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侵吞公共資源行政法

侵吞公共資源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2-03-04 13:10:33

❶ 如何治理侵佔公共資源現象

道德,加強道德的培養。
中國高速發展幾十年了,有些東西需要重新找回來,比如道德。
在法與非法之間需要道德去平衡。
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有希望。

❷ 非法佔用公共資源該怎麼處理,由哪個部門處理

城管,城市管理局

❸ 佔用公共資源怎麼處理

農村公路曬糧要不得。老百姓在公路上曬糧也是心裡矛盾,也知道不能在馬路上曬糧,但就是想著盡快把糧食曬干,盡快入庫或者賣掉。公路曬糧存在的巨大安全隱患,僥幸心理要不得!

有些曬糧戶怕自家的糧食被過往的車輛軋壞,故意放了石塊、樹枝、棍棒等障礙物,看似安全,實則太危險。真出了交通事故,賠償責任避免不了。另外,車輛多,車速快,道路因曬糧變窄,很容易傷害到曬糧人,出了事故,什麼後悔也都晚了。

現在政府及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嚴禁公路曬糧,主要道路上幾乎看不見有曬糧戶曬糧了。鄉下路曬糧的仍然不少,相關部門還得加大力度,加強管理,村裡喇叭也要大力宣傳。

老百姓看著莊稼成熟,想盡快入庫,想法可以理解,村裡要盡力提供方便,統一籌劃,既要保證交通安全,又要老百姓把糧食曬干。尤其是遇到惡劣天氣,村兩委更要幫著想辦法,不能讓到手的糧食霉爛掉。

❹ 說明對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如何導致福利流失的圖形

對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了福利流失的圖形,也就是說很多在那呢來臨都是人為造成的。

❺ 因違反行政法的規定而引起的徵收有

法律分析:行政徵收可分為三類:(1)因使用權而引起的徵收(資源費、建設資金);(2)因行政法上的義務而引起的徵收(稅收徵收、管理費);(3)因違反行政法的規定而引起的徵收(排污費、滯納金)。行政徵收機關實施行政徵收行為,實質上是履行國家賦予的徵收權,這種權利具有強制他人服從的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條 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一切使用土地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第六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和個人的房屋,並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民法典對國內普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佔位」怎麼解釋侵佔公共資源,不勞而獲少勞多獲!很多社會矛盾起源。

它就是侵權行為
不是不勞少勞的問題,而是侵佔公共資源變成自己的土地就是侵權行為

❼ 公共資源交易 平台 是否按照規定流程操作 有無違反法律法規規定

按照我國政府采購法及招投法相關規定,政府公共資源出售或對外以PPP方式進行融資建設,必須嚴格遵循國務院六部委〈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要求對外公開進行招標,嚴格按照規定程序組織方案設計、工程方案評審、財評、委託招投標公司、組織招標(公告、向投標人下發標書)、掛網、公開竟標、確定中標單位,組織施工等。未按照規定流程操作的,一經查實,招投標結果無效。

❽ 浪費公共資源違法嗎

這要有看具體"情況來決定是不違法!"如果是故意去浪費就具違如果不是有意去浪費而是個人生活中需要而一二
浪費丁一就不能算算違法!比如有人故意去打開自來水開關讓水不仃池往下流這就是違沄行為了

❾ 行政法中的什麼情況需要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行政許可以許可的范圍為標准,分為一般許可和特殊許可。行政法中的一下情況需要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一般許可是指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直接發放許可證,無特殊限制的許可,如申請駕駛執照的許可。

特殊許可是指除符合一般許可的條件外,對申請人還規定有特別限制的許可,又稱特許。

特許是行政機關代表國家向被許可人授予某種權力或者對有限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管理方式。主要適用於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有限公共資源的配置、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壟斷性企業的市場准入。如計程車經營許可、排污許可等。

特許有二個主要特徵:一是相對人取得特許後,一般應依法支付一定的費用,所取得的特許可以轉讓、繼承;二是特許一般有數量限制,往往通過公開招標、拍賣等公開、公平的方式決定是否授予特許。




