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學

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學

發布時間: 2022-01-16 15:20:49

行政法的具體行為有哪些

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對應,大體說來,行政機關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就是具體行政行為。一個判斷標准就是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特定針對某單位或自然人。抽象行政行為不是針對特定。

⑵ 請問:具體行政行為包括哪些

具體行政行為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徵收、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監督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裁決、行政合同、行政賠償等。

具體行政行為是由行政機關或其中授權的工作人員依法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的,這與抽象行政行為是不同的,一般具體行政行為針對到的是具體某個行政相對人。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2)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學擴展閱讀: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簡而言之,即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成立要件:

1.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

2.必須有明確的意思表示;

3.必須送達當事人。

⑶ 行政法的行政行為

1. 涵義
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對相對人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第一,行政行為的主
體是行政機關,得到法律、法規或規章授權的非行政機關組織體(包括行政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第二,行政行為必須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第三,行政行為必須是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法律影響的行為。比如,有一些行政主體的行為,象單純的建議、勸告等行政,一般不可能對行政相對人產生權利義務的影響。2. 類型
(1)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區別可從三方面進行:
a) 看該行政行為終結時相對人是否明確、固定。
b) 看適用效力是「一次性消費」還是反復使用。
c)抽象行政行為的通常表現形式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2) 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區分主要應看行政行為所涉及的權利義務。如果涉及的是行政機關公務員特有的權利義務,該行為必然是內部行政行為。反之則為外部行政行為。
(3) 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4) 單方行政行為和雙方行政行為。
(5)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這是借用民法學原理所作的區分。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建立在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變化是否由行政主體的意思表示決定這一點上,它是行政活動的元形式。
3.構成和合法
構成要件:主體要件、權利要件、法律要件、目的要件。
合法要件: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是指一個行政行為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各項條件。它的選取應考慮要件的同層次性、涵蓋性、均衡性和不重復性。其具體要件包括:第一,行政主體及其職權合法。第二,行政依據合法且充分。第三,行為內容明確且正當。 第四,行政程序合法且正當。
4. 效力
行政行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為在法律上所發生的效果。包括:
(1)公定力。行政處理的公定力指行政處理一經作出,除非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即具有被推定為合法而要求所有機關、組織或個人表示尊重的一種效力。
(2)確定力。行政處理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處理具有不受任意改變(撤銷、變更、廢止注銷或吊銷等)的法律效力。它包括形式確定力和實質確定力兩個方面。形式確定力,又稱不可爭力,是行政處理對相對人而言的不可改變力,相對人不得任意請求改變該行政處理。指在復議或訴訟期滿後相對人不能再要求改變行政處理。實質確定力又稱不可變更力,是指行政處理一旦做出,非有法定原因或事由出現,應遵循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不得任意變更自己所作的行政處理。
(3)拘束力。行政處理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處理生效後,所具有的約束和限制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行為的法律效力。
(4)執行力。執行力是指已生效的行政處理要求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對其內容予以實現的法律效力。執行力是實現行政處理內容的效力,這里的實現方式包括自行履行和強制履行。其中對行政相對人的強制履行,包括行政強制執行和司法強制執行;對行政主體的強制履行通常則由行政相對人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來實現。

⑷ 行政法學試題 哪些類別具體行政行為

1、服務性 (決定其無償性)。
2、從屬法律性。
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從而必須從屬於法律,不能違反和超越法律。
3、裁量性。
行政行為在法律范圍內通常有一定的自由裁量餘地。
4、單方性。
行政行為只要在行政組織法或特定法律、法規所授權范圍內,即可自行決定和直接實施,而無需與行政相對人協商和徵得相對人的同意。
5、強制性。
行政行為的實施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如遇到障礙,可運用行政強制措施排除。

