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訴訟法是民事主體法嗎
㈠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和民事訴法主體有什麼不同。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民事訴訟權利的享有者和民事訴訟義務的承擔者,包括人民法院、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其他訴訟參與人和人民檢察院等。
訴訟主體是指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中能夠引起訴訟程序發生、發展和終結的人。
訴訟主體具有兩個不同於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的基本特徵:一是訴訟主體在民事訴訟中居於重要的訴訟地位,沒有訴訟主體參加訴訟,訴訟將無法進行或失去進行訴訟的意義。二是訴訟主體是訴訟活動的主要主體,其訴訟行為對訴訟的發生、變更和終結起著決定性作用
㈡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訴訟主體
因為訴訟權是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護環境公益的訴訟權利應當得到環境內基本法的肯定。根據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的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這條規定中的「控告權」不僅僅是一種宣告的權利,還是一種直接的訴權,是賦予國家機關、有關組織、公民個人均有環境公益訴權。而且,既然是為保護國家環境權益和社會公共環境權益而設置的程序制度,就應當體現其社會性、公共性,允許更廣泛的更能代表不同層次利益的法律主體進行公益訴訟,不應有所限制。(3)可喜的是我國已經意識到擴大訴訟主體資格的必要性,2004年6月,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世界環境名人聚會北京探討科學發展觀」大會上提出,公眾應該成為環境污染事件中的訴訟主體,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讓任何公民、團體和國家機關都能與污染環境者在法庭上一論高低。
行政法吧。
㈣ 環境侵權訴訟是環境訴訟的范圍還是民事訴訟的范圍
環境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對平等主體之間有關環境權利義務的爭議,依照民內事訴訟程序進容行審理和裁判的活動。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民事訴訟制度的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這種訴訟本質上屬於私益訴訟。把這種規定適用於環境民事案件是不合適的。因為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環境問題往往不是與某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影響到公眾的利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國家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在環境訴訟中對起訴人的資格作出了相對寬松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共同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對於污染和破壞范圍較大、受害人數較多的環境案件是適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起訴人的范圍,但其本質仍然屬於私益訴訟。
㈤ 環境民事訴訟
環境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對平等主體之間有關環境權利義務的爭議,依照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活動。
依據環境民事糾紛性質的不同,環境民事訴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停止侵害之訴
停止侵害之訴是指要求正在進行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人停止其行為的民事訴訟。這是一種積極的訴訟,有利於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進一步擴大,增加受害人的損害。停止侵害之訴在環境民事訴訟中比較常見。
2.排除妨礙之訴
排除妨礙之訴是指由財產權或環境權受到他人利用環境資源活動的不利影響的當事人提起的,向人民法院要求排除他人的不利影響的民事訴訟。
3.消除危險之訴
消除危險之訴是指當事人的環境民事權益受到現實的危險而向人民法院請求消除這種危險的民事訴訟。消除危險之訴中環境侵害行為尚未現實發生,因此,該訴可以有效地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發生。與停止侵害之訴相同,消除危險之訴也是一種積極的訴訟。
4.恢復原狀之訴
恢復環境原狀之訴是指環境侵權行為已造成了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在被污染的環境或破壞的生態能夠恢復的前提下,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要求加害人恢復環境原狀的民事訴訟。恢復原狀之訴在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同時也是一種積極的訴訟。
5.損害賠償之訴
損害賠償之訴是指在環境侵權行為對受害人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害的前提下,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要求加害人予以賠償損失的民事訴訟。賠償之訴是一種消極的訴訟,同時也是環境民事訴訟中出現的最為頻繁的訴訟。
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可以提起前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環境民事訴訟。
環境民事訴訟的管轄、提起、當事人、執行等適用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規定,與普通民事訴訟不存在差異。
㈥ 關於環境公益訴訟法的司法解釋
新的《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及其司法解釋的實施,推動了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立案數量的增長和裁判結果的公正。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在司法界得到確定,適格原告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再不會以「主體不適格」這種理由被駁回。但是,我們在看到法律進步的同時,也不能盲目的樂觀,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限制依舊存在。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
㈦ 最新民訴司法解釋對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作了哪些規定
環保法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版社會組權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㈧ 我國環境訴訟法律對主體資格是如何確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專壞生態屬,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分析:首先是社會組織(主體的性質);其次應當是依法設區的市級以上政府部門登記過的社會組織(登記的要求);再者應當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此為專門性、時間要求、合法記錄等要求)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㈨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環境行政訴訟的區別
1、主體不同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對侵害環境的民事主體提起訴訟,而環境行政訴訟是在環境保護方面疏於職守的行政機關提起的訴訟。
2、具體規定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法律上沒有規定,環境行政訴訟是有具體規定的。由於訴訟主體的不同,導致的訴訟方式、救濟方式、訴訟費用等都有差別。
(9)環境訴訟法是民事主體法嗎擴展閱讀
不論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還是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行政機關是否履行職能成為環境公共利益救濟的核心。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是公益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行政機關怠於對應當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案件行使訴權,檢察院可以針對行政機關此種不作為情形發出檢察建議,或者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以督促其履行職責。
㈩ 環境保護法屬於什麼法
環境保護法來應該是屬於社會法。源
就其重要程度來說,並不是很重要。
我國地位最高的法律是憲法。
用得最多的是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每個法律的地位,是由法律的制定主體,法律調整的對象、法律內容等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