料的集中程度。如果物質基礎就已經很集中到某些人、集團手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你又能得到什麼權利呢?
專制的程度:專制的進化,在古代,要想剝奪你的勞動力、財富,首先要讓你沒有生產資料,另外要在法律上界定你的社會階層,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權利。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專制的形式也有變化,社會階層的區分不是以法律來界定了(不是都這樣),而是以社會生產、物質、技術資料的擁有程度綜合劃分。如果你要求不高,社會越發達,你會覺得越自由。但事實不見得如此。
Ⅳ 勞動法規定時間
按照國家統一作息時間:
上午早08:00——11:30;
下午14:00——17:30 ;
不是24小時值班;
法定節假日、公休日不受理投訴。
勞動局包括勞動分局和勞動就業服務中心 。
一: 勞動分局主要職責是:
1、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勞動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組織實施市制定的勞動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
2、綜合管理轄區內城鄉勞動力就業、流動就業、涉外就業;綜合管理轄區內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考核鑒定;實施勞動預備制度和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3、綜合管理轄區內各類企業勞動關系協調工作,負責轄區內企業勞動合同鑒證、勞動爭議處理、勞動爭議仲裁工作;
4、依法行使勞動行政監督檢查權,監督檢查轄區內企業勞動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組織查處勞動違法案件,處理勞動關系方面的群體性突發事件;
負責勞動信訪工作;負責勞動普法工作。
5、綜合管理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承辦勞動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Ⅳ 日本的勞動法
日本的勞動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發展起來的,隨著戰敗而來的日本「民主化」政策和作為其中之一的勞動基本權利的確立,是日本加強勞動法制的重要原因。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高漲,勞動法也逐步發展起來。以下就日本現代勞動法的幾個主要特點作一些介紹:
1、日本勞動法立法完善,項目齊全,體系完整,修改及時
二戰後,由於美國佔領軍當局推行非軍事化、民主化政策,加上工人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同時受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公約的影響,日本勞動法有了較大發展。1945年制定了工會法,1946 年9 月制定了勞動關系調整法,1947 年4 月制定了勞動標准法,即所謂「勞動三法」相繼誕生。隨後1947 年制定職工安定法,失業保險法和勞動者傷害補償保險法;1949 年制定緊急失業對策法和煤礦離職者臨時措施法,以此促進工人就業,對失業者給予救濟,並由政府舉辦公共事業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1958 年日本國會通過了職業訓練法,70 年代初又制定了《職業訓練基本計劃》,為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培訓了大量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熟練工人和技術管理人才,對日本工業現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改善工人生活,日本1959 年制定了最低工資法,1966年制定了僱傭對策法,1970 年又制定了國內勞動法。由於日本工人工資的提高,為避免工人在經濟不景氣時生活困難,1971 年又制定了勤勞者財產形成促進法;為了改善工人的安全衛生狀況,1972 年制定了勞動安全衛生法;為保障失業工人的生活安定和促進就業,1974 年制定了僱傭保險法,1976 年又制定了關於工資支付的保障法;為了保證老人、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合法權利,1963 年制定了老人福利法,1982 年又制定了老人保險法,1972 年制定了一部勤勞婦女福利法,1970 年還制定了一部勤勞青少年福利法;日本為促進婦女就業和保障,男女平等待遇,於1986 年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法,男女僱傭均等法等法律。
此外,日本勞動者以勞動省令形式發布有關勞動法的實行規則即實施細則,例如《職業安全法實施細則》、《僱傭保險法實施細則》等。日本勞動法是比較完善和配套的,它注重根據實際需要及時立法,特別是能依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而經常地、不斷地修改法律,幾乎每年都有修改。
2、日本工會的自主性及集體合同的法律准則地位
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團結權,日本於1945 年頒布了工會法,並於1949 年制定了新的工會法。日本的工會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為維護和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經濟地位而成立的自主團體或聯合團體,日本勞動者建立工會的目的,決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是謀求維持與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其經濟地位。對於工會會員的資格及條件,日本工會法第2 條指出,勞動組合(工會) 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自主地組織起來的團體或者聯合體。這里所說的勞動者,即指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具有僱傭關系,聽從別人命令,靠工資來謀生的人。另外,處於監督地位或代表資方利益者,不得加入工會組織,這主要是為了保持工會組織的純潔性和獨立性,充分體現工會會員當家作主的權利。
