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視角下食品安全監管
⑴ 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於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法律適用有關事項的通知
總局辦公廳關於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法律適用有關事項的通知
食葯監辦法函〔2016〕66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體現了中央有關食品安全工作「四個最嚴」的要求,提高了對違法行為罰款的起點。近期,有些地方就如何准確理解《食品安全法》有關條款,嚴格依法行政等問題,希望進一步明確有關法律適用意見。經研究,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食品安全法》是規范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監督管理的基本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是規范行政處罰的種類、設定及實施的基本法律。各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食品安全具體執法實踐中,應當綜合運用《食品安全法》和《行政處罰法》的相關規定,切實做到處罰法定、過罰相當、處罰與教育相結合。
二、《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嚴重違法和一般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作出了不同的規定,各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要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制度,統一執法尺度,避免畸輕畸重。
三、《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明確了以下四種可以給予行政處罰從輕、減輕的具體情形: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以及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同時,該法還規定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各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行政執法中,可以按照上述從輕、減輕及不予處罰的規定執行。
四、《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條規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的具體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同時,第一百二十七條又規定,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等的違法行為的處罰,依照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具體管理辦法執行。各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積極推動地方立法工作步伐,進一步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食品葯品監管總局辦公廳
2016年11月29日
⑵ 食品安全法明確了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要求其中監督檢查重點內容有哪些
重點1: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通過建立出廠檢驗記錄制度、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批發企業的銷售記錄制度等方式,使食品、食品添加劑、食用農產品全程可追溯。
重點2:加強特定標識監管——保健食品的標簽應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葯物」。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食品、食品添加劑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事項應當顯著標注,容易辨識。
重點3:強化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關聯主體的義務和責任——規定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櫃台出租者、展銷會的舉辦者的資質審查、檢查、報告義務,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抽樣檢驗義務和報告義務、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義務。不履行義務的,要承擔連帶責任,還要受處罰。
重點4:特殊食品嚴格監管——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嬰幼兒配方食品納入特殊食品,嚴格監管。不得以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同一企業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
重點5:為賠償設置最低限額——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重點6:全面加大處罰力度——大部分違法行為的處罰起點由過去的2000元提升到5萬元,較嚴重的違法行為起點為10萬元。一年內累計三次違反食品安全法受到處罰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重點7:提供場所要受罰——明知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等違法行為而為其提供場所或其他條件的,要受到處罰並承擔連帶責任。
重點8:重拳整治虛假廣告——發布食品虛假廣告要受罰,廣告經營者、發布者承擔連帶責任。社會團體或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或其他虛假宣傳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的,承擔連帶責任。
重點9:劇毒、高毒農葯有禁區——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葯用於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葯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國家對農葯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葯,推動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
⑶ 與《食品安全法》和《行政處罰法》相關的法律有哪些
保健食品審評專家管理辦法
(國食葯監許[2010]282號 2010年7月19日發布施行)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工作規范
(2010年8月23日)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認定管理辦法
(國食葯監食[2011]294號 2011年6月30日發布施行)
關於規范保健食品有關行政許可事項的通知
(國食葯監保化[2011]321號 2011年7月21日)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基本葯物進行全品種電子監管工作的通知
(國食葯監辦[2010]194號 2010年5月11日)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執法文書規范
(國食葯監食[2010]187號 2010年5月6日)
餐飲服務許可審查規范
(國食葯監食[2010]236號 2020年6月17日)
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
(國食葯監食[2010]160號 2010年4月23日)
食品葯品投訴舉報管理辦法(試行)
(國食葯監辦[2011]505號 2011年12月29日發布施行)
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共五批)
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
(2000年1月16日國衛生部令第10號發布 自2000年6月1日起施行)
衛生部關於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的通知
(衛法監發〔2002〕107號2002年4月20日)
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
(衛生部令第73號2010年3月30日發布施行)
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
(2002年4月8日衛生部第28號令發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於調整部分食品生產許可工作的公告》
(總局2010年第75號公告 2010年7月26日)
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1997年12月19日國務院令第238號發布 2007年12月19日、2010年12月29日國務院令第588號修訂 2011年1月8日公布施行)
食鹽專營辦法
(1996年5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97號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
(國辦發〔2001〕86號2001年11月3日)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加強食用糖管理的通知》
(工商公字〔1998〕第30號1998年2月19日)
⑷ 《食品安全法》解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如何對食品進行檢驗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通過對食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的方式對食品進行檢驗。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條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不得實施免檢。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食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進行抽樣檢驗,應當購買抽取的樣品,不收取檢驗費和其他任何費用。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執法工作中需要對食品進行檢驗的,應當委託符合本法規定的食品檢驗機構進行,並支付相關費用。對檢驗結論有異議的,可以依法進行復檢」。
食品安全抽樣檢驗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樣檢驗。定期檢驗主要是指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根據職責范圍和監管工作的需要,作出明確規定和安排,在確定的時間,對食品進行抽樣檢驗。不定期抽樣檢驗主要是針對特定時期的食品安全形勢、消費者和有關組織反映的情況,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在定期抽樣檢驗的基礎上,不定期地對某一類食品、某一生產經營者的食品,或某一區域內的食品,進行抽樣檢驗。《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務院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樣檢驗時,應當將購買的樣品送食品檢驗機構檢驗。首先,抽樣檢驗的樣品應在市場上或食品生產經營者成品倉庫內的待銷產品中抽取,而且是經生產經營者檢驗合格的產品,以保證檢驗結果的公平和代表性。其次,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食品檢驗機構要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資質認定條件和檢驗規范,並依法進行資質認定後,方可從事食品檢驗活動。《食品安全法》實施前經國務院有關管理部門批准設立的食品檢驗機構,可依照本法繼續從事食品檢驗活動。
⑸ 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及其職責是什麼
