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書評

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書評

發布時間: 2022-01-29 17:44:51

1. 試述我國現行國家權力結構設計對我國行政訴訟制度功能發揮的影響

現行《行政訴訟法》已遠不能適應現實需要,其修改勢在必行。《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目標是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人權公約的承諾、滿足入世的要求及擴充行政訴訟的功能。在具體制度上,應從訴訟類型、受案范圍、審級制度、當事人制度、審理程序、庭審方式、審理標准、證據規則至判決制度等方面進行全面修改。此外,對《行政訴訟法》的修訂還需要關注制度的外圍環境和配套制度的建立健全。
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制定是我國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行政訴訟制度並非源自我國本土文化,而是對西方制度的移植,因此在《行政訴訟法》實施的十多年中,遭遇了比其他法律更為嚴重的問題。這里既有《行政訴訟法》條文之外的制度、文化原因;也有《行政訴訟法》自身規定的不足。隨著我國的入世,《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欠缺愈加突出,因此,對《行政訴訟法》的修訂已勢在必行。《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是一龐大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研究論證。本文將從《行政訴訟法》修訂的目標、行政訴訟具體制度的完善以及《行政訴訟法》修訂要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目標
按照什麼思路來修訂《行政訴訟法》,直接影響到行政訴訟制度的發展。《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目標既不能過於理想,也不能太遷就現實。目標過高,難於實現;目標太低,將失去修訂的意義。我們認為,《行政訴訟法》的修訂至少要實現以下四個目標:
1.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現行《行政訴訟法》存在許多問題。如受案范圍方面,不僅受案范圍過窄,而且法律規定不清晰。《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可訴性,但究竟何為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界定。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的司法解釋中拓展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但仍有許多模糊地方,如事實行為是否可訴,證明行為是否可訴,純程序性的行為是否可訴等,都不十分清楚。實踐中,由於法律規定的局限,導致大量行政爭議案件無法進入行政訴訟程序,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再如行政訴訟中的原告資格,審查標准,裁判制度等都有許多不足。另外,現行的行政訴訟僅限於對國家行政的監督,而將其他的公共行政(註:公共行政是指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國家行政只是公共行政的基礎部分,此外,在我國還有大量的公共機構承擔公共管理的職能,如國立大學、行政組織、社區組織等。在我國,由於公共行政不發達,人們常把公共行政等同於國家行政,是對公共行政的片面理解。)排除在監督之外,這一范圍的局限也值得人們檢討。
修訂《行政訴訟法》,就是要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不僅源於法律規定的不完善,還有許多法律條文之外的原因。但凡是通過立法能解決的,要盡可能在修訂法律條文時解決。
2.實現人權公約的承諾
中國簽署的兩個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註:中國於1997年10月27日簽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於1998年10月5日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定締約國應保障個人的生命權、人身自由權、遷徙選擇住所權、自決權、工作權、受教育權等。而我國現行行政訴訟主要限於對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行政訴訟對其他權利的保護有很大局限。有權利必有救濟,中國保障人權的措施應在司法救濟途徑中體現,凡是法律法規和簽署的國際公約中規定的權利,都屬於行政訴訟的保護范圍。因此,《行政訴訟法》的修訂要盡可能符合人權公約的承諾。
3.滿足入世的要求
《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對司法審查制度的承諾與《行政訴訟法》的修訂直接相關。其承諾主要包括以下幾項:第一,受到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是指執行涉及WTO事項的法律、法規、有普遍約束力的司法判決和行政決定的全部行政行為;第二,受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種類包括進出口許可證、審批和配額的獲得和發放,以及任何在WTO協定范圍內的其他措施;第三,執行知識產權協定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行政行為也屬於司法審查的范圍;第四,審查程序應當包括給予當事人最後上訴至司法機構的機會,即司法最終原則;第五,受到被復審的任何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者企業有權提起上訴;第六,審查機構獨立於行政機關,且成員國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直接在WTO爭端解決機構尋求救濟。(註:參見《中國入世議定書》及於安《行政法是中國履行WTO義務的核心法律機制》,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
我國政府承諾的以上六項內容,影響行政訴訟以下幾方面具體制度的修正:第一,受案范圍。我國承諾的受案范圍包括部分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行為和貿易保護行為等。我國目前司法審查范圍遠遠小於承諾范圍。一些單行法律法規已相應作出擴大司法審查范圍的修改,(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第52條規定,對終裁;是否徵收反補貼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徵收的決定;復審決定不服可以提起復議或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53條規定,對終裁;是否徵收反傾銷稅的決定以及追溯徵收、退稅、對新出口經營者征稅的決定;復審不服,可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第71條規定,對行政機關發放配額、關稅配額、許可證或自動許可證明的決定;對確定國營貿易企業或指定經營企業資格的決定;或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可提起復議或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53條規定,對國務院外經貿主管部門作出的有關技術進出口的批准、許可、登記或行政處罰決定不服,可提起復議或訴訟。)《行政訴訟法》也應擴大受案范圍。第二,原告資格。