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法國民事訴訟法導論

法國民事訴訟法導論

發布時間: 2022-02-16 02:05:24

『壹』 民事訴訟法教材

21世紀抄法學系列教材:民事訴訟法(第6版)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169712
版次:6
商品編碼:111987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
出版時間:2013-02-01
印刷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印次:3
內容簡介:
由江偉編著的《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民事訴訟法(第6版)》遵循大陸法系國家規范出發型民事訴訟的法律思維傳統,深入淺出地闡述民事訴訟法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系統、准確地傳遞民事訴訟法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權利保護的訴訟目的觀和正當程序的價值理念,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程序法律思維。簡言之,作者江偉力爭使本書第六版成為民事訴訟法研習者的良師益友、步入民事訴訟法學殿堂的階梯。
目錄:

導論:民事訴訟法研習方法
第一章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
第一節 民事糾紛解決機制
第二節 民事訴訟
第三節 民事訴訟法
第四節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第二章 訴與訴權
第一節 民事之訴
第二節 反訴
第三節 民事訴權
第三章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基本原則概述
第二節 當事人平等原則

『貳』 誰能幫我推薦幾本關於新舊民事訴訟法比較的專著

能力有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解讀>
作者: 姚紅 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頁數: 版次:初版
開本:32開 裝幀:平裝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
出版項:中國法制出版社 / 2005-8-1
原書定價:¥15.00 叢編項:教學法規 便攜本裝幀項:平裝 32開 /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
作者:田平安
廈門大學 (2007-06出版)

民訴,我建議看張衛平教授的書.
張衛平教授:男,1955出生,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民事訴訟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司法改革論評.第6輯/張衛平等主編,2007-12-1版
民事訴訟法教學案例(高等院校法學案例叢書)/張衛平著,2007-9-1版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3輯)/張衛平主編,2007-6-1版
民事訴訟法習題集(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自測)/張衛平主編,2007-6-1版
司法改革論評(第5輯)/張衛平等主編,2007-3-1版
知向誰邊(張衛平閑文集)/張衛平著,2006-12-1版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2輯)/張衛平,2006-3-1版
瑣話司法/張衛平,2005-10-1版
民事訴訟:關鍵詞展開(21世紀法學研究生參考書系列)/張衛平,2005-8-1版
民事訴訟法學習題集(高等法學專業課程考試同步訓練)/張衛平,2005-9-1版
民事訴訟法教學案例(高等院校法學案例叢書)/張衛平,2005-8-1版
民事訴訟法必讀資料(法學教學參考書)/張衛平,2004-1-1版
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制轉型分析/張衛平,2004-11-1版
民事訴訟法(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張衛平,2004-11-1版
民事證據制度研究(清華法學叢書)/張衛平,2004-4-1版
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制轉型分析(修訂版)/張衛平著,2007-1-1版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輯)/張衛平,2004-1-1版
民事訴訟法案例教程(面向21世紀法學案例系列教材)/張衛平,2003-11-1版
外國民事證據制度研究(清華法學叢書)/張衛平,2003-4-1版
司法改革:分析與展開/張衛平等,2003-4-1版
探究與構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論(司法公正與司法改革研究系列叢書)/張衛平,2003-3-1版
司法改革論評(第4輯)(司法改革研究系例)/張衛平,2002-11-9版
訴訟構架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張衛平,2000-6-15版
司法改革論評(第3輯)(司法改革研究系列))/張衛平,2002-6-15版
司法改革論評(第2輯)(司法改革研究系列)/張衛平,2002-2-1版
司法改革論評(第1輯)(司法改革研究系列)/張衛平,2001-11-1版
訴訟構架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清華法學叢書)/張衛平,2000-6-1版
民事訴訟法教程(高等法學教育)/張衛平,1998-1-1版
法國民事訴訟法導論/張衛平 陳剛,1997-1-1版

張衛平 法學論文(同名作者未經篩選)
體制轉型與我國民事訴訟理論的發展 /張衛平
司法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 /張衛平

