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189條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第一百二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第一百二十一條 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1)民事訴訟法第189條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參考資料:中國法院網-《民事訴訟法》
㈡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第179條第1款第項規定的"新的證據
你好,中國快律為您解答。《民事訴訟法》中所謂的「新證據」是指:其一,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其二,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10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
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應當遵守法庭規則。
人民法院對違反法庭規則的人,可以予以訓誡,責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罰款、拘留。
㈣ 欠款人無能力償還債務怎麼辦
如果能夠協商可盡量協商,無法協商在訴訟時效內及時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有對方的財產線索可向法院提供申請保全。債務糾紛的解決方式很多,如協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等。申請支付令是收回欠款的有效途徑之一。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89條: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給付金錢、有價證券,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
(1)債權人與債務人沒有其他債務糾紛的。
(2)支付令能夠送達債務人的。
(3)申請書應當寫明請求給付金錢或者有價證券的數量和所根據的事實、證據。
債權人命令債務人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內清償債務、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債務人在15日內不提出異議又不履行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即可根據債權人的申請強制執行。
㈤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
第九章保全和先予執行
第一百條人民法院對專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屬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㈥ 民事訴訟法第186條的規定是什麼
第一百八十復六條 人民法制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㈦ 二審維持原判,一審判決的生效時間如何確定
目前還存在爭議,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司法解釋。 我國法律對一審判專決生效很明確,自判屬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為上訴期,過15日未上訴的判決就生效。而二審判決作為終審判決,並沒有上訴期,二審判決何時算生效沒有明文。 只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也就是人民法院在庭審結束後另定日期宣告判決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但司法實踐中,由於地域或時間等原因,定期宣判的,法院並不一定都專門安排開庭宣讀裁判文書,而是通知當事人領取判決書或送達當事人。 這樣就會出現判決書上的日期與送達日期不同,當事人不能同時簽收判決書的情況。法律沒有規定雙方送達之日起生效或者最後一個人送達之日起生效。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百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8)民事訴訟法第189條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209條規定內容解讀:
(一)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內容
從整個民訴法來看,當事人可以申請檢察監督的理由類型大致可以分為:程序性、實體性和審判主體違法這三種理由。新民訴法第209條第1款規定了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內容。
從第一款的具體規定來看,三種申請情形可以分為程序和實體兩個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當事人認為自己向法院申請再審的實體或程序權利受到侵犯而申請檢察監督。
程序方面,民訴法第199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
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民訴法第204條對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再審作出了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
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根據民訴法第209條第1款第1、2項的規定,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的、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結合上述規定,如果當事人認為法院生效判決、裁定有錯誤的,必須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先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的或者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當事人才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實體方面,依據民訴法第209條第1款第3項的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此處規定的「明顯錯誤」怎樣理解。
民訴法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是否與民訴法第200條規定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情形一致,還是比第200條更加嚴格的要求,有待於將來司法解釋作出相應的解釋說明,便於更好的適用該項。
(二)檢察機關處理當事人再審檢察申請的方式
民訴法第209條規定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方式有檢察建議和抗訴兩種。檢察建議是2012年修訂《民事訴訟法》時新增加的一種民事檢察監督的方式。
作為檢察機關在實踐中創設的一種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方式,相較於抗訴而言,檢察建議是一種比較柔性的監督方式,更易於人民法院接受,但因其缺乏相應的強制力。
所以在監督效果上要弱於抗訴的效果。作為檢察機關的一種書面「建議」,立法並沒有明確檢察建議的法律效力,檢察建議對於被建議單位(包括同級法院)也沒有當然約束力。
而抗訴作為一種效力較強的剛性檢察監督方式,必然引起法院的再審程序。 當事人依據民訴法第209條的規定,向檢察機關申請再審監督時,可以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但是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受理當事人申請後,是作出檢察建議,還是抗訴,並不受當事人申請的約束,檢察機關根據相應的規定作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
(三)人民檢察院審查當事人再審申請的期限
民訴法第209條第2款對人民檢察院審查當事人再審檢察監督申請的期限作出了規定,依該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
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這一規定意味著檢察機關審查當事人申請一般應當以三個月為限。
依2013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以下簡稱《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36條、38條和56條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對當事人的監督申請,根據具體情形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控告檢察部門應當在決定受理之日起三日內將案件材料移送本院民事檢察部門。
人民檢察院受理當事人申請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監督的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終結並作出決定。
根據上述規定,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控告檢察部門決定受理當事人申請之日起三個月內完成審查,作出相應的決定。
結合《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的規定,民訴法第209條所規定的三個月的期限,應理解為既包括了人民檢察院從決定受理當事人申請。
到作出檢察建議、抗訴決定或者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全部時限,也包括了受理當事人申請的人民檢察院的案件審查期限。
和上級人民檢察院的案件審查期限。對於特殊情況下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的期限可否延長和怎樣延長,法律並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
(四)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約束力
民訴法第209條在賦予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權利的時候,也對該權利的行使作出了約束,即明確規定了該權利的行使應以一次為限。
當人民檢察院審查結束,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後,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監督申請進行審查後所作出的決定在檢察監督范圍內具有終局性,當事人不得就同一監督申請向任何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這一原則的適用,既包括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審查後作出不予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的情形。
也包括經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人民法院進行再審後作出的判決、裁定或者民事調解書,當事人不得再次申請檢察監督的情形。
但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與控告檢察廳辦理民事行政案件第二次座談會紀要》(2014年)給予了當事人申請復查的機會。
該紀要規定,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申請檢察機關監督,同級人民檢察院受理審查後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
當事人認為該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存在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查一次。當事人一次申請再審檢察監督原則並不意味著經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
人民法院再審後作出的判決、裁定或者民事調解書不受人民檢察院的監督。依據《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117條的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抗訴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仍符合抗訴條件的;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檢察建議未在規定的期限內作出處理並書面回復的。
人民法院對檢察建議的處理結果錯誤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跟進監督或者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監督。
㈨ 刑事訴訟法 189條
【轉】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在駁回上訴,維持原審判決時均使用版了判決書這一表現形權式,而刑事訴訟法規定對駁回上訴,維持原審判決使用裁定書的表現形式。同樣是對判決作出維持的結論,為什麼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不同呢?有的人認為,刑事訴訟法之所以使用裁定維持,是因為作出維持的案件實體處理沒有變動,只是程序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凡是維持刑事一審判決的裁定,在其主文部分無不存在「認定事實清楚、量刑適當」這類格式化的法律語言文字。判斷事實是否清楚,必須通過審理才能作出結論。因此,即使作出維持的結論,仍需對實體進行審查審理。所以,用解決程序方面的裁定書製作維持原審判決的格式並不科學,還是應當以判決書的方式維持原判更有嚴肅性。
㈩ 民事訴訟法第519條的解釋
第五百一十九條 經過財產調查未發現可供執行的財產,在申請執行人簽字確認或者執行回法院答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並經院長批准後,可以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
依照前款規定終結執行後,申請執行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財產的,可以再次申請執行。再次申請不受申請執行時效期間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