中國承諾的原告資格包括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企業。我國現行法律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是法律上有利害關系,包括行政行為指向的對象,以及通過《若干解釋》列舉了行政行為可能影響相對人權益的幾種情形。此種規定小於承諾的范圍,對此《行政訴訟法》應作出放寬原告資格的修改。第三,審查標准。WTO規則將司法審查稱為「上訴」或「復審」,意味著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不同於民事訴訟的初審[1]。法院在審查時要尊重行政機關的初次判斷,主要是法律審,事實問題的審查針對的是證據事實。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審查標准,實踐中法院照搬民事訴訟全面審查標准,既不能實現行政訴訟的功能,又不符合WTO規則。《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當根據司法審查作為「上訴」審的性質,並結合我國現實國情規定審查標准。此外,為適應WTO規則的統一要求,一系列配套制度也要相應改革,如審判機關獨立原則就要求改革現行的審判組織,擺脫司法地方化的困境。
4.擴充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
行政訴訟制度不僅是保障相對人權利的救濟手段,還承擔著維護公法秩序的重要功能。通常情況下,當行政機關的行為侵犯特定相對人的利益時,受影響的相對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但在有些情況下,行政機關的行為並不造成對特定相對人利益的損害,而是對一國的公法秩序和公共利益有不利影響。傳統的行政訴訟功能單一性把訴權僅賦予了受影響的特定相對人,使公共利益受損時缺少啟動主體,造成公共利益受損時無從救濟的局面。我國現行行政訴訟制度功能單一不僅表現在公益訴訟、監督訴訟沒有確立,執行訴訟(註: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整意義上的執行訴訟,對生效行政行為的執行是通過非訴的方式完成的。)也極不健全。因此,有必要將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從保障公民權利的單一性,擴充至不僅對相對人權利提供救濟,也維護公共利益,保障公法秩序的安定。而且,從法治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將涉及公共利益納入司法的保護范圍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修訂《行政訴訟法》,要在可行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擴充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
二、《行政訴訟法》具體制度的完善
在行政訴訟中,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與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拓展行政訴訟類型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的類型單一,限於對相對人的救濟。雖有撤銷、變更、履行、確認、賠償訴訟和非訴執行等種類的劃分,但主要是以判決種類為依據,並沒有超出對相對人救濟的范疇。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類型應以行政訴訟兩大功能為標准,除個人救濟訴訟外,還應增加公法秩序訴訟。
1.個人救濟訴訟
個人救濟訴訟是為個人及其延伸組織合法權益提供救濟的訴訟類型,其根據行政爭議的性質、訴訟標的、法院的審理規則和方式等又可分為以下兩類:
(1)行政行為訴訟。這里僅指對行政行為(註:我國目前對行政行為的認識很不一致,這里的行政行為從狹義理解,僅指行政機關或公法機構單方面作出的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有法律效果的行為。不包括事實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也不包括行政合同行為。)不服引起的訴訟。其訴訟標的僅僅是單方行政行為,不包括民事權益或行政合同權益。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要嚴格遵循行政訴訟的特殊審理規則,舉證責任一般由被告承擔,且法院的司法權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根據訴訟請求的不同,行政行為訴訟可作如下細分:
第一,撤銷之訴。撤銷之訴指原告認為行政行為違法訴請法院撤銷的訴訟。撤銷之訴的標的應限定在直接對相對人權益進行處理的行為,不包括行政裁決等行為。
第二,變更之訴。變更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對行政行為予以變更的訴訟。變更之訴中,法院行使完全的審判權,可以直接改變原行政行為。我國的變更之訴應從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擴展至一切影響公民人身自由權及重大財產權的行為。
第三,履行之訴。履行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責令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訴訟。我國履行之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履行判決的明確程度,是僅要求履行義務還是明確如何履行義務。從保護相對人及節約司法資源考慮,法院應根據行政機關或其他公共機構在具體案件中享有自由裁量權的大小,規定履行的具體要求。
第四,確認之訴。確認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確認行為違法或無效的訴訟。確認之訴僅存在於行政行為無效,或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可撤銷或撤銷已無意義的情況。
第五,禁止令之訴。禁止令之訴是英國行政法中普通救濟訴訟中的令狀請求之一,主要用來阻止、禁止或停止行政機關某種違法的命令,也可用來阻止行政機關擬將越權的行為[2](P.237)。從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角度考慮,有必要增加禁止令之訴。
(2)非行政行為訴訟
非行政行為訴訟相對於行政行為訴訟而言,其訴訟標的並不在於行政行為,而是行政行為影響的民事權益或其他權益。法院在審理非行政行為訴訟時不必完全拘泥於行政訴訟特殊的審理規則,可部分適用行政訴訟的規則,部分適用民事訴訟的規則。非行政行為訴訟主要存在以下四類:
第一,當事人訴訟。當事人訴訟是日本行政訴訟中特有的訴訟類型,指關於確認或形成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處分或裁決的訴訟,是以該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作被告以及有關公法上法律關系的訴訟。[3](P.255)日本的當事人訴訟對我國解決行政裁決案件有借鑒意義。我國應增設當事人訴訟,以民事法律關系的另一方當事人為被告,裁決主體作為特殊身份的人參加訴訟。法院既要解決民事爭議,適用民事訴訟程序,也要一並解決裁決行為的合法性問題。
第二,行政合同訴訟。法院在審理行政合同案件時,對行政合同中公權力部分的審查要適用行政訴訟的特殊規則,如行政合同締結程序的合法性,行政機關單方面中止合同的理由等,但合同的履行等方面應適用民事訴訟的程序和規則。
第三,事實行為訴訟。事實行為雖然不直接改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對當事人也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但事實行為違法也會侵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對事實行為的合法性,也可納入法院的監督范圍。對事實行為,主要適用確認判決。