『叄』 張衛平的個人作品

1.《程序公正實現中的沖突與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產程序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3.《訴訟構架與程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探究與構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像的空間》(自選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制轉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4);
8.《民事訴訟:關鍵詞展開》(2005年人民大學出版社);
9.《推開程序理性之門》(法律出版社,2008年出版);
10.《民事訴訟:回歸原點的思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中國審判理論研究》(重慶人民出版社1991);
2.《破產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訴訟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訴訟現代化與制度建構》(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與展開》(法律出版社2003)。
6。《傲慢與偏見》(文協出版社2004)
7.(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文協2006年)
8.《性侵犯訴訟教程——鷹郡案為例》(文協2007年) 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要有:
1、《在有與無之間——法學研究方法論漫談》,《法治研究》,2010年第1期;
2、《起訴難:一個中國問題的思索》,《法學研究》,2009年第6期;
3、《回歸馬錫五的思考》,《現代法學》,2009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2期)(《訴訟法學*司法制度》,人大復印資料2010年第1期);
4、《案外人異議之訴》,《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
5、《無本之木——民事訴訟法學貧困化的思考(一)》,《司法》,2008年;
6、《認識經驗法則》,〈清華法學〉,2008年第6期;
7、《司法公正的法律技術與政策》,〈法學〉(核心),2008年第8期;
8、《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律》,2007年第4期;
9、《再審事由構成再探討》,《法學家》(核心),2007年第6期;
10、《判決執行力主體范圍的擴張————以實體權利轉讓與執行權利的獲得為中心》,《現代法學》(核心),第5期;
11、《大陸地區民事訴訟的沿革、改革與民事訴訟法的修正》,台灣中央研究院,2007年;
12、《民事訴訟中的異議制度研究》,《清華法學》,第1期;
13、《訴訟調解:時下態勢的分析與思考》,《法學》(核心),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第9期全文轉載;
14、《Reform of lawsuit system and revision of filing conditions》(起訴條件與訴訟要件)《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15、《關於民事執行中的舉證責任》《執行工作指導》(中國審判指導叢書),最高法院執行工作室編,2006年第1期;
16、《民事訴訟法修改之我見》,《法商研究》(核心),2006第5期;
17、《管轄權異議:回歸原點與制度修正》,《法學研究》(核心),2006年第4期;
18、《再審價值:有限糾錯》,《法律適用》(核心),2006年第7期;
19、《民事訴訟法任務的構成與修正》,《法學》(核心),2006年第5期;
20、《民事訴訟「釋明」概念的展開》,《中外法學》(核心),2006年第2期;
21、《民事訴訟法的修正與程序正義的提升(下)》,《中國司法》,2006年第2期;
22、《民事訴訟法的修正與程序正義的提升(上)》,《中國司法》,2006年第1期;
23、《民事訴訟法律審的功能與構造》,《法學研究》,2005年第3期;
24、《法律審研究》(《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二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民事訴訟法律審事由研究》(《訴訟理論與實踐》收錄),法律出版社,2005年出版;
26、《民事訴訟體制轉型中的〈民事證據規定〉》,《中國司法》2005年第4期;
27、《民事訴訟中的矛盾群及解》,《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
28、《糾紛替代性解決機制的構想》,《法律適用》,200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05年3期轉載)
29、《五位一體教學法》,《教育研究》(清華大學主辦),2004年地4期;
30、《起訴條件與實體判決要件》,《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31、《體制轉型:民事訴訟法修改的基本作業》,《法學家》,2004年第5期;
32、《民事訴訟中法院的基本職權》,《法學論壇》,200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05年1期轉載);
33、《論訴訟契約化——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作業》,《中國法學》,2004年第3期;
34、《第三人類型及展開》,《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一輯,2004年5月;
35、《舉證時限若干問題探討》,《人民司法》,2003年第9期;
36、《既判力的客觀范圍》,《訴訟法研究》,2003年總第5卷;
37、《再審制度:基礎置換與重建》,《中國法學》,2003年第1期(15000);
38、《證明標准建構的烏托邦》,《法學研究》,2003年第4期(12000);
39、《關於「路案」的分析》,《人民司法》,2002年第5期(6000);
40、《中國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2年版;
41、《體制轉型與我國民事訴訟理論的發展》,《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6期;
42、《處分原則重述》,《現代法學》,2001第5期(14000);
43、《事實探知:絕對化傾向及其消解》,《法學研究》,2001第4期。(14000);
44、《證明責任倒置的辮析》,《人民司法》,2001年第8期;
45、《民事證據法:建構中的制度移植》,《政法論壇》,2001年第4期。(15000);
46、《民事訴訟法的發展與體制性制約分析》,《法律科學》,2001年第4期。(14000);
47、《民事證據法必要性之考量》,《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14000);
48、《交叉詢問制:魅力與異境的尷尬》,《中外法學》2001年第3期。(15000);
49、《法庭調查與辯論:分與合之探究》,《法學》,2001年第4期。(6000);
50、《證據責任分配的基本法理》,《證據法論壇》,2000年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第5期(DISEST)轉摘;
51、《民事訴訟體制與民事訴訟模式的發展,《浙江大學法學評論》,2000年7月(15000);
52、《代位訴訟初論》(《訴訟法學新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8月。(8000);
53、《民事訴訟模式的歷史分析》,《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25000;
54、《民事再審事由研究》,《法學研究》,2000年第5期。(14000);
55、《證明責任概念解析》,《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15000);
56、《論我國法院體制的非行政化》,《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12500)(CUPA轉載2000年第4期);
57、《民事再審事由審查程序的法定化》,《法學》2000年2期。(5000);
58、《論民事訴訟中失權的正義性》,《法學研究》,1999年第6期;
59、《自認制度及結構分析》,《清華法學評論》,1999年第1期;
60、《民事證據制度改革走向探知》,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61、《轉換時期我國民事訴訟理論體系的邏輯發展與契合》,湖南出版社,《湘江法律評論》1996年第一卷;
62、《論破產程序的域外效力》,法律出版社 ,《民商法論叢》,1995年第四卷;
63、《論破產程序的域外效力》,法律出版社,《民商法論叢》,1995年第四卷;
64、《法國民事訴訟中的訴權制度及其理論》,《法學評論》,1997年第4期;
65、《論訴訟法標的及識別標准》,《法學研究》,1997年7月第19卷第4期;
66、《中國民事訴訟運行的問題點——以證據制度為中心》 (日文) ,《一橋論叢》,1997年1月號;
67、《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法學研究》 1996年第6期;
68、《大陸法系民事訴訟與英美法系民事訴訟——兩種訴訟的比較分析》,《法學評論》,1996年第5期(下);
69、《大陸法系民事訴訟與英美法系民事訴訟——兩種訴訟的比較分析》,《法學評論》,1996年第4期(上);
70、《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轉換與選擇之根據》,《現代法學》,1996年第6期;
71、《絕對職權主義的理性認知---原蘇聯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評析》,《現代法學》,1996年第4期
72、《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理論與實務》(日本),《法學家》,1995年9月總1075期;
73、《日本失業救濟的法律規制---日本(僱傭保險法)考查》,《現代法學》,1995年第1期;
