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上的代位責任
⑴ 行政法中的(委託與受權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的異同(一)共同點:
1、都是非政府組織,是國家機關以外的社會組織;2、都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
例1:國家圖書館對讀者有公共管理的職能。
例2:學校對於家屬區的管理和大的學校里的紅綠燈等的管理,應該給學校一定的行政管理權。
(二)區別點:
1.法定依據
行政授權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依據,如果沒有法定依據的,視為行政委託;行政委託不強調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只要不違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2.法定方式
行政授權的方式有兩大類:一是直接授權;二是間接授權,即法律、法規規定某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將某個特定的行政職權授予某個組織。
行政委託的方式較為靈活,由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以具體的委託決定來進行。
3.法律後果
行政授權的法律後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的職權內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在授權范圍內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後果。
在行政委託,不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職權,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組織根據行政委託行使職權必須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受委託組織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行為對外的法律責任也不是由其承擔,而是由委託的行政主體承擔。
⑵ 行政法主體承擔則任的方式
行政責任的種類與方式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賠禮道歉,承認錯誤;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返還權益;恢復原狀;停止違法行為;履行職務;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行政賠償等。
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賠償。
行政相對方承擔行責任的具體方式有: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接受行政處罰;履行法定義務;恢復原狀,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
⑶ 構成行政法律責任具備的四個要件是什麼
行政行為的成立與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
行政行為的成立,是指行政行為的作出或者形成。因為行政行為的生效以其成立為前提,行 政行為尚未成立,效力的開始便無從談起。
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包括:(1)行為的主體必須是擁有行政職權或有一定行政職責的國家行 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者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和個人。這是構成行政行為 的主體要件。(2)行為主體有憑借國家行政權力產生、變更或消滅某種行政法律關系的意圖 ,並有追求這一效果的意思表示。這是行政行為成立的主觀方面的要件。(3)行為主體在客 觀上有行使行政職權或職責的行為。即有一定的外部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客觀行為。這是 行政行為成立的客觀方面的要件。(4)行為的功能要件,即行為主體實施的行為能直接或間 接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二)行政行為的生效規則
所謂生效規則,就是指行政行為何時開始生效的規則。行政行為的生效規則主要有下列幾種 :
1即時生效。即時生效指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即具有效力,對相對方立即生效。這種情況一 般 來說作出行政行為和行政行為開始效力的時間是一致的。即時生效的行為因為是當場作出 ,立即生效,其適用范圍相對較窄,適用條件相對較為嚴格。它一般適用於緊急情況下 所作出的需要立即實施的行為。
2受領生效。所謂受領生效,是指行政行為須為相對方受領,才開始生效。所謂受領,是 指 行政機關將行政行為告知相對方,並為相對方所接受。受領生效,一般適用於特定人為行為 對象的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的對象明確、具體,一般是採用送達的方式。
3告知生效。告知生效是指行政機關將行政行為的內容採取公告或宣告等有效形式,使相 對 方知悉、明了行政行為的內容,該行政行為對相對方才能開始生效。與受領生效不同,告知 生效所適用的對象是難以具體確定的相對方,包括不特定的多數人和具體的相對方,但住所 地不明確,從而使行政行為的內容無法一一告知或難以具體告知。
4附條件生效。附條件生效,是指行政行為的生效附有一定的期限或其他條件,在所附期 限 來到或條件消除時,行政行為才開始生效。
(三)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為合法成立生效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或者說是應當符合 的條件。行政行為合法的一般條件如下:
1行政行為的主體應當合法
這是行政行為合法有效的主體要件。所謂主體合法,是指實施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 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只有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所為的行政行 為才是有效的行為。行為主體的合法應包括以下幾項具體要求:
(1)行政機關合法。指實施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依法成立,並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2)人員合法。行政行為總是通過行政主體的工作人員具體實施,這些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 條件,所實施的行政行為方有效。
(3)委託合法。委託合法是指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基於實施行政活動的需要,依法委託 社會團體或群眾組織、公民個人代錶行政機關實施某種行政活動。主體合法要求行政機關 的委託必須合法,所為的行政行為才能有效。委託的合法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委 托的行政機關必須具有合法的委託許可權;②接受委託者必須具備從事行政活動的能力;③被 委託者必須在委託許可權內實施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應當符合行政主體的許可權范圍
