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修改對民行檢察的影響

行政法修改對民行檢察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2-05 12:48:17

㈠ 近年來行政法有無修改修改了什麼

有修改。新《行政訴訟法》於2014年11月1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主要修改:
【修改1】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修改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改3】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修改4】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修改5】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6】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7】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修改8】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修改9】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修改10】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㈡ 民行抗訴:基層檢察院如何發力

民行抗訴制度是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的法定製度。但是現有抗訴模式下,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地位比較尷尬:一方面,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承擔了大量的案件審查工作,是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行使檢察職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相關法律卻未賦予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抗訴權。因此,在現有抗訴模式下,如何發揮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在審判監督中的作用,保持檢察機關民行審判監督整體的合力至關重要。 ■現有抗訴模式下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的職能 1991年《民事訴訟法》確立了「上級抗」的抗訴模式,即對生效判決提出抗訴的主體必須是上級檢察機關。 依據該模式,基層院沒有抗訴權。基層院民行監督的作用是通過以下三種職能表現出來: 1.案件審查職能:案件審查權是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的基本職權,通過對法院生效判決從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程序等方面進行審查,實現對法院審判活動的監督。 2.提請抗訴職能:基層院在運用審查權的基礎上,對於確有錯誤的一審生效案件可以直接提請上級檢察院抗訴。 3.建議提請抗訴的職能:對於部分二審生效案件,目前北京市採取基層院協查案件機制,即將案件以協查方式移送給下級檢察院辦理,審查後再移交上級檢察院,由上級檢察院出具司法文書。例如,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交朝陽區人民檢察院協查的案件,朝陽區院經審查後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建議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提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抗訴。 ■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監督職能行使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監督職能行使中存在的問題。 1.案件審查質量不高。以朝陽區檢察院為例,該院民行檢察處近年來案件審查工作取得了較大進步,抗訴數量2008年較2006年增長了一倍。但總體而言,審查權行使尚不到位,一方面,近三年平均建議提請抗訴、提請抗訴率不高,提請抗訴改判率較低;另一方面,案件審查領域較窄,近三年提請抗訴的案件大部分集中在合同糾紛領域,抗訴理由也以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為主,案件審查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提高。 2.行使民行監督職能效率較低。主要表現在案件審查、提請抗訴、建議提請抗訴三項職能行使所經歷的周期過長。大部分抗訴案件的周期均超過一年。周期長、效率低影響了申訴人合法權益的及時實現:有的案件在提出抗訴時事實情況已經發生變化,抗訴意義不大;有的案件因為時間過長,經抗訴挽回的損失不足以彌補實際損失,等等。 (二)原因分析。 1.現有抗訴模式的弊端是造成上述問題的重要原因。首先,「上級抗」模式的直接後果就是抗訴案件積壓成了「倒三角」結構,效率低下。為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北京市採取的基層院協查案件機制,將案件在上下級檢察機關之間分流,使案件積壓審理的「倒三角」模式改良為案件受理的「倒三角」模式,案件審查壓力逐步向下轉移,「倒三角」結構變為實質上的「菱形」結構。