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處分權論文

民事訴訟法處分權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2-15 23:06:12

1. 請問法學民事訴訟法部分有什麼比較新穎的畢業論文課題,最重要的是新穎性,還有創新的空間的。謝謝~~

「民事行為能力的證明責任」問題、證據法的立法問題、民訴法的修改問題、調解制度問題,等等,現在都很熱,而且,參考資料很好找,開的口子也比較大,容易大框架。

2. 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原則與處分權是否相同

不相同
處分原則是概括行的表述
屬於范疇
處分權是實際民事行為

3. 試述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關系

雖然我聽過40分鍾的法政講座 但這個實在不知道······

4. 民事訴訟權利與處分權區別

寫論文?那名堂可就多了。我只能簡單告訴你一些
處分權是物權。物權所有權包括四大種類: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處分就是你題目中的處分權。比如你有一輛自行車,你可以選擇把自行車送給別人或者賣掉。這就是你在行使你的處分權。民事訴訟權利是屬於民事訴訟法上的權利。是屬於民事權利的一種,民事權利包括抗辯權,請求權,形成權等。請求權就是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通過法院來行使這種權利就是你的民事訴訟權利。民事訴訟能力還受到民事行為能力的限制。簡單從性質上說就是這么一回事了。我覺得這兩種權利差別比較大,做論文的話不好寫啊

5. 求民事訴訟法的結課論文

檢 察 監 督 申 請 書

申請人:姚化平,男,聊城市冠縣清水鎮姚行村人
被申請人:冠縣公安局
申請事項:請求檢察院督促冠縣公安局立案偵察岳其祥搶劫一案,或書面通知、回復申請人不立案。
事實理由:
申請人於2010年二月26日以掛號信的形式將關於岳其祥搶劫的控告信發往冠縣公安局,郵件編號:XA 1650 6719 9 37但是至今未回復,也未通知我不予立案。控告內容如下:
控告人:姚化平,男,聊城市冠縣清水鎮姚行村人
被控告人:
1、岳其祥,現任冠縣民政局局長
2、馮首義,冠縣清水鎮人
3、馮首義為首的小分隊其它成員
控告事項:1、請求冠縣公安局追究岳其祥、馮首義為首的犯罪團伙搶劫控告人拖拉機、現金及其他物品的刑事責任。
2、責令被控告人賠償控告人因拖拉機等物被搶劫所造成的一切損失。
事實理由:1998年陰歷後五月初一(公元1998年6月24日)晚十點半左右,被控告人岳其祥、馮首義為首的小分隊,聚眾多人非法侵入控告人家,在控告人家沒有成年人、未出示任何證件和手續、未表明身份,並對控告人家中唯一未成年人(控告人次子姚金亭)實施人身強制和暴力威脅的情況下,強行把原告買了一個月的新拖拉機劫走,非法佔有了原告的拖拉機、工具箱內的一萬元現金和全部工具,至今未予,給我帶來莫大的損失。
被控告人已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之規定的搶劫罪,而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入戶搶劫」,根據本條規定應「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第三款「(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故本案還在追訴期間,望公安機關秉公執法,追究被控告人入戶搶劫的刑事責任。
本案犯罪事實有《山東省冠縣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1999)冠行初字第161號》和《山東省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00)聊行終字第57號》為證。
此判決書並未明示為行政違法!一審判決中的表述為「本院認為,1998年陰歷後五月初一,被告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以原告姚化平拒交農業夏征款為由,強行將原告姚化平拖拉機扣押至杜學功學,其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後又在判決結果中表述為「撤銷被告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扣押原告姚化平拖拉機行政強制行為。」二審判決書中的表述為「本院認為:被上訴人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於1998年陰歷5月1日,以上訴人姚化平拒交農業夏征款為由,強行將上訴人姚化平的拖拉機扣押至杜學功家之事實可以認定。該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屬違法行為,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訴人所扣押之拖拉機應予返還。」最終判決結果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行政強制行為應理解為行政機關或其首長憑借其行政職權所為的違法行為,故這兩個判決書還是比較公平的,最起碼認定了岳其祥搶劫的事實--「屬違法行為」,而不是行政違法!只不過行政廳無法審理其刑事責任!但是當時人民法院應主動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岳其祥等人的犯罪事實!法院沒移交至少可以對抗訴訟時效,因為姚化平向法院起訴就是要追究岳其祥的責任,即《刑法》第88條所規定的提出了控告,未經公安機關偵查的也應視為刑事自訴,故此案的訴訟時效已中斷!再次請求公安機關追究岳其祥等人的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第三款「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 之規定,冠縣公安局至今未給我回復,也未通知我不予立案!還望檢察院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關於檢察監督的規定,督促公安機關繼續立案偵查或給予我一個說法!

