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法行
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程序規定了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兩種程序。
對一些違法事實確鑿並有法定依據應當給予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一般適用簡易程序;對適用簡易程序有異議而無法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或者依照法律規定不適用簡易程序的行政處罰,均應適用一般程序。
這樣規定既能較好地體現公平和效率兼顧的原則,同時也可以有效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既符合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也比較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適用簡易程序的行政處罰是指行政處罰法規定的,違法事實確鑿且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處罰案件。對違法事實確鑿且有法定依據、處罰較輕的行為,由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簡易程序,保證了行政管理的及時、有效。規定這一簡易程序,就是為適應行政機關日常大量的行政管理的需要,符合行政處罰程序必須具有促進行政效率功能的要求。
良好的行政程序不僅需要效率,而且需要公平,必須同時兼顧行政利益和當事人的利益。所以,除了簡易程序外,還需要規定一般程序。對那些案情比較復雜、處罰比較重的行政處罰案件應當適用一般程序。行政處罰法規定的一般程序包括調查和檢查程序、決定程序以及執行程序。行政機關依照一般程序的規定執行,可以保證行政機關處理行政處罰案件時,經過調查,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根據違法行為的情節、危害後果的嚴重程度,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切實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② 關於行政法
(1)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做出停產停業、吊銷或弔扣營業執照或較大數額罰款(法人單位5000元以上),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
(2)根據《行政復議法》規定:聯合處罰應到做出聯合處罰的單位的共同上級主管部門,也就是市政府(一般歸政府的法制部門管)。
(3)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對對公安機關拘留、罰款不服的,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先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起行政復議,仍不服的,再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同時《行政訴訟法》也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別忘記採納!謝謝
③ 根據行政法原理,行政合同糾紛的解決途徑是
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④ 關於行政法的問題
變更判決是法抄院對「顯失公正襲」的「行政處罰」所特有的一種裁判種類,法院對於其他行政行為均不能做出變更判決。原因如下:
行政訴訟判決類型共有七種,1維持判決2駁回判決3撤銷判決4履行判決5變更判決6確認判決7賠償判決,前兩種適用於被告勝訴的情景,後五種適用於原告勝訴的情景,通常法院只能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而不能審查其合理性,但是合法與合理之間的界限並不是絕對的,嚴重不合理就相當於不合法,故法院可以對「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行為進行變更,所以法院對於「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作出變更判決可以看成是一個法律規定的特例,法院對於其他行政行為均不能做出變更判決。
⑤ 有關行政法
1、可以。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六條之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2、兄弟倆為原告、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由於派出所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受公安局委託的,所以公安局為被告。張某為訴訟第三人。
3、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4、不應公開,孫乙為未成年人,屬於「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五條 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5、不可以。張某並非原告、被告。
6、不可以。公安局撤銷派出所對孫二人的處罰,未侵犯其合法權益。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如可以,孫氏兄弟為第三人,張某為原告,公安局為被告)
⑥ 關於行政法的現實問題
行政法是來處理公民與行政源機關關系的,如果你要告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包括不作為),認為行政機關的處理行為違法,那麼就提起行政訴訟,如果你要告的是另一方公民侵害人身權請求賠償,那麼就提起行政訴訟,兩種法律關系分別進行救濟。
也不存在所謂的願意找誰不找誰的問題,公安機關有責任對此類事件進行處理,公民可以要求公安機關依法處理,而法院則有權對賠償問題進行審理,公民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賠償,如果對公安機關的處理行為不滿,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⑦ 什麼是行政法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對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國內外行政法學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概括和歸納。根據我國的行政法發展狀況,我們認為應當特別強調以下兩項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權責統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依法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⑧ 根據《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回答以下問題。
(1)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2)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⑨ 行政法規定是由什麼制定的
一不是根據行政法規定,是根據國家《立法法》的規定,因為只有《立法法》才是講這個方面的法律。
二是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沒有制定部門規章。依據是根據2000年國家《立法法》第七一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限范圍內,制定規章。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是衛生部的內設機構,沒有這個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修正同日公布施行)第六十七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民主法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所謂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民主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這是因為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只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才能使人民群眾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才能促進黨和人民群眾以及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央和地方、各階層之間、各民族之間等方面關系的和諧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