第四,行政賠償訴訟。行政賠償訴訟的特點是適用對象廣泛,不僅包括行政行為侵權,還包括事實行為侵權。(註: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條已規定行政賠償的范圍包括部分事實行為。)行政賠償訴訟作為非行政行為訴訟的一種,在涉及賠償問題時也適用類似民事訴訟的程序。
2.公法秩序訴訟
這類訴訟的功能是保障公法秩序的安定。在我國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1)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的增設是維護公共利益和公法秩序的必然要求。考慮到我國公民訴權意識薄弱,公民個人不具有與行政機關抗衡的實力,公益訴訟的啟動主體應由檢察院代表國家提起行政公訴,在檢察院不作為的情形下,可由普通公民提起民眾訴訟。(註:民眾訴訟是日本行政訴訟的類型之一,指以選舉人資格或其他與自己無法律上利益關系資格提起,請求糾正國家或公共團體機關的違法行為的訴訟。)至於行業組織、利益團體能否成為公益訴訟的原告,需要進一步研究。
(2)執行訴訟
我國的強制執行權由法院和行政機關分享,且以申請法院執行為原則,行政機關自行執行為例外,在實踐中存在大量的非訴執行案件——行政機關對生效具體行政行為申請法院執行。筆者認為應設立執行訴訟,作為獨立的訴訟類型,專門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行生效行政行為的案件,法院對執行訴訟案件進行實質性審查,這既可避免法院地位不中立之嫌,又能很好地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二)擴大受案范圍
受案范圍過窄是《行政訴訟法》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學者們討論的重心。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需要擴大,這在學界和實務界已達成共識,問題在於作多大程度的擴展。從理想的角度看,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越寬,越有利於對相對人權利的保護,但受案范圍的設定必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如法院的能力,包括法院的地位、法官的素質和權力,社會對法院的認可程度等;行政訴訟外其他救濟渠道的發達與否;公民的權利意識和社會的需求;入世的承諾;判例法的作用和違憲審查制度的完備程度等。
綜合上述各種因素,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可擴展到部分抽象行政行為、部分內部行政行為、事實行為、證明行為、部分純程序性的行為、公共機構的行為以及入世承諾中有關國際貿易方面的行為等。在規定方式上,可採用概括加排除的做法。除了應排除的行為不可訴外,原則上所有的行政行為都具有可訴性。
(三)改革審級制度
我國的審級和審判組織設置不科學,一是一審法院級別過低,二是二審終審不盡合理,難以擺脫地方干預。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三審終審,幾乎所有的案件都能上訴至最高法院。我國兩審終審在實踐中造成審判質量不高,再審案件比例大,是對司法權威的一種破壞。再者,行政案件涉及一國法律法規的統一適用,不宜由中級法院終審。因此,我國行政訴訟也應採用三審終審制,並且第三審為法律審。
(四)完善當事人制度
1.放寬原告資格
放寬原告資格已經成為學者們的共識。對個人救濟訴訟而言,原告資格應從「法定權利之訴」發展到「利益之訴」,凡是受行政機關行為不利影響的人都賦予其原告資格。對公法秩序訴訟,其公益訴訟的原告可為檢察院以及有監督利益的公民、行業組織或利益團體等。
關於原告的確認規則主要涉及當一個組織或該組織部分成員受行政機關行為侵害時,原告如何確定。在該組織的法定代表人不願代表部分成員起訴時,應賦予受害成員自身原告資格。
2.簡化被告制度
國外行政訴訟被告制度多是出於訴訟便利,存在大量的形式被告,一般由作出行為的機關或官員作被告,無法確定時由行政主體作被告。(註: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704節規定司法審查的訴訟可對美國、對機關以機關的名稱、或者對有關的官員提起。)
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與行政機關對應,被告制度過於煩瑣,不利於相對人訴權的行使。筆者建議,我國的被告確認制度也可採取形式被告的作法,讓原告選擇由作出行為的機關或機構作被告,或由同級政府作被告;在被告無法確定的情況下,由同級政府作被告。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訴訟中確定被告的困難和無被告局面的出現,而且行政機關行為的責任歸屬於同級政府,也便於強化政府對下設部門的監督。
(五)改革審理程序
行政案件不分復雜程度一律適用普通程序的做法,往往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並無法給予當事人及時迅速的救濟。因此,增設行政訴訟簡易程序十分必要。《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當對不同案件的程序進行分流處理,對案情簡單、標的較小的行政訴訟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審理過程不必完全遵循普通程序的步驟,審限也應縮短。
在普通程序中,法院不分法律與事實、是否屬於訴訟請求范圍一律全面審查的做法也需要檢討。司法權作為消極中立的權力,不應主動審理訴訟請求之外的內容;且訴訟的基本功能在於解決爭議,只要案件審理到可以裁判的程度即完成審理任務,不必將案件所有問題都由法院審查清楚。(註:如撤銷判決,只需滿足一個條件即可撤銷,不必將所有條件都審理清楚。)再者,為了便於法院集中、有效率的解決爭議,可以借鑒英美國家審前會議的做法,對案情簡單的案件可直接進入開庭審理,比較復雜、爭議較大的案件,在開庭前交換並固定證據,形成爭點,雙方無爭議的事實法院不再審查,以便開庭時圍繞爭點集中審查。
和審理程序相關的是受理程序。行政案件在進入行政審判庭審理之前,須通過法院立案庭的審查,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法院才予受理。立案庭的審查直接涉及原告訴權的行使。由於實踐中起訴條件的規定模糊,許多概念在理論界仍爭論不休,難以判斷,(註:如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事實行為等概念,關系著現行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界限,但在理論和實踐中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和標准。)將如此復雜困難的問題交由法官自行判斷,難以確保判斷的公正。因此,增設簡易審理程序來審查起訴是十分必要的。原被告可以在法庭上就該案是否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等進行陳述和辯論,法院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和理由的基礎上判斷其是否應當受理,以便更公正的保護行政訴權的行使。
(六)轉變庭審方式
我國行政訴訟庭審職權主義色彩濃重,庭前進行實質審查,開庭只是形式,這樣既加重法院負擔,又不利於突出被告對其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的特點,容易造成法院與被告一同審原告的局面。在原告、被告和法院三方關系中,法院應當是中立的第三方,根據原被告各自的舉證來判斷案件的勝負。因此,轉變庭審方式的方向應當是淡化職權主義色彩,向當事人主義發展。但鑒於行政訴訟原被告實力的不平等,法院可以在保障相對人權益方面採取一些職權主義的做法。
(七)明確審查標准