74、《轉制與應變---論我國傳統民事訴訟體制的結構性變革》(獲司法部直屬院校「八五」期間優秀論文獎),《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4期;
75、《日本著名民事訴訟法學家簡介》(下),《外國法學研究》,1994年第2期;
76、《日本著名民事訴訟法學家簡介》(上),《外國法學研究》,1994年第1期;
77、《職權主義與當事主義---兩種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的比較研究》,《外國法學研究》,1993年第1期;
78、《從行政訴訟視角論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關系》,《學習與探索》,1992年第5期;
79、《論督促程序》,《中國法學》,1991年第5期;
80、、《論行政不作為違法的司法救濟》,《社會科學》,1991年第8期;
81、《論行政法規竟合與行政處罰竟合》,《政治與法律》,1991年第6期;
82、《多數人訴訟的理論與實踐》,《現代法學 》,1990年第6期;
83、《集團訴訟理論探討與模式構想》《法學碩士論文選》(獨),群眾出版社,1989年2月;
84、《當前股票、債券發行若干法律問題探討》,《法學雜志》,1989年第五期;
85、《訴訟標的理論的發展與變革》,《外國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86、《選定當事人制度的理論討論》,《法學與實踐》,1989年第3期;
87、《集團訴訟適用中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89年第4期(獲司法部直屬院校「七五」期間優秀論文獎);
88、《破產法實施的心理---文化環境 》,《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6期;
89、《論破產原因》,《政治與法律》,1988年第5期;
90、《蘇聯東歐各國檢察長對民事訴訟的參與》,《外國法學研究》,1988年第3期;
91、《試論產品責任訴訟》,《廣東法學》,1988年第1期;
92、《橫向經濟聯合中的復合合同關系》,《國內外經濟管理》,1987年第15期;
93、《楊沫初戀一文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法制月刊》,1987年第10期;
94、《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新課題》(下),《中國法學》,1987年第6期;
95、《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新課題》(上),《中國法學》,1987年第5期;
96、《集團訴訟的歷史發展與現狀》,《外國法學研究》,1987年第2期;
97、《對租賃經營的法學思考》,《學習與探索》,1987年第3期;
98、《人民調解制度與中國傳統文化》,《法學》,1987年第5期;
99、《日本行政訴訟制度》,《法學雜志》,1987年第1期;
100、《選定當事人制度初探》,《法學季刊 》,1987年第1期;
101、《日本法院對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外國法學研究》,1986年第3期;
102、《關於破產制度中的幾個問題》,《寧夏社會科學》,1986年第2期;
103、《費爾巴哈早期刑法思想剖析》,《外國法學研究》,1986年第1期;
104、《論技術商品與技術轉讓合同》,《學習與探索》,1985年第5期;
105、《當前股票、債券發行中若干法律問題探討》,《法學雜志》,1985年第6期;
106、《日本學者對經濟法概念的看法》,《政治與法律》,1985年第1期;
107、《日本刑事犯罪的新動向》,《中國法學》,1984年第2期;
108、《一門新興的學科---被害者學》,《法學季刊》,1984年第4期。) 1、《法學藍調》(獨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出版;
2、《民事訴訟法教程》(獨著),張衛平,法律出版社,2008年出版;
3、《推開程序理性之門》(獨著),張衛平,法律出版社,2008年出版;
4、《三言九問》,何家弘、張衛平、汪建成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5、《簡明證據法教程》,何家弘、張衛平主編,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6、《那門是窄的》(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7、《瑣話司法》(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8、《民事訴訟案例教程》(獨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9、《民事訴訟:關鍵詞展開》(獨著),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10、《民事訴訟法習題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
11、《知向誰邊》(獨著),張衛平,法律出版社,2005年出版;
12、《民事訴訟法》(獨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
13、《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制轉型分析》(獨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
14、《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一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5月;
15、《民事證據制度研究》(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16、《守望想像的空間——張衛平論文集(1)》,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17、《民事訴訟案例教程》(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8月;
18、《探究與構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論》(獨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
19、《外國民事證據制度研究》(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20、《民事訴訟考研必讀資料》(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年;
21、《司法改革:分析與展開》(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
22、《司法現代化民事訴訟的基本建構》(合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
23、《外國證據法資料》(上下)(主編、翻譯部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
24、《構架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25、《民事訴訟法教程》(司法部統編教材、主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
26、《法國民事訴訟法導論》(合著、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27、《司法部直屬院校「八五」期間優秀論文集》,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
28、《轉換時期我國民事訴訟理論體系的邏輯發展與契合》(第一卷),《湘江法律評論》湖南出版社,1996年;
29、《破產法教程》(修訂本),法律出版社,1995年10月;
30、《日本民事執行法的理論與實務》(合譯),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1、《中國審判理論研究》(合著、副主編),重慶出版社,1993年10月,(重慶社科一等獎、國家八*五科研課題);
32、《破產程序導論》(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33、《程序公正實現中的沖突獨著與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5月,(全國首屆訴訟法學科研成果 「南豐杯」一等獎、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34、《中國行政訴訟法原理》(合著),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35、《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法學》(合著),重慶市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重慶社科二等獎);
36、《股票制度規范運作》(合譯),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9月;
37、《中國民事訴訟法學》(合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38、《新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終述》(合著),長春出版社,1991年11月;
39、《強制執行理論與實務》(合著),重慶出版社,1990年11月,(重慶社科二等獎、四川省社科三等獎);
40、《破產法教程》(合著),法律出版社,1990年6月;
41、《行政訴訟法導論》(合著),重慶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42、《行政訴訟指南》(合著),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43、《民事訴訟法新論》(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1.《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2年,部分詞條;
2.《訴訟法大詞典》,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部分詞條;
3.《行政法詞典》,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部分詞條。

