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證據案例

行政法律證據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1-29 18:25:01

1. 行政案件調取證據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行政機關在調查或者進行檢查時,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證件。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應當如實回答詢問,並協助調查或者檢查,不得阻撓。詢問或者檢查應當製作筆錄。行政機關在收集證據時,可以採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七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三十六條 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上述期限延長至五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2. 行政案件的證據種類

法律分析: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行政案件的證據種類主要有七類:1、書證,即以文字、符號、圖案等所記載的內容表達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人的思維或者行為的書面材料;2、物證,即以物品、痕跡等客觀物質實體的外形、性狀、質地、規格等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3、視聽資料,即以錄音、錄像、掃描等技術手段,將聲音、圖像及數據等轉化為各種記錄載體上的物理信號,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4、證人證言,即直接或者間接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5、當事人陳述,即本案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和承認;6、鑒定結論,即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鑒定人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就與案件有關的專門問題所作的技術性結論;7、勘驗筆錄、現場筆錄,即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三條 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3. 行政法學 案例分析題

第一題選,可以當場作出決定,但應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第二題選D;第三題選B,必須依照法定格式要求製作、填寫行政處罰決定書;第四題選C和D,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理由和依據,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百條,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的,可以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百零一條,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人民警察應當向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出示工作證件,並填寫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被處罰人;有被侵害人的,並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規定的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被處罰人的姓名、違法行為、處罰依據、罰款數額、時間、地點以及公安機關名稱,並由經辦的人民警察簽名或者蓋章。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經辦的人民警察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報所屬公安機關備案。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四條,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作出治安管理處罰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依法享有的權利。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權陳述和申辯。公安機關必須充分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意見,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公安機關應當採納。 公安機關不得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

(3)行政法律證據案例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一條,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六條,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應當製作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被處罰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件的名稱和號碼、住址;

(二)違法事實和證據;

(三)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四)處罰的執行方式和期限;

(五)對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六)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的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決定書應當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加蓋印章。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七條,公安機關應當向被處罰人宣告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並當場交付被處罰人;無法當場向被處罰人宣告的,應當在二日內送達被處罰人。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應當及時通知被處罰人的家屬。有被侵害人的,公安機關應當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百零二條,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4. 行政案件調取證據法律條款

法律分析: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一)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夠提供確切線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下列證據材料:(一)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材料;(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

法律依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二十八條 公安機關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時,應當告知其必須如實提供證據,並告知其偽造、隱匿、毀滅證據,提供虛假證詞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需要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取證據的,經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開具調取證據通知書,明確調取的證據和提供時限。被調取人應當在通知書上蓋章或者簽名,被調取人拒絕的,公安機關應當註明。必要時,公安機關應當採用錄音、錄像等方式固定證據內容及取證過程。需要向有關單位緊急調取證據的,公安機關可以在電話告知人民警察身份的同時,將調取證據通知書連同辦案人民警察的人民警察證復印件通過傳真、互聯網通訊工具等方式送達有關單位。

5. 行政案件調查取證 法律法規

調查取證是行政處罰一般程序中的第一步驟。

根據相關《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六條除本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可以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外,行政機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必要時,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可以進行檢查。

第三十七條行政機關在調查或者進行檢查時,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證件。

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應當如實回答詢問,並協助調查或者檢查,不得阻撓。詢問或者檢查應當製作筆錄。

行政機關在收集證據時,可以採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並應當在七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

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5)行政法律證據案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2017修正)》

第八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

6. 行政訴訟證據案例分析,請指教

隨著證據是訴訟靈魂的認識的提高,一部證據法的制定已是眾望所歸。從司法判例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實際問題,並在對各國的學說、立法和司法實踐進行比較研究和學理討論的基礎上,對疑難問題予以解析或提出獨到見解。

證據是證明和認定案件事實的手段和方法。證據法是司法制度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法院系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審判方式改革。這一意義深遠的改革,就是以加強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作為切入點而逐漸展開的。由於證據是訴訟制度的核心,觸及這一核心的改革立即就產生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最終引發了審判制度乃至整個司法制度的全面改革。

司法的任務在於通過法院的審判以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只有準確地查明案件事實,才能正確地適用法律並做出公正的判決。為此,各國都十分重視證據制度的完善。英美法系國家大多有專門的證據法,如美國的《聯邦證據規則》、英國的《民事證據法》等。大陸法系國家通常在訴訟法中規定證據制度。與外國相比,我國的訴訟法對證據的規定過於簡單,且大多為原則性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導致法官審查判斷證據時無法可依,並因此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影響了司法的公正和權威。實踐表明,證據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遠,其完善不但有待於一整套完備的證據規則的建立,而且有待於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全社會訴訟觀念的轉變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配合與協調。

7. 行政案件證據種類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證據包括如下:(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8. 行政訴訟法案件的八種證據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9. 行政訴訟法案例

一、1.行政行為侵犯了張某的合法權益,所以他有權提起訴訟。
2.行政復議決定直接針對的雖然不是蔡某但是卻涉及到蔡某的利益,因而他也有權提起訴訟。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十三條。
3.當事人死亡的,法律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是其近親屬。行政訴訟法二十四條明確規定。
具體理由見行政訴訟法及其解釋。
二、1.被告是市公安局。因為在復議過程中市公安局改變了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的改變也是行政行為的改變的形式),解釋第七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2.根據行訴法十八條的規定,本案既可以由原告所在地縣法院管轄,也可以由被告市公安局所在地基層法院管轄。
3.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之日起10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10. 行政訴訟證據

