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4新勞動法急辭工

2014新勞動法急辭工

發布時間: 2022-01-05 03:26:59

1. 《勞動法》是怎麼規定急辭工的

勞動法要求合同制勞動者離職需要提前30天書面告知,這是勞動者的義務。

2. 勞動法急辭工

1、根據法律規定,勞動者應當提前三十天書面辭職;
2、如果勞動者違反了《勞動法》的規定,給單位造成損失的情況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法律依據:
1)《勞動合同法》(2012修正)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通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3. 2014年勞動法 急辭工

【1】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根據《勞動合同法》九十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

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你可以《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7條,

向單位遞交書面辭職報告,等待時間到達就離開單位。

【4】如果不到時間,不經過單位領導書面同意,你就離開單位,

違反勞動合同法解除勞動合同的,給單位造成損失,

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5】如果勞動者因為辭職給單位造成損失,

單位必須承擔舉證責任,否則勞動者不承擔賠償責任的

【6】勞動者應該得到的工資,不能因為辭職而拖欠。

【7】如果勞動者因為辭職,

的確給單位造成了損失的問題,和勞動者的工資問題是兩個不同的法律問題

單位不應該直接扣勞動者工資,應該另外申請勞動爭議仲裁

4. 新勞動法規定急辭工扣多少工資

勞動法沒有出新的,不存在新舊之說。還有勞動法沒規定急辭工的概念。
你所謂的急辭工,是未按照勞動合同法提前3天或者提前30天申請辭職。
勞動者未按照勞動合同法流程申請辭職,如果有此對單位造成損失的,單位可以追償,不過實操中,單位一般會進行扣款,且扣款的額度不得超過當月工資的20%,且扣款後金額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保障。

5. 新勞動法有沒規定急辭工條款

新勞動法將於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這可以說是我們的福音。目前很多用人單位還在延用舊勞動法的用工條款,許多同學對新勞動法的規定還不太清楚。為避免不必要的勞動爭議,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要認真學習新勞動法,慎重簽訂勞動合同。(請注意試用期的新規定) 【喜歡就分享,讓更多的同學都知道】

新勞動法頒布 用工觀念須轉變

一、用工不能再不簽書面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10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這一規定重申了《勞動法》的規定,即在我國建立勞動關系需要訂立書面的勞動合同。但是,在實踐中,大多數企業至今仍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簽訂勞動合同就是將自己套牢,沒有合同就與職工沒有勞動關系,可以規避法律的規定自由處置員工的錄用與辭退,而且還可以不繳、少繳稅款和社會保險,即使員工去告,也會因缺乏證據而不了了之。其實不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5年專門發布的《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中早已明確,在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的憑證,包括(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2)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3)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4)考勤記錄;(5)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其中,(1)、(3)、(4)項的有關憑證的舉證責任在用人單位。而且這一《通知》還規定了用人單位終止事實勞動關系的也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我國的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明確杜絕了勞動者因沒有勞動合同而在發生勞動爭議後求助無門的情況,企業逃避責任的空間更加狹小。更為重要的是,《勞動合同法》還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將面臨許多懲罰措施。
1、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1個月但不滿1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資。
2、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1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旦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用人單位無法辭退勞動者,否則,違法辭退要支付2倍的經濟補償金。
由此可見,新法實施後用人單位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將面臨風大的法律風險。因此,用人單位必須轉變以前的觀念,牢固樹立起「用人就要簽訂書面合同」的觀念。

二、勞動合同不能再一年一簽
在以往的實踐中,用人單位用工往往喜歡一年一簽勞動合同。原因主要是,先前的法律規定勞動合同到期終止的,企業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一年一簽勞動合同,可以規避解除勞動合同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風險。但是,這一做法在新法實施後將不再好使。
首先,《勞動合同法》第46條規定,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這就意味著,勞動合同期滿後,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續簽勞動合同或者與勞動合同續簽勞動合同時提供的條件比原勞動合同約定的較低導致勞動者不願續簽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這一規定是勞動合同到期終止與勞動合同解除在支付經濟補償金上的區別趨於淡化。因此,一年一簽勞動合同的優勢不在明顯。
其次,《勞動合同法》第14條規定,連續續簽兩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後,再次續簽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必須同意。這就意味著如果企業選擇一年一簽勞動合同,那麼兩年後,企業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選擇不續簽合同,支付經濟補償金後,與勞動者分道揚鑣;要麼選擇續簽勞動合同;選擇分道揚鑣,可能會使自己培養的員工流失,等於為他人做嫁衣;選擇續簽,可能面臨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風險。
由此可見,選擇一年一簽勞動合同,對企業來說是極不利的。新法實施後,企業應注意勞動合同期限的合理搭配。

