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訴訟法的缺陷
1. 新行政訴訟法解決了哪三難問題問題論述題
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
2. 針對行政訴訟法存在的上述缺陷
律師也是來可以的。
《行政訴訟法》源第二十九條規定: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既然上述的包括律師和近親屬等都可以作為訴訟代理人,當然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也可以委託近親屬或者律師。而《若干問題解釋》單獨規定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近親屬可以接受委託代為訴訟,這是不是多此一舉了呢?
綜合分析,邏輯似乎應該是這樣的。
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如果能夠自己委託律師,當然可以直接委託律師。但是現實中,除了有固定私人律師的公民外,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往往根本沒有辦法找律師,而又不存在刑事訴訟上的法律援助,那麼,相對而言,公民通知一聲親屬,讓親屬代為起訴則簡單很多,這也是中國的現實情況。找親屬總比找律師容易,而且行政訴訟中律師能不能會見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也缺乏明確規定。所以,《若干問題解釋》特別規定了,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訴訟的,其近親屬可以依其口頭或者書面委託以該公民的名義提起訴訟。
3. 《行政訴訟法理論與實務(上、下卷)》最新txt全集下載
行政訴訟法理論與實務(上、下卷)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您下載的該電子書來自:TXT書庫
行政訴訟法 理論與實務
THEORY & PRACTICE O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資料全面本書通過對中國從清末到1989年《行政訴訟法》頒布,以及之後鉍高人民 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完整回顧,呈現中國行政訴訟法制度在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歷史感 強,資料豐富,有相當多的資料屬於首次發掘和首次公開。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兩萬 余篇國內外的文章和著作,資料性非常強。
理論深刻現有的行政訴訟法理論一般偏向於法條釋義,而本書對行政訴訟法的基礎 理論進行了全新的構架,尤其是擺脫了長期附屬於民事訴訟法的理論缺陷,是一本真正意 義上的中國行政訴訟法理論書籍。
實用性強本書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出發,相當多的內容涉及司法實務中的重點和難 點問題,在對相關問題進行理論闡述和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是實務 界,尤其是行政審判法官和行政執法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具有中國特色本書主要是從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發展的角度進行闡述,在對國外相關 制度進行橫向比較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的行政訴訟現狀,提出解決中國特色問題的方式和 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具有原創法和比較法的性質。
權威性強本書對最高人民法院的各項司法解釋、請示答復等,進行了幾乎無遺漏的 闡述。本書作者是最高司法機關的法官,參與了行政訴訟法、鉍高人民法院各項重大司法 解釋、司法政策的起草和制定,是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的直……
需要別的再問
4. 最新有關行政訴訟法爭議
行政訴訟設置的原則就是通過司法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的事後監督而促進行政行為文明、規范。但在現行的體制下,行政相對人在行政訴訟中處於相對弱勢,違背了訴訟的等腰三角形形狀。簡單的就是老百姓在共產黨的法院去告共產黨的政府,我們不用想也會知道結果是什麼。
5.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首先是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並對雖然已經立案但因確實不符合起訴條件應當裁定駁回起訴的情形作了列舉性規定,包括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等十種情形。
受案范圍進一步擴大,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可訴行政行為的范圍,將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徵收徵用及補償決定、認為違法集資或攤派費用等違法履行義務行為、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行政行為、政府特許經營協議或土地房屋補償協議等情形納入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與原規定相比,行政相對人、行政行為利害關系人的權利救濟范圍更加廣泛。
明確跨區域管轄審案;為了解決行政案件「審理難」問題,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排除了地方保護主義和干擾問題,保障了行政審判依法獨立公正開展。
明確行政案當事人資格;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也就是說原告不僅包括認為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直接相對人,而且還包括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及原告資格轉移後的權利義務承受人。行政案件有了簡易程序非法干擾審判將被制裁。為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新法增加了簡易程序,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政府信息公開案件以及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一審行政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立案之日起在45天內審結。
6.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訴訟實務的影響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訴訟實務的影響主要有十個方面:
看點一: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點評】經過20多年的實踐,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權利范圍在單行法中不斷擴大。「這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趨勢,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
看點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點評】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龍非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宣示性的條款,但把這個要求寫進來,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保障。這是四中全會精神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具體化。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看點三: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點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認為,這一規定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更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操作性較強。但不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起訴都要符合條件,如有明確被告、基本事實等。」沈巋說。
看點四:應當登記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點評】「這樣做減少了對原告起訴的阻礙。」龍非說,以前立案很大程度上是實體審查,以後法院立案主要是對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進行判斷。新規定同時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釋明,給予指導。雖然會給法院增加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保護。
看點五: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點評】「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延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由現行的行政訴訟法當中的三個月延長到了六個月,並且對一些特殊情況,都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這樣就可以給原告更多的時間來提起訴訟。」王敬波說。
看點六: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點評】「修改後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王敬波說,雖然由誰到法院去應訴,並不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但是通過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案件的解決。
看點七: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點評】龍非說,行政審判面臨的症結性問題就是行政的干預。一些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這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看點八:不執行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點評】「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王敬波說。
看點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點評】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說。
看點十: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點評】「行政訴訟本來有三大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姜明安指出,過去僅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而忽視了它的解紛功能。
「把解決爭議納入行政訴訟目的是對行政訴訟性質、功能正確認識的結果,為擴大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提供了立法目的依據。」姜明安說。
7. 新《行政訴訟法》的新判決類型有哪些
新行政訴訟法有下列幾種判決形式及適用情形。一是駁回原告的行政訴訟請求。版二是判決行政機關重權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三是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政機關,判決其履行法定義務。四是判決具有支付義務的行政機關,履行支付義務。
更多精彩內容來源海口律師咨詢 http://china.findlaw.cn/haikou
8. 新《行政訴訟法》帶來什麼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版提起的訴訟,權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
9. 根據《行政訴訟法》關於管轄的規定,分析行政干預存在的缺陷
4月30日 13:38 <<行政訴訟抄法>>特殊襲地域管轄: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行政訴訟法解釋>>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10. 新舊行政訴訟法的不同之處
A 新行政訴訟法,新在哪裡?
新行政訴訟法將於明年5月份正式實施,修改的地方太多了,下面重點介紹一下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從立案、審理、執行方面的完善,有助於改善在實踐中的行政訴訟的「三大難」問題。新行政訴訟法,在立案方面擴大了行訴案件受理范圍,在審理方面強調了行政機關的出庭義務,在執行方面賦予了法院刑拘的權力。
一、立案:擴大行訴案件受理范圍:
對以下12種「民告官」案件,法院要受理。
1、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3、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4、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5、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6、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7、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8、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9、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10、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11、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12、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新行訴法擴大了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的范圍。過去有一些法院不管的案子,現在也管了,包括社會比較關注的土地房屋徵收補償等領域。這對行政機關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政機關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確保各類行政行為都能夠經受法律的檢驗。
二、審理:民告官「官」應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行政機關要支持告、配合告。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過程中雖然是被告,也要積極支持、配合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行政審判工作。
三、執行:不執行判決可拘直接責任人。
「第九十六條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款額,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賬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負責人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
(四)向監察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五)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