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屬於教育行政法律關系
『壹』 煩請教,學校與教師之間是教育民事法律關系還是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呢,書上寫得兩種都可以,謝謝
首先,學校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其次,學校里有也分為公辦教師和民辦教師
公辦教師一般應當是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因為公辦教師是有事業編制的,參照公務員管理,學校也是事業單位,民辦教師一般是教育民事法律關系
『貳』 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基本特徵是
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必有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法律關回系具有強制性答。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程序性。
拓展: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都要受到一定資格和條件的限制。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對等性」
具體表現為: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不具有的。
『叄』 教育行政法規有哪些
教育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為實施、管理教育事業,根據憲法和教育專法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教育屬行政法規在內容上是針對某一類教育管理事務發布的行為規則,而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事件和具體問題作出決定,在形式和結構上必須比較規范,在時效上必須有相對的穩定性;其制定、審定、發布須經過法定的程序。只能了解這個。。
『肆』 哪些要素構成教育法律關系
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有:主體、客體和內容。
一、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亦稱作權利主體或權利義務主體,包括教育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受者和義務的承擔者,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任何一種法律關系,沒有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的主體參加,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並不只是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其他教育、教育者、學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才會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其他一些個人和組織也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教育活動包括興辦教育、管理教育、實施教育、接受教育、參與和支持幫助教育等諸多方面。這些活動涉及到教育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組織)、學校、社會團體和幾乎每個家庭和公民。這些公民、法人、組織在教育活動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和承擔著多方面的義務,從而使教育法的主體呈現多元性。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
(一)自然人,即個人主體
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的、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皆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成為個人主體。
(二)集體主體
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它們在職權范圍內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學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等。
(三)國家
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二、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客體又稱權利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標的)。沒有客體,權利和義務就失去目標。但並不是一切獨立於主體而存在的客觀對象皆能成為客體,只有那些能夠滿足主體利益的並得到國家法律確認和保護的客觀對象(如物、行為)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成為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有些行為如買賣假幣行為中買方與賣方也發生一定的關系,但這種關系不為法律確認和保護故不構成法律關系,買賣假幣的行為、假幣等也不能構成法律關系的客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
(一)物質財富
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如建築、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物一般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兩類:(1)不動產。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築設施,如學校的場地,辦公、教學、實驗用房及其必要的附屬建築物。(2)動產。包括資金和教學儀器設備等。教育資金包括國家教育財政撥款、社會捐資等,其表現形式為貨幣以及其他各種有價證券,如支票、匯票、存摺、債券等。
(二)非物質財富
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指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各種有獨創性的教案、教法、教具、課件、專利、發明等。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如教師、學生和其他個人主體)或組織(如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和其他組織)的姓名或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
(三)行為
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行為。學校、教師、學生的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以及這些主體依法進行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活動都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客體。
三、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
權利與義務構成法律關系的內容,法律的實質是要確定法律關系參加者的權利和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沒有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無所謂法律關系。
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利益或資格,表現為權利人可以作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並能要求義務人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一切法定的權利,國家都以其強制力給予保障,當法定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請求法律保護。
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責任。表現為義務的承擔者(即義務人)必須依法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一切法定的義務,不論是積極義務(作為),還是消極義務(不作為),國家都以其強制力強制義務人履行,當義務的承擔者拒絕履行其應盡的義務時,國家的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有權採取措施強制其履行,甚至要求義務的承擔者負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權利與義務是不可分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任何一種法律關系中,權利人享受權利依賴於義務人承擔義務,否則權利人的權利就會受到侵害。權利與義務表現的是同一行為,對一方當事人來講是權利,對另一方來講就是義務,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即法律關系的客體)也是同一的,比如在債權債務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指向的都是同一個客體。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還表現在不能一方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另一方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要求任何一個法律關系主體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另外,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還表現在,在有些法律關系中尤其是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具有交叉性,如學校校長依法管理學校,這既是校長的法定權利也是校長的法定義務。再如適齡兒童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既是其權利,又是其義務。
『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屬於教育行政法律嗎
不是。
因為它不符合行政法規的特點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陸』 學前教育機構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有四個方面的體現其中什麼是法定性