三、違約金不能再隨意設定
勞動合同中能否為勞動者設定違約金條款,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勞動法》對這一問題規定不是很明確。各地的地方性立法對此規定是大相徑庭,有的可以約定違約金,有的是限制違約金。《勞動合同法》的出台使這一問題走向了統一。《勞動合同法》規定,只有在兩種情形下,用人單位可以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一是在培訓服務期約定中約定違約金。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二是在競業限制約定中約定違約金。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以上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由此可見,新法實施後,除以上兩種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的違約金,或者以賠償金、違約賠償金、違約責任金等其他名義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

四、試用期不再是廉價期
試用期本來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協商約定的對對方的考察期。但是,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的現象比較嚴重。《勞動合同法》延續了《勞動法》有關試用期的一些規定,如試用期屬於勞動合同的約定條款,雙方可以約定也可以不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之內;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同時,針對實踐中一些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的問題,如試用期過長、過分壓低勞動者在試用期內的工資、在試用期內隨意解除勞動合同等,《勞動合同法》作出了一些與《勞動法》不同的新規定:
1、試用期的期限與勞動合同的期限對應關系有規定,即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2、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續簽勞動合同時,不論是否變更崗位都不得在約定試用期。
3、試用期應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之內。單獨的試用期合同不成立,該試用期合同就是勞動合同,視為用人單位放棄試用期。
4、試用期工資有了新標准。新法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5、違法試用要支付賠償金。新法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與勞動者約定試用期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違法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准,按已經履行的超過法定試用期的期間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即超期試用的除支付試用期工資外,還另外支付一個轉正後的工資作為賠償金。
因此,新法實施後,試用期也不再是廉價期,用人單位在試用期的行為將受到更多的制約。

五、辭退員工不再輕而易舉
《勞動合同法》除沿用《勞動法》關於用人單位單位辭退勞動者情形分為三大類:即時通知解除、預告通知解除和經濟性裁員。但是用人單位在每一類辭退員工的情形中都有條件限制,如即時通知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需要承擔舉證責任,即勞動者在試用期內不符合錄用條件或嚴重違紀或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本單位造成重大損失或勞動合同無效或員工兼職給完成本單位工作造成嚴重影響或被追究刑事責任等;預告通知解除勞動合同的,需要符合法定情形、履行法定程序;經濟性裁員也要符合裁員的條件並履行法定程序等。
法律在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辭退勞動者情形之外,還規定了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六種情形。《勞動合同法》第42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1)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2)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3)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4)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5)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此外,對於有工會的,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會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並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最後,法律規定了用人單位違法辭退員工的法律後果。《勞動合同法》第48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勞動合同法》第87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綜上,新法實施後,用人單位辭退勞動者的條件更為嚴格、程序更為復雜、違法辭退的成本要翻倍。因此,辭退員工不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6. 勞動法對急辭工有多少規定

急辭工的,新勞動法規定不扣工資,但是勞動者可能要賠償給用人單位帶來的損失。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在用人單位所有的待結算工資。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九條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在用人單位所有的待結算工資。

7. 關於急辭工勞動法是怎麼規定的呢

1、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勞動法沒有急辭工的說法;
2、按法律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3、即使你馬上離職,單位也不應當剋扣你應得的工資。

8. 急辭工勞動法怎麼規定

勞動法對急辭工的規定如下:經勞動合同的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如果用人單位具有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等情形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等。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二十四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第三十一條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第三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內的;(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9. 勞動法關於急辭工

勞動者辭職,一般要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如果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企業方如有第38條情形(用工方違法),可隨時解除合同,否則,沒有經濟補償,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要賠償。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①勞動者即時解除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熱點內容
刑法各案例 發布:2025-09-11 21:17:54 瀏覽:158
虢建宏法院 發布:2025-09-11 21:15:57 瀏覽:928
北大法律碩士非法學保送怎麼准備 發布:2025-09-11 20:56:32 瀏覽:484
免費咨詢律師網 發布:2025-09-11 20:11:52 瀏覽:989
緬甸法律法規大全最新 發布:2025-09-11 20:10:28 瀏覽:327
電大合同法單選題保證的特性 發布:2025-09-11 20:01:50 瀏覽:626
征地款分配的法規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1 19:50:20 瀏覽:100
法律援助協會專業性強 發布:2025-09-11 19:25:59 瀏覽:219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加油吧喬麥7 發布:2025-09-11 19:02:30 瀏覽:866
行政法中口頭書面 發布:2025-09-11 19:01:56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