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的行政法規范
A. 新聞傳播學的學術規范
新聞學的研究(傳播學研究受到已有學術規范熏陶,問題不大),由於受到新聞業界的影響,採用新聞報道的語言和宣傳幹部的口氣寫文章的不在少數,概念隨意而出,套話較多。90年代中後期以來,先是個別學術刊物倡導引文規范化,後來逐漸轉變成較為普遍的要求;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生實行的規范化教育,保障了新生代習慣於學術規范。於是,經過數年的矯正,至少在引證方面現已基本做到了形式上的規范。當然,在充分佔有資料、分析的科學性的規范方面,現能夠做得較好的不多,進一步養成學術思維習慣,仍需時日。可喜的是,學術規范化的第一已經走出。
B. 我國有關新聞傳播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傳媒政策與法規》
《傳媒政策與法規》介紹了相關法律專規范的過程中,對於屬在實務操作中可能用到的法律文書、文件等實務操作資料進行了梳理並收錄於附錄中。同時注重案例教學,每一章都由案例導入,並且在每章的思考與練習中都必有一道案例題,從而一方面幫助讀者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另一方面提高其實踐技能。
C.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兩個法規中,前者是對民事權益保護的一般性規定,後者在第三十六條專門針對網路侵權行為作了界定,因此都需要作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2、《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本條例是網路版權保護訴訟主要引用的依據,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第五條和第六條,主要是對免於版權責任的幾種情況的界定。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第十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於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4、《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本規定是規范BBS論壇服務的,重點把握第九條,即違禁信息范圍界定,內容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完全一致。
(3)新聞傳播的行政法規范擴展閱讀: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設置了許可制度。
在現代社會,由政府代表人民或社會,依據特定的法律,對從事公共事業,尤其是對國計民生具有重要影響並且在資源上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新聞業實行許可制度。
即由政府通過特定的程序來分配相關的經營機會、社會資源,約束相關的從業者,設法使之滿足公眾的需要、便利和公共利益,是許多國家採用的較為通行的做法。
從法律角度來講,許可有民法意義上的許可和行政法意義上的許可。民法意義上的許可限於公民個人對自己私權利的處分,顯然不屬於這里所講的許可。
這里所講的許可,應當是公權力機構,比如在本《規定》當中,就是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主管機關,即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實施的許可行為。被許可或需要在從事新聞服務活動過程中履行許可手續的,也是前面提到的幾類機構。
D. 我國目前的新聞立法
一)我國新聞立法現狀
我國新聞方面的立法相當薄弱。1980年全國五屆人大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新聞立法」的議案,1984年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新聞立法工作開始啟動,直到現在,新聞方面的專門立法仍遲遲沒有出台。目前,我國新聞方面的法律體系僅由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一系列部門規章以及地方立法組成,政府出台了一些新聞管理條例和規范性的文件,如《突發事件應對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新出台的《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等,也對新聞傳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規范。
關於新聞侵權的民事、刑事制裁措施也較為分散,更多方面只能靠規范性文件進行規制。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方面存在著效力層次低、缺乏統一制度安排且作用機制單一的問題。因此,探討新聞法制的核心問題,澄清影響新聞立法的模糊認識,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完成新聞立法,毫不懈怠地推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步伐實為當務之急。
二)我國新聞法制的不足
雖然我國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針對新聞活動頒布了大量法律和法規,但我國的新聞法制仍有大量需要完善之處。我國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這是我國現行新聞法制的主要不足之處,新聞活動還有相當部分沒有法律予以規范。
1、法律位階不高,約束力不強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是一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其中部門規章的層次較低,法規以上才是司法機構判案的主要依據,規章及規章以下只能作為司法參考而不能當作主要的、適用的法律依據。效力和級別不高、體系不完善是目前新聞法制的現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7月1日)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也就是說,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制定和通過的法律才算的上是法階較高的國家基本法律。反觀現行的針對新聞傳播活動的諸多法規,多為國務院各部委制訂的行政規章, 而非由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制訂,而「國務院部門立法是從屬性和受制性尤為突出的立法」。[ 周旺生,《立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P323
] 因此,總體看來,我國關於新聞傳播活動的法規和制度從法階上講不高,從法律效力上說偏低,而且許多地方還沒有同我國行政法體系接軌,在對新聞活動具體事務和糾紛的調整中,更多地充當的是司法參考的輔助性作用,導致這些規章制度的約束功能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2、部門立法相沖突
如前所述,我國與新聞傳播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數目眾多,且「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二條,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從法理上講,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這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必須在立法精神上一脈相承,並統一於國家最高法律的憲法;但從實踐中看,各種法規之間的相互銜接和各主管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情況並不盡如人意,保證不了同等的違規情況承擔同等的責任,從而在法治的執行過程中造成了執法標準的偏差。