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後,中國開展了新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政策。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方面最大的改革是「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理順食品葯品監管體制」。調整後,在食品監管方面,由衛生部牽頭建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負責食品安全綜合監督,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農業部負責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和進出口食品安全的監管;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負責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各部門需要密切協同,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由衛生部會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適時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隊伍整合。在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許可工作監督管理方面,由衛生部負責提出食品生產、流通環節的衛生規范和條件,納入食品生產、流通許可的條件;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負責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食品衛生許可的監督管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負責食品生產環節許可的監督管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許可的監督管理。不再發放食品生產、流通環節的衛生許可證。
1.衛生部
衛生部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其在食品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如下:
①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擬定衛生改革與發展戰略目標、規劃和方針政策、起草衛生、食品安全、葯局、醫療器械相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衛生、食品安全、葯品、醫療器械規章、依法制定有關標准和技術規范。
②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組織制定食品安全標准,負責食品及相關產品的安全風險評估、預警工作,制定食品安全檢驗機構資質認定的條件和檢驗規范,統一發布重大食品安全信息。
③負責衛生應急工作,制定衛生應急預案和政策措施,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指導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與應急處置,發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信息。
④指導規范衛生行政執法工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職業衛生、放射衛生、環境衛生和學校衛生的監督管理,負責公共場所和飲用水的衛生安全監督管理,負責傳染病防治監督。
⑤會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適時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隊伍整合。
衛生部有15個內設機構,其中與食品管理關系最密切的有以下3個。
①政策法規司。起草圍上法律法規草案,組織擬定衛生政策和標准;起草部門規章;承擔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工作;承擔有關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
②衛生應急辦公室(突發公共衛生時間應急指揮中心)。擬定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規劃、制度、預案和措施;指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准備、監測預警、處置救援、分析評估等衛生應急活動;指導地方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其他突發事件實施預防控制和緊急醫學救援;組織實施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和應急措施;對重大災害、恐怖、中毒事件以及核事故、輻射事故等組織實施緊急醫學救援;發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信息。
③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組織擬定食品安全標准;承擔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工作;組織開展食品安全監測、風險評估和預警工作;擬定食品安全檢驗機構資質認定的條件和檢驗規范;承擔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的發布工作;指導規范衛生行政執法工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職業衛生、放射衛生、環境衛生和學校衛生的監督管理;負責公共場所、飲用水的衛生監督管理;負責傳染病防治監督;整頓和規范醫療服務市場,組織查處違法行為;督辦重大醫療衛生違法案件。
2.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為衛生部管理的國家局(副部級),其在食品監督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如下:①制定葯品、醫療器械、化妝品和消費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政策、規劃並監督實施,參與起草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草案;②負責消費環節食品衛生許可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③制定消費環節食品安全管理規范並監督實施,開展消費環節食品安全狀況調查和監測工作,發布與消費環節食品安全監管有關的信息;④組織查處消費環節食品安全和葯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的研製、生產、流通、使用方面的違法行為;⑤指導地方食品葯品有關方面的監督管理、應急、稽查和信息化建設工作;⑥開展與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有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⑦負責保健食品的監督管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⑧由衛生部會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適時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隊伍整合。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有10個內設機構(副司局級),其中與食品管理關系最密切的有政策法規司、食品安全監管司、稽查局等。
3.農業部
農業部是主管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國務院組成部門,農業部在食品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是:①研究擬定農業的產業政策,引導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品品質的改善;提出有關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關稅調整、大宗農產品流通、農村信貸、稅收及農業財政補貼的政策建議;組織起草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鄉鎮企業等農業各產業的法律、法規草案。②研究制定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針政策和大宗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組織協調菜籃子工程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建設;研究提出主要農產品、重要農業生產資料的進出口建議;預測並發布農業各產業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情況等農村經濟信息。③擬定農業各產業技術標准並組織實施;組織實施農業各產業產品及綠色食品的質量監督、認證和農業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組織國內生產及進口種子、農葯、獸葯、有關肥料等產品的等級和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④起草動植物防疫和檢疫的法律法規草案,簽署政府間協議、協定,制定有關標准;組織、監督對國內動植物的防疫、檢疫工作,發布疫情並組織撲滅。
農業部設16個職能司(廳、局、室),其中與食品管理關系最密切的有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種植業管理司、畜牧獸醫局、漁業局等。
4.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部級)是國務院主管全國質量、計量、出入境商品檢驗、出入境衛生檢疫、出入境動植物檢疫和認證認可、標准化等工作,並行使行政執法職能的直屬機構。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主要在食品的質量檢驗檢疫方面行使職能,共有18個內設機構(正司局級),其中與食品管理關系最密切的有法規司、質量管理司、衛生檢疫監管司、動植物檢疫監管司、檢驗監管司、進出口食品安全局、產品質量監督司、食品生產監管司、執法督察司等。
5.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為國務院直屬機關,在食品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有:①負責市場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有關工作,起草有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工商行政管理規章和政策。②承擔監督管理流通領域商品質量和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責任,組織開展有關服務領域消費維權工作,按分工查處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指導消費者咨詢、申訴、舉報受理、處理和網路體系建設等工作,保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共有13個內設機構(正司局級),其中與食品管理最為密切的是法規司、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食品流通監督管理司、企業注冊局等。
⑹ 食品安全法規定,什麼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詳見食品安全法第六條。
⑺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履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有權採取哪些措施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有權採取下列措施:
(一)進入生產經營場所實施現場檢查;
(二)對生產經營的食品進行抽樣檢驗;
(三)查閱、復制有關合同、票據、賬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四)查封、扣押有證據證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違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設備;
(五)查封違法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