許可權合法,是指行政行為主體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必須符合一定的許可權 規則。這是行政行為合法有效的許可權方面的要件。法律針對不同的行政主體或其不同的職能 確定了相應的職責、許可權。行政主體只能依據法定職權實施行政行為,否則無效。同時,任 何行政職權都有一定的限度,法律在確定行政主體的職權時,在地域、時間等方面設定了各 種限度,這些限度是行政主體所不能超越的。
3行政行為內容應當合法、適當
這是行政行為的內容要件。行政行為的內容合法,是指行政行為所涉及到的權利、義務,以 及對這些權利、義務的影響或處理,均應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行政 行為的內容適當,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要明確、適當,而且應當公正、合理。行政行為內容 合法、適當包括以下幾項要求:
(1)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2)符合法定幅度、范圍;
(3)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明確具體;
(4)行政行為的內容必須適當;
(5)行政行為必須公正、合理。
4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程序
所謂程序,是指行政行為的實施所要經過的步驟。程序是行政行為的基本要素,因為任何行 政行為的實施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序表現出來,沒有脫離行政程序而存在的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程序有兩項具體要求:其一,必須符合與該種行政行為性質相適應的 程序要求;其二,必須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如說明理由規則、表明身份規則、聽取意見規 則等。行政機關違反法定程序,其行為也屬無效或應當予以撤銷的理由之一。
⑷ 行政法上行政委託與民法上授權委託的區別
(1)授權是根據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享有的權利,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職能專以自己名義對外屬承擔法律責任。
(2)委託是行政機關以自己名義委託其他組織行使自己權利的行為,受託組織不可以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能,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名義行使行政職能,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對外承擔法律責任。
⑸ 行政法是什麼
行政法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專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屬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補充定義: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⑹ 請問「行政法律責任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是對的嗎
那當然也是法律上的責任啦~是有行政法律制約的,而不是由道義約束。
⑺ 行政法中的責任是指什麼法律責任嗎
未依照法律規定行使行政職責的責任。
⑻ 《稅收征管法》中的代位權是什麼意思
新《稅收征管法》第50條直接移用了《合同法》關於代位權、撤銷權的規定,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稅法這種特殊的債的性質的確認。 民法上的代位權屬於債的保全履行規則的內容。所謂保全履行規則,是法律為了防止債務人的財產不當減少而給債權人的債權帶來危害,允許債權人對債務人或第三人行使代位權或撤銷權。所謂代位權,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對第三人(也稱次債務人)享有的權利而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可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權利。新《稅收征管法》移用債的保全履行規則,目的是強調納稅人對其稅收債務,也應以其全部財產作為責任財產而為一般擔保。納稅人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也應納入納稅人的責任財產范疇。倘若納稅人不行使他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作為稅收債權人的國家或地方政府,為確保稅款的徵收,可以代替納稅人行使該項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經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這從法律上對代位權的行使要件作了進一步的明確。據此,筆者根據《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結合民法學的一般理論,對稅務機關如何行使代位權以及有關法律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1.在《稅收征管法》移用的代位權制度中,稅務機關即相當於債權人,納稅人相當於債務人,稅款就是債權所指向的對象。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首先的要件是納稅人的應納稅款必須確定、無爭議、且納稅期限屆滿。 所謂應納稅款確定,指納稅人(含扣繳義務人)依照國家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自行申報的應納稅款,或者稅務機關依照稅法規定核定、認定的納稅人應納稅款必須明確、具體。我國在稅收徵收方式上採取自我課賦方式,即原則上應根據納稅人的申報確定應納稅額,只有在納稅人未自動申報或申報不適當的情況下,才由稅務機關重新確定。因此,一般情況下,納稅人的應納稅款由其自行申報確定,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新《稅收征管法》第35條)以及納稅人發生偷逃稅現象時,才由稅務機關依法核定或查實認定。 所謂應納稅款無爭議,既包括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申報結果依據申報材料進行邏輯審核後的認可,也包括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核定或認定的應納稅款無異議。如果稅務機關認為納稅人申報不實,可以主動啟動調查(稽查)程序,而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核定或認定的應納稅額有異議,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的還可以請求司法救濟。 所謂已過納稅期限,是指納稅人超過稅法規定的或者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納稅期限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稅務機關才能主張代位權。 