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第29條

行政訴訟法第29條

發布時間: 2022-01-11 01:45:10

① 如何正確理解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設定第三人的法律規定

您好!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內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容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指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申請參加訴訟或有法院通知參加訴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② 行政訴訟法中的被告行政機關可不可以委託非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

《行政訴訟法》第29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③ 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范圍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行政訴訟第三人是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直接影響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特定權利和利益,才能視為行政訴訟意義上的「利害關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家行政機關之間存在的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既有第三人與被告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也有第三人與原告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還包括第三人與原告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訴訟地位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既不會依附於原告也不會依附於被告,可以提出自己的請求,也可以發言、辯論、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有權提出上訴等等。第三人參加訴訟可充分陳述自己的意見,提供證據,為維護自己的主張參加辯論,從而有利於法院傾聽各方面的意見,全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達到降低訴訟成本,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的目的。

行政訴訟第三人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證人型第三人。所謂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訴權的公民沒有在法定期限內起訴,而是參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訴訟的第三人。所謂被告型第三人,是指應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為第三人通知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所謂證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第三人。

在行政處罰案件中,特別是在治安處罰案件中,不但有被處罰人,還有被侵害人。如果被處罰人不服處罰作為原告提起訴訟,另一方被侵害人則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是被侵害人對處罰不服而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被處罰人也可以第三人名義參加訴訟。

二、共同被處罰人未起訴的可否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行政機關就同一違法事實處罰了兩個以上共同違法的人,其中有的起訴了,有的沒有起訴,未起訴的人是否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應區別情況對待。如果起訴人對共同違法事實的認定和行為的定性都無異議,只對處罰結果不服而起訴,那麼其他未起訴的人不能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是因為未起訴的人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如果起訴人因對共同違法事實的認定有異議或是對違法行為的定性以及違法責任的大小的分配有異議而起訴,那麼沒有起訴的其他被處罰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是因為行政處罰不是針對原告一個人作出的,而是針對包括其他未起訴人在內的共同實施違法行為的多人作出的,人民法院審查行政處罰行為是否合法、適當,必然要對共同被處罰人共同實施違法事實進行全面審查,分析比較各自在違法行為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大小,從而正確衡量行政處罰是否合法、適當,判決維持、撤銷或變更。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原告的訴訟請求是什麼,也無論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結果如何,在人民法院尚未對案件進行全面審理並作出裁判以前,都很難確定其他未起訴的被處罰人與被訴行政處罰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所以,在共同被施以行政處罰的人中一部分起訴,一部分未起訴的情況下,未起訴的當事人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三、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的,法院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依照《解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如果只有一個被告而原告指控又不正確的,法院應要求原告變更為正確的被告;原告如不同意變更的,則駁回起訴。但是如果應當有兩個以上的正確被告,而原告只起訴其中部分被告,不同意起訴其他具有被告資格的行政機關的,這些行政機關依法應由人民法院通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四、因行政機關的決定而引起損害的被害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由於被裁決的雙方當事人與行政機關之間存在著行政法律關系,任何一方不服均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或變更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由於行政機關作出的損害賠償決定與致害人和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都密切相關,如果致害人認為要求賠償的數額太多或以行政機關濫用職權為由請求法院審查行政機關的賠償處理決定,則被害人將面臨失去或減少賠償數額的可能;反之,被侵害人起訴要求加重賠償,致害人的權益也將受到影響,因此這類案件中致害人與被侵害人在相對一方向法院起訴的情況下,另一方均可以以利害關系人的身份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五、行政機關和非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作出的處理決定,非行政機關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非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依法不具有國家行政職能,沒有行使行政職權的權力,它不能成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主體,即使是受行政機關委託行使行政職權,也不能成為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行政主體,從而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人民法院只能將與其共同作出處理決定的行政機關列為被告,但是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審查結果與非行政機關存在著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如果人民法院確認了行政機關所作的處理決定是錯誤的,並且需要進行賠償時,非行政機關就應當作為賠償訴訟的第三人參加訴訟,承擔起應負的法律責任。

六、在徵用土地或房屋拆遷行政案件中,建設單位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在徵用土地或房屋拆遷行政案件中,因征地或拆遷這一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糾紛,當事人不服這一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相關的建設單位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是因為具體行政行為是在實現建設單位已經取得的合法權益,這一具體行政行為一旦被訴,則與建設單位的權益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如甲所有的房屋在城市建設中需要拆遷,甲與建設單位就有關的拆遷補償事宜未能達成一致,經拆遷管理機關裁決後,甲對行政裁決不服,而提起行政訴訟,建設單位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因為案件的處理結果和建設單位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④ 幫我找下正確的答案..關於法律的行政訴訟