6. 論處分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處分權是當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

學習處分原則,應當掌握以下幾個專問題:

1.當事人行使處分屬權處置的權利,既可以是實體權利,也可以是訴訟權利。一般情況下,當事人對實體權利的處分,是通過對訴訟權利的處分來實現的。

2.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享有處分權,法院享有審判權。處分權和審判權的關系是:處分權制約審判權,審判權監督處分權。

3.處分原則貫穿民事訴訟的全過程,具體體現是:

(1)民事糾紛發生後,是否起訴,以及在什麼范圍內起訴,由當事人自行決定;(2訴訟程序開始後,原告可以變更或者放棄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也可以對原告提出反訴;(3)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請求法院調解;(4)一審判決後,可以提起上訴;(5)裁判生效後,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6)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可以撤回起訴、撤回上訴、撤回執行申請。

7. 速求《民事訴訟法》關於「代表人訴訟」的2000字論文。

轉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所折射的法律問題 (2008-11-03 08:03:53)
標簽:法律 三鹿 三聚氰胺 奶粉 鄧婕 中國 雜談 分類:雜談

民商事法律網
程愛軍

時至今日,以某品牌奶粉導致多名嬰幼兒腎結石為開端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已經是鬧得沸沸揚揚。事件最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始於《蘭州晨報》9月9日的報道《14名嬰兒同患「腎結石」》。隨著各類媒體的爭相轉載和報道,要求公開「某品牌」真實身份的呼聲越來越高。9月11日,《東方早報》刊發報道《甘肅14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緊接著的9月12日,又頭版刊發了《三鹿奶粉被污染》的報道,解開了三聚氰胺奶粉生產廠商遮遮掩掩的面紗。9月16日,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又投下了一磅重彈,共有22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嬰幼兒奶粉被抽檢出含有三聚氰胺成分,將整個事件推向了又一個高潮。一時間,民眾對不法廠商的憤怒、對民族品牌的惋惜、對事件迅速進展的欣喜,各種復雜的感情通過各種渠道宣洩出來。從法學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一、集體訴訟還是集團訴訟:受害家庭如何索賠

這是眾多問題嬰幼兒奶粉消費者家庭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生產廠商必須要對受害者做出賠償是沒有疑問的,問題是是否每個消費者都需要單獨的為此而提起訴訟。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第規定:「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時期內向人民法院登記。」這就是所謂的「集團訴訟」,指一個或數個代表人,為了集團成員全體的共同的利益,代表全體集團成員提起的訴訟。法院對集團所作的判決,不僅對直接參加訴訟的集團具有約束力,而且對那些沒有參加訴訟的主體,甚至對那些沒有預料到的相關主體,也具有約束力。按照這種訴訟制度,一旦有人起訴,只要問題奶粉的消費者在規定的日期向人民法院登記了,法院做出的判決對集團內所有人都有效。然而,中國之大,要所有的受害者做到及時的登記可謂比登天還難。何況,據說這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受害者多是農村的消費者,他們的信息獲取渠道本來就不通暢,法律知識也相對欠缺,及時全面的登記恐怕就更是難以完成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還是盡快引入集體訴訟更為合理。

所謂集體訴訟(Class action),指個人或代理機構代表所有利益相關者發起的法律訴訟,當得到勝訴的判決結果後,其他沒有直接參與訴訟的個人或機構都可分享判決得到的補償。集體訴訟與集團訴訟一字之差,但是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國的集團訴訟判決對未作登記的權利人沒有直接效力,只有在權利人獨立提起訴訟後,人民法院才可以裁定適用對群體訴訟的判決和裁定;集團訴訟判決是對所有未明示把自己排除於集團之外的成員有效。也就是說,按照集體訴訟制度,只要有一個問題奶粉的受害者通過訴訟得到了賠償,其他所有受害者都能自動的根據這個判決得到相同的賠償。