【證據】是指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切材料。證據是由訴訟參加人收集並提交人民法院,或由人民法院依法定職權收集或調取的。證據主要有三個特徵:①真實性,即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應當是客觀真實的,而不是假定或臆造的;②關聯性,即訴訟參加人提交和人民法院收集和調取的證據必須與案件有一定聯系,要反映案件事實;③合法性,即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必須合法,包括取證程序合法和證據的形式合法。

【行政訴訟證據】是指在行政訴訟中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切材料。《行政訴訟法》第五章對行政訴訟證據作了專門規定;2002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和舉證期限、提供證據的要求、調取和保全證據、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證據的審核認定等問題,作出重要的司法解釋。

【行政訴訟證據的法定形式】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訴訟證據共有以下七種形式: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書證】是以自身所記載或表達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的書面材料。常見的書證有公文、信件、清單、收據、證書、證件、證明、發票、合同文本、圖表、圖紙等。

【對書證的基本要求】當事人提供書證的,應符合下列要求:提供書證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確有困難的可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提供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書證原件的復製件、影印件或抄錄件的,應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異後加蓋其印章;提供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技術資料、科技文獻等書證的,應附有說明材料;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蓋章。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對書證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物證】是以物品的外形、特徵、質量等證明案件事實的一切材料。物證與書證的區別在於:書證是以其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證明案件事實,而物證是以物品自身的特徵、質地、形狀、顏色、氣味、功能、重量等證明案件事實。

【對物證的基本要求】當事人提供物證的,應符合下列要求: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視聽資料】是指能夠記載聲音和圖像的資料,如錄音帶、錄像帶、膠卷、傳真資料、光碟、計算機數據等。視聽資料盡管記載一定的內容,但與書證的記載方式不同:視聽資料是使用特定機器設備來記錄、保存和再現一定的內容,而且內容廣泛,包括畫面、聲音、活動和環境等,因此視聽資料是一種獨立的證據形式。

【對視聽資料的基本要求】當事人提供視聽資料的,應符合下列要求: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提供復製件);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聲音資料應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證人證言】是當事人以外的人就其所知道的與案件有關的情況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頭書面的陳述。依照法律規定,證人有作證的義務,但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

【對證人證言的基本要求】當事人提供證人證言的,應符合下列要求:寫明證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住址等基本情況,有證人的簽名;不能簽名的,應以蓋章等方式證明;註明出具日期;附有公民身份證復印件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當事人的陳述】是指行政訴訟的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和第三人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

【鑒定結論】是指鑒定人用科學方法、設備儀器、專業知識對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後所作出的結論性意見。行政訴訟中的專門性問題很多,因此鑒定結論在行政訴訟證據中十分重要。

【對鑒定結論的基本要求】被告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鑒定結論,應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應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說明分析過程。

【勘驗筆錄、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是行政機關或人民法院對案發現場或有關物品進行勘測、檢驗後所作出的記錄。現場筆錄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實施具體行政行為的現場當場所作的記錄。勘驗筆錄與現場筆錄不同,勘驗筆錄可以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作,也可以是法院工作人員所作,而現場筆錄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作,而且是親自參加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作。此外,勘驗筆錄的對象是特定的場所或物品,而現場筆錄的對象是某一種事件的過程。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證據的特有形式,只有在其他證據不可能或難以取得,或易於滅失情況下才能使用這種證據;而且現場筆錄必須是在實施具體行政行為時製作,並且由執法人員和當事人或其他人簽字等。

【對現場筆錄的基本要求】被告向法院提供的現場筆錄,應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並由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不能簽名的,應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法律、法規和規章對現場筆錄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舉證責任】一般意義上的舉證責任主要用於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出證據加以證明。

【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由於行政訴訟的特殊性,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與一般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差別較大,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對其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如果提不出據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明材料和規范性文件,就有敗訴的危險。

【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的特點】①行政訴訟強調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沒有把法院的調查、取證置於同等的地位;②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主要是單方責任,即被訴行政機關負有主要舉證責任;③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內容不限於事實根據,還包括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規范性文件依據。

【被告承擔的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根據《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被告因不可抗力或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法院准許延期提供的,被告應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原告承擔的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①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由被告承擔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舉證責任);②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已提出申請的事實,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被告應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作出合理說明的;③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④其他應當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原告或第三人應在開庭審理前或在法院指定的證據交換之日提供證據。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法院准許,可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原告或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法院不予接納。

【舉證責任的實施】被告所舉證據應是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行政訴訟法》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被告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根據。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被告經人民法院誰許可以補充相關的證據:一是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二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訴訟過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實施行政行為過程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

【人民法院對證據的收集】《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調取證據】人民法院調取證據有利於它全面客觀地了解案情,從而准確地適用法律,解決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權調取證據: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供了證據線索,但無法自行收集而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二是當事人應當提供而無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

【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補充證據】為了全面掌握證據,准確查明案件,人民法院除了有權主動調取證據外,還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補充證據。

【人民法院對證據的審查】人民法院對證據審查的基本方式是通過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進行的。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訴訟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據。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變更一審裁判的根據。

【證據保全】是指在證據可能滅失或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訴訟參加人的請求或依職權採取措施加以確定和保護的活動。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熱點內容
雙方不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5 00:48:42 瀏覽:945
民法典沒有彩禮 發布:2025-08-25 00:43:38 瀏覽:336
公司法廢止 發布:2025-08-25 00:38:56 瀏覽:742
有關超出門店經營法規 發布:2025-08-25 00:11:27 瀏覽:12
道德經反觀 發布:2025-08-25 00:03:55 瀏覽:750
勞動法多項選擇題 發布:2025-08-24 23:46:56 瀏覽:540
英國司法部 發布:2025-08-24 23:42:40 瀏覽:77
勞動法年假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4 23:33:48 瀏覽:624
以下法律責任屬於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24 23:27:33 瀏覽:898
全國法院工作 發布:2025-08-24 23:27:28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