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行政法律關系
『壹』 檔案法和我們每個員工有什麼關系
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檔案的義務,享有依法利用檔案的權利。國家鼓勵和支持檔案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在檔案收集、整理、保護、利用等方面的轉化和應用,推動檔案科技進步。
檔案作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和人民群眾各方面情況的真實記錄,是促進我國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維護黨和國家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據。修訂後的檔案法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這是檔案法1988年1月1日施行以來的首次修訂,有助於進一步發揮檔案和檔案工作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性作用,為新時代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做好檔案工作是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事業。檔案法實施30多年來,對加強檔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維護國家檔案資源安全,服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理順體制機制,有利於為全國檔案工作有效開展集聚新優勢。明確提出「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檔案工作的領導」,強調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檔案工作,把檔案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檔案事業發展的經費。按照立法技術規范要求,將原法中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統一修改為「檔案主管部門」,既明確了國家和地方各級檔案主管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責,又有效適應地方機構改革的實際情況,有助於將黨管檔案工作的體制優勢發揮出來。在堅持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的前提下,要求中央國家機關根據檔案管理需要,在職責范圍內指導本系統的檔案業務工作,有效兼顧各行各業檔案工作的特殊性,體現檔案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
二是健全制度設計,有利於推進檔案管理提質增效。明確檔案法的適用范圍和應當納入歸檔范圍的材料。要求檔案形成單位建立檔案工作責任制,健全檔案管理制度,按照要求及時歸檔並定期向檔案館移交檔案,並增加了發生變動或者撤銷、合並等情形時移交檔案的規定。要求檔案館按照規定接收檔案,不得拒絕,可以通過接受捐獻、購買、代存等方式收集檔案。在國家所有的檔案之外,對非國有企業、社會服務機構等單位和個人形成檔案提出了具體要求,並為這些檔案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時設計了省級以上檔案主管部門幫助解決的有效措施。同時,增加了突發事件應對活動相關檔案收集、整理、保護、利用工作機制。針對近年來檔案寄存、數字化等檔案服務蓬勃發展的新情況,增加了簽訂委託協議、約定服務內容、遵守安全保密規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並增加了法律責任方面的規定。適應新載體檔案的管理模式,將檔案出境的形式擴展為運送、郵寄、攜帶出境和通過互聯網傳輸出境,確需出境的要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三是加大開放力度,有利於提升檔案服務便利性和覆蓋面。明確規定一切社會主體享有依法利用檔案的權利。進一步為檔案的開放和利用提供便利條件,增加檔案館定期公布開放檔案目錄、完善利用規則、創新服務形式以及為制定法律、法規、政策和開展有關問題研究提供支持與便利等方面的規定。將縣級以上各級檔案館的檔案向社會開放的期限從30年縮短至25年,同時鼓勵和支持其他檔案館向社會開放檔案。要求檔案館通過多種方式發揮文化宣教功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相互協作、聯合舉辦展覽、共同研究和編輯出版有關史料。與此同時,明確向檔案館移交前後檔案開放審核的主體,科學劃分政府信息公開責任承擔方式,增加關於檔案館不按規定開放和提供利用的法律責任、公民的救濟途徑和檔案主管部門處理投訴的法律義務等方面的規定,形成了一整套促進檔案開放利用的制度安排。