⑸ 具體行政行為有多少種,哪部法律有列舉嗎

應該有50(5,7)幾種,目前行政復議法規定詳細,其他包括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和行政訴訟法及信息公開條例中,其他包括行政管理、行政服務、行政公開、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徵收、行政證明、行政答復、行政保護及行政合同等其他
兜底條款是,違法強制他人或非法增加他人義務行為,都是具體行政行為;
第二章 行政復議范圍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釋義】 本條規定了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針對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的影響其權益的決定或者措施的行為。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一、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指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依照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規定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給予的制裁。我國大量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都規定有行政處罰,1996年3月17日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行政處罰法》系統地對行政處罰的設定、種類、實施機關、處罰程序等作了規定,是行政機關實施處罰的主要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在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處罰時應當嚴格按照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否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六類。這也是本項規定的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這些行政處罰不服的,都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二、行政強制措施
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機關為了預防或者制止違法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或財產採取的強制約束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強制措施可以分為對人身的強制措施和對財產的強制措施兩種。對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包括勞動教養、收容教育、收容遣送、強制傳喚、強制戒毒、強行約束、強制帶離、強制搜查等,對財產的強制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或財產權密切相關,行政機關應當嚴格依法作出。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統一的行政強制措施法,有關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散見於一些單行的法律之中,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上述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都可以申請復議。
此外,還有一種與行政強制措施相近的行政行為,即行政強制執行。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履行行政義務時,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其履行,或使之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的行為。行政強制執行措施有直接強制和間接強制,直接強制包括對物的強制如強制劃撥、強制收繳、強制拆除、強制銷毀、強制收兌等,對人的強制包括強制拘留、驅逐出境等;間接強制包括執行罰和代執行。代執行是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行政機關請第三人代為執行,費用由義務人承擔的執行方式;執行罰是指義務人不及時履行而他人又不能代為履行義務時,行政機關為促使其履行而採用的科處新的金錢給付義務的強制執行方式。雖然行政強制執行是為了保護行政決定的履行而採取的強制措施,但錯誤的執行措施同樣可以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或財產權,因此,也需要給予救濟。依照我國現有的強制執行制度,行政強制執行主要由行政機關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是也有少數行政機關法律賦予了其強制執行的權力,如公安、海關、稅務等行政機關。對於法院依照司法程序採取的強制措施,當事人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救濟;對行政機關違法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的,當事人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救濟,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尋求救濟。
三、對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的變更、中止、撤銷行為
許可證和執照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人的申請頒發的允許其從事某種活動的書面證明。許可證和執照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資質證一般是指企業或其他組織能夠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證明。主要是在一些特定行業實行,如建築業對建築企業的資質要求。資格證書是公民具備某種能力的書面證明,也是其能夠從事某項工作的前提條件。主要是對一些職業的要求,從事律師職業要有律師資格,從事醫師職業要有醫師資格,從事注冊會計師職業要有注冊會計師資格等。許可證、執照與資質證、資格證在性質上有一定區別,頒發許可證和執照是一種行政許可行為,而頒發資格證、資質證是行政認可行為或證明行為,是公民或組織具備某種條件或者具備某種能力的證明,在有些情況下,它是取得許可證或執照的前提條件。但是,不管是許可證、執照,還是資質證、資格證,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從事某種活動的所必需的,沒有這些證書,公民或組織就不能從事相應的活動。因此,法律對取得這些證書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保護也應當是相同的。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情形外,行政機關不得違法變更、中止、撤銷公民、法人或者組織的許可證、執照、資質證或資格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資質、資格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四、行政確權行為
根據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外,屬於集體所有。對於國有和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取得使用權。根據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的規定,對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予以確認和核發證書,是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法定職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各級政府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需要注意的是,本項列舉的自然資源中增加了「海域」,這是憲法中沒有明確列舉的,但也應當包括在憲法規定的「等」之內。海域的所有權屬於國家,但公民或集體可以獲得使用權,我國在領海和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以及漁業法、水法等都涉及到海域的管理和利用。因此,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海域的使用權不服的,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五、侵犯經營自主權的行為
這里的經營自主權主要是指法律、法規賦予國有企業或集體所有制企業對所經營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生產經營計劃權、物資選購權、財務管理權、勞動管理權、產品銷售權、工資津貼管理權、經營方式選擇權等。賦予企業經營自主權是搞活企業的必要措施,保護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也是法律、法規賦予企業的法定權利,因此,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干預企業的經營,侵犯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企業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私有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企業因所有制不同,企業所享有的經營自主權的范圍也不一樣,它們的經營自主權同樣也受法律保護,如果行政機關干預其生產,侵犯其經營自主權,也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六、干涉農業承包合同的行為
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在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它是由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與其內部成員或其他承包者之間通過簽訂承包合同的方式,確立雙方在生產、經營和分配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一項成功經驗,1993年7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這種經營方式,該法規定,國家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集體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土地、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可以由個人或者集體承包從事農業生產。個人或者集體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農業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九屆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這一經營方式,該修正案第十五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對我國農村改革成功經驗的總結。但是,在實踐中,一些地方的鄉、鎮政府對農業承包經營活動進行干預,擅自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了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和財產權。因此,行政復議法將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的納入復議范圍。
七、違法集資、徵收、攤派等要求履行義務的行為
在我國,權利義務都是依法確定的,對於法定義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認真履行;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強制其履行。但是,行政機關無權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履行法定義務以外的其他義務,否則就是侵犯他們的合法權益。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行為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亂集資、亂收費、亂攤派,人們稱之為「三亂」。據統計,每年各種行政收費就與國家稅收大致相當,人們形容是「稅收輕、利息重、濫攤亂收無底洞」。「三亂」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稅收制度和財政體制存在一定問題,財政收入不能保證不斷膨脹的行政機關的正常開支,行政機關就運用手中的權力,收取各種費用,用於事業費用或單位福利;有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違背量力而行的原則,在地方財政困難、經濟脆弱的情況,急功近利,追求「政績」,不顧企業、個人的承受能力,向企業、個人亂集資、亂攤派,搞建設,辦教育等。「三亂」行為干擾了國家正常的財政、稅收制度,加重了群眾的負擔,損害了政府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為腐敗提供了溫床。雖然國家三令五申禁止「三亂」,但仍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復議法將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等納入復議范圍,是通過行政復議的方式,制止「三亂」行為,從而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這里的「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是指違法要求承擔「三亂」以外的其他財產或勞務負擔。
八、不予頒發許可證、執照等許可行為
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作出允許其從事某項活動的行政行為,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了大量的行政許可,涉及到經濟、文化、環境、衛生、資源以及公民安全和公共秩序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許可的形式包括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准許證、特許證、登記證等證書形式,還包括審批、核准。注冊等非證書形式。無論是證書形式還是非證書形式,非經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不能從事相應的活動,因此,依法取得許可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如果符合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復議。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對於行政許可的法律,所以行政許可工作還不規范,存在一些問題,行政許可的形式較多,本項規定只列舉了行政許可的一些基本形式,對沒有列舉的其他行政許可形式,公民也可以申請復議。
九、未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行為
人身權利是指沒有直接經濟內容,與公民人身相關的權利,它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其中人格權包括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財產權是指有一定物質內容,直接體現為經濟利益的權利,主要包括所有權及其他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受教育權是指公民達到一定年齡並具備可以接受教育的智力時,通過學校或者通過其他教育設施和途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權利。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受教育權利都是受憲法保護的公民權利。我國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規,作出了更具體的規定,將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職責具體落實到不同的行政機關,如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主要是公安機關的職責,保護受教育權利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屬於行政不作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十、行政機關不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的行為
撫恤金是公民因公或因病致殘或死亡時,由本人或其家屬依法領取的生活費用。我國的撫恤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遺屬撫恤金,發放對象為革命烈士、因工犧牲或某些特殊原因死亡人員的家屬;一種是傷殘撫恤金,發放對象是因工緻傷、致殘者本人。社會保險金是公民在失業、年老、疾病、生育、工傷等情況發生時,向社會保障機構申請發放的社會救濟金。社會保險金包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金。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正在建立之中,各項保險制度還不健全。最低生活保障費是向城鎮居民發放的維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社會救濟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防線。各地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和生活水平確定一個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標准,達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費。到1998年5月底,全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的城市達到400多個。目前,最低生活保障費主要是由民政部門發放的。無論是撫恤金、社會保障金,還是最低生活保障費,都是公民生活需要的社會保障,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都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十一、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前十項規定具體列舉了可能侵犯公民權利的具體行政行為,但未必全面,還可能出現其他侵犯公民權利的具體行政行為。本項的規定是為了彌補前十項列舉不全面可能帶來的遺漏,是一項兜底性規定,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它表明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都可以申請復議。

