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公民權益
⑴ 舉例說明行政法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作用..
2002年8月13日,某市星光大酒店接待了一批「特殊客人」。這些客人用他們自帶的秤稱了他們所點的海鮮後,亮出了工作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並指出,他們的海鮮缺斤少兩。檢查結束後,拿出一張臨時手寫的便條式的檢查證明要求店方簽字,店方覺得事態嚴重,沒有簽。店方解釋稱是廚師抓海鮮時將兩個包廂的海鮮搞混了,並讓廚師親自向檢查人員解釋。8月24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指出經過明查暗訪,發現多家賓館、酒樓的海鮮缺斤少兩,並指出,按銷售單價計算,星光大酒店一次剋扣消費者金額最多。各大媒體對此紛紛作了報道。星光成了眾矢之的。9月15日,星光大酒店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自己「故意缺斤少兩、剋扣消費者」的行為已構成行政侵權為由,要求法院判定其通報批評的行為違法,令其為星光恢復名譽、消除不良影響。
行政行為被宣布無效後,行政主體通過該行為從行政相對方獲得的一切均應返回相對方;所加予的一切義務均應取消;對相對方所造成的實際損失,均應賠償。
如果該店自己沒有「故意缺斤少兩、剋扣消費者」的行為,可以挽回名譽,獲得補償。
⑵ 試述行政法的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反映行政法本質和具體制度規則內在聯系的共同性規則。基本原則的作用主要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指導行政法的統一適用和解釋,彌補法制漏洞。
行政法基本原則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國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規定;二是行政法學理論的闡述。法學理論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闡述注重反映人們對一般規律的認識,但是由於認識上的差異,法學著作對基本原則的表述會有所不同。國家相關文件的規定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吸收理論研究的成果,因此,這兩種來源會在一定程度達達到統一。這里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⑶ 行政法是如何保護公民的權利的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加強治安等各項職責。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通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及行政司法等各種手段,來有效地規范、約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制止危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與行政管理秩序,確保行政機關充分、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
2.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的違法和濫用
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行政法通過規定行政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及法律責任等方式,可以達到有效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違法或濫用的目的。
3.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⑷ 從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力關系的視角,看行政法的立法意義
國家權力是公民權利的依法讓渡。
行政權力有著天然的擴張性。
如果不以法律來限制公權力的行使,必將對公民私權利造成侵害。
西方法諺「法無授權即禁止」,就是對國家行政權力的規則。
只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國家機關才能更好地履行職責,更好地保護公民合法權利。
⑸ 行政機關應承擔的保護公民權益之法律義務
在我國沒有一部統一的《行政法》,所以你所說的「行政機關應承擔的保護公民權益之法律義務」要從各個分散的行政法規中尋找。
1、行政法按其內容不同可分為,行政主體法規、行政行為法規、行政救濟法規。你所問的問題涉及到行政行為法規。
2、正如我開文所述,因為沒有一部統一的《行政法》,所以這些規定都分散在各個法規中,而且也沒有提綱領要。不像民法、刑法,很容易在總則中找到該部門法的綱要。
3、我們先從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中來描述。行政法的6個基本原則,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 從這6個原則中,我們可以知道行政機關的職責就是要在執行法律的同時保護好公民的權益,不能超越法律。
4、我再從各個法規中來尋找相關規定,因為各個法規只規定了行政機關的某一行政行為,所以也就不能代表整個行政法。
a、《行政許可法》中規定:
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了規范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六條【實施行政許可的原則】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便民的原則,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
第七條【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時的相關權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享有陳述權、申辯權;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其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第八條【信賴保護原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
b、《行政處罰法》中的規定:
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六條【被處罰者權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
c、《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的相關規定。
實際上,各個行政法規中全部是關於行政機關法律義務的規定,我怕我要全部寫出來是寫不下了。所以,建議你用行政法的原則來表述。
⑹ 從公民權利的視角 看待行政法立法的意義
一、從行政法調整的對象來看,行政法調整著廣泛而重要的社會關系,這類社會關系與國家權力、公民權利息息相關,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政關系是當代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無論從深度還是從廣度上看,行政關系的影響都比民事關系、刑事關系的影響更為深遠,由此可以說,調整行政關系及在其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行政法,地位相當顯著。同時,由於行政法對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的調整直接涉及國家權力的確定、行使,直接或間接涉及公民權利的行使和保障,因而顯得尤為重要。
二、從行政法與憲法的關系來看,行政法是憲法的重要實施法。
1、行政法是實施有關現代國家機構之間關系的憲法規范的主要法律,具有保障和監督對社會有廣泛影響的行政管理的作用,這一點,民法、刑法等無法與之相比。
2、行政法是實施憲法確定的各項國家政策的主要法律,民法、刑法等往往是實施憲法確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國家政策。正因行政法往往較全面地推行憲法確定的各項基本國策,所以又有「小憲法」之稱。
三、從行政法與其他基本法律部門的關系來看,行政法對其他部門法的影響越來越大。
現代國家的行政機關已經越來越多地「干預」民事活動,行政法的調整范圍也逐漸擴及某些傳統上認為應屬民法調整的領域,現在許多國家普遍建立了行政裁決制度,使得行政法也可以調整如民事糾紛、合同糾紛等應屬民法調整范圍的社會關系了。也就是說,行政法正在不斷地影響著其他部門法。綜上所述,可以斷言,行政法是僅次於憲法的一個重要的部門法。
⑺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7)行政法公民權益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⑻ 論行政法與公民權利的關系1000字左右
