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中國行政法史上的第一

中國行政法史上的第一

發布時間: 2025-09-02 07:18:02

① 應松年的個人軼事

他是著名法學家,卻也愛好歷史學和文學,他說那是他的精神家園,可以從中獲得心靈的慰藉和心智的啟示;他職務多、工作緊,卻忙裡偷閑,偶爾拉上一會兒二胡,一曲《二泉映月》讓人如醉如痴;人到中年後,他創造了中國行政法眾多「第一」,從第一部行政法學教材到培養第一代行政法學研究生,從參與新中國第一部《行政訴訟法》的起草到此後眾多行政法的出台,都深深地留下了他的足跡。他與新中國行政法學和行政法制同行,成為中國行政法學著名的「領頭雁」之一。

「挫折是墊腳石」
磨難對於有志者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挫折能造就強者,也能吞噬弱者。
1937年,應松年出生在寧波奉化的一戶書香門第。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踏進華東政法學院,在大學的日子裡,他很快嶄露頭角,第二年就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向新生介紹大學生的學習經驗。
可是,厄運很快降臨,1957年「反右」開始,巨大的政治風浪波及全國眾多高校,同許多優秀知識分子一樣,他也被卷了進去。畢業後,他被「發配」去了新疆伊犁。
這里有戈壁胡楊,逆風怒吼,但這里也有葡萄蘋果,青山綠水,還有朴實熱情的各族人民,伊犁河谷不乏溫馨。天涯何處無芳草,邊地賦予應松年生活的激情。這里成了他砥礪人生的起點。
遠離家鄉,遠離專業,不免彷徨,但他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沒有法學書籍可研讀,歷史、文藝書籍也足以慰藉,總之是找到什麼就看什麼。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讀了許多自己喜歡的文學和歷史書籍,還寫了一些民族文學的評論文章,發表了一組伊犁詩話和有關伊犁的史話。林則徐、左宗棠、細君公主,一個個歷史人物的故事中,金戈鐵馬,雪野情長,顯示了可歌可泣的邊地歷史畫卷,應松年教授從中也深得歷史的啟迪。
回首往事,應松年平靜地說:挫折對於人來說,未見得全是壞事,它可以磨去身上的稚氣和傲氣,促使人更加懂得生活的含義和人生的意義,更加懂得珍惜人間美好的東西,尤其是能使人練就敏銳的洞察力和清醒的辨別力。
「困難和折磨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正如契訶夫這句話所言的那樣,生活的磨煉和知識面的拓展,為一個未來的行政法學家留下了深厚的儲備。
「填補」出來的行政法學家
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在伊犁20年了,應松年也已經步入中年,但生活的軌跡卻面臨改變。1980年,西北政法學院和其他政法院校一樣,停辦多年,這時決定恢復重建,但因法學人才斷流,缺乏師資,吁請西北各省支持該院人事處長還專程到新疆覓才。這時,應松年已擔任伊犁州教育局的教學研究室負責人。得知應松年想離去,勸留不得,教育局採取了行政手段,扣住人事檔案不放。面對領導的信任和挽留,應松年心裡湧起一股熱流,但他很清醒,也很堅決。20年的生活經歷,已使他深刻認識到,民主與法制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懷著對伊犁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深依戀和感激,打點行裝,應松年義無反顧地來到了西北政法學院,重返他熱愛的法學領域。
機遇選擇了應松年,應松年也抓住了機遇。
由於對歷史和哲學的偏愛,應松年對法理學和法制史似乎更感興趣。可是當時西北政法學院的行政法沒有教師,應松年又滿腔激情地填補了這塊空白。沒想到這一「填補」,竟補出一位行政法學家,也使他與其他的行政法學家一起,共同補出了行政法學的一片輝煌。
沒有教材,缺乏資料,難以入手,做事有股倔勁的應松年一頭扎進了圖書館,詳細研讀了所有民國的和前蘇聯的行政法學著作。接著,他又從西北到西南,又到中南,收集資料,還結識了當時也剛剛踏入行政法學門檻的同行。
這時,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的王珉燦先生在廈門主持召開了行政法學教材編寫研討會。應松年得知消息,覺得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便毛遂自薦,要求參加會議。望著這個風塵僕僕、滿臉執著的後輩,王珉燦老先生心頭一熱,心裡珍視著來人的這份熱情。沒想到在研討會上,應松年侃侃而談,掌握資料翔實,對行政法學有著獨到精闢的見解,眾人對他開始刮目相看,王老先生當時就決定把他借調到北京,專門從事新中國第一部行政法學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的寫作和編輯。
王老先生的這一決定成為應松年人生歷程上的重要契機,揭開了他的行政法學之路的開端。歲月如流,王老先生已經逝去,應松年始終銘記著老先生的知遇之恩。應松年說,有時深夜伏案,稍有懈怠,想起王老先生,就又筆不輟手,耕耘在行政法教學研究的陣地上,並以王老先生為榜樣,視獎掖青年學者為己任。
20多年來,我國行政法制發展迅速,從《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到《立法法》,一直到剛剛頒布的《行政許可法》,中國行政領域里的民主與法制建設被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無論是參與起草,還是參加討論,或是提供咨詢,這些法律都傾注著應松年的一份心血,寄託著他的法治理想,承載著他的人生追求。應松年在治學、立法研究的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腳印。
擁有眾多「第一」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在行政法學領域里,應松年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中國行政法治發展歷程中,應松年有幸參與了教學、理論研究、法制建設的開創性工作,成為眾多「第一」的擁有者。
1981年,應松年參與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行政法學教材《行政法概要》。他回憶此事時說:「我們也是在『邊學邊編』,當時的北京圖書館也就是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是我那時去得最多的地方。」邊學邊編,包含了我國行政法學開創研究的幾多辛酸。
1984年,他主編了建國後最早的行政管理學教材之一《行政管理學》,這一著作包含著應松年對於中國行政法治之路最初的思考、體悟,第一次揭示了行政法學與行政管理學的內在聯系。這本書後來發行達數十萬冊,獲得全國行政管理學論著一等獎。
1985年,中國法學會行政法研究會成立,十多年來,應松年一直擔任該學會的副總幹事兼秘書長,後來又擔任學會會長。學會在組織國內外學術交流、推動行政法學研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86年,著名法學家陶希晉發起了組織行政立法研究組。近20年來,應松年作為研究組主要負責人之一,組織在京的一些學者和在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一起,從事了多部行政立法的研究和試擬稿的起草工作。