⑹ 行政法律行為包括哪三種

具體行政行為的種類:
1.行政徵收:行政徵收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的規定,無償和強制地取得相對人財物的具體行政行為。
2.行政徵用:是指行政主體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強制徵用相對人財產或者勞務,並給予相對人適當補償的具體行政行為。
3.行政給付:也稱行政物質幫助,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特定的相對人提供物質利益或與物質利益有關的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
4.行政獎勵:行政主體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對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給予物質或者精神鼓勵的具體行政行為

(6)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學擴展閱讀:
行政行為的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⑺ 具體行政行為包括哪些

行政行為是指由公共行政實體依據其行政法所賦予的權力,並針對一單獨個別的情況,作出一個對外產生積極或消極法律效果的決定或命令。行政行為原則上自告知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規定時自規定之時起生效;受領之時生效和即時生效的規則,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為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的發生時間,一般為告知之時,這是各國行政法上的通行做法。
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行政行為的特徵是: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熱點內容
道德認定 發布:2025-09-02 07:21:43 瀏覽:433
2015快遞條例 發布:2025-09-02 07:18:11 瀏覽:184
中國行政法史上的第一 發布:2025-09-02 07:18:02 瀏覽:116
勞動合同賠償條例 發布:2025-09-02 07:16:41 瀏覽:852
新行政訴訟法第46條 發布:2025-09-02 07:11:02 瀏覽:408
中級經濟法講的比較好的老師 發布:2025-09-02 07:02:21 瀏覽:544
鄂州市法院 發布:2025-09-02 07:01:44 瀏覽:558
勞動法病假要扣工資嗎 發布:2025-09-02 06:55:53 瀏覽:755
住房公積金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2 06:49:47 瀏覽:769
法官和警察工資 發布:2025-09-02 06:24:50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