『肆』 法國民訴法典什麼時候頒布的

1806 《法國民事訴訟法典》
1976 現行《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

『伍』 北京大學法學本科的教材有哪些

法學院本科生用教材:

一、法學院9字班版本法學緒論(入門課):沈宗靈《法理學》(不常用)
憲法學:許崇德《中國憲法》(不常用),王世傑/錢端升:<比較憲法> 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民法學(1)(總論部分、物權):馬俊駒《民法原論》(主要是上冊) 民法學(2)(合同法):崔建遠《合同法》(修訂本)
刑法學(1、2):張明楷《刑法學》 民事訴訟法學:張衛平《民事訴訟法教程》 婚姻與繼承法學:楊大文《親屬法》、同系列的《繼承法》
中國法制史:葉孝信《中國法制史》(新編本) 知識產權法:鄭成思《知識產權法教程》 刑事訴訟法: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
商法學(1)(商法總論、公司法): 王保樹《中國商事法》(同時也是商法學2) 王保樹《中國公司法原理》等等(主要是這兩種)
外國刑法學: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經濟法:王保樹《經濟法原理》
國際法:Akehurst's Mordern Intro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二、法學院0字班版本(更新至2004年)1 法學緒論/法理學(高鴻鈞、王晨光,許章潤老師)
《法學緒論》使用張文顯主編的21世紀課程系列,北大/高教版。 但實際上基本不講教材。許章潤老師的《法理學》課有參考書單。 2
比較法總論(高鴻鈞老師) 《外國法制史》,由嶸編 《比較法總論》,茨威格特、克茨著 《比較法研究》,沈宗靈 3
刑法學(張明楷、黎宏、周光權老師)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最新版,黃色封皮的。 4 憲法學(王振民、程潔老師)
許崇德《憲法》,人大出版社出版。金黃色(灰土黃色封皮) 5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田思源老師)
姜明安主編的兩本,一本是21世紀教材系列,北大/高教版。 一本是法律碩士(JM)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的,42塊錢的那本。
兩本教材各有特點,似乎教師更推崇後者,因為比較新,收錄了很多新法規。 6 民法學(師資眾多,不一一列舉)
歷史上曾經使用過馬俊駒老師的《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九五規劃教材。 物權、債權、侵權法請往下看。 7 國際公法(李兆傑老師)
無教材,主要看講義。李兆傑老師的教材據說年內會出版。 8 國際私法(李旺老師) 李旺《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黃色封皮的。
9 國際經濟法(車丕照、傅廷中老師) 車丕照《國際經濟法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39.50元。 10 物權法(程嘯老師)
2001級使用《物權法》,梁慧星,法律出版社95規劃教材。
2002級是程嘯老師自編講義,但指定的是王利明主編的《物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1 國際貿易與技術轉讓法(傅廷中老師)
王傳麗的《國際貿易法》政法大學出版社 12 西方法律思想史(高鴻鈞老師) 《西方法律思想史》人民大學出版社,谷春德主編,
另有凱利的《西方法律思想簡史》為重要參考書,法律出版社。 13 債權法(崔建遠、韓世遠老師)
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的崔建遠老師的《合同法》(新版是黃色封皮的)、法律出版社
2004年3月版的韓世遠老師出的《合同法總論》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的張廣興先生的《債法總論》老版本。 14 侵權行為法(程嘯老師)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修訂版)》,政法2003 楊立新《侵權法論》(第二版),人民法院2004

『陸』 想學法律,有幾本書,《法理學》《法理學基礎》《法學導論》哪本好

學法律需要系統學,你所說的三本都是基礎性的法學書,其中法理學和法學基礎內理論是一容種性質的不同稱呼。法學基礎理論簡稱法理學。法學導論主要是一個簡要介紹法學的書,僅僅是個指路牌。
如果你不是法律專業,而且你又想全部看完:建議你看的順序是:法學導論——法學基礎理論——法理學(這個看不看取決於你的興趣)