為促進行政法學的繁榮,應松年一直希望行政法學界有一個可以探討爭鳴的園地。在沒有經費,沒有專職編輯的條件下,群策群力,白手起家,終於創辦起了一份理論刊物。開始用油印,1993年取得一些資助後正式出版,成為我國法學領域里惟一的單科理論期刊,這份雜志就是現在的《行政法學研究》。
掛在嘴邊的法言法語有時被遺忘了
在談到中國行政法體系時,應松年說,法律的制定,某個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也許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人的共同努力,我們的法治之路才得以不斷向前延伸。
對於他參與已經制定的《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應松年如數家珍,欣慰之情油然而生。目前他又把期盼投向了《行政程序法》。他說,近幾年來,行政程序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尤其是個別政府部門在審批過程中的不透明、效率低下和「尋租」行為。除《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許可法》作了較完善的程序規定外,其他有關行政程序的規定比較簡略,且不統一。因此,從長遠來看,仍然需要制定一部全面的行政程序法。它將更加體現規范行政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宗旨。應松年指出:「我國過去重實體、輕程序,現在必須重視程序的作用。只有程序公正了,才能更好地促進實體的公正。」「進一步說,程序不光是一個工具,程序本身也具有獨立價值」。
但是,應松年同時指出,立法中的缺陷也不容忽視。他說,目前正在實施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關繫到中國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一部重要法律,但卻遺漏了權利救濟問題。該法在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兩委」關系和司法救濟問題。當時立法討論時,關於「兩委」關系還有些爭論,但後來還是寫下了相互矛盾的法條。對於司法救濟,大家卻集體「失語」了。該法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但當一個又一個民選村主任被非法撤換、停職或者無法上崗時,村民們卻沒有什麼救濟渠道。告到法院,法院卻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未規定,政治權利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為由,拒絕受理。
「有權利必有救濟,無救濟則無權利,這是法學專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這句話卻在立法的關鍵時刻被遺漏了,無論從中國的民主法治角度來說還是從法學專家角度來說,都教訓深刻!」應松年遺憾地說,對此,他自己也沒有盡到一個行政法學者的責任。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人們將自我實現視為最大滿足,對我來說,最大滿足是學生們的成長!
1986年,應松年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執教。之後,中國政法大學招收了中國最早一批行政法學碩士研究生,應松年先後擔任導師組副組長、組長,後又擔任博士生導師,承擔了培養中國第一代行政法研究生的任務。其間,他還擔任師資培訓和法制幹部培訓的組織教學工作,培養了一批年輕的行政法學教師和實務工作者。
1997年,時值應松年教授從教35周年暨60華誕慶祝會召開之際,他的一位學生回憶說:「不管如何辛苦勞頓,應老師總是精神抖擻地登上講台。他善於用淺顯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來解釋深刻的法學思想,受到聽講者的普遍歡迎。」
他的另一位學生也飽含深情地說: 「每次上課,他總是騎著自行車很早趕到等著我們,常令我們感動和慚愧。他採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和激勵我們各抒己見,使我們在討論中深入,在交流中受益。」
學生們從應松年那裡不僅收獲了知識,更傳承了民主法治信念。一位當法官的學生說:「在跟應老師讀書的日子裡,不論探討學問,還是處理事情,他總是很民主,先讓你說說看法,最後找到一個最為理想的解決辦法,我們很平等。親其師,信其道,我們不僅從他那裡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談到自己的學生,應松年頗為自得:「碩士上百名了,博士有幾十個。許多人都羨慕我這一點,在學生身上,我也學到許多東西。人們將自我實現視為最大滿足,對我來說,最大滿足是學生們的成長!在他們身上,我感到了人生的延伸,理想的延伸。」
認真履行代表的職責
永遠立於大眾的立場。
應松年喜歡讀小說。他說:「文學即人學,法學也是如此。」關注人,關注人性,這應該是文學和法學的共同之處。文學對於正義的崇尚,對於邪惡的鞭撻,也是和法律精神相通的。文學的感性,法學的理性,殊途同歸。只有在深刻參悟人性的前提下,制定出來的法律規范才是切合人民意志的。
「人民的利益就是最高的法律」,這是應松年教授一以貫之、始終不渝的學術宗旨和做人准則。他的一位學生告訴記者說:「他經常教育我們,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相對人的權益很容易受到侵犯,在這種情況下,一名法律工作者一定要把正義和公平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盡己所能為老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應松年在他的一篇文章里也寫道:「保障人權,體現人性,尊重人的人格尊嚴,這是現代法治理念的核心。在立法、執法領域,堅持人文關懷,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涵。」「制定法律、實施法治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保護公民的自由和權利」。
應松年告訴記者,盡管中國行政法制發展很快,但目前基層違法行政、濫用權力的現象仍然很嚴重。作為人大代表,他每年接到的申訴信都有300封左右。他總是很認真地轉給相關部門。他說:「相當一部分群眾反映的都是有問題的。」
應松年介紹說,有一次,有一位職工拄著拐杖來找他,主要問題是工傷評定等級過低。應松年教授耐心地聽他訴說後,經過一次次電話聯系,多方奔走,終於解決了這位職工的問題。還有一次,有兩位基層法官找他,訴說他們受到的不公正處理。為此事,應松年多次反映,最後取得了高檢院的支持,終於使兩位法官的問題得到公正的處理。言及此,應松年對高檢院重視人大代表反映的問題並認真處理的行為,深為感動。
作為一位行政法學者,應松年在法學研究、法學教育中作出了業績,同時,在行政法制建設中,在履行人民代表的職責中,應松年作為一個學者,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與行政法同行,是應松年人生軌跡的寫照,我們相信,他將繼續精神抖擻地與行政法一起前行。