此種方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案件積壓,但是案件反復移送、多次匯報、審查、批准等導致辦案資源浪費、辦案周期成倍增長、辦案效率低下。 其次,「上級抗」模式一方面造成申訴案件審查的「權責不清」,即承辦人與責任人的分離,下級機關承辦人實際審查案件,又必須依賴指令協查院的審批結果,指令協查院承辦人對外承擔責任又不實際承辦案件,對案件了解不深;另一方面又造成對抗訴案件「追蹤不暢」,基層院承辦人將案件提請上級院抗訴或者建議上級院提請抗訴後,即完成了結案任務,對於案件的再審動態及再審結果,基層院承辦人往往依賴上級院的反饋信息,對於抗訴案件的追蹤關注力度自然逐層遞減,基層院承辦人從抗訴案件再審中汲取經驗教訓,提高辦案能力的途徑受阻,承辦人辦案能力的提高受到影響。 2.承辦人辦案觀念的影響。「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在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承辦人中曾經廣泛存在。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承辦人容易產生「只要判決實體部分正確,程序是否違法關系不大」的想法,進而使案件審查局限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方面,對於程序性事項的審查關注力度往往不夠。 3.目前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的人員配備不能滿足民行案件審查的要求。以朝陽院為例,申訴案件數量多與辦案人員少、辦案人員經驗不足之間矛盾突出。辦案人員難以有效平衡案件數量與案件質量的關系,面對眾多案件時容易產生結案率優先的急躁情緒;另一方面,辦案經驗、辦案能力累積較慢,加之民行申訴案件本身滯後性的特點,導致民行檢察部門辦案人員及時更新法律法規知識的動力降低,自身知識積累速度變慢,影響案件審查效果。 4.檢法存在認識分歧。目前檢法兩院對於抗訴案件受案標准、抗訴理由等方面的理解存在分歧,影響法律監督的順利進行。另外,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在調閱法院原審卷宗中的不暢也影響著抗訴的質量和效率。 ■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發揮作用的路徑 (一)立法層面的構想。針對「上級抗」模式的弊端,建立「同級抗訴」模式,實現同級監督的呼聲日益高漲。「同級抗訴」模式的優點在於其可以緩解案件積壓、提高辦案效率,同時有利於實現承辦人與案件權責統一,便於對案件的後續跟蹤、總結經驗,提高質量。 但鑒於目前立法並未改變抗訴模式,基層院充分發揮再審檢察建議的作用,是實現同級監督的另一種有效途徑。再審檢察建議監督范圍廣泛,程序便捷,易於被法院接受。但是實踐中,由於再審檢察建議不具備強制力、權威性不強,經常出現檢察機關與法院協商後向其發出再審檢察建議,法院接受建議後又拒絕啟動再審的情形。申訴案件在法院和檢察院之間來迴流動,非但沒有實現提高辦案效率、節約訴訟成本的目的,反而降低了檢察機關的權威性。因此,明確再審檢察建議的法律適用、運用標准和程序等事項,保證再審檢察建議的質量和採納率,減少再審檢察建議運用過程中的失誤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二)調整觀念,樹立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的監督理念。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為基層院提高抗訴質量提供了契機。首先,較之舊法,抗訴理由更加明確客觀,便於承辦人理解掌握,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檢法分歧。其次,民訴法修改後涉及程序性抗訴理由多達7項,體現了立法對於程序公正的重視。對於法院程序公正的監督成為新的抗訴重點。與此相應,基層院承辦人應該調整辦案觀念,兼顧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實現對法院審判活動的全面監督。 (三)完善具體工作機制。 1.調整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案件質量內部考評體系。一直以來各級檢察機關均將抗訴改判率作為考評指標,但實際上,抗訴改判率不能完全反映抗訴工作的質量。尤其是民訴法修訂抗訴理由後,抗訴理由突破了「生效判決錯誤」的局限,程序性抗訴增多到7條。程序違法而實體正確的抗訴案件將大量存在,很多案件經檢察機關抗訴後不能改判,但是檢察機關抗訴目的即維護法院審判程序的公正性已經達到。因此,將是否達到抗訴目的作為抗訴案件質量評估體系較之單純以改判率為指標是更加科學的。與此相應,基層院對於承辦人的內部質量考評體系也應該作出相應調整,將是否達到抗訴目的作為新的考評指標,提高承辦人對法院程序活動進行監督的積極性,更好地指導承辦人辦案。 2.建立上下一體的抗訴案件追蹤制度。針對現行抗訴模式下,抗訴案件「追蹤不暢」的問題,基層院應該主動建立本部門的抗訴案件追蹤記錄,及時主動了解案件進程;同時由上級院統一牽頭領導,實現轄區內各檢察院抗訴案件資源共享,對抗訴案件的動態、處理結果定期反饋、復查,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督促法院再審,提高效率。目前,北京市已經啟用的電子化辦案系統在資源共享、節約傳送時間方面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只需對其進一步完善,即可成為抗訴案件追蹤制度的有效載體。 3.檢法聯動機制的建立。針對檢法分歧的問題,發揮基層院地域優勢,與基層法院建立聯動機制,通過定期交流增進共識是提升基層院民行檢察部門監督效果的有益嘗試。 4.加強培訓,推進隊伍專業化建設。首先,培訓制度化。制定完善的培訓制度,以專題的形式,從辦案經驗傳授、抗訴書說理等各個方面強化幹警的法律素養,提高辦案能力。其次,加快推行專業化辦案模式。專業化辦案模式是指在對民行申訴案件作專業類型劃分的前提下,按照承辦人的不同特點,確定專人辦理固定類型的案件。(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