審查標准即法院審查行政案件的程度或深度。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對審查標准沒有明確規定,從而給法官的審查留下了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從確保行政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和合理架構行政權和司法權的關系來看,需要通過立法明確審查標准。
確定審查標准,要考慮以下因素:首先,要區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對不同部分採用不同審查標准。因為每部分問題的性質不同,決定了法院的不同審查程度。區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並對其適用密度不同的審查標准,在西方國家已成為一種慣例。其次,根據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的大小確定不同的標准。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可分為低度自由裁量權,中度自由裁量權和高度(或政策性、高度人性化判斷)自由裁量權。法院相應對其審查也適用嚴格、合理到尊重(明顯違法)的不同標准。再次,根據不同的訴訟類型確定。在不同的訴訟類型中,法官享有不同的審判權。完全審判權的基礎來自對事實問題的全面認定。因此,對行政行為訴訟中的變更之訴、履行之訴和非行政行為訴訟適用完全審查標准;其餘行政案件一般適用合理性標准。最後,應考慮到我國行政行為實施的具體情況,行政程序和案卷制度的缺乏使我國不能完全照搬美國尊重行政機關決定的標准,而應更多地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
筆者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應確立如下審查標准:
1.事實結論
事實部分根據訴訟類型及行政自由裁量權大小可以確立三個不同的標准。
(1)合理性標准:適用於一般的行政案件。合理性標準是審查事實裁定的一般標准,即只要行政機關作出事實裁定有合理的證據支持,法院就應尊重行政機關的事實結論。
(2)明顯違法標准:適用於高度專業性及人性化判斷等事項。在這類案件中,如環境污染指數評定、考試成績評定等。法院的審查受到專業技術性的影響,只進行明顯違法審查,即不審查事實決定內容的合理性,除非其決定明顯違法。法院在此類案件中可轉向程序審查,審查行政機關作出判斷的過程是否合法。
(3)完全審查標准:適用於行政行為訴訟中的變更之訴、履行之訴和非行政行為訴訟。完全審查標准即法院可以不顧行政機關對事實的認定,以自己的判斷代替行政機關的判斷。完全審查標準的採用源於法院在此類案件中享有完全的審判權。
2.法律適用
法官是法律問題的專家,對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是否正確有最終的發言權。因此,法律適用原則上應採用完全審查標准,但對技術性、專業性的法律問題,要尊重行政機關的意見。
3.處理結果
處理結果部分包含以事實裁定為依據並適用法律作出處理結果的過程,是事實與法律的混合問題。處理結果應適用與事實結論同樣的審查標准。
(八)完善證據制度
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對證據問題的規定簡略,雖然最高人民法院於2002年6月4日通過了單獨的證據規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但仍需要在修訂《行政訴訟法》時對證據規則作全面規定。除了司法解釋的規定外,證據制度還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舉證責任的進一步細化。不同類型的行政訴訟,應確立不同的舉證規則。如行政行為訴訟,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從行政行為與證據的關系來看,被告應在行政程序中完成舉證義務,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符合行政訴訟的救濟本質。而對非行政行為訴訟,則應原則上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規則。非行政行為訴訟與民事案件類似,適用民事訴訟的舉證規則。
二是明確證明標准。證明標準是為了實現法定證明任務,法律規定在每一個案件中訴訟證明必須達到的程度[4](P.167)。我國三大訴訟法都規定了統一的證明標准——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統一嚴格的證明標准抹煞了三大訴訟的差別,難以滿足行政訴訟的實際需要。最高法院關於證據規則的司法解釋並未提及證明標准問題,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缺失。筆者認為,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和多樣性不能僅為其設定證明標准,還可以根據訴訟類型的不同,分別適用不同的證明標准。
(1)明顯優勢標准:適用於一般行政案件。一般行政案件中,行政機關的行為對相對人權利的影響介於民事、刑事案件之間,因此應適用介於二者之間的證明標准。
(2)排除合理懷疑標准:適用於限制人身自由、責令停產停業、吊銷執照等嚴重影響相對人權利的行為,以及經過聽證程序作出的行為。限制人身自由等嚴重影響相對人權利的行為,基於其影響相對人權利的深度,應適用與刑事訴訟相同的證明標准。經過聽證程序的案件,在爭議進入訴訟前已經過辯論、質證等准訴訟程序,其證明標准也應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3)證據優勢標准:適用於非行政行為訴訟。非行政行為訴訟類似於民事訴訟,訴訟標的主要是民事權益,適用民事訴訟的審理規則,因而其證明標准也採用民事訴訟的證據優勢標准。
(九)重構行政判決制度
我國現行行政判決種類有維持、撤銷(包括撤銷後重作)、履行、變更、確認、賠償判決和駁回訴訟請求判決等。總的來說,我國的行政判決種類設置不科學,如有些行政判決與訴訟請求相脫節,違反不告不理原則,禁止令判決欠缺等。現行的行政判決制度無法為當事人提供完整的救濟,因此,有必要重構行政判決制度。
在指導思想上,行政判決制度的重構要考慮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同訴訟類型的實體處理要求,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以及合理解決糾紛和完善救濟的需要。具體地說,我國行政判決種類應重構如下:
1.主體判決
主體判決根據原告訴訟請求設置,不同的訴訟請求適用不同的判決。主體判決根據訴訟請求可分以下六類:第一,撤銷判決。適用於行政行為已完成時,法院通過撤銷判決使違法的行為自始無效。第二,履行判決。適用於行政機關不履行義務時,出於保護相對人權益及訴訟經濟考慮,法院可以根據自由裁量權的大小,規定履行的具體條件。在自由裁量權縮減為零時,(註:即行政機關在具體案件中選擇餘地可能壓縮到一種處理方式,只有這一種處理方式沒有裁量暇疵。參見〔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著《德國行政法總論》,高家偉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頁。)法院可以明確規定行政主體應如何履行。第三,禁止令判決。用於禁止行政機關實施一定的行為。該判決主要適用於前文所述之禁止令之訴,對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為起到阻止作用,防止違法行為完成後適用撤銷等判決救濟的滯後。第四,確認判決。即判斷某種法律關系是否存在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法。一般而言,只有在行政行為不可撤銷或撤銷已無意義,或履行判決也無意義時才適用。確認判決的適用范圍較廣,包括部分事實行為,其往往是賠償的前提。第五,變更判決。適用於需要法院直接改變當事人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變更判決不僅適用於變更之訴,在非行政行為訴訟中都存在適用變更判決的空間。第六,賠償判決。賠償判決是對違法行為造成損害進行救濟的判決方式,一般以確認或撤銷判決為前提,且其適用范圍廣泛,包括部分事實行為。