工會的主要職責是通過簽訂勞動協約即集體合同維護勞動者的權益,集體合同的締結主要經過兩個程序即集體談判和談判後合同的訂立。集體談判也稱團體交涉,集體談判的雙方當事人是勞資雙方,勞方為基層工會,資方為僱主或僱主組織,在日本,所有的基層組織都有談判權。集體談判權和團體行動權是日本勞動三權中的二權,受憲法保護,日本工會法規定禁止僱主的不當勞動行為,即規定僱主沒有權利拒絕和被僱傭勞動者代表團工會進行談判。經集體談判後,雙方當事人達成的一致協議稱為勞動協約即集體合同。勞動協議具有自治法律准則的效力。在工會法中明確規定:勞動合同中違反勞動協約、勞動條件及其他待遇所規定的標准部分,視為無效。無效部分,適用勞動協約規定的標准。同時勞動協約也不能違反憲法和勞動法律的規定,勞動協約是第二位的法律准則。
3、日本勞動者工資支付的保障性
日本重視生存權高於一切。由於勞動者的生活費是勞動者實現生存權所必需的切實保障條件,因此,日本於1959 年4月15 日頒布了最低工資法,並進行了多次修改。日本決定最低工資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勞資協議規定地區的最低工資;二是根據最低工資審議會的調查審議決定的最低工資。僱主對於適用最低工資規定的勞動者,必須支付超過最低工資額以上的工資。對於根據僱主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勞動合同規定,如達不到最低工資額時,其工資部分應視為無效,其無效部分工資規定,應按法定的最低工資執行。
為了保障工資的支付,1976 年5 月27 日,日本又制定了關於工資支付保障法,其規定具體的保障措施有:公司內儲蓄金保全措施,退職津貼保全措施,支付退職勞動者的工資遲付利息和支付政府墊付的未付工資。尤其是政府的墊款制,更顯其保障的強制性,所謂政府墊款是指政府對因工負傷的勞動者代交的屬於工傷保險的勞保福利性質的墊款。政府代替僱主所支付的墊款,僱主有義務償還。
4、勞動監督檢查機構的配套及靈活性
日本政府為了保障勞動法和有關勞動法律的執行而設立了專門負責監督檢查的勞動行政機關。日本政府最高的勞動行政機關是勞動省,勞動省內設5 個比較大的局,主要有勞動政策局、勞動標准局、婦女少年局、僱傭保險局和職業訓練局。各都、道、府、縣等地區均設有勞動標准局,各都、道、府、縣轄區內都設立勞動標准監督署。
Ⅵ 勞動法的弊端
勞動法目前存在十大缺陷,首先,賦予地方過大的權力,造成勞動法適用中的省級沖突;其次,沒有對集體合同制度給予足夠的重視;第三,對企業經濟裁員標准過於苛刻;第四,勞動合同終止情況下的經濟補償規定不合理,特別是對於勞動合同終止情形下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義務沒有規定,造成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普遍;第五,勞動爭議處理環節過多,勞動法設計的仲裁、訴訟程序對於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是訟累;第六,涉外勞動關系存在法律適用空白;第七,沒有對企業兼並收購過程中的勞動關系變化給予規定;第八,對於勞動仲裁和監查制度安排沒有涉及;第九,沒有考慮勞動者的差別性,從世界勞動法歷史看,勞動法一般側重保護產業工人,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並不是勞動法的保護重點;第十,沒有考慮行業的特點和中小企業的特殊性。
我國勞動法在內容上的先天不足是導致目前勞動法保護勞動者利益趨弱的重要原因,集中表現在勞動法在許多方面只是一些原則性、綱領性規定,因為規定不具體,在具體操作中出現無法可依的現象。勞動法律關系中一些重要內容存在缺漏,例如在總則部分沒有規定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也沒有規定企業的規章制度與勞動法的關系,集體合同這一重要的在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法律制度,在勞動法中僅籠統的規定了三條。不僅如此,面對現實生活中國家已規定了新的辦法,勞動法關系仍未及時修改與銜接,例如關於勞動爭議的訴訟時效的有關規定。
Ⅶ 外國有勞動法嗎
目前中國法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是否適用我國的《勞回動合同法》,但是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勞動合同適用勞動者工作地法律;難以確定勞動者工作地的,適用用人單位主營業地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條也明確,涉及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當事人不能通過約定排除適用中國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規定,中國境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適用該法。
故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持有就業證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與境內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即為中國境內的勞動者,應當完全適用《勞動合同法》。
Ⅷ 涉外勞動合同糾紛的規定是怎樣的呢
我國法律自並未賦予涉外勞動合同,當事人有以「意思自治」原則選擇其他國家法律的權利,對於境內涉外勞動合同關系,我國法律享有專屬管轄權。《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