㈢ 淺談如何做好民行檢察工作

A 淺談如何做好基層民行檢察工作

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神聖職責,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行檢察科作為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業務窗口,其工作效率的高低、辦案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檢察機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關繫到群眾對法律監督機關的信任度,因此,做好基層民行檢察工作意義重大。

一、規范民行檢察監督行為,全力推進民行檢察工作

(一)是規范案件受理立案程序。要嚴把受理立案關,實行立案告知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對申訴案件實行集體討論、嚴格審查制度,對影響較大、標的額較大、對案件爭議較大的案件報主管檢察長審查決定,對每一件案件都認真分析原因,總結經驗,以提高辦案水平和案件質量;

(二)是注重審查公開制。在案件的審查過程中注重公開,對必要案件舉行公開聽證,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抗前證據開示,公開證據、公開不涉密的事實、公開適用的法律、公開雙方意見,讓辦案人清白,讓當事人滿意;

(三)是規范辦案協調制度。規范內部協調,加強民行和控申、公訴等科室的聯系,建立統一登記、案件移送、歸口答復、督促起訴線索移送等內部工作制度;規范協調機制,探索建立與法院的協調機制,組織召開專題聯席會議,對調卷閱檔、支持起訴、執行監督等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多進行有益的協商探討,從制度上規范民行部門與法院關於案件的工作流程。

二、推進民行檢察工作創新、發展並逐步完善了民事行政檢察工作機制。

(一)是加大辦理民事行政申訴案件力度。始終堅持把辦理民事行政申訴案件作為強化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主要方式,逐步擴大辦案規模,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形成一定的監督規模和態勢。

(二)是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多元化監督格局。堅持敢於監督、善於監督、有效監督,始終把抓好抗訴作為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中心任務,充分運用抗訴手段糾正錯誤裁判;加強再審檢察建議工作。認真研究強化再審檢察建議的措施,充分發揮好再審檢察建議在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資源、強化同級監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規范適用范圍、標准和程序;及時糾正違法行為。把糾正錯誤裁判與糾正違法行為有機結合起來,既要依法提出抗訴,又要通過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更換辦案人建議書,及時監督糾正法院和法官在訴訟中的違法行為。

(三)是做好重點領域的監督檢察工作。大力推行民事督促起訴、支持起訴工作,切實保護國有資產、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認真開展好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確有問題的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加強對調解的監督,通過抗訴、再審檢察建議等方式對虛假調解、惡意調解以及違反自願、合法原則的調解案件進行監督。

(四)是加快推進監督制約機制建設。民事行政檢察辦案的特殊性,決定了上級檢察院辦案任務重、下級檢察院案源不足的現狀,要積極創新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機制,改進工作方法。

強化以辦案規則為重點的辦案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民事行政申訴案件的受理、立案、審查和結案環節的辦案程序,細化工作流程。

強化辦案責任,嚴格案件審查期限規定。積極推行立審分離的辦案制度。規范案件討論制度,統一法律文書格式,簡化辦案程序,縮短辦案周期,提高辦案效率。

建立健全上下級檢察院協同辦案機制,開展巡迴辦案、交叉辦案和集中辦案等辦案方式,實現民事行政檢察一體化工作模式。重視徵求人民法院對監督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落實和完善聽取各方當事人及律師意見等制度。

㈣ 行政案件:過了時效,但是有新證據可以到人民檢察抗訴

不能抗訴。
抗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時,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審理要求的訴訟活動。行政案件,因為超過訴訟時效,不再被保護,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的可以抗訴的情形,人民檢察院不能提起抗訴。
附:行政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第九十一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㈤ 這次公安改革對法院檢察院司法警察有什麼影響會不會被公安收編

「司法體制改革」已經上升到「政法改革」,你認為呢? 再者「軍是軍,警是警,民是民」你覺得呢?