2. 對公共利益的集存是什麼意思

公共利益是一定社會條件下或特定范圍內不特定多數主體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它版不同於國家利權益和集團(體)利益,也不同於社會利益和共同利益,具有主體數量的不確定性、實體上的共享性等特徵,如何識別公共利益是司法和行政實踐中的重要問題。公共利益是個十分重要而又頗具爭論的話題,說它重要,一個國家乃至政府存在的正當性往往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說它頗具爭論,因為究竟什麼是公共利益,至今尚無定論。至於如何界定,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下試圖從公共利益的構詞結構入手,探討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相比較,界定它們的區別,探尋我國憲法規定的公共利益之含義。

3. 我急需政法或者國際政治專業的書

您好,我所在的大學便是政法類大學,本人也恰是國際政治專業的,列出的書目均為我校教授推薦,希望能夠幫到您買一份好的禮物!
【第一部分:政法類推薦給您的書目】(因為政法類涉及范圍較廣列舉較多見諒)
一、法律史類:
《帝國的縮影: 中國歷史上的衙門》郭建著 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法學的初步》劉星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法學初步》劉星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推薦理由:了解中國法律的傳統特有性格的入門讀物。有助於我們粗略的把握中國法制史的大概面貌,使我們獲得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二 法律史通論類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武樹臣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 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尋求自然秩序的和諧》梁治平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法辯: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梁治平 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張中秋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再版
《中華帝國的法律》【美】布迪莫里斯等著 朱勇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范忠信 著 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推薦理由:增進對中國法律文化特徵了解的理論讀物,特別是有助於我們以西方法文化為參照來認識中國法律文化的特徵和缺陷。

三、憲法學類:

1、孟德斯鳩著 《論法的精神》
2 、盧 梭 著 《社會契約論》
3 、盧 梭著 《記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4、洛 克 著 《政府論》
5、約翰·密爾著 《政府》
6、佐滕功 《比較政治制度》
7、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
8、戴雪 《英憲精義》
9 、羅伯特·達爾 《記民主》
10、維爾 《憲政與分權》
11、李龍 《憲法基礎理論》
12 張伏福 《憲法學基本理論》
13 張伏福 《憲政論叢》(一)(二)
14 徐顯明 《公民權利義務通論》
15 王世傑 錢瑞升 《比較憲法》
16 周葉中 《憲法》
17 韓大元 《亞洲立憲主義研究》
18 劉茂林 《憲法學》
17 劉嗣元 《憲法監督的理論與實踐》
18 王廣輝 《比較憲法學》

四、行政法學

1 方世榮主編:《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胡建淼著:《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 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新編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 應松年主編:《行政法學新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6 馬懷德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 葉必豐著:《行政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8 楊解君著:《行政法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9 楊解君主編:《行政訴訟法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10 張樹義主編:《尋求行政訴訟制度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 應松年主編:《行政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修訂第二版
12 姜明安著:《行政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3 林莉紅著:《行政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4 翁岳生編:《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5 陳新民著:《中國行政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6 姜明安主編:《外國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7 王名揚著:《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18 王名揚著:《美國行政法》(上、下)中國法制出版社1987年版
19 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0 楊建順著:《日本行政法通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1 於安編著:《德國行政法》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2 [日]和田英夫著:《現代行政法》倪健民、潘世聖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
23 [日]室井力著:《日本現代行政法》,吳微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4 [日]鹽野宏著:《行政法》楊建順譯,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5 [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著:《行政法學總論》高家偉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 [美]伯納德.施瓦茨著:《行政法》,徐炳等譯,群眾出版社1986年版
27 [英]威廉.韋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
28 應松年主編:《行政行為法》,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 楊海坤、黃學賢著:《中國行政程序的法典化——從比較法的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 薛剛凌主編:《國家賠償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1 楊解君、溫晉鋒著:《行政救濟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2 馬懷德著:《國家賠償法的理論與實劣》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33 王萬華著:《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4 方世榮著:《論具體行政行為》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5 方世榮著:《論行政相對人》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版
36 葉必豐著:《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 沈巋著:《平衡論——一種行政法的認知模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8 李娟著:《行政法控權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9 石佑啟著:《論公共行政與行政法學換式轉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0 關保英著:《行政法模式轉換研究》法律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41 宋公德著:《行政法哲學》法律出版社2000