集體訴訟這種一呼百應的特點非常適用於群體維權,比如產品質量問題、侵害投資者權益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應該以此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為契機,向公眾普及集體訴訟知識,為日後全面引入集體訴訟制度做准備。

二、有罪還是無辜:明星代言問題奶粉的是非之辯

明星代言問題產品早就不是什麼新聞,明星在其中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在學界也早就熱議過了。這次的三聚氰胺奶粉的頭牌——三鹿奶粉也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明星代言人,那就是火辣辣的鳳姐鄧婕。在其代言的廣告中,鄧婕以一個顯然不是她親生的寶寶為背景,手捧三鹿嬰幼兒奶粉,款款向我們走來,「選奶粉,我很挑剔;三鹿慧幼嬰幼兒奶粉;專業生產,品質有保證;名牌產品,讓人放心,還實惠;三鹿慧幼嬰幼兒奶粉,我信賴!」於是乎,眾多消費者在明星號召下選擇了三鹿奶粉,其中就有一位重慶老太。現在老太起訴鄧婕,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不是鄧婕的明星效應,很多人不會去買三鹿奶粉。」那麼,明星代言問題產品到底應不應該負責任呢?如果是,又應該負什麼責任?

我國的法律法規對明星代言廣告沒有明確的規定,明星們一般也不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比如劉嘉玲代言有違禁成分的化妝品SKⅡ,唐國強代言涉嫌虛假宣傳的新興醫院等,都沒有受到任何法律的懲罰。在發達國家同樣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他們大多對都對明星代言廣告進行了規定。比如在歐美國家, 名人代言被視為「證言廣告」和「明示擔保」,一旦廣告不實,或者構成誤導, 就必須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法國一位電視主持人吉爾貝就曾經因為做虛假廣告而鋃鐺入獄,罪名是誇大產品的功效。所以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做廣告的名人必須是產品的直接受益者或使用者,明星在代言廣告之前也是慎之又慎,深恐一不小心身敗名裂甚至遭受牢獄之災。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代言問題產品的明星應該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而如果造成受害者嚴重傷害甚至死亡後果的,則應考慮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這樣就能有效的規范明星代言廣告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同時,讓拿著高額廣告收入的明星代言人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也符合「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

三、譴責還是歸罪:如何應對基本道德的淪喪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又一次勾起筆者多次想動筆論及卻不能動筆的問題,那就是面對當前社會頻頻發生的危及社會基本道德體系的事件,我們該如何應對?以前發生的南京彭宇事件,襄樊的假冒貧困生事件,等等。無不讓人們對整個社會基本道德的信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從而危害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的底線。

這次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多方主體同樣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三鹿乳業早在2008年3月中旬就接到消費者投訴說孩子尿液發紅,有結晶現象。三鹿乳業自行請「相關部門」做了檢測,顯示符合國家標准,然後就草草了事。沒有對小孩出現症狀的原因進行徹查,也沒有對產品質量體系進行及時的整頓,甚至沒有向公眾提醒奶粉可能存在的問題。直到問題被媒體點名道姓的指出來,才遲遲的出面說明情況,大規模召回產品。但是,在三鹿遮遮掩掩的達半年之久的時間里,問題三鹿奶粉還在繼續摧殘著無數的嬰幼兒的健康,其中的一名嬰兒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無疑讓公眾對社會道德的信任度又一次遭受重創!要知道,三鹿是中國嬰幼兒乳製品的第一品牌,連續多年產銷量第一;國家免檢產品、中國名牌產品、國家第一批衛生安全食品、綠色食品、中國馳名商標,多項光環在三鹿頭上閃耀,灼灼生輝。

如果說三鹿企業是因為片面追求企業利益而忽視消費者的利益、社會效益和公共影響。那麼作為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國家質檢總局,沒有任何理由對消費者利益有任何的疏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資料顯示國家質檢總局同樣早在2008年6月底已經接到了相關的投訴,卻遲遲沒有採取有效的行動。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也承認:「我們在這次事件發生之前,已在內部檢測出了相關的問題,我們也就檢測結果跟有關部門進行過匯報。」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一些幹部「對群眾呼聲和疾苦置若罔聞,對關系群眾生命安全這樣的重大問題麻木不仁。」