『柒』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關於民訴法的區別

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的一般性差異可以說是歷史過程的差異,而某些差異在孕育各自法系的母體中就已經存在,因此追溯兩大法系的源頭,在源流中比較分析兩大法系的差異,找到彼此不同的「遺傳基因」,有助於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和把握兩大法系民事訴訟體制、民事訴訟理論的本質和內核。

眾所周知,大陸法系的源頭是古代羅馬法,而英美法系則起源於日耳曼法。因此,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中也分別存在著羅馬法和日耳曼法的「基因」。不僅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的基本構架可以從羅馬法中尋找到雛形。而且,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理論的大多數基本概念也都能從羅馬法中尋到自己的根。例如,訴權、訴訟標的、證明責任、既判力、訴訟當事人、反訴等等。在大陸法系各國,對從事法學研究的學者來講,言必稱「羅馬」就是十分自然的事。同樣,英美法系民事訴訟基本模式、民事訴訟操作原則以及民事訴訟的觀念都表現出日爾曼的血統。

公元前五世紀,羅馬法最初的法律形態——十二銅表法誕生。以後,羅馬法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而不斷得到發展。到公元五世紀,羅馬法經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安之手,形成了集羅馬法之大成的羅馬法大會(corpus iuris civils)。盡管以後因羅馬帝國的消亡, 羅馬法大全也隨之暫時消失,但羅馬法大全畢竟是人類法文化的精靈,因而不會真正消失。到十二世紀,經過注釋法學派的注釋而得到復活。前後注釋法學派對羅馬法的注釋使羅馬法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並具有其具體適用性。另一方面,在義大利,當時宗教十分興盛,教會勢力發展迅速。隨之,為了規制教徒的教會法也應運而生。教會在有了獨自的立法權以後,便將原來的羅馬法作為教會法的主體,並通過在實際中加以運用,使之更加合理化。最終形成獨自的法律體系即羅馬加倫法(Romanisch —Kanonisches—Eecht)。由於教會勢力的不斷擴張,在宗教領域里實施的羅馬法便也擴張到世俗裁判領域。在德國十二世紀以前, 由於存在著各個部落,而各部落都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圈和勢力范圍。所以,存在著各自不同的法律規范。但隨著經濟圈的不斷擴大,商業貿易的范圍也超出了各自部落的領域。這就要求有一部超越部落界限的統一的法律規范,即適用於所有日爾曼人的法律。這使羅馬法的再生有了經濟基礎。加之當時德國皇帝接受了神聖羅馬皇帝的稱號,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使羅馬法的推行就有了精神基礎。

十四、十五世紀期間,德國已經完成對羅馬的繼承。這個時期,德國所繼承的羅馬法不再是羅馬法大全,還包括在教會法的影響下,通過後期注釋法學派的注釋而具有適用性的羅馬法。1495年德意志帝國設立最高法院,並規定了最高法院的訴訟規則,該規則基本反映了羅馬法中的訴訟原則。這些訴訟規則最終形成了德意志帝國普通法組成部分的民事訴訟法,也稱為普通法民事訴訟法。不過,德國此時的普通法民事訴訟規范只是基本反映了羅馬法的訴訟規則,還不能說是已經全面羅馬法化,其中仍然保留了不少日爾曼法的要素。盡管後來德國普通法民事訴訟法隨德意志帝國三十年戰爭而走上衰退的道路,但該民事訴訟法對以後德國近代民事訴訟法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十九世紀前半期,德國處於地方分權時期,除了當時的普通法民事訴訟法外,各州還分別制定了各自的訴訟法典。但分久必合,十九世紀中期德國再一次走向統一。法律的制定自然也要適應這種政治上的要求。1862年德國集中了當時法學界的所有精英人物,花了15年的時間,制定了在世界民事訴訟法發展史上也可以稱為里程碑的近代民事訴訟法典——德國民事訴訟法。現在被視為歷史的舊德國民事訴訟法與19年後誕生的德國民法典一起共同使羅馬法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法國聖路易統治時代(1226—1270),羅馬法也進入了法國,並對法國近代和現代民事訴訟體制的育成起了一定的作用,法國對羅馬法的吸收主要是通過加倫訴訟法來實現的。而加倫訴訟法自身也吸收了羅馬法中與當時社會相適應的那一部分訴訟規范。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倫訴訟法可以說是經過加工的羅馬訴訟法。當時,由於聖路易國王反感教會行使裁判權,因而不希望在國王所管轄的裁判所中採用教會的訴訟程序。國王便創造了一種特殊的訴訟程序。但這種訴訟程序因過於繁瑣而被社會所排斥。在這種狀況下,研究羅馬法的法學家們提出廢除特別訴訟法,直接導人加倫訴訟法。的確,在法國以後民事訴訟法的發展過程中,羅馬法中的訴訟原則和訴訟理論被部分地保留下來。例如,羅馬法中的請求權、訴訟的分類、本權訴訟和佔有訴訟的區別、恢復原狀之訴等等。