【第二部分:國際政治專業】
參考書目
1.(美國)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2.(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為權力與和平而斗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美) 小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 : 理論與歷史 ,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2
5、俞正梁:《當代國際關系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6、資中筠:《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8、(日本)中西治著,汪鴻祥譯:《新國際關系論》,學林出版社,2002年。
9.(美國)康威·漢得森著,金帆譯:《國際關系——世紀之交的沖突與合作》,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
10.王聖誦:《國際關系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
13.(美)斯坦利 霍夫曼 《當代國際關系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美)卡爾·多伊奇《國際關系分析》世界知識出版社
15.(美)莫頓卡普蘭《國際政治的系統和過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16.(英) 沃勒斯坦 《現代世界體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17.(美)塞潦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華出版社
18.布熱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希望這些能夠幫助您選擇一個好的禮物!謝謝~!

4. 行政法的問題。

請參考以下文章:

今天在閱讀葉堅學者所寫的「關於行政行為的幾個問題的界定」一文,認為其對「行政事實行為」的這一概念產生了誤解。其引用方世榮教授所說的「所以沒有必要採用行政行為(行政法律行為)與行政事實行為這樣的二分法,現有的所謂事實行為完全可以為行政行為所涵蓋。行政事實行為是一個內涵很不確切的詞語,應予廢棄。」 對於行政行為這一概念的認識,最早出現在法國行政法學,直到1895年,德國行政法學鼻祖奧托•邁耶教授在其論述德國行政法的鴻篇巨著中把行政行為權威性的定義為:行政行為是關於「個別的條件下決定某個權利主體的權威性宣告」。[1]此後,行政行為這一概念成為各國行政法學的一個核心范疇。我國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行政行為是指「享有行政權能的組織或個人運用行政權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法律行為。」並且分析出行政行為具有單方性、無償性、強制性的法律特徵。[2]從這一定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是將行政行為理解為是法律行為的一種。而就法律行為這一概念而言,是指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其所對應的范疇應是「非法律行為」,如純粹的經濟行為、政治行為、道德行為、宗教行為等。[3]這樣看來,法律行為並非對應的是事實行為。而事實行為被認定為是法律行為中的一種非意思表示行為,是指非經行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於某種事實狀態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為,如民法上的先佔、遺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發現等。[4]從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法律行為則是行政行為和事實行為二者共同的上位概念。那麼我們還需要弄清楚的是,什麼是行政事實行為?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行為、事實行為之間是一種什麼關系?行政事實行為和事實行為是否是同一概念呢?根據學者們的考察和研究,行政事實行為這一概念最早是從德國著名行政法學家耶律納克所提出的「單純公權力行政」一詞所演變而來的。所謂「單純公權力行政」是指「類似市政有關的都市房屋、街道、公園、水庫等的建築,及其他技術方面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用文字發行的『指導』文件,如公安為避免車禍所發行宣導交通安全之別針、小冊子,以及社會服務性的工作指南、民眾 調解與法律咨詢的說明書等,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行為。」[5]對於行政事實行為這一概念的進一步分析和理解,中外行政法學界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代表的觀點有:德國法學家毛雷爾認為行政事實行為是指某種事實結果而不是法律後果的所有行政措施。[6]著名的印度公法學者賽夫教授在其著作中將行政事實行為表述為「是旨在產生事實上結果而不是法律結果的行為」,這一點與毛雷爾的認識是相同的。繼而他又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或行政機關的其他法律行為均屬於行政事實行為。[7]針對其這種理解,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行政行為必然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這是由行政行為的性質所決定的,而與行政事實行為不會產生法律後果而是事實結果相比較,與其所稱的行政行為屬於行政事實行為的認識產生了矛盾,因為法律後果與事實結果應是一對相對應的范疇,它們之間不存在隸屬性。因而行政行為當然不屬於行政事實行為。但是,無論學者們對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行為的關系如何認定,對行政事實行為法律屬性和特徵的認定是明確的,即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主體依據行政職權所實施的一種行為,具有行政性的特點,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再者,就目前各國的立法例當中,都表明行政事實行為不會產生法律約束力,但實際上它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仍可能產生實際上的損害。經過上述對行政事實行為特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行政事實行為並不是簡單的從事實行為這一法理概念中推演出來的,而其表現出自身產生的基礎和獨特的法律意義,其實二者是兩個不具有同質性的概念。就行政事實行為而言,根據其性質和特徵,有學者將其歸納為補充性行政事實行為、即時性行政事實行為、建議性行政事實行為和服務性行政事實行為。