3、執法成本高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提高新聞法治效率,盡快完成新聞立法,將降低在新聞管理時交叉混合式管理的決策成本,減少新聞管理部門的執法成本,有力地消遏新聞侵權行為的數量以及國家和當事人在新聞糾紛問題上的消耗。
4、現行新聞法制是彌補型法制
於對新聞立法沒有整體規劃,在許多基本性質問題上未作明確而深入的界定,無法從全局的高度指導新聞法規的具體制定,而在實際操作中又容易出現爭端,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只能是在新聞活動的實踐中,哪一方面出現問題,就相應進行彌補式的法規建設,不利於對新聞業的有效管理。沒有宏觀完善的新聞政策或新聞法而代之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構成了我國新聞傳播規范中的軟肋。
5、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平衡
我國現行的新聞法中,對新聞傳播活動為主體的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比較完備,而授權性規范則比較薄弱。一是有些權利還沒有進入法律范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活動中的權利,如采訪權、報道權,法無明文。不是說我國新聞工作者沒有這些權利,而是說這些權利還沒有成為法定權利。新聞工作者在其正當權利遭到侵犯時,難於得到相應的法律救濟。二是有些已被法律承認的權利也很不完善。如輿論監督雖已寫入法律從而成為新聞活動的一項法定權利,但是輿論監督對象應當對此承擔何種義務以及當輿論監督權利遭到侵犯時應當如何請求法律救濟等還是空白。一項完整的法律規范如果沒有對違反法律後果的規定,那麼法律規范就不具備貫徹實施的條件。一部完善的法律,一套優良的法律制度應是權利和義務完整、平衡的體系。只有這樣,它才能為公民所接受,才能行之有效。
E. 與新聞攝影有關的法律規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主要有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版條例、印刷業管權理條例、建設局軟體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音像製品復制管理辦法、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出版管理行政處罰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政執法證管理辦法、新聞出版行業標准化管理辦法、關於改進廣播電視類報紙出版管理的通知等。
F. 我國憲法所確認的行政法規范和原則有哪些
我國憲法作為行政法發源,其包含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一)關於行政管理活動基本原則的規范。如關於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原則、人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原則、保障人權和保障公民權利自由的原則、法制統一的原則、工作責任制原則、民族平等原則、行政首長負責制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接受人民監督的原則的基本原則規范。(二)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職權的規范;觀音國務院各部委和審計機關的基本職權規范;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基本工作制度的基本職權的規范;關於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基本職權的規范;關於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基本職權的規范等。(三)關於國家行政區域劃分和設立特別行政區的規范。(四)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范。如關於公民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私有財產權,獲得賠償、補償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權,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留權,勞動權,受教育權,社會保障權以及服兵役的義務,納稅的義務,遵守法律、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的義務的規范。(五)關於保護外國人合法權益和關於外國人義務的規范。(六)關於國有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外資或合資經濟組織以及個體勞動者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的規范。如關於國有企業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自主經營權的規范、關於集體經濟組織在遵守有關法律的前提下享有獨立進行經濟活動自主權的規范、關於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有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合法權益,對非公有制經濟予以鼓勵、支持和引導,並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的規范等。(七)關於國家發展教育、科學、醫療衛生、體育、文學藝術、新聞廣播、出版發行等事業方針政策的規范;關於發揮知識分子作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行計劃生育、保護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規范;關於加強國防、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秩序的規范等。
G. 行政法律規范和行政法淵源聯系與區別,求大神教教我給我個答案吧……淚目啊
行政法淵源主要是指法理學當中的法律的淵源理解。具體到行政法淵源就是法內律例如行政訴訟法,治容安管理處罰法,國務院條例如不動產登記條例,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地方規章。
行政法規范我的理解它不像是對法律的評價,更像是日常用語。范圍比較寬廣。
H. 憲法中有關新聞傳播活動的法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十二條 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主義服務內的文學藝術事業容, 新聞廣播電視事業, 出版發行事業,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 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 害. 第四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 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 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第四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於從事 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於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 第五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第五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 和利益的行為.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