四是構建安全管理體系,有利於築牢檔案資源安全新防線。要求檔案館和檔案形成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置適宜檔案保存的庫房和設施、設備;建立健全檔案安全工作機制,加強檔案安全風險管理,提高檔案安全應急處置能力;發現檔案安全隱患的,應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消除檔案安全隱患;發生檔案損毀、信息泄露等情形的,應當及時向檔案主管部門報告。並對電子檔案的安全管理提出要求,電子檔案應當通過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網路或者存儲介質向檔案館移交;檔案館應當對接收的電子檔案進行檢測,確保電子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檔案館可以對重要電子檔案進行異地備份保管。
五是推動信息化建設,有利於開辟檔案管理現代化新路徑。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本次修訂在總結檔案信息化建設實踐需要和一些好的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新增一章,對電子檔案的合法要件、地位和作用、安全管理要求和信息化系統建設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將檔案信息化納入信息化發展規劃,保障電子檔案、傳統載體檔案數字化成果等檔案數字資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規定電子檔案應當來源可靠、程序規范、要素合規,電子檔案與傳統載體檔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電子形式作為憑證使用。對電子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數字檔案館、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的建設提出要求。
六是強化監督檢查,有利於為細化落實法律責任明確新舉措。監督檢查和違法案件處理是檔案工作實踐的一個短板。為解決這一問題,規范行政權力的行使,新修訂的檔案法列舉出監督檢查的6類事項,對檔案主管部門和檔案工作人員開展監督檢查的措施手段及應當遵守的規則作出明確規定。賦予一切單位和個人向檔案主管部門、有關機關舉報檔案違法行為的權利,要求接到舉報的檔案主管部門和有關機關應當及時依法處理。此外,對「法律責任」一章進行了擴充,根據檔案工作實踐,對給予處分和處罰的事項進行了局部調整,明確了行政處罰的數額幅度,增加了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七是增強科技人才保障,有利於為檔案事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增添新動能。檔案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檔案整理、保護、鑒定、編研等工作都需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作為支撐。新修訂的檔案法規定國家加強檔案工作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檔案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明確檔案專業人員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評定專業技術職稱。規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檔案事業的發展,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鼓勵和支持檔案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檔案領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等。這些新要求將為檔案事業創新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貳』 用人單位弄丟了員工人事檔案2018法律規定:單位承擔所有賠償!
人事檔案,相信每一位勞動者都不陌生,它記錄一個人一路走來的主要經歷、政治面貌、品德作風等個人情況,是個人身份、學歷、資歷的合法有效證據。在職工轉正定級、職稱申報以及辦理養老保險時有重要作用。但總有一些意外情況使職工的人事檔案沒有得到妥善保管,給職工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金先生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到了退休年齡想要申請領取養老金時卻被告知用人單位不小心弄丟了人事檔案。人事檔案里記錄著金先生的養老保險繳費記錄以及視同繳費年限,想要辦理退休,領取養老金,金先生必須提交證明文件補辦人事檔案!
金先生很早就開始參加工作,以前的記錄早就無法證明,退休養老金遲遲辦不了,為此金先生將單位告上了法院要求一個說法。經過6年,終於得到了公正的解決,法院判處用人單位賠償金先生人事檔案丟失損失並協商負責金先生的養老費用終生。
我國《檔案法》有明確規定,個人沒有經手或管理自己人事檔案的權利,甚至有些單位也沒有管理員工人事檔案的權利。
此外,法律規定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檔案的義務;由於檔案管理處工作人員的管理不當造成的檔案丟失,管理機構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或法律責任。