②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是

法律分析:最早出現於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後來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類法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第三條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發生或者即將發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行政機關採取應急措施或者臨時措施,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行政機關採取金融業審慎監管措施、進出境貨物強制性技術監控措施,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條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

第五條 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應當適當。採用非強制手段可以達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設定和實施行政強制

③ 中國歷年來最早的一部法律是什麼

《周禮》是我國保存最早的系統完整的行政法法典,也是周朝統治者在總結夏商周歷朝統治經驗基礎上的具有集權制傾向的行政法典。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的集權制社會的行政體制、原則、規范和基本制度,對世界行政制度的建立完善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其所確立的六官制度到後世逐漸衍化為六部制。是我國最早的憲法性文件的核心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於1949年9月29日頒布,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隨後起草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歷經四部,均以相應的年號作為區別。一般默認的憲法為最新版本,即八二憲法的2004年修正版。
共同綱領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且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憲法,卻為憲法的訂立奠定了基礎。

五四憲法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106條。被稱為五四憲法。五四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

七五憲法
是一部有嚴重缺點、錯誤的憲法(可參閱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30條,被稱為七五憲法。當時仍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以帶有比較濃重的文革色彩。

七八憲法
第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60條。被稱為七八憲法。

八二憲法
我國當前現行憲法。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並頒布。並根據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進行了修正。

④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法典

1、《新律》

新律指我國歷史上曹魏政權的法律。魏明帝時,鑒於漢朝律令繁雜,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詔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也叫《魏律》、《曹魏律》。

三國時期,吳、蜀雖制定過一些科條,但沒有編纂出系統的法典。曹魏的《新律》是三國時代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一部系統的法典。

2、《泰始律》

由於《魏律》內容繁雜,早在司馬昭執政時即命賈充、羊祜、杜預、裴楷等人參考《漢律》及《魏律》來修編新法律。

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完成編纂工作,次年頒行全國,此即《晉律》。因於泰始年間頒行,又稱《泰始律》。