(9)侵吞公共資源行政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三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機關能夠當場作出決定的,應當當場作出書面的行政許可決定。

根據法定條件和程序,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行政機關應當指派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核查。

第三十五條 依法應當先經下級行政機關審查後報上級行政機關決定的行政許可,下級行政機關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將初步審查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直接報送上級行政機關。上級行政機關不得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供申請材料。

第三十六條 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申請進行審查時,發現行政許可事項直接關系他人重大利益的,應當告知該利害關系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應當聽取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申請進行審查後,除當場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外,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按照規定程序作出行政許可決定。

第三十八條 申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

行政機關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並告知申請人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❿ 個人非法侵佔公共土地,是不是違法行為

土地違法行為是指單位和個人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即不履行土地管理法規定的義務或濫用權利與職權,應當追究法律責任的行為。根據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土地違法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非法轉讓土地行為

2.破壞耕地行為

3.非法佔地行為

4.非法批地行為

5.侵佔、挪用征地費及其他有關費用的行為

6.拒不交還土地的行為

7.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行為

8.非法批准出讓或者非法出讓土地使用權用於房地產開發的行為

9.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行為

10.非法轉讓集體土地的行為

11.不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行為

12.在臨時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行為

13.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建、擴建建築物、構築物行為

14.逾期不恢復種植條件行為

15.違反法定要求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行為

16.破壞或者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保護區標志行為

17.侵佔、挪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行為

18.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行為

19.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行為

20.土地管理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絢私舞弊行為

土地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它具有兩個特點:

1.法律責任必須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規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既是土地違法行為,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又明確規定負法律責任的才負法律責任,否則不負法律責任。

2.具有國家強制性。追究土地違法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基於行政管理權的單方意思表示,不受當事人的意志左右,不存在調解或協商,無須考慮當事人的意願,被處罰人在限期內既不起訴也不申請復議又不履行的,則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土地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大類。

行政責任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兩種制裁方式。根據現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①沒收,即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②罰款;③限期拆除;④責令履行義務,即責令限期改正或治理,責令繳納復墾費,責令交還土地等。

行政處分亦稱「紀律處分」,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按行政隸屬關系,給予違反行政法的所屬人員的一種制裁,根據現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應予有關責任人員行政處分的土地違法行為包括:①買賣或以其它形式非法轉讓土地;②非法佔地,③非法批地;④侵佔、挪用被征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的其他有關費用,尚未構成犯罪的;⑤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尚未構成犯罪的;⑥應將耕地劃入基本農田而不劃入,且拒不改正的;⑦擅自批准出讓或者擅自出讓土地使用權用於房地產開發的;⑧非法低價(包括無償)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依法予以處理;自己無權處理的,應當向同級或上級人民政府的行政監察機關提出行政處分建議。2000年3月2日,監察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關於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行政處分暫行辦法》。

土地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有明確規定,共涉及3個條款,4項罪名:①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刑法第282條規定:「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價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價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罰金」。②非法佔用耕地罪。刑法第342條規定:「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佔用耕地改作他用,數量較大,造成耕地大量毀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③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罪和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罪。刑法第410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違反土地管理法規,濫用職權,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或者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國家或者集體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00年6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熱點內容
醫保法治有獎 發布:2025-08-15 23:29:12 瀏覽:930
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 發布:2025-08-15 23:28:20 瀏覽:163
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事項作出 發布:2025-08-15 23:27:05 瀏覽:244
合同法建設未驗收使用 發布:2025-08-15 23:26:48 瀏覽:225
非道德測試 發布:2025-08-15 23:16:49 瀏覽:13
勞動法調休2016 發布:2025-08-15 22:34:15 瀏覽:365
投資協議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22:34:09 瀏覽:752
薩嘎法院 發布:2025-08-15 22:29:38 瀏覽:595
公司法表決權 發布:2025-08-15 22:20:08 瀏覽:158
借條由誰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22:14:31 瀏覽: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