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12

行政訴訟法12

發布時間: 2025-08-28 13:26:56

Ⅰ 行政訴訟法的目的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89年4月4日通過,自1990年10月1日實施。現行版本為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1、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3、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4、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5、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6、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7、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8、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9、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10、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11、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12、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Ⅱ 對農村土地確權決定不服,按照行政訴訟法12條第一款直接到法院起訴,被駁回。讓去行政復議。

最高法院的批復與《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的有關規定並不沖突。

《行政訴訟法》
第四回十四條 對屬答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行政復議法》
第三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11項和第十四條之規定,是什麼內容和定義。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直接涉及行政合同(行政協議)的條款有:第12條11項「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第60條1款「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和第78條「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被告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合法,但未依法給予補償的,人民法院判決給予補償。」
這三條規定結束了以往立法上有無「行政合同」的爭論,但卻為今後行政合同制度的設計和發展埋下了更多的爭議伏筆。例如,新《行政訴訟法》第12條11項的規定,明確了相對人可以依據行政合同提起行政訴訟,那麼行政機關對相對人不履行行政合同應當如何救濟?行政合同是否僅限於第12條11項規定的「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類」行政合同?如果還有,那麼依據什麼標准判定行政合同的范圍?以往司法實踐中按民事合同審理的案件,今後有無按行政合同審理的可能和必要?(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關於「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規定)。可以說,新《行政訴訟法》出台,並未終止有關行政合同的爭議,相反相關爭議更趨具體化、白熱化。

Ⅳ 新行政訴訟法12條關於社會保險待遇如何理解

是指勞動者享有的待遇,如退休後的養老保險待遇;患病、負傷時的疾病保險待遇;受工傷時的工傷保險待遇;失業時的失業保險待遇;生育時的生育保險待遇。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還有遺屬津貼等。

Ⅳ 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如何

一、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

(一)確定行政訴訟范圍模式

一般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概括式與列舉式結合的方式規定行政訴訟范圍,這種結合是概括式+列舉式+列舉式的表現形式,主要涉及行政訴訟法第2條、第11條、第12條。

二、完善我國行政訴訟體系的思考


果說行政訴訟法制定時期,出於多種因素而對行政行為可訴的范圍作出過多限制的話,隨著二十多年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之行政訴訟實踐的深入發展和行政訴訟
理論研究的深入,治和政府責任已經被國家和社會所接受,現代的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擴大行政訴訟范圍的條件,這是實現憲政的內在要求。

(一)
確定行政訴訟受案原則西方國家多實行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界定行政訴訟范圍,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礎和歷史背景的。它們的憲政體制建立在三權分立學說的基礎
之上,在這些國家,憲政是這樣一種思想,正如它希望通過法來約束個人並向個人授予權利一樣,它也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政府並向政府授權。我國在加入
wto的議定書等法律文件中就司法審查的范圍作出了明確承諾,在作出承諾的范圍內與其他成員國保持一致。雖然這種一致僅限於wto議定書所限定的范圍,但
是,在wto的框架內確實存在一種司法審查范圍的國際標准,或者稱為最低限度標准。世界各國的行政訴訟制度遵循著同一客觀發展規律,各國的行政訴
訟范圍都是隨行政權的不斷擴張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行政訴訟范圍的大小反映一國法治化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國對公民權利重視和保護的程度,還反映一國的行
政訴訟制度是否真正具有以司法權制約行政權、以公權救濟私權的時代法治精神。無論如何,我們不能無視行政訴訟范圍的國際性標准或最低標準的客觀存
在。我國不實行三權分立,但是,同樣也主張對權力的必要監督與制約。我國確定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相對人就行政爭議向法院起訴,就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當
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熱點內容
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 發布:2025-08-28 17:19:56 瀏覽:554
人民法院庭審直播 發布:2025-08-28 17:18:00 瀏覽:739
行政訴訟法第49條詳情解釋 發布:2025-08-28 16:46:57 瀏覽:223
繪畫隊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8 16:44:23 瀏覽:255
多媒體會議廳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8 16:43:07 瀏覽:373
詩歌中的道德 發布:2025-08-28 16:42:15 瀏覽:101
訴前聯調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8 16:38:02 瀏覽:307
民法典宣傳報 發布:2025-08-28 16:28:57 瀏覽:296
雙方簽訂的探視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8 16:15:48 瀏覽:675
勞動法每日上班時間 發布:2025-08-28 15:41:25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