5. 美國的教育制度,方法,科目,課堂氛圍,以及相關資料

美國高等教育制度

一、高等教育特點
美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比較發達,其主要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其規模和種類龐大復雜。全國有三千多所高等學院,教師八十多萬人,在校學生達兩千多萬人,外國學生近三十萬。二是注重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獨創精神。這種教育不是鼓勵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鼓勵學生對已被普遍接受的觀念提出異議,對所學的東西進行綜合分析,解決新的不熟悉的問題。
二、教育行政管理與評估制度
美國教育行政管理權不在聯邦政府,而在各州及各級地方政府或私人機構。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的職權是十分有限的,其主要職責是按國會意圖向各州分配教育撥款,以及向美國國內學生提供獎學金等。美國各州設有州督學或教育廳長,負責制訂全州的教育政策,並領導所屬機構在州內貫徹這些政策。私立大學由主辦大學的機構遴選的校董會掌管行政權。公立大學校董會對決定本校的方針和各項規定,也有很大的自主權。美國的大學各有特點,從教學方針、專業設置、考試項目到諸加TOEFL錄取分數、收報名費等小問題,都各不相同。
美國教育盡管在行政管理上比較分散,但社會對學校評估的做法是相對統一的。學校要定期接受審查,符合要求的才取得被認可的資格。美國對高等院校的評估分成六大區域進行,各區成立地方性的大中學校聯合,對該區的學校進行評估。審查的內容通常包括學校的師資、課程、教學質量、設備、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情況,經過較為全面的審查後決定某一學校是否被認可。 除對學校的評估外,對某些專業的課程也要經過專業評估團體審查和認可,有些專業領域,如醫學、法律、牙醫等,完成被認可的專業課程是領取執照許可的先決條件。
三、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
美國有公立高等院校近一千五百所。私立院校一千六百多所。一般來說,私立學校收費比公立學校貴一些。
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都有質量很高、信譽很好的大學,不要只從私立或公立這個角度來判斷學校的好壞。要判斷一所大學質量,應該了解它的師資、課程及其歷史等情況。
四、學院與大學
美國高等院校中,學院(College)主要提供大專課程和四年制大學本科課程,分別稱二年制學院(Two-year college)或四年制學院(Four-year college)。大學(University)則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學府,往往會包括學院(College)、研究生院(Graate School)和若干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一所大學可以同時開設理、工、農、醫、人、文和社會等學科的大學或研究生課程,有的大學(通常是州立大學)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分有許多不同的校園(campus)。例如,紐約州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之下,就有阿爾伯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本漢姆頓紐約州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等不同的校園。每一年校園都設有多方面學科課程,工業學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是一種綜合性的高等院校。它既開設專業課程,也開設一般性的文理科課程;有的只有大學課程,有的包括大學和研究生學位課程。
五、大學教育
二年制學院(Two-year College)提供初級階段的高等教育,學生學完兩年的課程之後可以取得准學士學位(Associate in Arts, Associate in Science)。這種教育又分成兩類,一類是一般性教育,學生學習相當於四年制大學一、二年課程,所得的學分可以轉到四年制大學;另一類是職業教育,所開設課程是為學生在社會上就業做准備,學生完成學年的學習後就從事技術的工作,不再攻讀學位,二年學院的名稱各叫地方學院(Community College),也有的叫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地方學院通常是地方政府興辦的。因為學生對象主要是本地居民,學校往往沒有學生宿舍。二年制學校收的學費比較低,招生要求也不高,所開課程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使眾多的美國青年有機會接受教育高等教育。這是美國中學畢業後能有半數以上進入高等院校的原因之一。

