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93條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的第九十三條怎樣理解其中第一和第二與物理學定理有聯系嗎
LZ您好
可以但不限於包含!
譬如水可能導電,剎車時由於慣性還會前進一專段距離,密度屬小於水物體在水中會漂浮……都是該兩條適用的范圍
事實上,今年5月31日,南京73歲孫教授的車子與一計程車發生刮蹭,孫教授列出物理公式還原情況,證明自己無責。就體現了這2條。
㈡ 在民事訴訟中法院財產保全問題
訴訟財產保全,是指在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為保證將來的判決能得以實現,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人民法院依職權決定,對當事人爭議的有關財物採取臨時性強制措施的制度。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2條、第93條的規定,財產保全分為訴訟中財產保全和訴前財產保全;此外,在知識產權法中還規定了訴前行為保全制度(訴前禁令)。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㈢ 追討欠款法律規定
熱門城市:吳忠律師
樂山律師
遼源律師
懷化律師
惠州律師
黑河律師
延安律師
綿陽律師
廣安律師
巴中律師
債務人欠了錢就有責任去償還,但是很多時候欠債的人都沒有及時還錢,所以債權人就會去追討自己的債務。可是,即使是追討屬於自己的債務,也不可以違法法律法規,要用法律的手段進行。下面小編就為您介紹追討欠款法律規定。
一、訴訟追債
1、及時保全債務人的財產
針對那些有履行債務能力的債務人或者是雖沒有履行債務的能力但有相當的資產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92條、93條的規定,在訴訟前或訴訟過程中及時申請保全債務人的財產,以防止債務人在判決作出後或判決作出前轉移財產,使將來法院作出的判決難以執行。
2、在訴訟中不要提及債務人已還款項
我們有很多的法律工作者在代理案件時常常是這樣敘述案件,債務人欠貨款多少元,已還多少元,還欠多少元。如果遇到本身債權就有爭議的情況下,這樣說的話,你是很難證明債務人已還款項的。因為實踐當中債務人還款,僅是債權人出具相關憑證給債務人,債權人不會得到任何債務人還款的證據的。這樣的話就更進一步地增加了主債權的不確定性。
二、非訴訟追債
誰都知道非訴訟追債就是不打官司,直接向債務人索債。但這其中有很多技巧,對於債務人為企業的,首先是對人,應考慮直接與當初業務承辦人聯系,如果業務承辦人已調離原崗位的話,可通過其了解現任接手的業務承辦人員。如果沒有效果的話,再找該業務部門的主管,最後找該企業的負責人。其次是對事,通過和債務人協商可考慮先收回部分債權(針對大額債務的清收),所剩債務雙方可協商約定分期、分批清償,並作書面約定。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盡量爭取讓債務人提供擔保。最後是在債務目前確實無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可考慮債務人到期債權或實物折價來償債。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的「追討欠款法律規定」問題的回答。追討欠款一定要遵循法律法規,學會使用法律的武器,負責可能自己還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追討欠款分為訴訟追債和非訴訟追債兩種形式。根據形式的不同,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充分了解相關的規定。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黃岡律師!