㈥ 此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有何重要意義

北京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對這部和百姓息息相關的「民告官」法做出了重要修改。
一: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意義】經過20多年的實踐,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權利范圍在單行法中不斷擴大。「這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趨勢,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
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意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龍非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宣示性的條款,但把這個要求寫進來,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保障。這是四中全會精神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具體化。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三: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意義】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認為,這一規定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更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操作性較強。但不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起訴都要符合條件,如有明確被告、基本事實等。」沈巋說。
四:應當登記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意義】「這樣做減少了對原告起訴的阻礙。」龍非說,以前立案很大程度上是實體審查,以後法院立案主要是對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進行判斷。新規定同時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釋明,給予指導。雖然會給法院增加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保護。
五: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意義】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延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由現行的行政訴訟法當中的三個月延長到了六個月,並且對一些特殊情況,都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這樣就可以給原告更多的時間來提起訴訟。
六: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意義】修改後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雖然由誰到法院去應訴,並不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但是通過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案件的解決。
七: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意義】行政審判面臨的症結性問題就是行政的干預。一些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這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八:不執行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意義】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
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意義】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
十: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意義】行政訴訟本來有三大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過去僅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而忽視了它的解紛功能。
把解決爭議納入行政訴訟目的是對行政訴訟性質、功能正確認識的結果,為擴大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提供了立法目的依據。

㈦ 行政檢察工作的核心和根本目的是什麼

行政檢察工作的核心和根本目的是對一定范圍內行政相對人是否遵守法律、法規、規章,是否執行有關行政決定、命令等情況,進行能夠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檢查了解的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檢察正在發生四大變化.

隨著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2015年5月1日正式實施和四中全會各項重大部署的逐步落實,行政檢察的內涵外延正在發生四個重要變化:

1、在監督范圍上,從過去單一的行政訴訟監督,拓展為行政訴訟監督和行政違法行為監督並舉,既包括訴訟內的監督,也包括訴訟外的監督。

2、在監督對象上,以前主要監督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現在法律明確規定增加了人民法院行政調解書、審判人員違法行為和行政執行活動。按照四中全會要求,還要逐步拓展至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

3、在監督方式上,從過去法律規定的抗訴,發展為抗訴、督促起訴、檢察建議、提起公益訴訟等多元化的方式。

4、在案件來源上,從過去主要以當事人申請為主,發展到除當事人申請外,還可以通過檢察機關履行職責發現、依職權監督。

據了解,由於「重刑事輕民行」思想的影響,我國行政檢察工作發展緩慢。2014年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不僅強調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而且明確規定了檢察監督的具體制度和程序。

1、明確把檢察機關行政訴訟監督范圍擴展到行政案件的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環節,涵蓋了行政訴訟全過程,檢察機關在行政訴訟中維護司法公正的任務更加繁重。

2、在原來抗訴制度基礎上,新設了同級監督的檢察建議制度,增加了對調解書和審判人員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的內容,增加了調查核實等監督手段。

3、明確提出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的監督,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人民網http://legal.people.com.cn/n/2015/0522/c42510-27038948.html

㈧ 檢察院對行政公益訴訟產生哪些影響

目前只是試點,沒有全國推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
為加強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葯品安全等領域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試點地區確定為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十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試點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法律監督、司法審判職能作用,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試點工作應當穩妥有序,遵循相關訴訟制度的原則。提起公益訴訟前,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督促行政機關糾正違法行政行為、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督促、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公益訴訟。本決定的實施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試點期限為二年,自本決定公布之日起算。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應當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檢查。試點進行中,最高人民檢察院應當就試點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中期報告。試點期滿後,對實踐證明可行的,應當修改完善有關法律。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告
《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已於2015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四十五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即日起在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施行。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15年12月24日
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實施辦法

(2015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四十五次會議通過)

