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勞動法的標志
1. 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 )標志著勞動法產生
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英國在1802年通過《學徒健康和道德法》
2. 論述勞動法的基本理念
現代勞抄動法體系必須建襲立在現代勞動法問題基本理念的基礎上,現代市場經濟國家處理勞工問題普遍遵循 「勞工不是商品」、「三方主體結構」和「社會進步成果分享」三大理念。我國的勞動法現代化是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 基礎之上、按現代市場經濟規則辦事的,因而這些理念也應成為我國勞動法的基本理念。
3. 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法是如何產生的
199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頒布。十年對於一部法律來說並非很長,評說其功過難免證據不夠充分。然而,1994年至2004年對於中國的改革而言,卻是由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的關鍵時期。勞動法在這個轉變時期扮演了一個獨特的角色,這個角色既充當了改革急先鋒,也是社會矛盾顯性化的始作俑者。 今天我們紀念勞動法頒布十周年,既有後來人妄評歷史之意,更寓今人建設現代勞動法的雄心。二、 十大功勞 1、 建立了以勞動法為龍頭的勞動法體系。 1994年7月勞動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法律價值。在此之前,社會上一度流傳"動物都有保護法,而勞動者卻沒有保障法",諷刺中國立法機構對於勞動立法的忽視,其實不然。勞動法可能是中國所有法律中立法難度最大、涉及各方利益最多、受到社會關注最廣泛的一部。盡管法學家們批評勞動法的通過機構應當為全國人大,而非其常委會。但是,個中良苦用心,只有參與起草的人員才能體會。但是,勞動法畢竟是一部凝結中國人智慧的法律,就象孩子,一旦出生,其製造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隱身於法律之後以至消失,而法律開始在其自身的框架內開始長大。 勞動法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體系,給今天和以後的立法爭取了足夠的空間。勞動法將勞動關系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關系均納入到其體系中,包括,勞動關系建立前的就業關系、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關系、社會保險關系以及為勞動法的實施所必須的勞動仲裁製度、訴訟制度、監察制度、工會制度。
4. 中國勞動法是哪一年成立的
1994年7月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內一部保護勞動者合法容權益,全面規范勞動關系的基本法律。它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勞動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近十年來的實踐證明,《勞動法》的頒布實施,為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依法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關系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勞動關系調整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和有關安全生產執法主體的法律規定,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執行中出現了許多困難和問題。同時由於《勞動法》頒布時間早,在其後頒布的有關勞動保障法規中的許多規定與《勞動法》沖突,在法律適用上使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處於兩難境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行政不能落實。因此,急需對《勞動法》的有關內容進行修改,以適應勞動保障工作發展的需要。
5. 什麼是勞動法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版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權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6. 現代意義的勞動法產生的歷史
英國在來18世紀後半期,工自作日竟延長到每晝夜14小時、16小時甚至18小時。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期,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由自發性的運動發展到了有組織和自覺的運動,工人群眾強烈要求頒布縮短工作時間的法律。1802年英國政府終於通過了一項紡織工廠童工工作時間的法律《學徒健康與道德法》。這一法律規定,禁止紡織工廠使用9歲以下學徒,並且規定18歲以下的學徒其勞動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和禁止學徒在晚9時至次日凌晨5時之間從事夜間工作。該法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工廠立法」開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時間的立法,從此揭開了勞動立法史的新的一頁。 基於上述內容,可以說,現代意義的勞動法起源於19世紀初期的工廠立法,是從以英國為首的西歐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因工廠立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勞動法對勞動者保護的要旨。
7. 確立勞動關系的標志是什麼
確立勞動關系建立的標志:實際用工的開始之日(即:只要勞動者實際提供勞動,用人單位實際用工,就建立了勞動關系。)。
有人認為,書面勞動合同一經訂立勞動關系就建立,但是這是不對的;
我國法律規定勞動關系建立的唯一標準是實際用工,明確規定了自用工之日起勞動關系建立。
《勞動法》領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勞動關系,只有存在勞動關系,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才要受勞動法律的規范,才要適用勞動法律的相關規定。如果不存在勞動關系,就談不上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也談不上勞動法律的適用,因此勞動合同法首先要研究勞動關系什麼時候成立。
首先,明確規定建立勞動關系的唯一標準是實際提供勞動。換言之,只要勞動者實際提供勞動,用人單位實際用工,就建立了勞動關系。不論勞動者是否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將受到同等的保護。這種理解實際上否定了原來實踐中關於事實勞動關系的概念。對於執法部門和司法部門而言,不能因為勞動者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拒絕加以依法保護。
所謂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建立的社會關系。將實際用工作為建立勞動關系的標准有其合理性,是勞動關系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有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其次,書面勞動合同簽訂在前,實際用工在後的,勞動關系也是自實際提供勞動之日起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後於書面勞動合同的簽訂日起,勞動關系建立日期之前的書面勞動合同只具有合同效力,如果合同一方違約,按照民法規定追究其違約責任。
再次,實際用工在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在後的,勞動關系早於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不受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影響。本法還專門針對這種情形作了規范,通過經濟措施,促使用人單位早日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最後,勞動者在實際提供勞動的同時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合同簽訂期、勞動關系建立期和實際提供勞動期三者是一致的。
8. 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法是如何產生的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9. 現代意義勞動法的內涵
勞動法,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系列與勞動關系具有相關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用以規范與勞動問題相關的社會關系,協調涉及勞動者利益的勞動關系。
1、從勞動法包含的內容來看,則具有多方面體現,例如,企業勞動合同的設定、相關勞動就業政策的規定、勞動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作息和工資規定、勞動合同的執行、關於勞動技術與衛生的一些章程等。
2、其中,勞動法的核心內容為:勞動關系的調整。勞動法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也是以「勞動者」為中心的法律部門,這個法律部門相對獨立,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
3、建立勞動法的目的是調節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的權益,迎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相關的勞動制度,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發展進步。
4、我國勞動法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這部法律的頒布施行致力於彰顯人文關懷、維護人權。
5、從勞動法的法律性質上看,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為在本質上,勞動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中,勞動者表現出一定的從屬地位,具體體現在法律上的從屬、經濟上的依賴性、勞動關繫上的從屬三方面。
6、勞資雙方存在明顯差異性,利益博弈嚴重不均衡。在這種從屬地位的基礎上,勞動法以實現兩者利益的協調性為目的,藉助公法手段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實現勞資間的實質平等,並解決雙方之間的爭議問題。在勞資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如果出現一定困難,就要有效發揮國家機制或國家法律的作用。因此,就這個層面來說,勞動法屬於交換正義的范疇,交換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經濟關系的實質平等,所以,從本質上看,勞動法具有一定的私法屬性。
7、然而,從整體上來說,支配勞動法的也是私法原則,但具體到勞動法的適用性,某種程度上會受到國家一定強度的公法限制。勞動法私法性的強弱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勞資雙方的力量。也正是因為勞動法的這種屬性,其才能進一步被分離出來,最終形成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法律部門。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鑒於影響勞動法法律性質的因素具有變化性,純粹將其性質界定為私法或公法都不妥,且難以清晰彰顯勞動法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