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校外打工勞動法
⑴ 勞動法對在校生實習規定
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
1. 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2.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3.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4.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1)學生校外打工勞動法擴展閱讀:
根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 12條規定: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如果不以就業為目的的勤工儉學,培訓型實習,可以不視為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調整,但是對於在校生已經達到法定勞動年齡,且在用人單位為今後在該單位就業進行考察了解的就業型實習。
用人單位應當與其訂立勞動合同,雙方的關系受勞動法的調整,勞動者的工資不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以及轉正後工資的80%。
實習生或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或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實習就業協議或三方協議,或者雖什麼都沒簽但是接受實習單位管理領取了單位發放的勞動報酬。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如果實習生與用人單位具有實質勞動關系,則屬《勞動法》調整范圍。另外,實踐中如何界定實習生與用人單位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的確是個難題,而法律也很難再詳細規定,因此,不再過分區別是否具有勞動關系,而對實習生的權益作特殊規定很有必要。
⑵ 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就像民法中僱傭關系(如:保姆等)不受勞動法保護一樣,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法理上稱為主體不適格。
參考資料:《實習期間的權益如何保障》
http://www.fyee.net/info/62970-1.htm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極其關注大學生的實習環節,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也在積極拓寬大學生實習渠道,許多公司、企業等單位成為部分高校的定點實習場所和實訓基地。為了積累經驗,增加求職砝碼,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不少學生自己也在主動地聯系實習單位。
實習期間不成立勞動關系
不可否認,實習是一個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階梯,如果實習好了,自然可以提高實踐能力,拓展就業機會,可一旦事與願違,在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該如何尋求保護呢?
「大學生畢業實習的明顯特點是用人單位與實習人員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勞動法專業博士范圍指出,「因為實習大學生與學校依然有教學關系,還處於沒有畢業的狀態,大學生的檔案等個人履歷文件也放在學校,單位根本無法與實習大學生建立勞動關系。而且這種實習本身的目的在於接觸社會,實踐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專業訓練,其根本目的在於教學。」
范圍指出,通常所說的實習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並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實習。根據勞動法及其配套規定總結提煉,實習基本分兩種情況。一是實習人員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單位通過實踐進行一定的專業訓練,如《專利代理條例》中規定,初次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實習滿一年後,專利代理機構方可發給《專利代理人工作證》。在這種實習中,實習人員必須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目的在於增強從事這些專業工作的熟練度,以便將來能夠較為獨立地從事這樣的職業。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律師、醫師,等等。
另外一種是實習人員出於學習需要在單位進行社會實踐的行為,如上面所說的大學生的畢業實習。
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對於第二種情形的實習,法律上區別是否是實習的唯一標准就是學生的身份。范圍分析說,一般情況下在校學生在學校安排下或者利用課余時間到單位進行實習,因在此時全日制學生還是學生身份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和保護。由於學生不是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不能作為勞動爭議處理。
一旦學生在畢業後,繼續留在實習單位的,兩者間的關系將發生變化,將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畢業之後以失業或待業人員身份到其他用人單位的,因其已具備勞動者的身份,視為就業,則產生試用期、學徒期等概念。無論是在試用期還是學徒期,學徒期和試用期都應當成為勞動合同期的一部分。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其所在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如在此期間不幸患病的,還享有法定的醫療期。
保障合法權益的對策與建議
由於實習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保護,那麼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呢?一旦發生侵權案件,維權又以何為法律依據呢?
