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69
A. 行政訴訟法的條文
行政訴訟法中並沒有針對這一問題的專門的條文,因為行政訴訟法是部老法內了,而且馬上就面容臨修改了。在實踐中,往往是參照民事訴訟以及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來進行的。
也就是說根據《刑訴法解釋》第53條第1款:收集、調取的書證應當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確有困難時,才可以是副本或者復印件。
第3款:書證的副本、復製件、物證的照片、錄像,只有經與原件、原物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真實的,才具有與原件、原物同等的證明力。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9條第1款第4項規定: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B. 從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以及行政強製法看我國行政法治之進步
一、關於兩法的宏觀屬性及其原則
首先,應明確兩個法律調整的行政行為性質上的重大差異,因而決定了兩個法律的立法價值取向的不同,在具體制度設計上《行政許可法》調整的是有利行政(也稱賦權與授益行政)其追求便民,提高效率,程序簡便靈活,適用信賴保護。《行政處罰法》規范的是不利行政(亦稱奪權、負擔與損益行政),其程序設計突出公平,程序嚴格,不適用信賴保護。其次,兩者都堅持了合法原則。第三,兩者都規定行政相對人有陳述事實、申辯理由,申請復議、提起訴訟、請求賠償的權利。
二、關於設定權
設定權在《行政許可法》和《行政處罰法》中均分為創設權(從無→有)和規定權(從有→有)。《行政許可法》第14、15條規定的是創設權,16條是集中規定的規定權或落實權;而《行政處罰法》第9~13條是在一條中分別用兩款的方式規定創設權和規定權。《行政許可法》規定了行政許可的評價制度,《行政處罰法》則無此規定。
1.行政許可的設定權→創設權
①法律:√經常性許可
行政法規:√經常性許可
②國務院
決定:√經常性或臨時性許可【無期限】
③地方性法規:√經常性許可
部門規章x
④規章 省級政府規章:√期限為一年的臨時性許可
地方政府規章
較大市的政府規章x
⑤規定x
2.行政處罰的設定權:
設定權屬 種 類(罰則) 性質法律 9
X法律保留→專屬權行政拘留★、勞動教養、驅遂出境★人身罰行政法規 10
x吊銷企業營業執照→效力終止
行為罰地方性法規 11
x
吊銷許可證→效力終止責令停產停業→效力中止沒收違法所得、工具、違禁品、標的
財產罰規章部門規章12 地方規章13
罰款警告、通報(要式行為)申誡罰 下(14條)——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無權設定
★靜態作出行政拘留和驅逐出境是行政處罰,動態實現其義務的強制拘留和驅逐出境就是行政強制執行了! ▲區分:為程序之目的的暫扣車輛和行駛證的行為是行政強制措施,為實體結論的弔扣駕照三個月的行為就是行政處罰了。
三、關於實施主體
這一章的標題兩法均不宜用「實施機關」名之,因為以《行政處罰法》15~19條規定的三個適格處罰主體看:機關、授權和委託,後兩個都不是行政編制的機關。行政機關、法定的授權組織依法實施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行為無差別,但在行政委託上,許可的委託只能委託給另一行政機關【又分為上→下,一部門→另一部門,一部門→一般許可權(一級政府)】,不得委託給企事業單位;而行政處罰的委託則只能委託給事業單位,不能委託給企業。
四、關於程序
1.簡易程序:兩法均規定當場處罰與當場審批的簡易程序且可一個人實施。一般程序則均強調了兩人執法。
2.在聽證制度上。①啟動模式,《行政許可法》有依職權與依申請兩種;《行政處罰法》只有依申請一種。②聽證請求人范圍,《行政許可法》寬於《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有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兩種,而《行政處罰法》限於被處罰人;③請求權的時效,《行政許可法》是五日;《行政處罰法》是三日。④從提出聽證的請求到最遲必須組織完畢聽證的期限,《行政許可法》規定20日,而《行政處罰法》未作規定。⑤兩者均規定在舉行聽證的7日前通知當事人聽證的時間、地點。⑥公開舉行聽證與否,許可原則上公開,但其實施和結果會涉及「兩秘一私」的除外;《行政處罰法》則規定在涉及「兩秘一私」時依法不公開。⑦兩者的聽證主持人均由行政機關法制部門的人員擔任。⑧聽證筆錄的效力,《行政許可法》規定了案卷排他原則,《行政處罰法》限於歷史的原因未作規定。⑨聽證發生的費用均由行政機關承擔【9點中3同6異】
相同:其一,7日前通知;其二,費用機關出;相異如下:
啟動模式請求人范圍請求權時效至遲舉行聽證時效主持人筆錄效力依職權 依申請
申請人與 利害關系人520法制辦(處科人員)案卷排他僅依申請僅被處罰人3無與上同未規定
五、關於監督中的撤銷——有利行政與不利行政撤銷條件的差別
《行政訴訟法》第54條確立的撤銷條件是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主要證據不足的;②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③違反法律程序的;④超越職權的;⑤濫用職權的。從立法背景來說,《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撤銷條件主要是針對行政處罰行為等不利、損益行政設定的,而《行政許可法》第69條規范的是有利、賦權行政的撤銷。有利行政與不利行政撤銷的條件不盡相同:①濫用職權、玩忽職守;②超越職權;③違反法定程序三個條件是兩個撤銷制度中相同的條件。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有利行政——行政許可的撤銷條件中沒有主要證據不足和適用法律錯誤兩項,他們被具體「物化」在申請許可的單行法規定的法定條件之中了。故而有利行政的撤銷條件除上述三個相同的外就是不符合單行法規定的條件。
C. 無過錯責任的免責事由
一) 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的免責事由:
合同中或不可抗力中的無過錯責任。通常情況下,不可抗力是免除責任的事由,這種結論是由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決定的。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可抗力是發生無過錯責任的條件。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一般可以通過舉證不可抗力的發生而免除不履行的責任。
三) 合同關系中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