當然,法國對羅馬法的繼承遠遠不如德國,因為法國不象德國那樣處於各部落割據的狀態。雖然法國也並非高度統一,但法國王權的確立使法國的法律相對比較統一。因此,對羅馬法繼承的願望就不象德國那樣強烈。在訴訟制度方面,法國把羅馬訴訟中的一部分引進了法國,並與法國原有的習慣法混合在一起,構成了獨有的訴訟法體系。當時,法國的訴訟法學者更多地是把羅馬法當做純學術上的研究對象,而不是考慮是否全面地繼承羅馬法,正是因為法國沒有全面繼承羅馬法,所以,法國法在大陸法系的地位也就不如德國法。法國法在世界范圍的影響也不如德國法那樣大。法國法盡管屬於羅馬法系,但不是羅馬法系的代表和主流。在法國訴訟法中還遺留有部分日爾曼法的因素。 除了德國、法國,羅馬法也為義大利、奧地利等國所繼承,其民事訴訟體制具有羅馬法「血統」。

盡管二十世紀初原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改變了原法律體系的性質,但原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和某些形式特徵並沒有改變,就民事訴訟體制的外貌特徵和基本結構而言,依然還保留著羅馬法的形態。十分巧合的是所有二十世紀初期和中期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全都處於大陸法系的法律文化圈子內,也都沒有因為其社會性質的變異而改變其內存的羅馬法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社會主義法系如果按照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分類方法和根據,則可以把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納入大陸法系之中。

在法律的表現形式和結構上,與大陸法系完全不同的英美法系雖然與日爾曼沒有地理上的聯系,但卻與古代日爾曼法有著血緣關系——英美法系直接發端於日爾曼法。由於日爾曼法在其歷史在發展中背離了本土政治、經濟的需要,而喪失了在德國的進一步發展、生存的內在條件,只能作為分解了的片斷而存在於歐洲大陸各國的法律之中,民事訴訟領域也不例外。

歷史的發展常常富有戲劇性。日爾曼法盡管沒有在本土上繼續生存和延伸,但卻在異國他鄉生根和發展。民族的遷移將帶來文化的異動。隨著日爾曼各部落跨過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倫三島的同時,也把日爾曼法帶到了英國。1051年羅曼王朝的建立使日爾曼法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了政治基礎。因羅曼民族也屬於日爾曼民族的一個分支,當時國王威廉為了長期統治的需要,一方面,表示遵守原來的習慣法。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和維護中央集權,便設置了與地方領主的法院相對抗的最高司法機關和地方巡迴法院。從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統治者把符合自己利益的習慣法的一部分與日爾曼法予以結合,形成了統一的英國判例法——普通法(common law)。不用說普通法的主要成分是日爾曼法。[5]以後由於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使英國法在美國植根,並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了與大陸法系區別對應的另一大法系——英美法系。

在民事訴訟方面,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表現出諸多不同。在民事訴訟程序所依據的規范的表現形式、民事訴訟程序的構造、民事訴訟的目的、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許可權、民事訴訟標的、證據制度、當事人制度、判決制度和執行制度等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大致分析一下這諸多方面的差異,可以發現其中有的差異屬於「先天性」的,有的差異則是後天所致。這里所說的「先天性」的差異是指差異系由於法系最初形成時所導致的差異。也可以說這些先天性差異是因為某種「遺傳基因」所致。導致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基本差異的「遺傳基因」到底是什麼呢?長期從事羅馬法和日爾曼法比較研究的學者指出,這種「遺傳基因」是因為在羅馬法中存在著請求權制度,而在日爾曼法中卻沒有這種制度。羅馬法中的請求權制度是整個羅馬訴訟的基石,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構築了羅馬訴訟體系。

古代羅馬法在那時盡管還沒有進化到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分離的程度。程序法也沒有從實體法中分化出來。因此,當時羅馬法的請求權也沒有形成象現在這樣的實體請求權與訴權分離的權利形態。但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如果當事人具有法所規定的請求權,就可以實現權利的訴訟救濟。相反,沒有法律所規定的請求權,其權利就得不到救濟。將法律規定的請求權作為訴訟程序基礎的作法,在羅馬法初期的法律訴訟程序(legisaktionenverfahren)中就被嚴格地加以遵守。在該訴訟中,原告必須首先向法律事務官要求得到審理救濟的許可,其理由是自己具有向被告提出主張所根據的請求權。法律事務官對原告提出的主張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進行審查。對主張合法性的審查就是判斷該主張是否具有法律規定的請求權。法律事務官審查後,認為不符合這兩方面要件的告之不予審理,訴訟便到此為止。如果原告的起訴符合這兩方面要件,則訴訟移到下一階段,即審判官審理階段。由當事人選擇的審判官在這一階段主要審查當事人的主張是否符合請求權成立的要件事實。請求權成立的要件事實存在時,原告勝訴。反之,原告敗訴。這就使羅馬訴訟形成了從規范出發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理念。

羅馬訴訟從法律程序發展到非常訴訟程序,請求權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且更加復雜化。羅馬法大全中的潘太克頓(pandektaen)就是其集大成者。但潘太克頓只是對具體的案件規范的描述,對一般的人來講難以理解。經過後期注釋法學派的抽象加工——將事實與規范分離,使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離和實體請求權與程序請求權——訴權的分離具有了基本的根據。