范圍指出,現階段,國家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有關規定中對校外兼職和實習環節的約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實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產生的勞務和人身傷害糾紛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糾紛處理,雙方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
由於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實習期間大學生在與用人單位的交涉中處於劣勢,特別是在目前就業難的情況下,學生本人並不具備要求用人單位簽訂實習權益保障協議的主動權。據相關調查,用人單位也沒有與實習生簽訂保障協議的主動意識。一些學生自己通過關系找實習單位,雙方連基本的協議都沒有,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後,不願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有關專家指出,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積極探索與構建大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的保障體系。
其中,教育行政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相關法律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出台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使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保障問題有法可依,把實習期間的大學生納入法律制度的調整范圍,或者出台更為明確的為實習期間大學生服務的法律,切實降低大學生因實習期間權益受損進行維權的成本,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
此外,高校作為管理者,應該有針對性地制訂一些實習規范性文件,並盡可能和實習單位達成一致。大學生在自選實習單位時還應該注意,要慎重選擇實習單位,事先了解該單位的經營合法性和行業信譽;在對實習單位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最好在實習前與之簽訂實習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拒絕實習單位收取抵押金或扣留身份證件的無理要求,等等。同時,在實習過程中,要多留意周圍的人和事,一旦權益受損發生爭議,才能找出有利於自己的證據或證人。
同時,政府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必要時把簽訂實習保障協議納入實習生進入市場實習的規則之中,制訂詳細的就業市場准入規則,不斷規范就業市場,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通過培訓或簽訂責任書等方式,督促部分單位遵守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切實加強政府在該方面的調控與監管力度,為大學生的實習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⑶ 為什麼勞動局不受理在校學生在外面打工所遇到的糾紛
在校學生還不是屬於獨立的個體,也就是說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能力人,他的關系還在學校。所以在校學生在外打工和僱傭方是不形成勞動關系的,不形成勞動關系,就沒有辦法按照勞動法來進行調節,所以說不管勞動局也好,還是勞動仲裁也好,都不會受理這方面的糾紛
⑷ 勞動法是否適用學生兼職
不適用的
勞動法調整的是勞動關系
學生兼職一般屬於慣用關系
⑸ 學生打暑假工受勞動法保護嗎
一、如果打暑假工的學生是未成年人,那麼受勞動法特殊勞動保護,如果是成年人,那就不受勞動法特殊勞動保護。
二、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但一旦發生勞動糾紛,那麼對學生不利。
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具體規定如下:
1、第五十八條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未成年工是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勞動者。
2、第六十四條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3、第六十五條用人單位應當對未成年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4、第九十四條用人單位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5、第九十五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保護規定,侵害其合法權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對女職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四、依據《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如下:
第12條: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5)學生校外打工勞動法擴展閱讀
我國規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勞動者。由於未成年工正處於身體的生長發育期,國家根據未成年工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特點,規定對未成年工在勞動中的安全和衛生加以特殊保護。
一、國家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童工
童工是指未滿十六周歲的勞動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五條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童工規定》(國務院令第81號)、《使用童工罰款標準的規定》(勞動部、財政部文件,勞力字〔1992〕27號)等法規和文件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童工。
二、對未成年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
《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勞部發〔1994〕498號)對未成年工的使用在工種、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和保護措施等方面制定了具體規定,不得安排其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網路—《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⑹ 學生兼職是否屬於勞動法調整范圍
學生兼職屬於《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受《勞動法》保護。(但年齡內也要符合勞動容法的規定,即滿16周歲)
依據:《勞動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⑺ 學生假期打工遇到勞動糾紛,學生是否不受勞動法保護呢
你可參考:
《暑期工怎樣維權》
律師信箱
讀者熱線:我是一名中專在校生,從7月1日起在一家美容店做短期暑期工,剛開始說好做兩個月,因為中途有事情,8月10日交了辭呈,店長要我干到8月20日,並說現在離開沒有工錢。請問我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答: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你與美容店的關系應受《民法》或《合同法》調整。你可以依據你與用人單位簽訂的用工協議要求支付勞動報酬、解決相關糾紛。如果沒有簽訂用工協議,建議你先讓校方出面與企業交涉,如果協調不成,還可以向法院起訴。
(《江蘇工人報》2009年8月24日)
⑻ 在校學生打工是否構成勞動關系
法律分析:在校生兼職打工,勞動關系不成立。即使學生年滿十六周歲,符合建立勞動關系的年齡條件,但兼職期間同時具有在校學生身份,工作活動屬於脫產學業外的兼職性質,不存在由實習生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崗位、報酬、福利待遇等情形,學生實習打工不構成勞動關系,屬於勞務關系。因此,在校學生在外兼職、為完成學校安排的社會實習、自行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等,一般無法被認定為勞動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十六條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⑼ 學生兼職適不適用勞動法
不適用。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2.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