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財產繼承法
⑴ 如何起訴繼承遺產
第一,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一百二十條規定,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第二,管轄權,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三十三條規定,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⑵ 繼承法財產繼承司法解釋
你好!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若干問題的意見
(1985年9月11日)
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是我國公民處理繼承問題的准則,是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繼承案件的依據。人民法院貫徹執行繼承法,要根據社會主義的法制原則,堅持繼承權男女平等,貫徹互相扶助和權利義務相一致的精神,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
為了正確貫徹執行繼承法,我們根據繼承法的有關規定和審判實踐經驗,對審理繼承案件中具體適用繼承法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意見,供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繼承案件時試行。
【繼承法司法解釋】一、關於總則部分
【繼承法司法解釋】1.繼承從被繼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時開始。
失蹤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決中確定的失蹤人的死亡日期,為繼承開始的時間。
【繼承法司法解釋】2.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後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
【繼承法司法解釋】3.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
【繼承法司法解釋】4.承包人死亡時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把死者生前對承包所投入的資金和所付出的勞動及其增值和孳息,由發包單位或者接續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價、補償。其價額作為遺產。
【繼承法司法解釋】5.被繼承人生前與他人訂有遺贈撫養協議,同時又立有遺囑的,繼承開始後,如果遺贈撫養協議與遺囑沒有抵觸,遺產分別按協議和遺囑處理;如果有抵觸,按協議處理,與協議抵觸的遺囑全部或部分無效。
【繼承法司法解釋】6.遺囑繼承人依遺囑取得遺產後,仍有權依繼承法第十三條的規定取得遺囑未處分的遺產。
繼承法第七條的規定,判決確認其是否喪失繼承權。
【繼承法司法解釋】10.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是否嚴重,可以從實施虐待行為的時間、手段、後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認定。
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不論是否追究刑事責任,均可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繼承法司法解釋】11.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不論是既遂還是未遂,均應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繼承法第七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所列之行為,而被繼承人以遺囑將遺產指定由該繼承人繼承的,可確認遺囑無效,並按繼承法第七條的規定處理。
【繼承法司法解釋】13.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或者遺棄被繼承人的,如以後確有悔改表現,而且被虐待人、被遺棄人生前又表示寬恕,可不確認其喪失繼承權。
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繼承養父母的遺產外,還可依繼承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分得生父母的適當的遺產。
【繼承法司法解釋】20.在舊社會形成的一夫多妻家庭中,子女與生母以外的父親的其他配偶之間形成撫養關系的,互有繼承權。
【繼承法司法解釋】21.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父母的遺產。
繼父母繼承了繼子女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生子女的遺產。
【繼承法司法解釋】22.養祖父母與養孫子女的關系,視為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的,可互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繼承法司法解釋】23.養子女與生子女之間、養子女與養子女之間,系養兄弟姐妹,可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被收養人與其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繼承法司法解釋】24.繼兄弟姐妹之間的繼承權,因繼兄弟姐妹之間的扶養關系而發生。沒有扶養關系的,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
繼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
繼承法第十二條規定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時,不影響其子女代位繼承。
【繼承法司法解釋】30.對被繼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或在勞務等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的,應當認定其盡了主要贍養義務或主要扶養義務。
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可以分給適當遺產的人,分給他們遺產時,按具體情況可多於或少於繼承人。
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可以分給適當遺產的人,在其依法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本人有權以獨立的訴訟主體的資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在遺產分割時,明知而未提出請求的,一般不予受理;不知而未提出請求,在二年以內起訴的,應予受理。
【繼承法司法解釋】33.繼承人有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願意盡扶養義務,但被繼承人因有固定收入和勞動能力,明確表示不要求其扶養的,分配遺產時,一般不應因此而影響其繼承份額。
繼承法實施前訂立的,形式上稍有欠缺的遺囑,如內容合法,又有充分證據證明確為遺囑人真實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遺囑有效。
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可以分給遺產的人提出取得遺產的要求,人民法院應視情況適當分給遺產。
【繼承法司法解釋】58.人民法院在分割遺產中的房屋、生產資料和特定職業所需要的財產時,應依據有利於發揮其使用效益和繼承人的實際需要,兼顧各繼承人的利益進行處理。
【繼承法司法解釋】59.人民法院對故意隱匿、侵吞或爭搶遺產的繼承人,可以酌情減少其應繼承的遺產。
【繼承法司法解釋】60.繼承訴訟開始後,如繼承人、受遺贈人中有既不願參加訴訟,又不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應追加為共同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不再列為當事人。
【繼承法司法解釋】61.繼承人中有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即使遺產不足清償債務,也應為其保留適當遺產,然後再按繼承法第三十三條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清償債務。
【繼承法司法解釋】62.遺產已被分割而未清償債務時,如有法定繼承又有遺囑繼承和遺贈的,首先由法定繼承人用其所得遺產清償債務;不足清償時,剩餘的債務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償還;如果只有遺囑繼承和遺贈的,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償還。