雖然可以根據相關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法規對相關的責任主體進行懲罰,但是在此之外,他們對社會基本道德的重創卻無法得到彌補。而且,有些事件,比如前文所提及的南京彭宇事件、襄樊假冒貧困生事件,還有武漢曾經發生的被搶劫者被救助以後,自己倉皇逃離,卻丟下見義勇為者在昏暗的過街地道被歹徒拳打腳踢。這些事件無疑都對社會基本道德體系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是我們卻僅僅只能進行道德的譴責,不能對不道德者進行任何法律上的懲罰。結果就是世風日下,老太太摔倒沒有敢扶了,無數資助貧困生的熱情被澆滅了,見義勇為更是成為「傻冒」的象徵。嗚乎哀哉~

鑒於此,筆者認為在當前社會急劇轉型、道德體系脆弱的今天,應該對此類破壞社會基本道德體系的行為追究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

8. 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權是什麼

處分權是當事人復依據正義原則和法制律規定所享有的實有權利。一般來說,權利的獲得是通過法律規定所賦予,是一種法定權利,實有權利。但這種法律應是符合正義原則的。
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有權處置自己的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
當事人能夠處分自己的各種權利,是社會主義民主在民事訴訟中的體現。但是,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處分,否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有權干預,這是社會主義法制在民事訴訟中的體現。
當事人處分自己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的行為,必須是自己真實意志的表現,是自己自願的。違反當事人真實意志的處分行為,是無效的。
處分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貫穿在民事訴訟的全過程。主要表現在:訴訟程序的發生,需要當事人的起訴;訴訟程序的進行,需要當事人的推動;第二審程序的開始,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有關;執行程序是否需要,也由當事人決定。
實行處分原則,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處分自己的民事實體和民事訴訟權利,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
實行處分原則,有利於達成調解協議。實行處分原則,可以加強審判人員的責任心,有利於提高辦案質量。