與此不同,日爾曼法卻沒有這種請求權制度,也就不存在從規范出發的基本理念。日爾曼是由從祖先傳下來的各種習慣規范為主體的,沒有將權利救濟的基礎——請求權事先規定在法律之中,而是從紛爭事實出發去發現公平解決紛爭的規范,從而形成了日爾曼法從事實出發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理念。英國法和美國法中的判例主義、陪審制等等都是從這一理念中生成的。在民事訴訟領域,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訴訟目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證明法則、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許可權、既判力等等方面差異都與上述兩大法系不同的原點和理念相關。

二、兩大法系民事訴訟中法官作用的比較分析

筆者在《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兩種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的比較研究》一文中,曾經從民事訴訟基本模式即法院與當事人的相互關系的角度分析指出,大陸法系民事訴訟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與原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民事訴訟之間所存在的模式差異,並按照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的理論將其概括為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差異。也就是在那篇文章中,筆者把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民事訴訟在基本模式上都納入了當事人主義的范圍,同時說明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中,兩大法系的法官在民事訴訟的作用有著更多的共同點。但這是相對於原蘇聯的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而言的,其實大陸法系民事訴訟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之間,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只是相對於原蘇聯為代表的民事訴訟體制來講,可以認為是一種非本質的差異。

當事人主義(Adversary System)的基本含義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指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繼續和發展依賴於當事人,法官不能主動依職權推動民事訴訟程序的進行;二是指裁判所依據的證據資料只能依賴於當事人,作為法院判斷對象的主張只能來源於當事人,法官不能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范圍以外依職權主動收集證據。應當注意的是,所謂當事人主義,其含義是相對的,因為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主動性或被動性和法官的積極性或消極性都是相對的。從各國的民事訴訟體制來看,既沒有完全由法官或法院來推動的民事訴訟,也不存在絕對由當事人來控制的民事訴訟,任何民事訴訟體制都是當事人和法官或法院兩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是這兩方面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其作用力大小強弱有所不同而已。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都是相對於對方而存在的概念,是對某種民事訴訟體制或具體的訴訟制度的抽象概括。

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主義最集中地體現在其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辯論主義上,盡管辯論主義只是大陸法系民事訴訟法學者對特定民事訴訟制度的理論概括,但它的確高度的概括了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的本質。依照辯論主義的原則,其一,直接決定法律效果發生或消滅的必要事實必須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法官不能以當事人沒有主張的事實作為裁判的事實根據。其二,法官應當將當事人雙方之間沒有爭議的事實作為判決的事實根據。其三,法官對證據事實的調查只限於當事人雙方在辯論中所提出的事實。對於當事人沒有在辯論中所主張的事實,即使法官通過職權調查得到心證,該事實依然不能作為裁判的基礎。

盡管英國人、美國人沒有象法國人、德國人那樣,把民事訴訟中的原則、制度、作法充分地理論化,概括為某種主義,但體現當事人主義實質的辯論主義的基本內容在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運行中同樣得到貫徹實行。不過,與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相比,英美法系民訴訟體制的當事人主義更為明顯和徹底。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主義除了集中體現在證據收集和提出的程序和制度以外,與大陸法系相異的審判方式也突出地反映了英美式的當事人主義。

英美法系民事訴訟的結構與大陸法系民事訴訟有很大的不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可以大致分為事實審理前的程序和事實審理程序。事實審理前的程序即「證據開示程序」(Discovery)雖然也是訴訟程序,但卻不是審理程序。這種程序的目的是「發現」案件事實,法官或法院並不認定事實,只是按照法律的規定控制這種程序的運作。例如,哪些事實是可以被要求在程序中提出的,而哪些事實可以不提出。即所謂「非證據開示特權」。在證據開示程序中,完全是由當事人雙方通過各種方法發現和明確與案件有關的事實,對第三人(例如,證人)的詢問也都是由雙方相互進行的,程序主導者是當事人而不是法官。與此不同,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不存在這種單純為了發現案件事實而設置的非審理程序。在訴訟程序開始後,法官從始至終都要參與案件事實的發現和認定,在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更強調法官對訴訟的指揮和控制。例如根據德國民事訴訟法第139條的規定, 裁判長應當命令當事人對全案重要的事實作充分且適當的陳述。有關事實的陳述不充分時,法官應當命令當事人作補充陳述,聲明其證據。裁判長為了達到此目的,在必要的限度內,與當事人就事實及爭執的關系進行討論,並且向當事人發問。即所謂釋明制度。「釋明」既是法官的一項職權,又是法官的一項義務。同樣,法國民事訴訟法也規定了釋明制度。該法第8 條規定,法官可以要求當事人對事實提供解決爭訟所必要的說明。該法第13條規定,如果法官認為對解決紛爭是必要的話,法官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供其對法律根據的說明。所以,在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法官的地位和作用與英美法系是有所不同的。

大陸法系民事訴訟與英美法系民事訴訟的這種差異的形成,與法國、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各國的文化觀念、文化傳統和民族性密切關系。歐洲大陸國家一般地來講都具有較強的國家主義和集團主義的觀念,這種觀念也必然會滲透到民事紛爭解決領域,使其民事訴訟體制相對於英美民事訴訟而言,具有較強的國家干預和強調社會利益的特點。法國和德國民事訴訟體制的特色最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