四年制學院(Four-Year College)和大學(University)提供學士學位(Bachelor of Arts,Bachelor of Science,即B.A.或B.S.)課程。多數四年制學院的專業設置范圍包括文理科的一般教育(Liberal Arts),即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有的也開設一些較專門的或應用性的科學,入學要求比兩年制的高。
六、研究生教育與專業教育(Graate and Professional Ecation)
研究生(Graate School)招收已取得學士或學士以上學位的學生,開設的是深入課程。課程長短不一,一般地說,已經取得學士學位的學生,要學習一年至二年,才能取得文理碩士學位(Master of Arts, Master of Science,即M.A.或M.S.);已取得碩士學位的學生,要學習二至五年,才能取得博士學位(多數叫Doctor of Philosophy,即Ph.D.)。
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招收已經取得相關專業的學士學位畢業生。這種專業學院,是指某幾種特點的專業,如醫科、葯劑、牙醫、法律和工商管理等。專業學院收費較高,競爭非常激烈。對中國學生來說,選擇這些專業存在一些困難。
七、准學士學位
准學士學位課程都在地方和初級學院里進行,有責任中不同目的課程:一是教學課程內容與四年制學院相似,學生所獲得的學分都可以轉入四年制學院;二是職業教育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實用的職業技能,無須攻讀學士學位就能從事技術工作。
八、學士學位
學生要學完四年全日制的課程,才能資格獲得學士學位。在四年之中,學生應該掌握多種學科的廣泛的一般性知識,同時要在其中某一具體領域里,掌握具有一定深度的專業知識。
在本科生階段學生每周有兩三次大課。大課之外,便是小組討論(seminar),教授不講課,而讓學生自己閱讀資料,然後一起討論。學生在討論會上的表現,便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
在本科教育的各個階段,寫作都是受重視的一門課程。教授在講授時,經常指定一些論題讓學生練習寫作。對於高年級學生,教授則要求學生提出自己論題,並在圖書館或實驗室進行獨立研究。
九、研究生學位
美國大學生的研究生學位,有碩士和博士兩種。
碩士學位課程必須包括一組相連貫的課程。隨後是一系列性考試和論文,或是與之相關的一個有創造性的項目。碩士學位課程通常為一至兩年。 碩士學位課程主要有兩種:一種授予學生學術性的學位,即文學碩士學位或理學碩士學位;另一種課程授予學生某一職業上的碩士學位,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領域,為今後職業做准備。
碩士學位課程包括預先計劃好的、連貫的課堂講授,專題講座,討論、個人學習或調研。學生通過在圖書館里研究原始材料,在實驗室做實驗,參加創造性的學術活動,學生要交一篇論文,有的要提交畢業作品。
博士學位課程常常引導學生從事大專院校的教學這一傳統職業,或任職於社會、政府、商業和工業部門。博士課程注重讓學生自由探索和表述自己的觀點,注重培養學生創造重大學術成果的能力。課程的立足點,走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評估本專業領域最前沿知識 的爭論問題能力。為此,學生須與富有教學和科研經驗的教授緊密合作。學生畢業時,要提交論文及進入答辯。
十、校歷制
美國大學行政管理分散,各院校使用的校歷制度也不同。最常用的學期制(Early Semester)和學季制(Quarter System)。學期制一年大約三十至三十二個學習周,分兩個學期,每學期制十五至十六個學習周。起止時間一般是九月初到十二月末是第一個學期,也叫秋學期(Fall Semester);一月至五月中是第二個學期,也叫春學期(Spring Semester)。暑期(Summer)是假期,可長達六至十周。大約百分之五十八的美國學校使用這種校歷。學季制一年大約三十至三十三個學習周,分三個學季,每學季十至十一個學習期,另外還有一季是暑假。起止時間一般是九月中至十二月初為第一學季,即秋季(Fall Quarter);一月至三月為第二季,即冬季(Winter Quarter)四月初至六月中第三季,即春季(Spring Quarter);暑季是假期,長約十三周。大約百分之二十四的美國院校使用這種校歷。
此外,還有少數學校使用另外一些校歷制。有百分之八的學校用4-14校歷制。即第一學期(九月開學)和第二學期(二月開學)各四個月。其間在一月份有一個長一個月的過渡性學期(Interim),學生在這個學期可以只修一門課。有百分之四的學校使用傳統的校歷制(Traditional System),與學期制相似,不同的是假期較短,另外,還有將一年分為三個等長學期的三個學期制(Trimester System),開學時間分別是八月、一月和四月。

6. 我是即將上大學的一名學生,行政管理專業,我應該看些什麼書呢

1.[澳]歐文·E·休斯. 公共管理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美]羅森布魯姆等. 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美]羅伯特·B·登哈特. 公共組織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美]荼B蕖·納特、羅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領導手冊.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美]特里•L•庫珀著. 行政論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
6.[美]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7.[美]V·奧斯特羅姆著. 美國公共行政思想的危機.上海三聯書店,1999.
8.[美]查爾斯·沃爾夫著. 市場或政府.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
9.[美]F·J·古德諾著. 政治與行政.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10.[美] 薩拉蒙等. 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11.[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 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12.[美]戴維·奧斯本等. 擯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3.[美]E·S·薩瓦斯. 民營化與公私部門夥伴關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4.彭和平等編譯. 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北京:中共黨校出版社,1997.
15.陳振明主編. 公共管理學(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6.陳振明. 公共管理前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7.張康之等:《公共行政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8.張康之:《尋找公共行的倫理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9.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精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0.[美]卡爾·帕頓、大衛·沙維奇著. 政策分析和規劃的初步方法. 孫蘭英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1.[美]威廉·N·鄧恩著. 公共政策分析導論. 謝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23.[美]查爾斯·E·林德布洛姆著. 政策制定過程. 朱國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24.[美]史蒂文·凱爾曼著. 制定公共政策. 商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5.[美]曼瑟爾·奧爾森著. 集體行動的邏輯. 陳郁等譯. 上海三聯書店,1995.

26.[美]麥克爾·巴澤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願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7.周志忍:當代國外行政改革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珍妮特.V.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30.[英]簡.萊恩:《新公共管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1.[英]威廉·韋德著:《行政法》,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32.王名揚著:《美國行政法》,上、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33.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4.[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著:《行政法學總論》,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5.[日]鹽野宏著:《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6.[日]美濃部達吉著:《公法與私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7.[美]理查德·B·斯圖爾特著:《美國行政法的重構》,商務印書館,2003年5月第1版。
38.陳新民著:《中國行政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9.應松年:《當代中國行政法》,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7. 有哪些好的行政法著作可以看

1.王名揚三部曲:
《英國行政法》政法大學出版社《法國行政法》北京大學出版社版《美國行政權法》中國法制出版社
2.哈特穆特.毛雷爾(德),高家偉譯:《行政法學總論》,法律出版社
3.鹽野宏(日):《行政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4.翁岳生:《行政法》(上、下),中國法制出版社

熱點內容
雙方不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5 00:48:42 瀏覽:945
民法典沒有彩禮 發布:2025-08-25 00:43:38 瀏覽:336
公司法廢止 發布:2025-08-25 00:38:56 瀏覽:742
有關超出門店經營法規 發布:2025-08-25 00:11:27 瀏覽:12
道德經反觀 發布:2025-08-25 00:03:55 瀏覽:750
勞動法多項選擇題 發布:2025-08-24 23:46:56 瀏覽:540
英國司法部 發布:2025-08-24 23:42:40 瀏覽:77
勞動法年假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4 23:33:48 瀏覽:624
以下法律責任屬於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24 23:27:33 瀏覽:898
全國法院工作 發布:2025-08-24 23:27:28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