勞動者的檔案丟失後,能夠補辦的只有就業關系證明,一些獎懲、職稱評定等原始材料若無法補辦,檔案管理處(用人單位)必須依法協商賠償因此對勞動者造成的全部損失。
判例要點:關於丟失檔案一節,劉偉一審提交了中糧集團公司於2008年6月份提交給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的證據目錄、證明及東城區人民法院判決書,根據以上證據可以看出,2008年劉偉的檔案仍在富鴻花園物業公司。中糧集團公司與大連中糧系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股東,2013年2月為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辦理注銷手續。同年,大連中糧掛牌交易,改制為東和盛源公司,債權債務亦由改制後的東和盛源公司承擔。中糧集團公司及東和盛源公司一審均無法說明劉偉檔案的去向。鑒於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已注銷,其債務應由中糧集團公司及東和盛源公司負擔。故,中糧集團公司及東和盛源公司應當對由此給劉偉造成的合理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具體數額一審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予以酌定。
一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之規定,判決:中糧集團公司、東和盛源公司於判決生效後7日內賠償劉偉因檔案丟失的經濟損失60000元。
立案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事檔案被原單位丟失後當事人起訴原用人單位補辦人事檔案並賠償經濟損失是否受理的復函》
(2006年6月13日 [2004]民立他字第47號)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2004]皖民一他字第19號《關於人事檔案被原單位丟失後當事人以補辦人事檔案並賠償經濟損失的訴請起訴原單位法院是否受理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同意你院第一種意見。保存檔案的企事業單位,違反關於妥善保存檔案的法律規定,丟失他人檔案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檔案關系人起訴請求補辦檔案、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上訴人(原審被告)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南大街8號。
法定代表人寧高寧,董事長。
委託代理人薛康波,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劉偉,男,1970年1月1日出生。
原審被告大連東和盛源進出口有限公司,住所地大連市中山區一德街9號。
法定代表人武冰。
上訴人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集團公司)因與被上訴人劉偉、原審被告大連東和盛源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和盛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不服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2015)朝民初字第00654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於2015年7月30日受理後,依法組成由法官楊路擔任審判長,法官石煜、法官杜麗霞參加的合議庭,於2015年10月12日公開開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上訴人中糧集團公司的委託代理人薛康波,被上訴人劉偉到庭參加了訴訟。東和盛源公司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應訴,本院依法進行缺席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中糧集團公司在一審中答辯稱:1.劉偉訴中糧集團公司的四項訴訟請求不屬於勞動爭議受案范圍。劉偉與中糧集團公司沒有勞動關系;2.劉偉起訴要求中糧集團公司承擔大連中糧相關的債權債務等沒有事實法律依據,中糧集團公司作為股東之一,依法對大連中糧進行清算,並且履行了相關的告知義務,劉偉訴中糧集團公司依法承擔清算不當所造成的損失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3.劉偉起訴中糧集團公司的訴訟請求超過了訴訟時效。2003年10月,劉偉從大連中糧離職,根據當時勞動法的規定應當在60日內向勞動仲裁部門依法提出勞動仲裁,但劉偉一直未向相關的行政和司法部門提出任何請求,上述訴訟請求均超過了訴訟時效;4.中糧集團公司對大連中糧決定進行清算的日期是2013年,在清算時劉偉與大連中糧的勞動關系已經解除,依據是劉偉與大連中糧長期兩不找。訴訟請求中涉及的補繳社保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不應當被支持,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本案不屬於人身損害的范圍,不應該被支持。
