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45
①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三)與第十五條是否沖突
最高法院管轄除台灣、香港、澳門外全國的區域;高級法院是省、市(直轄市)、自治區;中級法院是地區、市(地級)。
② 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二項第一款的規定
修改後的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內律另有規定的容除外。
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修改前的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③ 行政訴訟時效
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內超容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一般訴訟時效和法定訴訟時效的規定。
行訴法第4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行訴法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六個月。法定訴訟時效即法律有規定的訴訟期限從其規定。中國行政法律所規定的行政起訴期限有5天、10天、15天、30天等不同期限的規定。
(3)行政訴訟法45擴展閱讀:
意義
關於行政訴訟時效的意義,應該有正確的全面的認識。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不是處罰權利人不及時行使請求權的行為,更不是保護義務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而是具有積極的法律意義。
1、有利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
④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
【意思分解】《行政訴訟法》的判決種類,系司法考試必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一大難點。對此,我們詳陳如下:依上述各條款之規定,第一審判決可為以下幾種情形:1、維持判決。維持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有效,從而作出否定原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指控,維持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維持判決之作出必須同時滿足3個條件:(1)證據確鑿;(2)適用法律、法規正確;(3)符合法定程序。2、撤銷判決。撤銷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部分或者全部違法,從而部分或全部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並可以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撤銷判決可分為三種具體形式:(1)全部撤銷;(2)部分撤銷;(3)判決撤銷並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作出撤銷判決的情形有:(1)主要證據不足;(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3)違反法定程序;(4)超越職權;(5)濫用職權。適用撤銷判決時,需特別注意的特殊事項有:(1)《行訴解釋》第53條;(2)《行訴解釋》第59條;(3)《行政訴訟法》第55條及《行訴解釋》第54條第2款之例外規定;(4)《行訴解釋》第60條第1款。3、履行判決。履行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告負有法定職責無正當理由而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責令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履行判決是針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而採用的一種判決形式,主要適用於《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四)、(五)、(六)項三類情形。適用履行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有:(1)《行訴解釋》第60條第2款;(2)《行訴解釋》第58條。4、變更判決。變更判決是人民法院認定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運用國家審判權直接改變行政處罰行為的判決。適用條件是:(1)變更判決只能針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對於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無權直接變更。(2)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適用變更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是《行訴解釋》第55條之規定,即人民法院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變更判決,原則上只能減輕不能加重(注意例外);不能對行政機關未給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5、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為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不能成立,但又不適宜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其他類型判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直接作出否定原告訴訟請求的一種判決方式,見於《行訴解釋》第56條。該條共規定了四種情形可適用該種判決。6、確認判決。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確認被訴具體行為合法或違法的一種判決形式。