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評價釣魚執法原則
『壹』 釣魚執法違背了依法行政的哪些具體要求
(一)「釣魚」執法違背了合法行政的要求
合法行政要求政府執法必須依據明確法律法規規定,不得擅自超越法律規定的范圍、條件、標准、限度。「釣魚」執法的取證方式明顯有違於法律的規定和有關的司法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六條規定: 行政機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 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和收集有關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十七條明確規定:「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和「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不能作為定案依據。法律界有一句諺語叫「惡樹結惡果」,即通過違法程序獲得的證據也是非法的,不得作為證據使用。由此可知,「釣魚」執法通過引誘、欺騙的手段,騙取普通公民做出違法事實的證據,不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正如行政法學家馬懷德所說:「其違法之處在於,非執法人員採用了引誘、欺詐、脅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證,違反了執法取證的基本要求。事實上,通過這些方法獲取的證據是無效的,不能作為行政行為合法的證據。」
(二)「釣魚」執法違背了合理行政的要求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為實現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當使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在「釣魚」執法過程中,相對人本來沒有違法事實,而是被執法者故意設置的圈套欺騙,引誘才實施的違法行為,這種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本身就不大。但是,引誘相對人採取的「釣鉤」行為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社會危害性,它不僅擾亂社會秩序,而且還影響到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執法機關在利用他人的善心,踐踏人對人的信任,達到「執罰」的目的。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關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是必要、適當的,並盡可能少地對社會產生危害性與副作用。顯然,「釣魚」執法所產生的社會危害性與副作用要遠遠大於它所保護的權益和打擊的非法利益,而且這個非法利益還是由執法者設圈套陷害而來的。
(三)「釣魚」執法違背了程序正當的要求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社會沒有規則就很難建立。規則分為實體規則與程序規則,而程序規則又往往與公平、正義、秩序緊密相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季衛東教授在《法律程序的意義》一文中講到:「程序是國家與公民個人之間的紐帶」。一個國家往往通過對程序規則的制定來約束不正當行為的產生。針對行政程序,它應通過預設的立法程序法律化,使其具有可控制行政行為合法、正當運作的強制力量。行政行為的正當程序要求在對相對人作出不利的決定之前,必須事先告知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必須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釣魚」執法則省略了這些法定程序,通過誘騙的方式栽贓當事人,然後逼迫當事人簽署放棄陳述申辯的聲明,從而達到進行處罰的目的,這明顯違背了程序正當的要求。另外,國家公職人員面對作為當事人的受害者與「釣鉤」者,在沒有在核實的情況下就確信「釣鉤」者的言辭,這顯然也不合乎程序正當的基本要求。
『貳』 簡述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2)行政法評價釣魚執法原則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叄』 釣魚執法違反了什麼法律
違反了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2.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越權無效原則.
4.信賴保護回原則.
採取釣魚的答方式進行執法,顯然違反了以上原則。行政機關利用職務便利違法行政,違反了以上基本原則,同時也觸犯了刑法涉嫌濫用職權罪。
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濫用職權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由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致使國家機關的某項具體工作遭到破壞,給國家、集體和人民利益造成嚴重損害,從而危害了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濫用職權罪侵犯的對象可以是公共財產或者公民的人身及其財產。
『肆』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法治原則
公開原則
比例原則
『伍』 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
四、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
五、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第二是行政責任原則。
『陸』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行政法治原則也被稱作依法行政原則,是指法律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內職權、手段容、方式和違法的後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並採取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正確有效實施。行政法治原則具體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
①一切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根據,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可以採取的手段、方式等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沒有法律依據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可依。
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必依。
③違反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國家行政機關必須對自己所實施的行政活動承擔責任,這是違法必究的要求。
『柒』 釣魚執法違反了行政法基本原則哪些原則
這是國際法處理的問題,中國政府對國際政治文明有選擇性的接受,投鼠忌器,後面拖著一個油瓶:1990年聯合國大會對中國政府制裁決議,而中國政府不想讓90後知道。
『捌』 上海釣魚執法案件從行政法的角度有什麼看法
誘導犯罪再實施抓捕,在我國刑法領域是一種合法的偵查措施,比如假裝買家購買毒品,抓捕毒販。相對而言,行政執法中應該慎用,但如果真用這招倒也算不上違法。比如,一個人假裝打車,有黑車司機上來搭訕,談好交易價格後亮明身份,實施處罰。這就是釣魚執法的原型。而像上海幾個具體案例中,以生病等理由誘騙好心車主,然後偽造付款證據、證詞,進行處罰,則是一種明顯的違法犯罪行為,並不具備行政法上的合法性。
『玖』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反映行政法本質和具體制度規則內在聯系的共同性規則。基本原則的作用主要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指導行政法的統一適用和解釋,彌補法制漏洞。
行政法基本原則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國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規定;二是行政法學理論的闡述。法學理論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闡述注重反映人們對一般規律的認識,但是由於認識上的差異,法學著作對基本原則的表述會有所不同。國家相關文件的規定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吸收理論研究的成果,因此,這兩種來源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統一。這里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合法行政原則的根據,是行政機關在政治制度上對立法機關的從屬性。合法行政原則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行政制度上的體現和延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定了國家行政機關對人民代表大會的從屬性。憲法第2條和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行政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樣就從根本法上解決了國家行政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憲法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國家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行政職權。
合法行政的內涵和要求,隨著憲法制度的演變、行政職能的消長而不斷變化。早期的合法行政是絕對、消極和機械的公法原則。為適應時代變遷和行政職能變化的需要,合法行政原則不斷得到新的解釋。從歷史發展看,我國的行政法制度尚處於發展進程中的初級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到憲法規定實行依法治國,我國法律在規范行政活動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強。
我國合法行政原則在結構上包括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1.行政機關必須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立法性規定。第一,行政機關的任何規定和決定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符合現行法律的規定和決定。行政機關的規定和決定違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第二,行政機關有義務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行政義務。行政機關不積極履行法定作為義務,將構成不作為違法。
2.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授權活動。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在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關繫上:第一,行政機關採取行政措施必須有立法性規定的明確授權;第二,沒有立法性規定的授權,行政機關不得採取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行政措施。行政機關不遵守這一不作為義務,將構成行政違法。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合理行政原則包括三個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為滿足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在作出決定前准確理解和正確確定法律所要達到的目的。在多數情況下,法律會對其立法目的作出明確規定,但有時法律規定的目的可能比較含混,這些情況下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立法背景、法律的整體精神、條文間的關系、規定含義等因素作出綜合判斷。第二,適當性。是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與措施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為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擬採取的措施對達到結果是否有利和必要。第三,損害最小。是指在行政機關在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即行政機關能用輕微的方式實現行政目的,行政機關就不能選擇使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
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第二,公眾參與原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或者決定,應當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利的決定,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第三,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四、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第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權行為。在國際貿易中,行政當局不合理延遲和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也被認為是政府設置的貿易壁壘形式。
五、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第二是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六、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第二是行政責任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權力和法律責任的統一,即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