2.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到期的債權,意味著納稅人不僅應當對次債務人享有債權,而且此種權利必須到期。因為沒有到期,則談不上怠於行使的問題。 納稅人怠於行使債權,應由稅務機關舉證。這就是說,稅務機關必須證明納稅人能夠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但沒有及時提出。但是在稅務機關作出這種舉證以後,次債務人不認為納稅人有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情況的,也應當承擔舉證責任。這些舉證的內容應當包括兩方面,一是納稅人在其債權到期以後,已經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至於法院或仲裁庭沒有及時受理,則不能認為納稅人構成怠於行使。二是納稅人及時提出了請求或者因正當的理由而不能很快地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例如,如果次債務人證明納稅人已經與其達成清償債務的和解協議或延期履行的協議,只要這種協議達成過程中沒有故意逃避納稅義務的意圖,則納稅人根據這些協議不能向次債務人及時提出請求,也不能認為納稅人構成怠於行使權利。 3.納稅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已經對稅務機關征稅權造成損害。這一問題的核心涉及如何理解是否「對稅務機關造成損害」的判斷標准問題。對此,民法領域也是有爭論的。一種觀點認為,給債權人造成損害是指給債權人造成現實的損害,其含義是指因為債務人不行使其債權,造成債務人的應當增加的財產沒有增加,使債權人的債權到時會因此不能得到全部清償,即有消滅或者喪失的現實危險,進而對債權人的債權也就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所謂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是指債務人已經構成對債權人的遲延履行,因怠於行使自己對第三人的權利,就會造成自己無力清償自己的債務,債權人因債務人的行為而使自己的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即債權人有保全債權的必要。因此判斷是否造成對債權人的損害也要考慮債務人是否已經構成遲延。 結合稅收征管實踐,筆者認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判斷:第一,納稅人的應納稅款已超過法律規定的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納稅期限;第二,納稅人應納稅款必須構成遲延履行;第三,納稅人因怠於行使自己對次債務人的權利,造成自己無力履行對稅務機關的納稅義務。 4.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應當通過訴訟的方式。雖然稅收關系也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債權債務關系,但作為債權方的稅務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稅收征管權的行政機關,依法享有行政職權和行政優益權,其實體地位與作為債務方的納稅人是不平等的。現代行政法治理念將稅收視為法律上的債的關系,實質上強調的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在程序權利義務上的平等,或者是通過設置納稅人的程序性權利以對抗或平衡稅務機關實體上的權力。因此,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怠於履行納稅義務或偷逃稅行為,有依法獨立行使稅收保全、強制執行以及行政處罰的權力,新《稅收征管法》甚至將稅務機關強制執行權擴大到行政處罰的內容(第88條)。那麼,稅務機關能否通過其自身的強制執行手段來獨立行使代位權?根據《合同法》第73條之規定:「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表明立法意圖傾向於以訴訟方式來行使代位權的問題;解釋一第14、15、16條有關訴訟當事人、案件管轄問題的規定,也清楚地表明了《合同法》規定的代位權只能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行使。因此,筆者認為,在立法沒有作出明確的擴張解釋以前,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只能通過訴訟方式。 5.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結果應當直接歸屬於稅務機關。在傳統民法理論中,代位權行使的結果歸屬於債務人,加入債務人總體財產中,所有債權人均可從中受償,這意味著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不得優先受償。對此,最高院司法解釋已明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可以直接要求次債務人向其償還債務,其他債權人無權要求次債務人償還,即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可以直接優先受償。因此,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直接後果應當是用納稅人的到期債權清償應納稅款。在稅法領域,法律本來就賦予稅收優先受償的地位。新《稅收征管法》第45條明確規定,稅收優於無擔保債權,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押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先於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執行。據此,筆者認為,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應當享有比其他債權優先受償的地位。
⑼ 實體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是以行政的什麼為標准劃分
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內政法、容民法、商法、刑法等等。
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9)行政法上的代位責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行政權作為一種國家權力,其有權命令相對人進行一定的行為,而相對人必須服從,行政權代表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決定了它在行使時具有高於個人權利的性質,在具體的行政法制度上,都表現出了這一特點。
如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具有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優益權,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因復議和訴訟而停止執行等等。
在分析案例時,往往首先需要判斷其中的行為是否是行政行為,以決定是否屬於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范圍。判斷的依據是不是一種國家權力的運行,相對人有沒有必須服從的義務或者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