延伸閱讀:
追討欠款起訴書範文是怎樣的
追討欠款的法律程序是什麼
追討欠款的訴訟要哪些證據
㈣ 在民事案件中,當事人申請解除保全,法院予以准許,依據的是哪條法律法規
如果是申請人申請解除,那麼基於法理原理就可以得出該結論。因為有申請權,內那麼必然會賦予相容應的解除權,申請人意思自治。
如果是被申請人申請解除,則有三點:
①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準許訴前財產保全後,申請人不在法定期限30日內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②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準許財產保全後,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③司法實踐中,如果人民法院裁定訴前保全後,基於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和解,申請人可以申請撤銷保全,或申請保全的原因已不存在,人民法院均可解除
㈤ 民事訴訟法對利害關系人如何界定的
統合《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文,大體上可將民事訴訟中的「利害關系人」分為以下三類:其一,通常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通常訴訟程序乃處理一般民事案件的步驟、次序或方法。該程序中的當事人與訟爭案件的實體法律關系(利害關系)密切相關,如《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或者,當事人對訴爭案件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見,通常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密切。其二,非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非訟程序即指審理非訟案件所適用的程序,其目的在於形成、確認一定的私法秩序。因非訟案件大多不具有爭訟性,故《民事訴訟法》沒有以「直接利害關系」來限定非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如《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民事訴訟法》第166條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2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其三,執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執行程序的目的固然在於依法強制實現生效判決所載明的權利義務,但是,執行程序中也不能忽視對債權人及其他權利人的及時救濟,以恢復、維護一定的司法秩序。對利害關系人作如上分類的理由是,通常訴訟程序、非訟程序、執行程序因其處理的對象不同,故在功能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具體而言,一般民事案件具有明顯的爭訟性、對抗性和私益性,因此,以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為核心的通常訴訟程序所具有的實現當事人實體權益的功能較為明顯;相比之下,非訟程序因其審理的對象不具有明顯的爭訟性和私益性,其確認、形成一定私法秩序的功能相對突顯;執行程序似乎介於二者之間,其既要關注執行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義務,又要關注案外第三人的利益,以恢復、維護一定的司法秩序。據此,對不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分別進行考察,顯然有助於剖析「利害關系人」在民事訴訟立法上的特點。供參考。
㈥ 民事訴訟法第93條是什麼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93條【調解的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一款的內容是什麼
第九十三來條 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自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㈧ 民訴意見全文
(1992年7月14日發布)
為了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和審判實踐經驗,我們提出以下意見,供各級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執行。
一、管 轄
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2.專利糾紛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二)項、第二十條的規定,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案情繁簡、訴訟標的金額大小、在當地的影響等情況,對本轄區內一審案件的級別管轄提出意見,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4.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5.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
6.被告一方被注銷城鎮戶口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確定管轄;雙方均被注銷城鎮戶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7.當事人的戶籍遷出後尚未落戶,有經常居住地的,由該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戶籍遷出不足1年的,由其原戶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超過1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8.雙方當事人都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1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監禁地或被勞動教養地人民法院管轄。
9.追索贍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10.不服指定監護或變更監護關系的案件,由被監護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11.非軍人對軍人提出的離婚訴訟,如果軍人一方為非文職軍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離婚訴訟雙方當事人都是軍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團級以上單位駐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12.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1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1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13.在國內結婚並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婚姻締結地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的,由婚姻締結地或一方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14.在國外結婚並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國籍所屬國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15.中國公民一方居住在國外,一方居住在國內,不論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國內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如國外一方在居住國法院起訴,國內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受訴人民法院有權管轄。
16.中國公民雙方在國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離婚的,應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17.對沒有辦事機構的公民合夥、合夥型聯營體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注冊登記,幾個被告又不在同一轄區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18.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19.購銷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的,依交貨方式確定合同履行地;採用送貨方式的,以貨物送達地為合同履行地;採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貨地為合同履行地;代辦托運或按木材、煤炭送貨辦法送貨的,以貨物發運地為合同履行地。
購銷合同的實際履行地點與合同中約定的交貨地點不一致的,以實際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20.加工承攬合同,以加工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有約定的除外。
21.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對履行地有約定的除外。
22.補償貿易合同,以接受投資一方主要義務履行地為合同履行地。
23.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書面合同中的協議,是指合同中的協議管轄條款或者訴訟前達成的選擇管轄的協議。
24.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選擇管轄的協議不明確或者選擇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人民法院中的兩個以上人民法院管轄的,選擇管轄的協議無效,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確定管轄。
25.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保險標的物是運輸工具或者運輸中的貨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26.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票據支付地,是指票據上載明的付款地。票據未載明付款地的,票據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住所地或主營業所所在地為票據付款地。
27.債權人申請支付令,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由債務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28.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
29.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提起的訴訟,產品製造地、產品銷售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30;鐵路運輸合同糾紛及與鐵路運輸有關的侵權糾紛,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31.訴前財產保全,由當事人向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請。
在人民法院採取訴前財產保全後,申請人起訴的,可以向採取訴前財產保全的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
32.當事人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後沒有在法定的期間起訴.因而給被申請人造成財產損失引起訴訟的,由採取該財產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管轄。
