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
1. 民事訴訟第36條是什麼
新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三十六條【移送管轄】
第三十六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解釋】本條是關於移送管轄的規定。
移送管轄,是指沒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接受原告起訴後,發現原告起訴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查明這個案件應當由哪個法院管轄,主動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管轄。設立移送管轄制度是為了適應各種復雜的實際情況,解決管轄中有爭議的問題,從而避免案件因管轄不明等原因而拖延審理,以致影響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根據本條的規定,人民法院移送案件應當具備三個條件:(1)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對該民事案件沒有管轄權。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不得推脫責任而將案件移送到其他人民法院;(2)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該民事案件。對於尚未受理的民事案件不存在移送的問題;(3)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對該民事案件有管轄權。
移送管轄有兩種:一是同級人民法院之間的移送管轄,它屬於地域管轄的范圍。例如,重慶市某區人民法院受理一個繼承案件後,發現該被繼承人生前雖居住在重慶市某區,但他的住所和主要遺產在北京市某區,依照繼承遺產訴訟管轄的規定,該案不屬於重慶市該區人民法院管轄,應當將該案移送到有管轄權的北京市某區。二是上下級人民法院間的移送,它屬於級別管轄方面的移送。例如,重慶市某區人民法院受理一個民事案件後,發現該案件在重慶市范圍內有重大影響。依照本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本管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該案不屬於重慶市該區人民法院管轄,應當將該案移送到有管轄權的重慶市中級人民法院。上下級法院之間的移送管轄,其原因和目的與同級法院之間的移送管轄基本相同。
實踐中,三種情況需要注意:一是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民事案件。對於這類案件,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不得將案件移送給另一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立案前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不得重復立案;立案後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裁定將案件移送給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二是案件受理後,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發生變化。出現這種情況的,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權不受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變更的影響,受訴人民法院更不得將案件移送到當事人變更後的住所地、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三是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行政區域發生變更。出現這種情況的,受理案件時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不得以行政區域變更為由,將案件移送給變更後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根據本條的規定,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被移送的案件。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不得再自行移送包括既不能把移送來的案件再退回原移送的法院,也不能再移送給其他法院,只能報請上一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這樣規定的目的有二:一是避免原告多跑路,方便當事人訴訟;二是避免案件由於互相推諉,拖延訴訟時間,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保護。
需要注意的是,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對管轄權提出異議是當事人的一項訴訟權利,法院經審查異議成立的,就應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法院審判。這樣可以避免無管轄權的法院為了某種利益審判案件,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當事人對管轄權的異議,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屆滿前提出。如果在審理中提出,應當視為當事人已接受受理該案件的法院的管轄,否則將會影響對案件的及時審判。
2. 民事訴訟法第56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2)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是訴訟的基本類型之一。
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解決民事案件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訴訟關系的總和,特點:
(1)民事訴訟既包括法院依法進行的審判活動,也包括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進行的訴訟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法院和各訴訟參與人之間發生訴訟法律關系;
(2)法院的審判活動對民事訴訟的開始、發展和終結具有決定性作用,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活動則對民事訴訟的開始、發展和終結具有很大影響;
(3)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圍繞解決民事糾紛這一基本任務,由若干各有其中心任務的階段組成,同時各個階段相互銜接,依次連續進行。對民事訴訟的涵義,國外訴訟理論有不同學說。大陸法系國家一般認為,民事訴訟是法院根據當事人請求保護其司法上的權益的程序。英美法系國家對該問題不甚重視,較少明確解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3. 民事訴訟法第226條的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申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必須遵守法定的期限,方為有效,如果超過期限,就喪失了申請執行的權利。法院執行立案後,法院應在6個月內採取執行措施。
如果法院在6個月內不採取強制執行措施,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提級執行。
(3)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強制執行的規定根據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設執行組織,在院長領導下,負責執行本法院對第一審民事案件所作的判決和裁定。
第二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原則上也由原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負責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執行。
如果被申請執行的財產或者被申請人在外地、而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執行員又不便前往執行的,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受託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函後15日內開始執行,不得拒絕。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結果及時函復委託人民法院。
在30日內還未執行完畢,也應當將執行。情況函告委託人民法院。受託人民法院自收到委託函件之次日起15日內不執行的,委託人民法院可以請求受託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受託人民法院執行。
4.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最後一條是:第二百八十四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內行,《中華人民共容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同時廢止。所以沒有第486條。
你是否指的是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適用意見)2015版,其第四百八十六條是:
對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非經查封、扣押、凍結不得處分。對銀行存款等各類可以直接扣劃的財產,人民法院的扣劃裁定同時具有凍結的法律效力。
5. 申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一款是什麼內容
第六來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源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保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第六十六條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6.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是:
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並採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7.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的內容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的內容是: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規定是怎麼樣的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代理訴訟的律師和其他訴訟代理人有權調查收集證據,專可以查閱本案有關屬材料。查閱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那是法院通知你有權去聘請代理人或律師,對於律師和代理人可以查閱案卷。也是你的權利
9. 民事訴訟法六十條是什麼
第六十條 訴訟代理人的許可權如果變更或者解除,當事人應當書面告知人民法院,並由人民法院通知對方當事人。
10. 民事訴訟法第226條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抄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