學前教育機構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有四個方面的體現,其中「行政法回律關系中的幼答兒園與政府的權利義務都是由教育法律法規預先規定的,雙方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這一條體現了兩者關系的法定性。
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特徵:
1、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或政府之間存在著行政上的管轄關系,並且至少一方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其授權單位。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3、行政法律關系必須是在教育行政機關使行政職權過程中才能發生。
4、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幼兒園與政府的權利義務都是由教育法律法規預先規定的,雙方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柒』 教育行政機關與所屬政府、其他行政機關的關系是什麼
第一個關系:教育行政機關與所屬政府的關系。
教育行政機關指的各地的教育局或是教育委員會,它是政府幾十個序列部門之一,好比一個單位裡面的科室,因為有了教育局、衛生局、計劃生育局等單位,才組成了政府,也就是說政府是一個主體單位,教育局是它的一個部門,存在上下級關系。政府負責人因級別不同叫省長副省長、市長副市長、縣長副縣長,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叫教育廳長、教育局長、教委主任等,就看比較哪一級了,但無論如何,政府首長是同級教育行政機關負責人的上級領導。
第二個關系:教育行政機關其他行政機關。
以某市為例,市政府組成部門有市政府辦公廳、發改局、監察局、教育局等34個部門,這些部門都是平級關系,級別一般相同,同隸屬於市政府,但之間平行。舉例說,各局長之間級別相同,各局之間如果發生工作聯系,需要發函互相商量著進行,不像上級部門或是同級政府,以命令、決定、批示、指示等工作關系解決問題。
『捌』 教育法律關系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兩類 (多選)請幫忙分析
1、題目
教育法律關系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兩類:
A教育行政法律關系
B刑事法律關系
C教育民法法律關系
D經濟法律關系
E一般民事法律關系
2、答案
AC
2、解析
教育法是調整教育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縱向性的法律關系,一般稱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另一類是橫向性的法律關系,一般稱教育民事法律關系。
⑴教育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教育行政過程中發生的關系。反映的是國家與相對人的縱向關系,其實質是國家如何領導、組織和管理教育活動。這一關系中,國家教育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當事人,與國家教育行政機關相對的另一類當事人則主要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職員、學生及其家長、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等;這一關系中,國家教育行政機關與其相對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國家行政機關處於管理的、領導的和主動的法律地位,而其管理的相對人處於被管理的、被領導的和被動的法律地位。
⑵ 教育民事法律關系是不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學校與行政機關、企事業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團體、個人之間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這類關系是共同意思表示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是一類具有教育特徵和民事性質的教育法律關系,隨著教育民主化的發展,這種平權性的教育法律關系的范圍將會逐步擴大。
『玖』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法律關系屬於什麼法律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法律關系有以下4點
一、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作為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雙方地位不同,權利、義務也不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首先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
我國《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教師履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法定義務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方式,也是達到教育教學目的和國家教育質量標準的重要保障。
三、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在教師與學生的法律關系中,教師與學生具有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負有保護學生身心健康、保護學生不受侵害的職責和義務。
《教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四、相互尊重的平等關系: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對學生負有教育管理的責任,但從作為平等的社會成員來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存在相互尊重的平等關系。
《教師法》第八條第四款規定:「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9)哪些屬於教育行政法律關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可分 4 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系,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系,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
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准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系是准行政法律關系。
國家教育權
在大陸法系各國,一些學者按照劃分公法和私法的標准,認為教育法體現了「公」的利益,是為社會公益服務的事業,提出「國家教育權」理論,將教育法歸入公法,視為行政法的一個分支。
中國在 1949 年以前一直採用大陸法系的部門法分類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法一般也被劃於行政法范疇。因而教育法律關系被認為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一種。另一種觀點是把它作為一種綜合性法律關系。
自 20 世紀 50 年代後,各國更加重視科技、教育,教育關系的內容和范圍不斷發展,新的教育關系不斷產生,整個教育領域的社會關系趨於復雜。基於此種變化,一些學者對教育法律關系提出新的看法。
如《不列顛網路全書》提出:「大量有關公共衛生、教育、住房和其他公共事業的實體法,從邏輯上看,可以被認為是行政法整體的一部分;但從實踐的觀點來看,由於它的內容龐雜,很難納於單一的體系。」
中國一些學者從教育關系的綜合性和教育法律制度的綜合性,各種教育關系(教育行政關系、教育經濟關系、教育民事關系)的不可分割性和運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綜合調整的必要性,以及教育行政法無法調整全部教育關系的客觀現實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法律關系綜合說。
『拾』 什麼是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關系是由教育法在調整教育領域中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和確認的一種法律關系。它是教育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是教育法所確認。
基本內容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種類
(一) 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徵
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1. 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具有合法性。第一,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產生的前提。第二,法律關系不同於法律規范調整或保護的社會關系本身。第三,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的實現形式,是法律規范的內容(行為模式及其後果)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具體地貫徹。
2. 法律關系是體現意志性的特種社會關系。
3. 法律關系是特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二) 法律關系的種類
1. 調整性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法律關系
調整性法律關系是基於人們的合法行為而產生的、執行法的調整職能的法律關系,它所實現的是法律規范(規則)的行為規則(指示)的內容。調整性法律關系不需要適用法律制裁,法律主體之間即能夠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保護性法律關系是由違法行為而產生的,旨在恢復被破壞的權利和秩序的法律關系,它執行著法的保護職能,所實現的是法律規范(規則)的保護規則(否定性法律後果)的內容,是法實現的非正常形式。
2. 縱向(隸屬)的法律關系和橫向(平權)的法律關系
縱向(隸屬)的法律關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體之間所建立的權力服從關系(舊法學稱「特別權力關系」)。其特點是:第一,法律主體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第二,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具有強制性,既不能隨意轉讓,也不能任意放棄。橫向法律關系是指平權法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特點在於,法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