一、行政法中有關「平等」若干理論的再澄清
行政法是專門負責調整公民與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域中相互關系的部門法。理應以明確地肯定、設立並保障實現兩者之間平等的法律關系為其宗旨然而,近年來,在我國行政法學的理論研究中,探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平等問題,一直被視為畏途
如果分析其社會歷史原因,自然應歸結到從前的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使政府行政機關集所有、經營、生產者於一身。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直至到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數量,包括定價銷售等,均須無條件從命於前者。其結果必然導致後者由於是前者的附庸,而最終成為與一般國有山林、土地、公共設施等無異的行政管理標的物至於對客觀存在於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身份、地位加以消極被動地認可,則是其時所謂的行政法所能作的唯一選擇。
市場經濟賦予了一般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獨立的法律主體資格、使他們能夠真正做為享有充分自主自由權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中的各項經濟政治活動這為實現公民與政府的平等提供了前提條件。
但是,欲將凝聚現代法精義神髓的平等觀念及原則溶入行政法,尚有如下的理論問題需進一步澄清。
(一)應當確認行政法主體之間地位的平等與否
在1983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具有添補空白意義的《行政法概要》以及彼時與繼後的眾多教材辭書中,曾把行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歸結為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特徵且加以說明論證。
筆者認為,這種理論觀點的主要識障在於,其把行政法律關系只當做行政關系的簡單描述而混淆了一般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原則區別界限
行政關系,其主要特徵有二:
1.它是一種完全的隸屬關系嚴格說在其中並不會、味看有雙方或多方的存在。所體現出來的僅僅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部分不能分離或獨立於整體之外諸如行政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便是如此。
2.它是一種絕對化的支配關系。就是說,只具有「我令你從」這一種單向性的運動程式。以往專制制度下,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管制,就是採取這種方式
3.它表現為一種固定不變的主動與被動關系就是說。其中一方處於絕對、永恆的主動地位。一切意志表示、指示命令等,均由之發出、實行而相對方始終於、過是純粹的客體而已。
而行政法律關系則不同。它的根本性質於:
1.在行政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存在一種相互獨立的關系一即是說,做為國家權力實際享有者的公民,與公共權力具體行位使者的政府,兩者之間的關系大體近似於信託人和受託人。具有的是雙方在各自意志存在基礎上的一致。
2.它不是一種完全單向性的支配關系具體體現為,行政相對人在一般情況下,是接受支配者。但是在某些特定場合,又可轉化為支配者諸如,公民要求公安機關偵察破案、打擊犯罪等,實質上也含有「支配」的意思即後者只能無條件地服從這種「命令」由此可見,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雙方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具有雙向性,即允許角色的相互換位。
3.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主動與被動只是相對的。即是說,其中並不存在絕對的主動者與被動者。諸如,對於行政主體來說,它既是實施管理者,同時又是提供服務者、接受監督制約者。而行政相對人既是接受管理者,也是享受服務者、實行監督制約者。直至罷免權的行使者。再如,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城中行政主體可以主動要求行政相對人如此這般。而行政相對人也可以主動要求行政主體如此那般。如主動要求其給於救濟扶助、批准其提出的申請等。此外,同一行政主體,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可能是主動的,到廠行政訴訟程序中可能又是被動的。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如果把行政法律關系僅僅解釋或使之成為行政關系的法律化,那將是荒謬的甚至是倒行逆施的。縱觀與分析現代行政法產生的原因背景。歷史發展等,顯而易見,其根本宗旨和意義,在於要把行政關系民主化,而不是要把行政關系法制化。
當然,不可否認,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確存在或者說保留有某些行政關系中所體現的「不平等」特徵。尤其是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並一不諸如一般民事法律關系那樣,其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設定與分配幾乎完個對等均衡,而是由行政主體享有較多的指揮命令權乃至行政特權。但是,這僅僅是一種建立於平等基礎之上的有限的「不平等」。絕不能把這種「不平等」的表象做為一種本質加以肯定因為在此,「不平等」實際是為實現最終的「平等」而使用的手段而已。而且還並非是唯一的手段尚還有行政合同、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服務、行政建議等,諸多體現「平等」的,具有契約、給付性質的行政手段與之並用。
(二)關於對行政法本質的認識
我們有待於徹底擺脫前蘇聯的行政法教科書中,關於「行政法即是國家管理法」的理論學說的影響。在我國,曾較為通行的觀點是,把行政法定義為「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解釋說它「負責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可以行使的權力」。認為研究行政法學的目的,在於「以利行政權力的行使」。從這一視管理需要、行政權力行使需要為行政法實質的邏輯推斷,必然會得出行政法不過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專司治民的管理工具的結論。
其實,現代行政法的終極目的,不在於實施管理,甚至也不在於西方行政法理論所提出的「控權」,而在於保障一般公民法人等,被憲法法律所賦予的各項人身、財產、自由權利,不在其接受行政管理的過程中,遭到具有擴張、侵犯本性的行政權力的侵奪吸納。至於負責保證一般行政管理活動順利進行的,_主要是行政權而不是行政。在沒有行政法存在的情況下,國家行政管理行為照樣可以通暢無阻。專制制度下便是如此。
在民主制度一凡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依舊屬於非勢均的故且又永恆存在著矛盾的兩者。就某種意義而言,此起彼伏是雙方基本的運動程式代表開負責維護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的法律包括行政法,在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繫上,該把保護重心置於何處應是不言而喻的。
⑼ 行政法是如何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的
行政法主要是調整行政機關內部關系及行政機關外部關系,也就是內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容對人的關系,行政法的立法目的不是為了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而是監督、限制行政機關的權利,如果,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犯法定程序、法律授權,同時又侵害了行政相對人的利益或者其他人的利益的,那麼其他受害者可以就該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這就是行政法保護公民的一面。
⑽ 行政法是如何保護公民權利的
綜上所述,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專面的內容:屬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是復制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