9. 民事訴訟法論文

民事訴訟法在當今的發展
順應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思量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問題。本文主要闡釋了
民事訴訟法在當代的發展趨勢和新情況,對於這些發展趨勢和新情況的探討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制度。
一、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
相對於以往,民事訴訟法呈現出高度的憲法化傾向,強調民事訴訟法必須遵行憲法。民事
訴訟法是對憲法的具體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它是「被適用的憲法」。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在民事訴訟法領域如何充分實踐憲法的精神、原則和規范筆者擬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第一,民事訴訟法的目的在於極力保障憲法所確立的法的目的的實現。在此前提下,現代
民訴法的目的是多元的:私權保護、糾紛解決、維護和統一法律秩序、政策形成功能,以及維護整個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等。一般而言,民事訴訟的諸多目的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對於當事人而言,私權保護、糾紛解決則是其運用民事訴訟的最直接的目的。國傢具有保護國民之責,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首先應當遵從當事人的訴訟目的。至於私權保護、糾紛解決以外的目的,多由國家來考慮。對於現行實體法還未承認的正當利益給予訴訟保護,特別是20世紀以後現代型訴訟的大量涌現,民事訴訟促成實體權利生成和政策形成的功能日益顯見。現代社會對訴訟寄予了更高的社會期望,如通過訴訟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等社會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二,就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而言,許多國家憲法普遍規定法官獨立原則,我國憲法則規
定法院獨立。公開審判為憲法原則和訴訟法原則所公認。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對平等原則作了規定,確立了國民平等地位和國民待遇原則;從權利的角度來說,即國民享有平等權,在民事訴訟法中則體現為訴訟當事人平等原則。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相對應的是司法消極性原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可以認為是憲法自由權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由於它所解決的是私權糾紛,理當尊重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意思自治;從權利的角度來說,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的處分涉及程序選擇權問題,辯論原則反映了訴訟聽審權的內容。
第三,就民事訴權而言,國民所享有的民事訴權的法的依據首先是憲法,訴權是憲法賦予
國民所享有的請求司法救濟的基本權利。訴權的「憲法化」,是現代憲政發展的趨勢之一,而且這一趨勢日益呈現出普遍性,如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訴權上升為憲法上的基本權利。①可以說,在事實上,所有國家都承認國民享有訴權(司法救濟權)。②筆者認為,我國憲法應當明確規定國民享有訴權及其保護性規定,從而明確和昭顯訴權的憲法性地位和價值。將民事訴權提升為憲法基本權利,實際上,也是讓法院承擔不得非法拒絕審判的憲法義務。
第四,就當事人的程序基本權而言,大致可分為:程序參與權、程序選擇權、公正程序請
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參與權大體上包括接受程序通知權、訴訟聽審權等。接受程序通知權是指當事人應當充分了解訴訟程序進行情況。德國和美國等歷來主張,有效的接受程序通知權是一項憲法上的權利。德國憲法法院判例確定受訴法院應當承擔通知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應將缺少程序通知的情形視為侵害當事人接受正當程序權的情形之一。訴訟聽審權包括以下基本內容:當事人在審判程序中有權提出申請、主張事實和提出證據;對方當事人應能對此獲得通知並陳述意見。即使法院依職權調查時,也不允許把當事人未提出的事實和證據作為裁判的基礎。在民事訴訟領域,程序選擇權主要是指,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范圍內,當事人有選擇訴訟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項的權利。憲法還保障當事人有公正程序請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基本權。公正程序請求權是當事人要求獨立的法院及法官依據法律就當事人的請求進行公正審判(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公正)的權利。獲得及時裁判權是指當事人有權要求法院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及時審結案件的權利。公正、及時裁判是法治國家的要求。
第五,就法院判決而言,邏輯清晰又有說服力的判決是任何忠於法治原則的司法制度的必
要組成部分。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構成了判決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即經過法庭辯論和法院審查所確認的事實、理由,這是法院作出判決的事實根據。用的法律依據,包括法院判決所依據的實體法規范和訴訟法規范。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在一些國家(希臘、土耳其、西班牙、比利時等)的憲法中有明文規定。在其他國家,根據法治國家原理,也不允許完全排除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
第六,憲法應就訴訟程序安定性(可預測性)提出要求。訴訟程序可預測性的憲法要求包括
程序運行的穩定性和程序結果的安定性。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程序結果有一定預知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實施訴訟行為。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重要訴訟行為的行使要件(如起訴要件等)、程序進行的順序,方便當事人選擇程序和實施訴訟行為,並禁止法院和當事人隨意改變程序。後者,是指由國家審判機關按照公正程序作出的裁判具有確定力,即禁止當事人就同一案件重復訴訟,也禁止法院重復審判。③二、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法本來就存在著共通之處,比如強調法官的中立和當事人的平等、公開審判、直接言詞原則、辯論主義和處分權主義,等等。就辯論主義強調:在當事人