為了加強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和《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一章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第一條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中發現污染環境、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適格主體或者適格主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包括履行職務犯罪偵查、批准或者決定逮捕、審查起訴、控告檢察、訴訟監督等職責。

第二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一般由侵權行為地、損害結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市(分、州)人民檢察院管轄。

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應當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指定本區域其他試點地區人民檢察院管轄。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確有必要,可以辦理下級人民檢察院管轄的案件。下級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

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認為有必要將本院管轄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交下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應當報請其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

第三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

第四條人民檢察院各業務部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可能屬於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案件線索,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民事行政檢察部門。

第五條經審查認為污染環境、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行為可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報請檢察長批准決定立案,並到案件管理部門登記。

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製作《立案決定書》。

第六條人民檢察院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調查核實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違法行為、損害後果涉及的相關證據及有關情況:

(一)調閱、復制有關行政執法卷宗材料;

(二)詢問違法行為人、證人等;

(三)收集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四)咨詢專業人員、相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等對專門問題的意見;

(五)委託鑒定、評估、審計;

(六)勘驗物證、現場;

(七)其他必要的調查方式。

調查核實不得採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強制性措施。

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有關情況,行政機關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七條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在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過程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涉嫌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發現其他刑事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偵查監督部門。

第八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查終結,承辦人應當製作審查終結報告。審查終結報告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地敘述案件事實,依據法律規定提出處理建議。

第九條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應當經集體討論。參加集體討論的人員應當對案件事實、適用法律、處理建議等發表明確的意見並說明理由。集體討論意見應當在全面、客觀地歸納討論意見的基礎上形成。

集體討論形成的處理意見,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人提出審核意見後報檢察長批准。檢察長認為必要的,可以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十條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

(一)終結審查;

(二)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擬作出第十條第一項、第二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辦理終結;擬作出第十條第三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終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經檢察長批准。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終結審查:

(一)經審查不存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需要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情形的;

(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在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之前已經消除且社會公共利益已經獲得有效救濟的;

(三)其他應當終結審查的情形。終結審查的,應當製作《終結審查決定書》。

第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之前,應當履行以下訴前程序:

(一)依法督促法律規定的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二)建議轄區內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有關組織提出需要人民檢察院支持起訴的,可以依照相關法律規定支持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應當在收到督促起訴意見書或者檢察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依法辦理,並將辦理情況及時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

第十四條經過訴前程序,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沒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或者沒有適格主體提起訴訟,社會公共利益仍處於受侵害狀態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第十五條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身份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的被告是實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十六條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訴訟請求。

第十七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被告的行為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初步證明材料。

第十八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被告沒有反訴權。

第十九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對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意見所依據的事實,以及履行訴前程序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條對於可能因被告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與社會公共利益相關的其他損害情形,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建議對被告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

根據人民檢察院建議,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檢察院無需提供擔保。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

第二十二條檢察人員出席法庭的任務是:

(一)宣讀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對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證據予以出示和說明,對相關證據進行質證;

(三)參加法庭調查,進行辯論並發表出庭意見;

(四)依法從事其他訴訟活動。

檢察人員發現庭審活動違法的,應當待休庭或者庭審結束之後,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提出檢察建議。

第二十三條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與被告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和解協議、調解協議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二十四條在民事公益訴訟審理過程中,人民檢察院訴訟請求全部實現的,可以撤回起訴。

第二十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第二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的抗訴,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書,並且將抗訴書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抗訴不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撤回抗訴,並且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

第二十七條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二審案件或者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理的上訴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第二審法庭。

第二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第二十八條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由於沒有直接利害關系,沒有也無法提起訴訟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包括履行職務犯罪偵查、批准或者決定逮捕、審查起訴、控告檢察、訴訟監督等職責。

第二十九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件,一般由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檢察院管轄。

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由市(分、州)人民檢察院管轄。

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應當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指定本區域其他試點地區人民檢察院管轄。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確有必要,可以辦理下級人民檢察院管轄的案件。下級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

第三十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

第三十一條人民檢察院各業務部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可能屬於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案件線索,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民事行政檢察部門。