1、《行政訴訟法》第29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所在單位推薦的人,或者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2、 被告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缺席判決,是指開庭審理時,在當事人一方未到庭陳述、辯論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即作出判決。在行政訴訟中,被告不僅負有提供其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材料的責任,而且作為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應出庭對自己所做的行政行為的事實和根據進行解釋和答辯。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後,被告仍不到庭,可以視為其放棄了在法庭上答辯的權利,要承擔可能敗訴的不利後果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二款的具體內容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二條 第二款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回法律效力的判決、裁答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書內容違法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⑥ 行政訴訟 行政復議問題

行政機關上下級的處罰不服的 可以行政復議 但是不能行政訴訟

⑦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是地方各級檢察院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前抗訴的條件。意思是說: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可以選擇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選擇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法律依據:第九十一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九)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九十三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⑧ 什麼是行政訴訟法

一、 行政訴訟法 (36)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 行政訴訟法的淵源 (37)
具體而言其法律淵源主要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規定尤其是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對行政訴訟活動的進行具有基礎性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2)國際條約。《行政訴訟法》第7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3)《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有關審判組織、審判程序以及法律監督的規定。
(4)行政訴訟法典。
(5)單行法律、法規。
(6)正式有效的法律解釋。主要是指《若干解釋》以及有權機關對法律、法規所作的其它解釋;
(7)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

三、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范圍 (74)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范圍,是指行政訴訟法的適用范圍,具體包括行政訟法的空間效力、時間效力、對人的效力和對事的效力。

(一) 空間效力 (29)
空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地域范圍。我國行政訴訟法適用於我國國家主權所及一切空領域,包括我國的領土、領空、領海以及領土延伸的所有空間。也就是說凡在我國進行行政訴訟活動,均應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
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不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有關行政訴訟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只能在本行政區域內適用。

(二) 時間效力 (23)
時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時間范圍,具體包括行政訴訟法的生效、失效的起止時間以及行政訴訟法對該法生效前發生的行政案件的溯及力。我國行政訴訟法第75條規定:本法從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日期即為行政訴訟法的生效日期。同時,我國行政訴訟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三) 對人的效力 (23)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能對哪些人有拘束力,對哪些人沒有拘束力。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屬地原則確定對人的效力。凡在我國領域內進行行政訴訟的,無論當事人為中國公民、法人還是外國公民、外國組織或無國籍人,均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但是,中國參加或締結的國際條約對外國公民的權利作了特殊規定的,適用該規定。外交代表享有民事管轄豁免和行政管轄豁免,據此,除非派遣國政府明確表示放棄豁免或者外交人員從事與公務無關的活法,行政訴訟法對其沒有約束力。

(四) 對事的效力 (17)
對事的效力,是指行政訴法對行政案件的適用范圍,即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四、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53)

(一)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 (43)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行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程序法,它規定法院、訴訟當事及其他參與人在訴訟活動中的程序性權利和義務,因此,是有關程序規范的總和。而行政實體法是規定行政機關及相對一方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所以,二才規定的內容及范圍是不同的。但是,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也有一定的聯系。行政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得到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

(二)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程序法 (58)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程序法都屬於程序法,都是保證行政實體法正確實施的手段。但適用的主體不同,所處的階段也不同。行政訴訟法主要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程序依據;而行政程序法主要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實施公務行為的依據。從適用的階段看,行政訴訟法是審理行政案件時適用的程序法,因而是事後救濟程序;而行政程序法是關於行政得為的程序法,它於行政行為的全過程,不僅包括事後救濟程序,也包括事前、事中程序。通常情況下,行政實體法首先通過行政程序法得以實施,只有發生行政爭議時,才有適用行政訴訟法,通過訴訟程序實施行政實體法的必要。

五、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29)

(一) 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20)

(二) 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19)

(三) 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行使行政職權 (20)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法律」是廣義的法律還是狹義的法律

是廣義的法律,包括司法解釋在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 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九條【直接起訴的期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發〔1997〕10號 1997年4月29日發布施行)
第二十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其起訴期限按照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規定執行。
行政案件的原告可以在提起行政訴訟後至人民法院一審庭審結束前,提出行政賠償請求。
第二十四條 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時,未告知賠償請求人的訴權或者起訴期限,致使賠償請求人逾期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起訴期限從賠償請求人實際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時計算,但逾期的期間自賠償請求人收到賠償決定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第四十一條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四十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十三條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

⑩ 行政訴訟法29條違定▽.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九條關於訴訟第三人的規定,其內容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

熱點內容
變態女子刑法 發布:2025-09-07 00:54:00 瀏覽:856
如何完善鐵路客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07 00:34:29 瀏覽:80
法治宣傳欄圖片 發布:2025-09-07 00:22:14 瀏覽:479
人大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07 00:22:14 瀏覽:954
西南政法大學在職法律碩士復試 發布:2025-09-07 00:12:43 瀏覽:846
工會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9-07 00:06:51 瀏覽:502
中華民共和國勞動法 發布:2025-09-06 23:50:50 瀏覽:846
國家公布條例 發布:2025-09-06 23:50:14 瀏覽:627
2014年勞動法病假工資規定 發布:2025-09-06 23:49:24 瀏覽:597
中國旅遊業宏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9-06 23:34:42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