的辯論中沒有出現的事實不能作出裁判的依據;當事人無爭議的案件事實,應作為裁判的依據;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僅限於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來的證據。處分權主義強調:不告不理、法院只能在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范圍內作出裁決、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請撤訴、訴訟和解等終結訴訟程序。兩大法系國家和地區,為了適應社會和訴訟的新情況,著手改革不合時宜的民事訴訟制度,其中包括相互吸收和借鑒對方的長處,從而在整個法律領域包括民事訴訟法領域出現了趨同的態勢。比如,德國以往的訴訟審理狀況大致是,由於當事人之間往往准備不充分就直接進入法庭審理,結果通常是多次開庭才能明確當事人對案件的爭執點(爭點),訴訟遲延常常不可避免。因此,1976年德國借鑒美國的做法,把法庭審理分為准備和主辯論兩個階段,准備階段主要解決爭點明確問題和交換證據,之後進入主辯論階段,判決盡可能在一次言詞辯論後作出。美國以往在審前准備程序中過分突出當事人或律師的程序主動權和法官的消極地位,致使當事人濫用發現程序,重復進行證據開示,造成了訴訟遲緩和費用高昂。對此,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修改和完善審前准備程序,參照德國民事訴訟法,加強法官的職權處理,如限定證據開示的時間和次數等。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為了順暢地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以及有效和便利解決跨國和跨
地區的民事糾紛,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民事訴訟制度的趨同化或統一化問題。這一努力也體現在下面將要談到的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問題。同時,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相同或相似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拉美地區和歐共體國家等)正積極探索統一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問題。
必須強調的是,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或統一化並非消除了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之間
的區別,由於各國或兩大法系國家地區歷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其民事訴訟制度的差異將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存在,至於何時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高度或完全統一化,尚難作出判斷。
④三、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也是其趨同化的一種具體形態,為了突出其國際性而在此單獨介紹。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一些國際條約明確規定了有關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當事人的訴訟及程序基本權等。例如:《世界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當憲法或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遭受侵犯時,人們有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請求有效的救濟。」第10條規定:「在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或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時,人們有權充分平等地獲得獨立、公正的法院進行的公正、公開的審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款規定:法院面前人人平等,在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或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時,人們有權獲得依法設立、有管轄權、獨立、公正的法院的公正、公開的審理。
四、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專門化
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首先表現為傳統的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和再審程序的設立。在
當今社會,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程序的專門化。比如:第一,審執分立式立法。即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分別立法,前者一般稱民事訴訟法,後者一般稱強制執行法。比如日本、我國台灣地區等。德國、我國大陸及澳門等採取審執合一式立法: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一並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通稱民事訴訟法。
現在,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正積極探討強制執行法的制定問題。
第二,民事特別程序立法。民事特別程序是相對於通常訴訟程序而言的。從世界各國民事
訴訟法規定看,以案件是否有爭議為標准,特別程序可分為:1 民事權益爭議案件所適用的特別程序,主要包括:(1)訴訟標的性質特殊的訴訟程序,如人事訴訟案件程序等。日本單獨制定了《人事訴訟程序法》、《家事審判法》。(2)專門設立的簡易性特別程序,如證書訴訟程序等。另一種簡易程序是通常訴訟程序簡化的程序,如簡易程序(在我國屬於通常訴訟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等。2 非訟事件程序。有關非訟事件程序的立法例大體有兩類:(1)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這類非訟事件與訴訟案件及確定民事權利較為密切,如禁治產案件、宣告死亡案件、公示催告案件等。
(2)單獨立法規定,如德國的《非訟事件管轄法》、奧地利的《非訟事件法》、日本的《非
訟事件程序法》、我國台灣地區的「非訟事件法」等。
此外,在現代社會,民事訴訟法包含的新科技因素將越來越多。民事訴訟法的科技化可以
帶來訴訟成本的低廉和迅捷便利,但是同時又將沖擊傳統的訴訟觀念和制度。就網際網路和數字通訊技術而言,經濟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電子資料、運用網際網路從世界和國內各地捷調查取證、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法院的命令和訴訟文書等等,其法律效力如何?如果運用多媒體視頻會議進行案件事實和法律觀點的交流,是否將失去法庭傳統的布置和服飾給法律訴訟程序增添的正統性和庄嚴性?對當事人應直接見面和證人應親自出庭的觀念以及直接言詞原則等產生怎樣的沖擊等等。這些問題的充分認識和合理解決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不管怎樣,民事訴訟法應當充分合理地接納現代科技,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充分合理地運用現代科技。1999年8月召開的國際訴訟法協會第十一屆世界訴訟法大會中,已就這類問題進行了討論。

熱點內容
道德考察題目 發布:2025-08-20 14:45:01 瀏覽:357
上海浦東新區法院 發布:2025-08-20 14:38:27 瀏覽:986
行政訴訟法執法檢查 發布:2025-08-20 14:33:27 瀏覽:395
宇宙小鎮法官 發布:2025-08-20 13:49:15 瀏覽:89
勞動法中工傷陪償相關規定 發布:2025-08-20 13:49:15 瀏覽:971
市城市執法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20 13:49:03 瀏覽:487
合肥律師事務所咨詢 發布:2025-08-20 13:23:44 瀏覽:413
山東新泰人民法院門口 發布:2025-08-20 13:13:58 瀏覽:238
反光鏡被噴油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0 13:10:49 瀏覽:712
鐵道部政策法規司 發布:2025-08-20 13:09:51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