1) 遲延後的不可抗力,
2) 轉質之質權人對於轉質物損失的責任,
3) 出版人接受作品後因不可抗力而遺失或毀壞,
4) 民用空中運輸之旅客和財產損害。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有學者認為,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僅指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的,在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責任,這種觀點與史尚寬的觀點是一致的,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值得懷疑。
四)《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無過錯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2條)。
2)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4條)。
3)提供個人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5條)。
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為無過錯責任。銷售者具有過錯的,承擔最終責任;銷售者無過錯的,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1-43條)。
5)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8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
6)因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污染者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5—68條)。
7)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者,高度危險物品的經營者、佔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9-77條)。
8)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動物園承擔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8-80條;第82-84條)。
9)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10)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5條)。
11)因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與產品提供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為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
12)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9條)。
D. 司法考試各題目分值和各法分值
每份試卷分值為150分,試卷的具體科目為:
試卷一:綜合知識。包括: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法律職業道德與職業責任;
試卷二: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試卷四:實例(案例)分析、司法文書、論述。包括:試卷一、二、三所列科目。
前述試卷一、試卷二、試卷三為機讀式選擇題;試卷四為筆答式實例(案例)分析題(含法律文書寫作)。
一、法理學:
法理學還是在第一卷和第四卷論述題中進行考察,所涉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
其中單選為第一卷的第1題到第7題共計考察7分、多選為第51題到第56題共計12分、不定項選擇是第91題和第92題兩題共計4分、第四卷的第1題20分、第7題論述題選作的第一問為25分,法理學在08年司法考試中合計考察68分(如果考生第四卷第7題選作第二問為43分)。
二、法制史(中國法制史和外國法制史)
法制史依然是考察分值最少的科目之一,所涉題型只有單選題和多選題兩種,其中單選是第一卷的第8題到第11題以及第13題共計考察5分、多選是第57題到第59題共計6分。法制史部分在08年司法考試中合計考察11分,是今年司法考試中考察分數最少的一科。
三、憲法
憲法同樣是考察分值比較少的科目,今年司法考試中憲法考察了單選、多選和不定項選擇三種題型,其中單選是第一卷的第12題、第14題到第18題共計6分,多選題是第60題到第65題共計12分,不定項選擇題是第93題和第94題,共計考察4分,憲法學在08年司法考試中合計考察22分。
四、經濟法
經濟法每年考察的分數不太多,屬於次重點科目,今年在考試中考察題型還是單選題、多選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其中單選題為第一卷的第19題到第28題共計考察10分、多選題為第66題到第77題共計考察24分、不定項選擇題為第95題到第97題共計6分,經濟法部分合計考察40分,和2007年考試分值分布一模一樣。
五、三國法
三國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在08年司法考試中共考察了44分,與往年大體相同,具體情況如下:
國際法今年在司法考試中共考察了6道單選題(第29題到第34題)共計6分、2道多選題(第78題和第79題)共計4分、1道不定項選擇題(第98題)2分,合計考察12分。
國際私法所涉題目為單選題的第35題到第40題及第46題共計7分、多選題的第80題到第82題共計6分、不定項選擇題中的第99題考察2分,合計考察了15分。
國際經濟法部分考察了5分的單選題(第41題到第45題)、10分的多選題(第83題到第87題)、1道2分的不定項選擇題(第100題),合計考察17分。
六、法律職業道德
法律職業道德考察分數歷年都是與法制史為伍,是最少的科目,08年考試一共考了13分,分值與以往基本持平,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卷第五題的第6問居然考到了一個法律職業道德的問題,按照案例分析題的評分標准,一個小問應該是3分左右,其他的10分就分布在第一卷的單選題和多選題中了,其中單選題第47題到第50題共考4分、多選題第88題到第90題共考6分。
七、刑法
刑法依然是司法考試中考分最多的一個科目,如果考生第四卷選作的是第七題的第二問,那麼刑法的分數就達到了103分!法律教育網輔導老師魏敬淼教授說「重者衡重、輕者衡輕」,果然如此。