東和盛源公司一審未到庭,亦未提交書面的答辯意見。
一審法院經審理查明:劉偉稱其1994年進入大連中糧。1999年6月,中糧集團公司計劃財務部將其調至中糧集團公司駐大連工程處(富鴻花園項目,當時還未成立公司,不是法律主體),4個月之後成立了富鴻花園物業公司。2003年8、9月份,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讓其待業,工資支付至2003年10月,之後其未再上班。中糧集團公司主張劉偉與其公司沒有勞動關系,不清楚劉偉的工作情況。
2007年10月,劉偉以中糧集團公司為被申請人向北京市東城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訴,要求與中糧集團公司解除勞動關系,並要求發放經濟補償金187000元,賠償金187000元;一次性支付2002年至2007年10月的工資469000元,賠償金469000元。2007年12月17日,該仲裁委作出裁決,駁回劉偉的申訴。劉偉不服該裁決,訴至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要求:1.解除與中糧集團公司的勞動關系,並按照大連中糧遣散員工的方法支付其經濟補償金355000元、賠償金355000元;2.中糧集團公司為其補發2002年5月1日至2007年10月8日的工資1005000元、賠償金1005000元;3.中糧集團公司為其理順、補清因其過錯而造成的保險、醫療、公積金等系列問題,並承擔相關費用;4.中糧集團公司承擔取證費(即至大連往返路費387元);5.中糧集團公司承擔欠繳的採暖費7920元及暖氣分戶費用800元;6.按照勞動合同和政府的相關規定給予其生活補助費;7.中糧集團公司承擔其住房公用設施的下水道疏通費2500元;8.中糧集團公司承擔房改損失費50000元;9.中糧集團公司書面道歉並登報公開,賠償其精神損失費1000元;10.承擔通訊費用1000元;11.案件受理費、申請費、交通費、仲裁費等由中糧集團公司承擔。2008年7月8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作出(2008)東民初字第00841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劉偉的全部訴訟請求。劉偉不服該判決,上訴至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劉偉曾於1997年3月28日與大連中糧簽訂兩年期的勞動合同,後雙方三次續簽勞動合同至2002年3月28日。1999年6月,劉偉稱其至「富鴻花園」工作。劉偉認為「富鴻花園」為一項目名稱,發展商即為中糧集團公司。中糧集團公司認為其並非「富鴻花園」的發展商,劉偉至「富鴻花園」工作,即為至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工作。在大連中糧的《幹部調動報告表》中註明,劉偉於1999年6月至2001年3月在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工作,該《幹部調動報告表》同時顯示劉偉於2002年3月15日自大連中糧調入富鴻花園物業公司。2002年3月,劉偉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變更申報表》中亦註明其工作單位由大連中糧變更為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同年3月14日,大連中糧向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出具的《工資介紹信》中註明:茲有我單位劉偉同志經批准調往你單位工作,我單位已從2002年4月1日停發工資。富鴻花園物業公司提供了劉偉自大連中糧至富鴻花園物業公司的《職工調轉介紹信》復印件,同時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出具證明,稱由於員工人事檔案原始材料原件無法郵寄,現材料為復印件。中糧集團公司與劉偉未簽訂過勞動合同,中糧集團公司亦未向劉偉發放工資。2000年7月1日,秦炳元作為投保人為劉偉投保康寧定期保險和住院醫療保險。2001年,劉偉曾書寫住房申請書,稱「本人在1999年6月由中糧總公司計財部向大連中糧進出口公司商調至富鴻花園工作至今」等,富鴻花園物業公司總經理何×批註為:劉偉同志在富鴻工作期間,積極努力‥‥‥目前在我司任開發經營部經理職務,‥‥‥我司同意按公司住房相應待遇規定給予解決。2002年,劉偉在有「富鴻花園發展商2002年3月份」字樣的工資表上簽字領取工資,該工資表上富鴻花園物業公司總經理何×簽字批准。劉偉提交一份視聽資料,劉偉稱此為何×的錄音資料,以證明其工資系大連中糧代中糧集團公司發放。中糧集團公司對該視聽資料的真實性有異議。大連中糧和富鴻花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均為注冊在遼寧省大連市的獨立核演算法人企業。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劉偉主張其與中糧集團公司存在勞動關系,提供2001年3月的住房申請、幹部調動申請表及與富鴻物業公司的職員何×的錄音,住房申請表明劉偉在富鴻物業公司工作過,幹部調動申請表證明,劉偉調入了富鴻物業公司工作,並不能證明其與中糧集團公司存在事實勞動關系,故劉偉主張與中糧集團公司存在勞動關系,並要求解除與中糧集團公司的勞動關系,支付其經濟補償金、賠償金的請求,本院難以支持」。