33.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不得將案件移送給另一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立案前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不得重復立案;立案後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裁定將案件移送給先立案的人民法院。
34.案件受理後,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權不受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變更的影響。
35.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不得以行政區域變更為由,將案件移送給變更後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判決後的上訴案件和依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再審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再審。
36.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發生管轄權爭議的兩個人民法院因協商不成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如雙方為同屬一個地、市轄區的基層人民法院,由該地、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同屬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兩個人民法院,由該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如雙方為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協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
依前款規定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應當逐級進行。
37.上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指定管轄,應書面通知報送的人民法院和被指定的人民法院。報送的人民法院接到通知後,應及時告知當事人。
二、訴訟參加人
38.法人的正職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沒有正職負責人的,由主持工作的副職負責人擔任法定代表人。設有董事會的法人,以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沒有董事長的法人,經董事會授權的負責人可作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以其主要負責人為代表人。
39.在訴訟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更換的,由新的法定代表人繼續進行訴訟,並應向人民法院提交新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書。原法定代表人進行的訴訟行為有效。
本條的規定,適用於其他組織參加的訴訟。
40.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
(1)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私營獨資企業、合夥組織;
(2)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夥型聯營企業;
(3)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
(4)經民政部門核准登記領取社會團體登記證的社會團體;
(5)法人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
(6)中國人民銀行、各專業銀行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8)經核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
(9)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其他組織。
41.法人非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或者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以設立該分支機構的法人為當事人。
42,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43.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掛靠集體企業並以集體企業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訴訟中,該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與其掛靠的集體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44.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有繼承人的,裁定中止訴訟。人民法院應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
45.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傭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
46.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為當事人。有字型大小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型大小。
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業主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47.個人合夥的全體合夥人在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型大小。全體合夥人可以推選代表人;被推選的代表人,應由全體合夥人出具推選書。
48.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經仲裁機構仲裁或者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當事人不服仲裁或調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
49.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登記而未登記即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或者他人冒用法人、其他組織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或者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終止後仍以其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以直接責任人為當事人。
50.企業法人合並的,因合並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合並後的企業為當事人;企業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分立後的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51.企業法人未經清算即被撤銷,有清算組織的,以該清算組織為當事人;沒有清算組織的,以作出撤銷決定的機構為當事人。
52.借用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蓋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銀行帳戶的,出借單位和借用人為共同訴訟人。
53.因保證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債權人向保證人和被保證人一並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保證人和被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債權人僅起訴保證人的,除保證合同明確約定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外,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債權人僅起訴被保證人的,可只列被保證人為被告。
54.在繼承遺產的訴訟中,部分繼承人起訴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他繼承人作為共同原告參加訴訟;被通知的繼承人不願意參加訴訟又未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人民法院仍應把其列為共同原告。
55.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的,為共同訴訟人。
56.共有財產權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權人起訴的,其他共有權人應當列為共同訴訟人。
57.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58.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時,應通知其他當事人。應當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追加;既不願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仍追加為共同原告,其不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作出判決。
59.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五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一般指10人以上。
60.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確定的,可以由全體當事人推選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當事人推選自己的代表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當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可由自己參加訴訟,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可以另行起訴。
61.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不確定的,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當事人推選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提出人選與當事人協商,協商不成的,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訴的當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62.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代表人為2至5人,每位代表人可以委託1至2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63.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通知權利人向人民法院登記。公告期根據具體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少不得少於30日。
