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圈地運動與勞動法

圈地運動與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2-01-28 17:21:22

『壹』 圈地令與圈地運動有何區別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貿易和掠奪是另一個重要手段。 中國清朝入關後滿洲貴族為掠奪土地而頒布的命令 。 順治元年(1644)頒布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廢止 。清朝入都北京後,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決定強佔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順治元年十二月規定,近京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佔,分給東來諸王兵丁人等。 清初大規模地圈地導致「近畿土地,皆為八旗勛舊所圈,民無恆產,皆賴租種旗地為生」。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生活悲慘,以致「流民南竄,有父母夫妻同縊死者;有先投兒女於河而後自投者;有得錢數百,賣其子者;有刮樹皮抉草根而食者;至於僵仆路旁,為烏鳶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幾何矣」。

求採納

『貳』 英國議會通過的圈地法案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1. 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圈地運動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2. 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將其是經營方式的改變:土地被圍圈以後,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過去的貴族變成了新貴族,農民則變成了農業工人,從而使農村得以資本主義化。

3.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願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採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

4. 加快了英國城鎮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以及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動開始後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佔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5. 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為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6. 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盪產,流離失所。而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說,圈地運動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的運動。

總之,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僱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叄』 勞動法的產生與產業僱傭勞動有何聯系

(1)產業社會是勞動法產生的社會基礎,產業僱傭勞動產生的社會關系落實了勞動法調整的對象。
英國工業革命後,大批農民因為圈地運動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中專門為資本家勞動,從而產生了新的勞動關系類型,即產業僱傭勞動關系。產業僱傭勞動關系不同於封建社會中地主與農民之間形成的傳統農業僱傭關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勞動者開始群聚並合作,即勞動開始社會化;勞動工具開始機器化產業化;勞動者使用的生產工具、生產資料不屬於自己,生產資料與勞動力開始相對分離。因此,它需要新的對應的法律進行調整,即後來逐步產生的勞動法。
(2)調整產業僱傭關系的法律是現代意義勞動法產生的萌芽。
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工人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人的生理極限,勞動條件和工作場所極端惡劣,對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隨著產業工人的斗爭從自發到自覺,英國政府被迫認識到緩和勞資關系的重要性,開始制定一些調整勞資關系的法律,主要是一些童工、女工生理保護、縮短工作時間、改善勞動條件等強制性規定,在此期間頒布了《學徒健康與道德法》,很多學者認為,它與以往的勞工法規有了質的變化,第一次從保護工人的利益出發而制定,意味著勞動法的產生,對勞動法的誕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3)產業僱傭勞動的法律調整是勞動法的宗旨,是詮釋勞動法產生的關鍵。
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就是在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化解社會化大生產方式下產生的勞資矛盾,只有充分認識了產業僱傭勞動關系存在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理解勞動法的產生與發展。

『肆』 圈地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中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措施,兩者對歷史進程所產生的影響中最主要的是

c對是因為對於英國1;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2. 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3;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領導者 4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對於法國這次革命掃盪了法國的封建勢力,掃清了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它對法國社會的思想觀念、文化教育等方面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錯是因為英國還是封建統治談不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其次對於法國吉倫特派在廢除君主制、創建共和國以及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廢除農民的封建義務上,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其無法解決物價飛漲問題,在共和國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不能暫時地限制和犧牲自身利益,必然遭到垮台的命運。

『伍』 英國歷史因為羊吃人式的圈地運動,受到了哪些改變和影響

15~17世紀的圈地運動是一個獨特的土地改革運動,這項運動對英國土地制度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從15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圈地現象越來越普遍,影響也越來越大,漸漸地這場運動發展成為了一場社會變革。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英國近代化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對當時的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意義。

在經濟上,圈地運動對農業、手工業、商業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從社會層面來說,圈地運動促進了英國社會結構的改變,推動了政治革命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產生。

總結:

圈地運動的產生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之後英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但是這場運動是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使用暴力大規模侵佔農民土地的活動,這場運動犧牲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