第三十二條經審查認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可能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報請檢察長批准決定立案,並到案件管理部門登記。

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製作《立案決定書》。

第三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調查核實有關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相關證據及有關情況:

(一)調閱、復制行政執法卷宗材料;

(二)詢問行政機關相關人員以及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證人等;

(三)收集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四)咨詢專業人員、相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等對專門問題的意見;

(五)委託鑒定、評估、審計;

(六)勘驗物證、現場;

(七)其他必要的調查方式。

調查核實不得採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強制性措施。

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有關情況,行政機關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三十四條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在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過程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涉嫌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發現其他刑事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偵查監督部門。

第三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審查終結,承辦人應當製作審查終結報告。審查終結報告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地敘述案件事實,依據法律規定提出處理建議。

第三十六條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經集體討論。參加集體討論的人員應當對案件事實、適用法律、處理建議等發表明確的意見並說明理由。集體討論意見應當在全面、客觀地歸納討論意見的基礎上形成。

集體討論形成的處理意見,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人提出審核意見後報檢察長批准。檢察長認為必要的,可以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三十七條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

(一)終結審查;

(二)提出檢察建議;

(三)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第三十八條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擬作出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辦理終結;擬作出第三十七條第三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終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經檢察長批准。

第三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終結審查:

(一)經審查不存在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情形的;

(二)行政機關在人民檢察院向其提出檢察建議前已糾正行政違法行為或依法履行職責的;

(三)其他應當終結審查的情形。終結審查的,應當製作《終結審查決定書》。

第四十條在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之前,人民檢察院應當先行向相關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檢察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依法辦理,並將辦理情況及時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

第四十一條經過訴前程序,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仍處於受侵害狀態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第四十二條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的被告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第四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違法行政行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職責、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等訴訟請求。

第四十四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初步證明材料。

第四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一)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

(二)人民檢察院履行訴前程序提出檢察建議且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的事實;

(三)其他應當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

第四十六條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

第四十七條檢察人員出席法庭的任務是:

(一)宣讀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對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證據予以出示和說明,對相關證據進行質證;

(三)參加法庭調查,進行辯論並發表出庭意見;

(四)依法從事其他訴訟活動。

檢察人員發現庭審活動違法的,應當待休庭或者庭審結束之後,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提出檢察建議。

第四十八條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不適用調解。

第四十九條在行政公益訴訟審理過程中,被告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而使人民檢察院的訴訟請求全部實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變更訴訟請求,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撤回起訴。

第五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第五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的抗訴,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書,並且將抗訴書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抗訴不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撤回抗訴,並且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

第五十二條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二審案件或者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理的上訴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第二審法庭。

第三章其他規定

第五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擬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自收到案件請示之日起一個月內辦理終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經檢察長批准。

第五十四條省級人民檢察院向最高人民檢察院報送審批的材料包括:

(一)公益訴訟案件層報審批表;

(二)省級人民檢察院請示;

(三)省級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部門案件審查終結報告和集體討論記錄;

(四)公益訴訟起訴書;

(五)案件證據目錄和主要證據材料。

第五十五條提起公益訴訟,人民檢察院免繳訴訟費。

第五十六條本辦法未規定的,分別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

第四章附則

第五十七條本辦法僅適用於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第五十八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本院之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辦法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辦法。

熱點內容
2014一建法規考點總結 發布:2025-08-22 23:23:33 瀏覽:13
勞動法緩刑前工齡清零 發布:2025-08-22 23:10:03 瀏覽:872
會背道德經 發布:2025-08-22 23:09:14 瀏覽:762
催收貸款通知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2 23:03:18 瀏覽:7
施工安全協議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2 23:01:54 瀏覽:775
網貸律師在線咨詢免費 發布:2025-08-22 22:58:01 瀏覽:84
婚姻法的作用和意義 發布:2025-08-22 22:53:52 瀏覽:356
勞動仲裁崑山申請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22 22:41:01 瀏覽:427
新編經濟法教程相關題庫 發布:2025-08-22 22:28:46 瀏覽:583
合同法關於繼續履行 發布:2025-08-22 22:16:31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