【繼承法司法解釋】五、關於附則部分
【繼承法司法解釋】63.涉外繼承,遺產為動產的,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即適用被繼承人生前最後住所地國家的法律。
繼承法實行前,人民法院已經審結的繼承案件,繼承法施行後,按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的,適用審結時的有關政策、法律。
人民法院對繼承法生效前已經受理,生效時尚未審結的繼承案件,適用繼承法。但不得再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駁回起訴。
⑶ 什麼是繼承法
繼承是指財產所有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按照法律的規定或依死者生前遺囑將死者遺留下來的財產轉移給他人的一項法律制度。死亡的人遺留下來的財產及財產權利(如債權),被稱為遺產;遺留有財產或財產權利的死亡人,稱為被繼承人;按照法律規定或遺囑繼承遺產的人被稱為繼承人。
繼承法正是調整上述主體之間發生的財產繼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我國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繼承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繼承法是泛指一切有關財產繼承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我國,除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這部單行的繼承法外,還包括:《婚姻法》中有關財產繼承問題的規定;《民事訴訟法》中有關財產繼承管轄問題的規定;《民法通則》中關於行為能力、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延長,財產所有權、債權等適用於有關財產繼承的通用規定,《土地管理法》涉及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不得繼承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繼承問題的意見、批示、答復、通知以及有關財產繼承問題的司法解釋等等,都屬於廣義繼承法這個范疇。狹義的繼承法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本身而言。這就是1985年4月10日經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這一法典的制定和公布,為正確、及時地處理遺產繼承糾紛、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的繼承權,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它有利於鼓勵人們勤勞致富、積累財富、發展生產,解除人們在勤勞致富方面所存在的後顧之憂,促進家庭內部的和睦團結和社會的安定繁榮。
⑷ 侵犯繼承權違反的專門法律
公民的財產繼承權受到侵害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三)項、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一十條的規定向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訴。《繼承法》第八條規定:「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條指出:「自繼承開始之日起的第十八年至第二十年期間內,繼承人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犯的,其提起訴訟的權利,應當在繼承開始之日起的二十年之內行使,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行提起訴訟。」
《繼承法》第8條規定:「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2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20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依此規定,繼承權回復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2年內,繼承人沒有行使其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對其權利不再予以保護。所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指根據客觀情形可以斷定繼承人已經知道或者可以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例如,繼承人知道被繼承人死亡的事實和被繼承人的遺產被其他繼承人分割,或者被非繼承人佔有,或者知道依法要對遺產進行新的產權變更登記而自己被排斥進行產權登記,或者作為遺產的房屋被出賣、拆遷或翻蓋而自己未得到通知,等等。《繼承法》規定的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訴訟時效是一致的,因此對繼承權保護的訴訟時效,也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適用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繼承人可能長期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自己的繼承權被侵害。在這種情形下,依所在最高人民法院《意見》第18條規定,「自繼承開始之日起第18年後至第20年期間內,繼承人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犯的,其提起訴訟的權利,應當在繼承開始之日起的20年內行使,超過20年的,不得再行提起訴訟。」《繼承法》第8條中規定,「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20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
⑸ 關於民事訴訟法與遺產繼承的求助
如果是放棄者自己應該繼承的遺產,是不可以反悔的話,但如果不是自己應繼承的(象你父母代孩子、孩子代父母、夫代妻、妻代夫等)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如果80多歲的人其思維能力是正常的話,其監護人是沒有代簽字的權力的。但如果需做能力鑒定,則需法定監護人的簽字。
⑹ 怎麼起訴繼承遺產
起訴繼承遺產,當事人應當向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法院起訴。向法院起訴時,原告需要提交:起訴狀、身份證明以及有關的證據材料;如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被繼承人生前訂立的遺囑等。遺產繼承糾紛類案件,通常是各繼承人之間因繼承問題引發糾紛,所以訴訟當事人通常是繼承人,各繼承人都有權起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十三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⑺ 怎麼起訴遺產繼承
向法院提起遺產繼承糾紛訴訟,原被告均應當是遺產繼承人,各繼承人均有權起訴,案涉遺產的所有繼承人都是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應當參與訴訟,當時放棄繼承的繼承人除外。起訴應當向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院或主要遺產所在地法院提起,並應向法院遞交起訴狀,當事人的身份證明、以及有關的證據材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十三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⑻ 繼承人們如何起訴財產分割
離婚的時候抄必然會涉及到財襲產的分割,《婚姻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如果雙方沒有就財產分割達到一致意見,或者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匿、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起訴離婚,財產分割,首先是一方提出訴訟請求提交起訴狀等訴訟材料。法院認為,如果符合受理的條件,就會予以受理,受理之後會通知雙方調解或者是開庭,雙方進行辯論,舉證,質證等等,最後法院作出判決或者是出具調解書。具體流程為:1、寫好起訴書,向法院遞交起訴書;2、按時提供相關證據;3、按照法院通知准時出庭應訴;4、法院判決。如果對於判決不服在上訴期內可以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