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08)二中民終字第13866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法院另查,中糧集團公司、大連中糧是富鴻花園物業公司的股東。2012年12月25日,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召開股東會,全體股東決議:因經營不善,長期無業務,同意注銷本公司。2013年2月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被注銷。2013年5月22日,大連中糧名稱變更為東和盛源公司,企業改制前的全部債權債務由東和盛源公司承擔。關於檔案情況,劉偉主張2002年3月,大連中糧在中糧集團公司的要求下將其檔案調入富鴻花園物業公司,但現在找不到自己人事檔案的去向。劉偉就檔案情況提交如下證據:1.2008年中糧集團公司提交給東城區人民法院的補充證據(二)的證據目錄,顯示:「證據二:《職工調轉介紹信》說明:劉偉的檔案存放在大連中糧富鴻花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處,因擔心郵寄丟失,無法直接提供給法院。但其將檔案中的《職工調轉介紹信》復印並加蓋公章後,提交法院。」2.證明,顯示:「由於員工人事檔案原始材料原件無法郵寄,現提供材料為復印件。」該份證明上顯示有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公章。3.(2008)東民初字第00841號判決書,該判決書經審理查明部分顯示:「…庭審中,富鴻花園物業公司提供了劉偉自大連中糧至富鴻花園物業公司的《職工調轉介紹信》復印件,同時富鴻花園物業公司還出具證明,稱由於員工人事檔案原始材料無法郵寄,現材料為復印件…」。中糧集團公司對證據1-2認為是第三方出具的證據,真實性不能確認,且與本案無關,對東城法院的判決書真實性認可。中糧集團公司稱經查詢富鴻花園物業公司的檔案材料,未找到劉偉的檔案。
一審法院另查,劉偉戶口性質為城鎮戶口。
2014年10月13日,劉偉以中糧集團公司為被申請人向朝陽仲裁委申請仲裁。要求:1.中糧集團公司為其找回檔案;2.中糧集團公司補全其碩士畢業生的檔案手續;3.中糧集團公司補償因人事檔案管理不當給其造成的損失1704000元;4.中糧集團公司賠償其精神損失費500000元;5.中糧集團公司賠償其二個子公司所欠工資損失1700000元。2014年10月20日,朝陽仲裁委作出京朝勞人仲不字(2014)第01756號不予受理通知書。劉偉不服該不予受理通知書,訴至一審法院,起訴請求同仲裁請求。2014年12月16日,劉偉撤回起訴,一審法院口頭裁定準予撤訴。
2014年12月28日,劉偉再次以中糧集團公司為被申請人向朝陽仲裁委申請仲裁,要求:1.中糧集團公司對其被注銷的子公司富鴻花園物業公司未為劉偉繳納的2003年10月至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被注銷之日期間的社保費,予以補繳,如不能補繳,應賠償由此給劉偉造成的經濟損失;2.中糧集團公司賠償富鴻花園物業公司應向劉偉支付的生活費63247元;3、中糧集團公司賠償富鴻花園物業公司應向劉偉支付的經濟補償金20330元;4、中糧集團公司對富鴻花園物業公司丟失劉偉人事檔案一事,書面道歉、補辦檔案、賠償其經濟損失80萬元和精神損失費5萬元。2014年12月18日,朝陽仲裁委作出京朝勞人仲不字(2015)第00390號不予受理通知書。劉偉不服,訴至一審法院。
一審法院判決認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東和盛源公司經一審法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應訴,視為其放棄了答辯和質證的權利。一審法院可依據查明的事實,依法缺席判決。
關於丟失檔案一節,劉偉一審提交了中糧集團公司於2008年6月份提交給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的證據目錄、證明及東城區人民法院判決書,根據以上證據可以看出,2008年劉偉的檔案仍在富鴻花園物業公司。中糧集團公司與大連中糧系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股東,2013年2月為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辦理注銷手續。同年,大連中糧掛牌交易,改制為東和盛源公司,債權債務亦由改制後的東和盛源公司承擔。中糧集團公司及東和盛源公司一審均無法說明劉偉檔案的去向。鑒於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已注銷,其債務應由中糧集團公司及東和盛源公司負擔。故,中糧集團公司及東和盛源公司應當對由此給劉偉造成的合理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具體數額一審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予以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 第一款 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2007年10月,劉偉至北京市東城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訴,仲裁時效中斷。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08)二中民終字第13866號民事判決書。自此劉偉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且其訴訟主體錯誤,但其時至2014年10月13日才再次申請仲裁,已超過了一年的仲裁時效,故其要求中糧集團公司賠償富鴻花園物業公司應向其支付的經濟補償金及生活費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不予支持。