2008年刑法考察的題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選擇題、案例分析提和論述題,其中卷二單項選擇題的第1題到第20題是刑法試題,共考察20分,多選題的第51題到第65題共考察了30分,不定項選擇題的第91題到第94題共計考察8分,第四卷第二題分值為20分,第七題第二問25分,合計103分。
八、刑事訴訟法
作為傳統重點科目的刑訴法,今年考分和以往也是基本持平的,其中卷二單選題第21題到第38題共考察18分,多選第66題到第79題共考察28分,不定項選擇題的第95題到第97題,共考察6分,第四卷第三題分值為20分,刑訴法在2008年司法考試中合計考察72分。
九、行政法
行政法是許多司法考試的考生最為頭疼的一個科目,每年的分數都在50-60分,有時甚至更多,2008年司法考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在單選題部分考察了12分(第39題到第50題),多選部分考察22分(第80題到第90題),不定項選擇題部分考察6分(第98題到第100題),第四卷的第六題分值為20分,行政法部分合計考察60分,與往年基本持平。
十、民法
民法是2008年司法考試單科分值最高的科目,達到95分(不算第四卷第七題選作第二問)!題型還是傳統的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選擇題和案例分析題,其中第三卷單選部分的第1題到第24題共計考察了24分,多選部分的第51題到第68題共計考察36分,不定項選擇題部分的第91題到第96題共計考察12分,第四卷第四題第1問到第5問、第7問和第8問考察了20分,第四卷第五題第1問考察3分左右,合計95分。
十一、商法
2008年司法考試商法大幅「貶值」,只有28分,甚至不如經濟法考察的分數多,導致商法分值降低的原因是第四卷根本就沒有涉及到商法的任何問題,也就是商法部分在卷四很罕見地打了一張「白板」。具體分析商法的考情,第三卷單選題第25題到32題共考8分,多選題第69題到第78題共考20分。
十二、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在第三卷單選題第33題到第50題共計考察18分,多選題第79題到第90題共計考察24分,不定項選擇題的第97題到第100題共考8分,第四卷第四題第6問分值約為4分,第五題第2問到第5問分值約為15分,合計考察69分。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司法考試的重點還是三大實體法和三大訴訟法,也就是民法、民訴、刑法、刑訴、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這和法律教育網的輔導老師所對考生的提醒是一致的,「重點永遠是重點」,「得民刑者得司考」。
E.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苐六十九條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的內容是:
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F. 《行政訴訟法》第69條是什麼
訴訟和仲裁都是解決糾紛兩個法律途徑,為了保證訴訟仲裁的順利開展,國家有一系列的訴訟仲裁法規,保障了訴訟仲裁的運行,其中也規范了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維護司法的威嚴和公正。
G.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69條的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H. 什麼是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人民法院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在我國,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民事訴訟並稱為三大訴訟,是國家訴訟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章的相關規定,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使國家行政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做出裁判,從而解決行政爭議的制度。
(8)行政訴訟法69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特徵:
(1)行政訴訟所要審理的是行政案件。
這是行政訴訟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與其他訴訟的區別。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追訴者刑事責任的問題;民事訴訟解決的是民商事權益糾紛的問題,而行政訴訟解決是行政爭議,即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
(2)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方式進行的一種司法活動。
這是行政訴訟與其他解決行政爭議的方式和途徑的區別。在中國,行政爭議的解決途徑不止行政訴訟一種,還有行政復議機關的行政復議等等。而行政訴訟是由人民法院運用訴訟程序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3)行政訴訟是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以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其中進行審查的行政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審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行為的侵害。這就決定了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在審理形式和裁判形式上有所不同。如行政訴訟案件不得以調解方式結案;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由被告承擔;行政訴訟的裁判以撤銷、維持判決為主要形式等。
I. 行政訴訟法解釋為何第六十九條沒見第一款(一)條
一般法律會有法律本文,就是你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但有時高院會出台針對此法的司法解釋,你可以咨詢法院,詢問是具體哪年的司法解釋哪條條款,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