『陸』 什麼是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
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貿易和掠奪是另一個重要手段。
[編輯本段]中世紀的圈地運動
中世紀的歐洲,在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上,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於農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後,庄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給農民的耕種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紀中葉,英國就有人將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條形地通過交換而合並起來。這種趨勢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國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後之別。13世紀,英國庄園主根據《默頓法令》,圈佔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圈地現象愈演愈烈。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編輯本段]圈地運動的後果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一掃而光。」
++++++++++++++++++++++++++++++++++
[編輯本段]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的英國,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塊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能出現重新圈佔土地的情況呢?說起來確實很讓人奇怪,但發生在英國卻是必然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里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
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佔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庄園變得越來越大。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准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
[編輯本段]遏制圈地運動 開發區整頓風暴仍在繼續
全國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工作仍在繼續,並開始向縱深發展。
昨天,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審核原則和標准》,據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員介紹:此標準是針對省級及省級以下開發區的第二道坎,此前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已分別對開發區圈地問題進行過整頓,而此次國家發改委則要遏制開發區「開而不發」現象。
[編輯本段]遏制圈地運動
就在兩年前,土地還沒有充分顯示出它的稀缺性,全國各類開發區規劃圈佔了3.6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一個台灣省的面積,但大都荒蕪閑置。「圈地運動」造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耕地銳減,糧食大幅度減產,當時儲備糧已降到70年代的水平,形勢相當嚴峻。2003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8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了《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

『柒』 誰講講圈地運動怎麼回事

在14、15世紀,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
英國的市場經濟興起之前,村社中是領主有地——農民租地的形式,這種形式約定俗成,形成了事實上的佃戶長期固定的使用土地。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這種舊的租約受到了「價高者得」的沖擊,有人(比如要養羊的)願意掏更多地租,地主也樂意租給他們。但是原來的佃戶不答應,於是就出現了被暴力驅趕的情形。所謂「羊吃人」的血腥暴力,僅僅是適用於這種打破租約的圈地。當然暴力的范圍和程度有沒有我們通常講的那麼嚴重,是另一回事了。

『捌』 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英國 從地理位置、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圈地運動、勞動力素質和自然資源方面說

首先,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17~18世紀,英國工場手工業不僅在傳統的毛織業,也在冶金、金屬加工、制鹽、釀酒、絲織、棉織等工業中進一步發展,擁有歐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場。它們規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絨工場擁有600台織機。生產技術有很大提高,如:18世紀中葉,金屬加工已有500種以上不同形狀的錘。分工十分精細,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1776年,亞當·斯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1723—1790)在《國富論》中寫道:「分工的結果,已經使針的製造,成為一種特殊的職業。……計抽鐵線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鋒者一人,鑽鼻者又一人。但要鑽鼻,已須有二三種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針刺於紙上,納入匣中,皆須一人分任。綜合全部作業,可依此分為18種業務。有些工場,這18種業務,是分別由18個特殊的職工擔任。固然,亦有時一人兼任二三門。我看見一個小工場,只僱用10個工人,各種業務,遂由彼等兼任。像這樣一個小工場的必要機械設備,雖不甚完全,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12磅。以每磅中等針4 000枚計,這10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4.8萬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 800枚。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麼,他們不論是誰,漫說一日製造20針,就連一針,也不易製成。」在這種手工工場內,生產過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簡單的操作,生產工具也日益專門化,為把手工生產轉變成為機器生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同時,也培養出一支熟悉生產過程,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發明和使用機器能力的熟練工匠隊伍,成為工業革命的技術骨幹。

其次,英國通過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大量錢財。通過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英國到底得到了多少財富,無從精確計算,但是,據英國劍橋1962年出版的《英國經濟的發展,1688~1959年》一書稱,早在1688年,英國的國民收入就已經有10%來自海外。18世紀中期,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法國被迫將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內加爾的法國商站及除5個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屬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在殖民地大肆掠奪,據統計,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孫公司,1670~1720年間的財產額增加了8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間,從印度掠奪了高達10億英鎊的財富,印度因而被稱為是「英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其間,1770年,英國人在孟加拉地區,竟用囤積全部大米的辦法榨取更大的利潤,因而導致約一千萬人餓病而死。1741年,英國人克萊武赴東印度公司任職員時,年工資只有5英鎊,但全年的開支卻要40英鎊;他在印度想方設法進行搜括,1760年回國時,已經成為一名大富翁,攜帶25萬英鎊的巨款。回國後,他以賄賂手段進入議會,甚至還取得了爵位,以後,他被英國政府委任為孟加拉總督、駐印度英軍總司令。為了鼓勵英國人去殖民地掠奪更多的財富,英國議會下院還通過決議:「羅伯特·克萊武勛爵為我國立下了豐功偉績」。