3、《開皇律》

《開皇律》是隋代第一部法典,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國家憲法。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命高熲等撰定新律,同年頒布,是為《開皇律》。

開皇三年又命蘇威、牛弘等重修,刪繁就簡,成12篇,即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共500條。「自是刑網簡要,疏而不失」。(《隋書·刑法志》)。原文已失傳。

《開皇律》廢除前代的鞭刑及梟首、轅裂等酷刑和孥戮相坐之法,更定刑名為笞、杖、徒、流、死五種,並定「八議」,還將北齊時的「重罪十條」改為「十惡」大罪,規定在《名例》篇中,對後世法律影響很大。

5、《大明律》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典。它草創於金戈鐵馬的戰爭時期,完成於重典治國的洪武年代。

這部大法不僅繼承了明代以前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的歷史優點,是中國古代法律編纂的歷史總結,而且下啟清代乃至近代中國立法活動的發展,為中國近現代的法制建設提供了一些寶貴的借鑒。

5、《永徽律》

永徽律是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的法典。永徽初,長孫無忌、李勛、於志寧等根據《貞觀律》撰成,計12篇,500條。內容基本與《貞觀律》相同。

唐統治者為了確保法律適用的統一,使執法官吏懂得每一條文的精確含義,發揮法律的效能,永徽三年,又詔長孫無忌等人撰寫《疏議》,對《永徽律》逐條逐句進行解釋。

永徽四年撰成奏上,共30卷,附於律文之後,同時頒行,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律與疏合在一起,稱《永徽律疏》,後世稱《唐律疏議》。

是唐律發展到完備階段的標志,也是宋、元、明、清、各代制定和解釋法律的藍本。對越南、日本等國的封建法律也有很大影響。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封建法典。

6、《朝律》

《朝律》是西漢中期立法活動成果之一,別名是《朝賀律》,主要是朝賀制度方面的專門法律。

西漢中期立法活動成果之一。漢武帝時期趙禹制定的《朝律》6篇,又名《朝賀律》,主要是朝賀制度方面的專門法律,它進一步規范了臣子朝見君主的禮儀。

《九章律》、《傍章》、《越宮律》、《朝律》,統稱為「漢律六十篇」,構成了漢律的基本框架。

7、《宋刑統》

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時任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主持立法,是年7月制定完成了《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由宋太祖詔令頒行全國。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頒布《大中刑律統類》, 將《唐律疏議》的條文按性質拆分為121門,然後將「條件相類」的令、格、式及敕附於律文之後。

這種將律、令、格、式、敕混為一體,分門編排的體例,改變了自秦、漢以來的法典編纂的傳統,開辟了新的立法形式,後人簡稱該形式為《刑統》。

《大中刑律統類》的立法模式為後世效法,五代至宋,「刑統」取代「律」,成為主要的法典,如《同光刑律統類》《大周刑統》。

宋朝沿用該立法模式,頒布了《宋刑統》,並由大理寺刻板印刷發行全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宋刑統》和唐律一樣也是十二篇,除了個別要避諱的字外,內容和唐律基本一致,可見唐律對於《宋刑統》巨大影響。除了大量本朝的詔敕外,也收錄了唐朝的一些法令和詔敕,作為參考。

五刑制度也沿用了唐律的規定,其他有關定罪量刑的規定如議、請、減、贖等也和唐律相同。但宋朝的刑罰也有了一些變化,如凌遲刑的開始合法化就是在宋仁宗時期。

8、《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部法典。《大清律例》的制定工作,開始於順治元年,經過順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

到高宗乾隆皇帝即位時,命王泰為律令總裁官,重修《大清律例》,在經過乾隆御覽鑒定後,正式「刊布中外,永遠遵行」,形成清朝傳世的基本法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清律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刑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始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徽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皇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律

⑤ 中國歷史上的行政法典有

《唐六典》、《大明會典》、《大清會典》。我國自古就有行政法成文化編纂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在明清時期編撰的《大明會典》、《大清會典》也是行政法典。

熱點內容
2017年新勞動法保胎假 發布:2025-09-02 12:19:20 瀏覽:951
合同法收貨地起訴 發布:2025-09-02 12:10:06 瀏覽:894
張志勇律師 發布:2025-09-02 11:45:01 瀏覽:10
怎麼寫影響力商法筆記 發布:2025-09-02 11:43:29 瀏覽:764
鄲城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02 11:27:21 瀏覽:778
買賣合同的聯系人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2 11:13:42 瀏覽:33
經濟法的思考訓練題 發布:2025-09-02 11:13:05 瀏覽:806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體會 發布:2025-09-02 10:52:18 瀏覽:776
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條 發布:2025-09-02 10:48:09 瀏覽:386
馬來西亞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02 10:44:59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