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適用解釋第8條
『壹』 行政訴訟法怎麼解釋第八十一條第一款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只有二十七條,沒有第八十一條。
『貳』 行政訴訟解釋
(一)行政訴訟管轄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1.便於當事人參加訴訟,特別是便於作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參加訴訟。
2.有利於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判決和執行。
3.有利於保障行政訴訟的公正、准確。
4.有利於人民法院之間工作量的合理分擔。
(二)級別管轄
級別管轄是指按照法院的組織系統來劃分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行政訴訟法》第13條至第16條對級別管轄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1.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2.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法》第14條對此作了具體規定:
(1)確認發明專利案件和海關處理案件;
(2)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3)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這里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根據《若干解釋》第8條的規定,有下列幾種情形:①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②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③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④其他重大、復雜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中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叄』 行政訴訟法18條和適用行訴法解釋8條是否矛盾,當原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
行訴法第十八條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專人民法院管轄。經屬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適用解釋第八條規定,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
在司法實踐中,一般還是以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解釋第八條是為了確定審級,是基層法院還是中級法院或者高級法院。比如在省會城市,完全可能出現同一區域有多個法院的情況。兩個條文並不矛盾。
『肆』 最高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里26條和行政訴訟法的67條規定內容沖突沖突嗎
最高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出台,2018年2月8日已經廢止內。行政訴訟法屬容於法律,且2015年已經修訂,應按照行政訴訟法規定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8〕1號)
第一百六十三條本解釋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9號)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伍』 行政訴訟法若干解釋第93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
專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屬院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後,應當在30日內由行政審判庭組成合議庭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就是否准予強制執行作出裁定;需要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的,由本院負責強制執行非訴行政行為的機構執行。
『陸』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
文字多復這里放不下,網上一搜「製法釋[2000]8號」即可得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柒』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8條第1款進行了怎樣提高級別的規定
這種問題直接網路就能看到具體的法條了
『捌』 2015年最新行政訴訟法第八十八條釋義
已經夠明確的,不需要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八條人民回法院答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玖』 行政訴訟法原告舉證范圍
按現行現行法律規定,行政訴訟中,原告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另外,人民法院有權要求原告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7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該解釋共一百六十三條,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法釋〔2018〕1號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7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法釋〔2018〕1號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一、受案范圍二、管轄三、訴訟參加人四、證據五、期間、送達六、起訴與受理七、審理與判決八、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九、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十、相關民事爭議的一並審理十一、規范性文件的一並審查十二、執行十三、附則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9號)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