64.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向人民法院登記的當事人,應證明其與對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和所受到的損害。證明不了的,不予登記,當事人可以另行起訴。人民法院的裁判在登記的范圍內執行。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提起訴訟,人民法院認定其請求成立的,裁定適用人民法院已作出的判決、裁定。
65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66.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出上訴。但該第三人在一審中無權對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
67.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間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當事人沒有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一、二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可以指定該法第十六條第四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的有關組織擔任訴訟期間的法定代理人。
68.除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之外,當事人還可以委託其他公民為訴訟代理人。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可能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認為不宜作訴訟代理人的人,不能作為訴訟代理人。
69.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應在開庭審理前送交人民法院。授權委託書僅寫「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的,訴訟代理人無權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
三、證 據
70.人民法院收集調查證據,應由2人以上共同進行。調查材料要由調查人、被調查人、記錄人簽名或蓋章。
71.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收到的時間、份數和頁數,由審判員或書記員簽名或蓋章。
72.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經過庭審辯論、質證。依法應當保密的證據,人民法院可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在開庭時出示,需要出示的,也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73.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由人民法院負責調查收集的證據包括:
(1)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
(2)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鑒定、勘驗的;
(3)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有矛盾、無法認定的;
(4)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證據。
74.在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
(1)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
(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
(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6)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
75.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
(1)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表示承認的;
(2)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及定理;
(3)根據法律規定或已知事實,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4)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定的事實;
(5)已為有效公證書所證明的事實。
76.人民法院對當事人一時不能提交證據的,應根據具體情況,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內提交。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提交確有困難的,應在指定期限屆滿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延長的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77.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由有關單位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證明文書,應由單位負責人簽名或蓋章,並加蓋單位印章。
78.證據材料為復製件,提供人拒不提供原件或原件線索,沒有其他材料可以印證,對方當事人又不予承認的,在訴訟中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四、期間和送達
79.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民事訴訟中以日計算的各種期間均從次日起算。
80.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的立案期限,因起訴狀內容欠缺令原告補正的,從補正後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由上級人民法院轉交下級人民法院,或者由基層人民法院轉交有關人民法庭受理的案件,從受訴人民法院或人民法庭收到起訴狀的次日起算。
81.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辦公室、收發室、值班室等負責收件的人簽收或蓋章,拒絕簽收或者蓋章的,適用留置送達。
82受送達人拒絕接受訴訟文書,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及其他見證人不願在送達回證上簽字或蓋章的,由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情況,把送達文書留在受送達人住所,即視為送達。
83.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既可以向受送達人送達,也可以向其訴訟代理人送達。受送達人指定訴訟代理人為代收人的,向訴訟代理人送達時,適用留置送達。
84.調解書應當直接送達當事人本人,不適用留置送達。當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簽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簽收。
85.郵寄送達,應當附有送達回證。掛號信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與送達回證上註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達回證沒有寄回的,以掛號信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86.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規定,委託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的,委託法院應當出具委託函,並附需要送達的訴訟文書和送達回證,以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87.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和第八十二條規定,訴訟文書交有關單位轉交的,以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註明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88.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受送達人原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上刊登公告;對公告送達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應按要求的方式進行公告。公告期滿,即視為送達。
89.公告送達起訴狀或上訴狀副本的,應說明起訴或上訴要點,受送達人答辯期限及逾期不答辯的法律後果;公告送達傳票,應說明出庭地點、時間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後果;公告送達判決書、裁定書的,應說明裁判主要內容,屬於審的,還應說明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人民法院。
90.人民法院在定期宣判時,當事人拒不簽收判決書、裁定書的,應視為送達,並在宣判筆錄中記明。
五、調 解
91.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經審查,認為法律關系明確、事實清楚,在徵得當事人雙方同意後,可以徑行調解。
92.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堅持不願調解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但不應久調不決。
93.人民法院調解案件時,當事人不能出庭的,經其特別授權,可由其委託代理人參加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可由委託代理人簽名。
離婚案件當事人確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庭參加調解的,除本人不能表達意志的以外,應當出具書面意見。
94、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離婚案件,由其法定代理人進行訴訟。法定代理人與對方達成協議要求發給判決書的,可根據協議內容製作判決書。
95.當事人一方拒絕簽收調解書的,調解書不發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要及時通知對方當事人。
96.調解書不能當庭送達雙方當事人的,應以後收到調解書的當事人簽收的日期為調解書生效日期。
97.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案件,人民法院調解時需要確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義務的,應經第三人的同意,調解書應當同時送達第三人。第三人在調解書送達前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六、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
98.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九十三條規定,在採取訴前財產保全和訴訟財產保全時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的,提供擔保的數額應相當於請求保全的數額。
99人民法院對季節性商品、鮮活、易腐爛變質以及其他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採取保全措施時,可以責令當事人及時處理,由人民法院保存價款;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予以變賣,保存價款。
100.人民法院在財產保全中採取查封、扣押財產措施時,應當妥善保管被查封、扣押的財產。當事人、負責保管的有關單位或個人以及人民法院都不得使用該項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