劉偉要求中糧集團公司補繳社保、就丟失其人事檔案一事書面道歉、賠償精神損失的請求不屬於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受案范圍,一審法院不予審處。
劉偉系城鎮戶口,故其要求賠償因不能補繳社會保險給其造成經濟損失的請求,於法無據,一審法院亦不予支持。
綜上,一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之規定,判決:一、中糧集團公司、東和盛源公司於判決生效後7日內賠償劉偉因檔案丟失的經濟損失60000元;二、駁回劉偉其他訴訟請求。如果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中糧集團公司不服一審法院上述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其主要上訴理由是:1.一審判決適用法律不明確,沒有標明適用的實體性法律條文,只是寫明了適用的程序性法律條文。一審法院裁決依據為股東的清算責任,並不是基於勞動法律關系來認定責任,而對於股東的清算責任在實施部分並沒有作調查。2.一審判決確定中糧集團公司與東和盛源公司承擔劉偉因檔案丟失的經濟損失,但對於雙方承擔何種責任,應當承擔何種責任,沒有明確說明。一審法院認為劉偉檔案最後的存放地應為富鴻花園物業公司,中糧集團公司與東和盛源公司均為該公司的股東,對於股東承擔責任的依據以及最後責任承擔的比例,一審判決沒有明確提出,中糧集團公司對於一審判決的結論無所適從。3.劉偉自2003年從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辭職後,對其檔案一事,一直未與原單位聯系,直到該用人單位進行清算時,無法核實劉偉檔案的存在與否。中糧集團公司認為,對於劉偉檔案丟失一事,劉偉應當承擔責任。綜上,中糧集團公司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中糧集團公司不支付劉偉因檔案丟失的經濟損失六萬元。
劉偉未向本院提交書面答辯意見,其在本院庭審中口頭答辯稱:劉偉不同意中糧集團公司的上訴理由。該案屬於勞動權益,也應按照相應的勞動權益來進行處理。中糧集團公司沒有新的證據推翻一審判決。劉偉離職時沒有解除合同,至今也沒有解除勞動關系,劉偉的檔案理所應當在公司存放。從劉偉被待崗到2008年起訴中糧集團公司時,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就向中糧集團公司提供劉偉的個人信息。2013年公司注銷,劉偉的聯系方式一致沒有變更,但是一直未得到聯系。富鴻花園物業公司解散的時候,中糧集團公司和大連中糧屬於總公司和全資子公司的關系,中糧集團公司理應承擔主要責任。東和盛源公司與中糧集團公司之間屬於中糧集團公司內部問題,不能以東和盛源公司現在與中糧集團公司沒有關系進行推脫。這些事情給劉偉造成了很多損失。
東和盛源公司二審未出庭應訴,亦未向本院提交書面答辯意見。
本院經審理查明的事實與一審法院查明的事實一致。
上述事實,有一審證據及各方當事人一、二審陳述等證據材料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本案中,劉偉一審提交的另案材料證明劉偉的檔案2008年仍在富鴻花園物業公司。富鴻花園物業公司現已注銷,其與劉偉之間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其股東中糧集團公司與大連中糧承擔,東和盛源公司作為改制後承繼大連中糧的權利義務的主體,一審判決確定中糧集團公司與東和盛源公司共同賠償劉偉因檔案丟失的經濟損失並無不當。中糧集團公司在二審中主張股東按照各自出資比例承擔的約定系股東之間的內部約定,不能對抗劉偉。中糧集團公司及東和盛源公司之間由此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雙方可另行解決。中糧集團公司的上訴意見缺乏充分依據支持,本院不予認可。綜上,一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處理並無不當,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一)項 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案件受理費10元,由劉偉負擔5元(已交納);由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大連東和盛源進出口有限公司負擔5元(於本判決生效後七日內交納至一審法院)。
二審案件受理費10元,由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