正如本文前面所言,就某特定的民事訴訟體制,其法官或法院在該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可以將其籠統地概括為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這兩種基本取向對立的民事訴訟基本模式。這種概括和認識是從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的。除此之外,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的概念還被用於對民事訴訟具體的微觀分析。在微觀分析中,只是把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視為反映兩種不同傾向的標簽。在某具體訴訟制度中,當事人的主導性明顯一些,則打上當事人主義的印記,反之,則貼上職權主義的標簽以說明該具體訴訟制度的特點。德國和法國民事訴訟的具體制度中就有不少被貼上職權主義的標簽。但如果把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作為某種基本模式的總體概括的話,毫無疑問,德國和法國仍然是當事人主義,只是其程度不如英國和美國而已。從當事人主義的基本含義去認識各國的民事訴訟體制,雖然可以把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民事訴訟體制都納入當事人主義這一基本模式之中,但從宏觀上觀察大陸法系民事訴訟的當事人主義傾向明顯不如英美法系。如果把絕對的當事人主義和絕對的職權主義視為這兩種傾向的兩個極端的話,英國、美國相比較而言可以定位在絕對當事人主義的「坐標」點上,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的民事訴訟體制大體上可以歸入「亞當事人主義」,因為這些國家的民事訴訟體制所表現出來的當事人主義的傾向比英美法系國家要弱一些。日本民事訴訟體制以德、法國民事訴訟體制為藍本,自然也可以定位於「亞當事人主義」。但日本在二戰以後,受美國法律制度和法文化的影響,日本開始吸收美國法律制度中的某些具體的制度。在民事訴訟中也是如此。比較突出的變化之一是吸收了英美法系中具有當事人主義特點的「交叉尋問制」。日本民事訴訟對美國民事訴訟某些具體制度的導入,就使日本民事訴訟體制的當事人主義色彩比其他大陸法國家更為濃厚。我國民事訴訟體制盡管與原蘇聯民事訴訟體制基本上屬於職權主義類型,但近幾年的變化卻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發展具有弱化法院職權,強化當事人作用的趨勢。強化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就是例證。所以,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與原蘇聯同樣定位於絕對職權主義就是不妥當的,大體上可以成為「亞職權主義」。

如上說述,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因受當事人主義原則的支配,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相對於原蘇聯和原東歐國家來講是比較弱的。不過,近二、三十年來,法官在民事訴訟中作用均有所加強。民事紛爭的現代化和大型化是這種變化的客觀原因。兩大法系都面臨民事訴訟嚴重遲延以及在現代性民事訴訟中如何公正解決民事紛爭這兩大問題。 加強法官在訴訟中指揮作用被認為是促進訴訟迅速進行的良策。德國77年出台的《訴訟簡化法》和日本的民事訴訟的改革,都力圖命名法官在訴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美國也是這樣。在集團訴訟中,法院的權利就比在一般的民事訴訟中要大的多。法院有決定該訴訟是否構成集團訴訟;法院對集團訴訟代表的更換、集團成員的退出有審查權;法院有權根據集團訴訟的進展,發出各種命令,以保證最合理的進行訴訟等等。

在現代型訴訟中,被害人往往處於不利的地位,特別是在證據領域。在許多情況下,被害人由於證據不足,事實難以認定,使訴訟常常以被害人敗訴而告終。現代型訴訟的這種不合理現象給法官們提出了這樣的課題:如何作一個積極的法官,使現代型訴訟有利於被害人。這一要求使法官在證據領域里,擴大其成為必然。例如,在證據收集、證據判斷、舉證責任的分配、事實認定等等方面,法官的積極性都得到相當的表現。

總而言之,從總的趨勢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體制中的職權主義因素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現代型訴訟中這種趨勢更加明顯。但並不意味著這兩大法系民事體制就脫離了當事人主義的模式,而脫變為職權主義,職權主義的增加只是對當事人主義的稍稍修正而已。更不能誤解為,既然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民事訴訟體制在強化法官的職權,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也應該加強和維持現存的職權主義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相反,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應進一步弱化職權主義因素,以實現我國民事訴訟基本模式的轉換。]當然,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的民事訴訟體制不可能完全轉換為英美法系那樣的絕對當事人主義的基本模式,而應當由目前的亞職權主義向亞當事人主義轉換。

『捌』 民事訴訟法119規定

《民復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制: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熱點內容
法治高校 發布:2025-08-20 11:54:11 瀏覽:836
所得稅條例實施細則 發布:2025-08-20 11:52:33 瀏覽:776
行政法說明理由制度 發布:2025-08-20 11:48:01 瀏覽:233
瀘州法院網 發布:2025-08-20 11:46:41 瀏覽:883
合肥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8-20 11:39:39 瀏覽:753
城鄉規劃法是行政法 發布:2025-08-20 11:38:00 瀏覽:920
服務大局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8-20 11:27:27 瀏覽:375
蒙城法院抗疫 發布:2025-08-20 11:24:07 瀏覽:177
合同法中關於欺詐的認定 發布:2025-08-20 11:22:28 瀏覽:536
汶上律師姓名電話 發布:2025-08-20 11:22:22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