英國人還積極參與奴隸貿易,早先,英國只是向北美等地販運黑奴,1713年,英國取得了向西屬拉丁美洲販賣黑奴的權利,一躍成為最大的奴隸貿易國,據1981年出版的《英格蘭史》(J.Ridley著)統計,英國從開始販運奴隸到18世紀的大約兩個半世紀的時間內,共向美洲販賣了五百多萬名黑奴。通過奴隸貿易,英國大發其財。僅利物浦在1783~1793的11年間,就向西印度群島出售了三十多萬名奴隸,平均每年獲利111.8萬英鎊。許多奴隸販子把賺來的錢用於國內投資,如英國著名的冶鐵業大老闆安東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間,靠販奴賺了7.6萬英鎊;他用這筆錢投資冶鐵業,成為冶鐵業巨頭。同時,由於奴隸販子主要是把本國的工業品,如紡織品、玻璃製品、煙、酒、刀劍、槍枝和其他金屬製品運到非洲出售,擴大了國際市場;然後把黑奴運到美洲出售,運回本國和歐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業原料,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英國國內工業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奴隸貿易在英國等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所起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運動也對英國工業革命起了推動作用。15世紀末以來,英國貴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農民從小塊租地上趕走,還霸佔原來公用的草地、山林,趕走農民,用籬笆圈起大片土地,作為牧場,用來養羊,這就是著名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雖然對農民很無情,但它在客觀上卻有利於英國社會的進步。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王室、教會和封建貴族的大量土地被拍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資產階級手中。此後,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通過議會頒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這些圈地法令,英國有六百多萬英畝的土地被圈佔。地主奪得土地以後,或是把土地租給資本主義農場主經營,或是自己進行資本主義經營。所謂資本主義經營,也就是農場或牧場生產的產品基本上是為了在市場上銷售,即商業性農業或商業性牧業。於是,經營農場或牧場的人也就成為農牧業資本家。他們僱用工人,利用大農場的資金、場地等方面的優勢,改進耕作制度,用四圃輪作制代替休耕制,對土地實行深耕細作,增施有機肥料,提高產量;同時,牛羊由放牧改為圈欄飼養,改進牲畜品種。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糧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國人在自己的農場上採用輪耕法,把每英畝小麥產量從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於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羅伯特·貝克威爾採用科學飼養方法,1710~1795年間,使初生牛犢的體重平均從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從370磅提高到800磅。據統計,1700~1750年,英國小麥和麵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離鄉背井,到處顛沛流離,很多人流入城市,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就為資本家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僱傭勞動力。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使小農轉化為雇傭工人,使他們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物質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時,也為資本建立了自己的國內市場。」(《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頁)在傳統的農業經濟中,農民家庭自己進行手工業生產,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資料,現在農業由農業資本家僱用農業工人生產,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農村就變成了原料產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同時,英國良好的自然條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國是位於太平洋航線上的島國,擁有很多優良港口,去歐洲大陸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於擴大海外貿易,為國內生產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同時,英國國內的資源也很豐富。英國擁有煤、鐵、錫、銅、石料和鹽等寶貴資源,煤田分布很廣、質量好,約克—諾丁漢至今還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鐵礦儲量高,且多靠近煤田。(現在錫、鐵礦已枯竭或無經濟價值。)英國四周大洋環繞,擁有適於航行的河流:克萊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蘭特河、烏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倫敦、布里斯托爾、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水路運輸便利,價格也便宜,使國內外市場聯系密切。英國憑借海上霸權,從海外殖民地掠取廉價原料。

『玖』 圈地運動是什麼具體幹了什麼及影響

圈地運動
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
建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
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
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
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世紀的圈地運動 中世紀的歐洲,在西起英格蘭,
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
丹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上,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敞
地制起源於農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後,庄園主
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
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
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給農民的
耕種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紀中葉,英國
就有人將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條形地通過交換而合並起來。
這種趨勢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國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後之
別。13世紀,英國庄園主根據《默頓法令》,圈佔公有
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圈地現
象愈演愈烈。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
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
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
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
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
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
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
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
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
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
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
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
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
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
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
(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
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
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
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
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
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
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
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
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
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
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
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
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
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
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圈
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
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
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
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
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
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
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
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
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
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
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
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
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
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
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
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
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
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
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
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
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
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
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
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
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
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的後果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
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
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
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
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
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
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
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
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
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
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
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
地一掃而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63
頁)

熱點內容
法院調查取證時間 發布:2025-08-25 18:45:09 瀏覽:723
環境道德的主要內容 發布:2025-08-25 18:27:38 瀏覽:523
法院會計工作 發布:2025-08-25 18:22:54 瀏覽:300
20年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8-25 18:21:24 瀏覽:746
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 發布:2025-08-25 18:11:51 瀏覽:995
中國道德狀況 發布:2025-08-25 18:11:40 瀏覽:890
法治的logo 發布:2025-08-25 18:04:58 瀏覽:19
李惠律師 發布:2025-08-25 17:58:04 瀏覽:44
化妝品生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25 17:53:30 瀏覽:767
合同法387條 發布:2025-08-25 17:46:09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