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
『壹』 訴訟法規定和法律規定的區別
訴訟法規定和法律規定的區別,其本質是訴訟法與法律的區別。簡單地講,內訴訟法本身就是法容律之一,且主要是指程序上的規定;而法律所指的范圍比訴訟法更廣,既包括程序上的規定,也包括實體上的規定。
一、訴訟法
1、是指規定訴訟程序的法律的總稱,是打官司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
2、訴訟法部門,是指所有規范訴訟活動的法律。主要包括有《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另外,還包括《仲裁法》、《監獄法》以及《律師法》等等。在法治比較發達的國家,除了以上三大訴訟法外,一般還有憲法訴訟。
二、法律
1、狹義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除憲法之外的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
2、廣義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體,也指這一整體所包括的任何一種法律淵源:憲法、狹義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學術概念)、軍事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軍事規章。
3、法律部門(同類法律):我國的法律體系大體上分這幾個門類: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法與非訴訟程序法這七個主要的法律部門。
『貳』 民法法系的歷史
民法法系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羅馬法。其中,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於6世紀主持編纂的《國法大全》是現代歐陸法系極為重要的來源;此外,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法、日爾曼法和商人法也對歐陸法系的產生有一定影響。
12世紀(相傳為1135年),在義大利北部發現了因戰亂而佚失數百年的《國法大全》抄本,學者們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對《國法大全》進行考訂和注釋,形成了歐陸法系法學中最早的「注釋法學派」。由於《國法大全》的內容比當時歐洲大陸的許多法律更加先進,因此很快在歐洲大陸掀起了研究羅馬法、適用羅馬法的高潮,史稱「羅馬法復興」,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並稱為「歐洲三大思想運動」(由於這三個詞的開頭字母都是R,因此又簡稱「3R運動」)。「羅馬法復興」的結果是歐洲大陸的法律基本上都以羅馬法為仿效對象,進而形成了民法法系的雛形。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國法大全》的內容基本上屬於民法(以及民事訴訟法),因此民法至今仍然是整個歐陸法系的基礎。在歐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是市民社會中規范私權利的基本法,而憲法典則是政治國家中規范公權力的基本法,兩者的重要性是相當的。相對而言,英美法系中也有規范市民社會中私權利的法律,但多以單行法、特別法的形式出現,通常不存在體系化的民法典。
『叄』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區別
第一,行政訴訟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一般都是參考民事訴訟中的這一原則。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五款被普遍視為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法律淵源。該條款規定,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第二,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判斷標准
(一)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第一款明確了重復起訴的構成條件,按照該規定,法院應從當事人、訴訟標的、訴訟請求三個方面對後訴是否構成重復起訴進行考量和認定。
當事人相同。按訴訟法理論,當事人的「同一性」並不僅限於前訴與後訴的當事人名稱相同,即使數量不同也不影響構成重復起訴。比如前訴為多人共同訴訟,則只要後訴中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與前訴相同,則無論前訴中共同訴訟人是否全部參與,都不影響構成重復起訴。因此,滿足該條件的關鍵是,後訴的當事人是否是前訴裁判中所約束的人。
2.訴訟標的相同。訴訟標的相同是指訴訟對象相同,即前訴和後訴的當事人所主張的實體權利或法律關系相同。該條件是判斷訴訟標的同一的核心要素,目前對判斷訴訟標的觀點各抒己見,但都莫衷一是。
3.訴訟請求相同。訴訟請求是指當事人通過法院向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具體權利。同一訴訟請求是指當事人相同的實體權利的主張。
若當事人又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就同一訴訟請求再行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使前訴與後訴的訴訟請求有所不同,但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了前訴的裁判結果,就構成實質上的同一。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八條所規定,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如何理解「發生新的事實」是能否被法院受理的關鍵點。
其中「發生新的事實」,需滿足以下條件:
1.「發生新的事實」是指生效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的事實,而不是原生效裁判未查明或涉及的事實,也不是當事人在原裁判中未提出的事實。
2。原審裁判結束前已經存在的事實,當事人應主張而未主張的事實,不屬於「新的事實」。判決生效後獲取或製作的,用以證明裁判生效前已發生事實的補強證據,不屬於「新的事實」。
3.「新證據」的提出不能等同於「發生新的事實」,只有新提供的證據能證明雙方爭議的主要糾紛,也證明了新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注意:新的證據必須是生效判決書做出後新發生的。
(3)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擴展閱讀:
另外在行政處罰中也參考「一事不再罰」的原則
一、何為「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同種類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個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罰款只能一次。
參考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 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 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 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百四十八條
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 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 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 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 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 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 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肆』 民訴法規定,法院作出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適用的法律依據,「法律依據」包括什麼
法律依據來包括全國人大通過的法自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包括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八條判決書應當寫明:
(一)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
(二)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
(三)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
(四)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判決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4)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八條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第一百二十九條審判人員必須認真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
第一百三十條人民法院派出人員進行調查時,應當向被調查人出示證件。
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校閱後,由被調查人、調查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一百三十一條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以委託外地人民法院調查。
委託調查,必須提出明確的項目和要求。受委託人民法院可以主動補充調查。
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書後,應當在三十日內完成調查。因故不能完成的,應當在上述期限內函告委託人民法院。
第一百三十二條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